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講述筆記—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  (第七集)  1988/4  美國舊金山  檔名:02-023-0007

  請掀開講義第十六頁最後一行,「明趣」,上次我們講過「明宗」,接著再討論明趣,宗是修行的方法,趣也就是修行的目標、趣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歸就是歸趣,「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目標,就是希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無量壽經》專門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一部經典,佛在《無量壽經》上,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我們明白了以後,知道要想超越輪迴,法門雖然很多,但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是凡夫在一生當中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依靠彌陀的宏願,不思議願力的神通道力加持,只要我們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必定能夠往生。

  這段我們要討論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這是念佛人將來往生的去處。「略明四土往生之相」,第一個是「凡聖同居土-要解云」,這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這就是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大約有四點。釋迦牟尼佛也有凡聖同居土,可以說是每尊佛都有四土。但是,唯獨極樂世界的四土特別,與十方世界諸佛的四土都不相同。第一個就是「暫同」,我們這個地方凡聖同居土,聖人跟我們凡夫同居是暫時的,不是恆常之同。「二乘證果便入滅」,這就是講小乘聲聞乘跟緣覺乘,他沒證得阿羅漢果,他跟我們是同居的,沒錯。可是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就滅度了;換句話說,他就不跟我們同居,他就離開我們。

  「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這是十方諸佛菩薩也常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應化,應化的條件就是眾生有感,佛就來應,眾生沒有感應的時候,佛就不來。因此,佛菩薩並不常常長住在這個世間,是看這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了他就來,機緣沒成熟他就走了,所以雖然是凡聖同居,不常。「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這個情形就大不相同,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我們能夠說得盡的,這些人常常在極樂世界,而不是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有機緣他就示現,沒機緣他就不示現,不是如此。我們到那個地方就跟這些佛菩薩在一起,一直到我們成佛都還是在一起,這才叫名符其實的凡聖同居土。這種情形諸位要知道,十方諸佛世界都沒有,唯獨西方世界特別。所以,諸佛世界那麼多,釋迦牟尼佛特別介紹西方淨土給我們,有他的道理在。

  第二就是「難遇」,我們這個地方佛菩薩是跟我們同居,誰遇到了?我們在歷史上,在傳記裡面所看到的,像唐朝的法照禪師,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那也只有他一個人遇到,他的緣分特別,不是各個人都能遇得到的。你們讀《慈悲三昧水懺》,拜水懺的時候,水懺的因緣是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在四川遇到了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這也是特別因緣,也不是說普通每個人都能夠遇得到。即使是我們講小的感應,像許多人朝普陀山,定海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梵音洞裡頭觀音菩薩常常在那裡現像,許多人到那邊去禮拜,結果什麼也沒看到,有些人看到了,有些人看不到。

  我在香港,香港那邊的同修們常常到大陸朝山,大多數的人沒有見到觀音菩薩,只有少數的人見到。見到的,每個人所看到的菩薩相貌不一樣。那是真見到,不是假見到,因為他見到的時間都相當長,差不多都是有二、三十分鐘,所以這個決定不是眼睛看花了。二、三十分鐘那麼長的時間見到,不可能是眼睛看花了,確實是不相同。我在香港聖一法師告訴我,他到大陸去得最早,一九八二年的時候他就去朝普陀,三個人一道,那邊派了幹部陪著他們。他到梵音洞,他告訴我,他們幾個人在梵音洞禮拜,大概拜一個多小時,觀音菩薩示現,他們三個人都看到。回來的時候他們就問,每個人都見到,你見到的菩薩是什麼樣子?三個人講的都不相同。聖一法師見到的是金色的,衣服面孔整個是金色的,戴毘盧帽,手上還拿著一本書,他見到的是這個相。另外一位法師見到的是出家和尚,不相同,三個人見的都不一樣。

  這是講凡聖同居土,沒有緣分還見不到,不像西方極樂世界。「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西方極樂世界那就不一樣了,一天到晚,絕不是偶然見到,天天在一塊。第三「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這講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是凡聖同居,但是,聖人少,不多,所以不容易遇到,西方極樂世界多。「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是經上跟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佛菩薩就太多,數不清的。

  第四「所作不同,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這點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我們這幾天也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凡夫一天到晚總是有妄想,諸位要記住,這許多的妄想都是在那裡製造輪迴,全都是在製造輪迴。製造輪迴,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這就是造輪迴業,在六道裡頭升沉不一定,你造了善業就人天果報,你造了惡業就是三途果報,沒有不受報的,決定有果報的,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造的業不相同。所以佛教給我們,如果我們要超越六道輪迴,你從今天起就不要再造輪的業了,怎樣叫不造輪迴業?就不要再去打妄想了。我們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可是不打妄想行嗎?不行,偏偏要打妄想。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法門,就是你有念頭起來的時候,你就想阿彌陀佛,用這一個阿彌陀佛,把我們千千萬萬的妄想統統換過來,不想則已,想就想阿彌陀佛。你就造阿彌陀佛的業,造阿彌陀佛的業,將來你果報就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業不屬於三途六道,所以叫它做淨業。我們要造多造淨業,多念阿彌陀佛,多想阿彌陀佛,多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對我們好處就太大了。

  「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妙覺是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他們每天造什麼?實在講他們每天都念佛。我們在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實在講他們不需要工作,他們沒有工作,因為他們的生活都是自然的,衣食自然,不要為衣食去奔波,社會安定承平,沒有任何的糾紛。那裡的人幹什麼?那裡的人都是修道的,經上跟我們講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討論佛法的、有參禪的、有念佛的,樣樣都有。有在地上的,也有在空中的,他們那個地方是修道真正的道場。

  「尤勝者,不待斷惑,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甚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這點我們要注意,假如十方世界有,佛必定都給我們介紹出來。十方世界沒有,唯獨西方世界特別,這是說它的殊勝之處,殊勝之處就是不必斷惑就能去,我們才有指望。其他的法門,其他的諸佛國土,都要斷了惑才能去。我們佛門裡頭,有些同修他也曉得西方淨土,但是,他不修,他就修彌勒淨土,想去跟彌勒菩薩,彌勒淨土他說什麼?彌勒淨土近,西方淨土遠。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經上講十萬億個佛國土,這個距離相當之遠;彌勒淨土只在兜率天,在我們娑婆世界,還在欲界,所以這個淨土近得多。

  實在講往生西方淨土容易,往生彌勒淨土難,近是很近,它那個條件很高,不是想去就能去得了的。彌勒菩薩是學唯識的,唯識專家,到他那個地方要修唯心識定,這個定修成你才有能力去,為什麼?彌勒菩薩不來接引你。你看看《彌勒上生經》、《下生經》,你看看,有沒有說臨命終時彌勒菩薩來接引你?沒有。是你自己去的,你要有這個本事才能去得了;你沒有這個能力,你想去也去不了。唯心識定,五重唯識觀很不容易修,很難的一樁事情。西方淨土,只要你發菩提心,執持名號就能去得了,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說得最好,你只發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就好辦了,人人都能發。實在講我們這個世間太苦了,想修行障礙重重,如果想修行成就,實在講再好不過那就是西方淨土,是我們第一個選擇的目標。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韋提希夫人,她的兒子不孝,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發動一次政變,他要殺他的父親,奪取政權,把母親也禁閉起來。所以他的母親就感到非常的痛苦,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他們也是佛的護法,所以在宮廷裡面就求佛,希望佛來幫助她。釋迦牟尼佛就到她宮廷裡面來,她就說這個世間太苦了,她說有沒有清淨的佛國土,要能去的話我願意到這個清淨佛國土去,我不願意在這個世界上。佛滿她的願,以佛的神通將十方諸佛國土統統現在她的面前,叫她自己去看。她看了之後對釋迦牟尼佛說,我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她選擇的。佛並沒有勸她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只把所有諸佛國土,像電視螢幕一樣統統展現在你面前,後然你自己去選擇,她就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好。如果不好的話,那麼多諸佛國土都擺在面前,她為什麼選擇西方世界?選擇了之後,再來求釋迦牟尼佛,問他,我想到那裡去要怎樣修法?佛再告訴她方法,這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講這樁事情。所以這是不需要斷惑,就是帶業往生。

  這底下講,「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這句很重要,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身分?當然還是凡夫。為什麼?我們無明煩惱沒破,塵沙煩惱也沒斷,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還是凡夫。換句話說,拿現在的術語來講,就是從我們這個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還是這個身分。雖然是這個身分,便宜可佔大了,因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壽命就長,佛無量壽,西方世界的人民也是無量壽,這個便宜就佔大了。我們今天修行,最痛苦的就是壽命太短,修行要很長的時間,我們沒有那麼長時間,所以學不成功,這又輪迴再一轉世,把前一生都忘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什麼都要從頭來起,這個事情苦,所以生生世世不能成就。

  諸位要曉得經上常講,從凡夫修成佛,一般經上都是說三個阿僧祇劫,這是講要這麼長的時間,單位是大劫,多少個大劫?三個阿僧祇。阿僧祇這個數字相當之大,天文數字,過去李老師在台中開大專講座講「十四表」,「十四講」裡面有一個最簡單的算法算阿僧祇,算的方法是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兆作單位,多少兆?上面是一千,下面是八個萬,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個阿僧祇,再乘三,阿僧祇的單位是劫(是大劫),你想這個數字天文數字。從初發心修到成佛,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我們在座的諸位,我們過去生中不知道修了多少阿僧祇劫,每個人都是修了無量無邊個阿僧祇劫,你也沒成佛,現在還落到這個地步。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給諸位說,要從小乘初果算起;換句話說,我們也是生生世世修行。過去不知道親近了多少佛菩薩,但是,從來就沒有證得初果。假如你要是證得初果了,那你應該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這個數字,你在這個地方。好像我們念書,必須進了小學一年級這才能算起,算你多少年可以大學畢業,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如果你連小學都沒有上,那這不能算。也就是我們生生世世學佛,連一年級也沒有進去,都落在學校外面,那都不算數的,這才落到這樣的地步。

  這個法門不必了,如果碰到這個法門,這是一生成佛,不必經歷阿僧祇劫,也不必經歷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不需要經歷。這個法門當生成佛的法門,你要遇到這個法門肯信、肯發願、肯修;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這真正是稀有難逢之一日,真正是無量劫以來稀有難逢的一天,你成佛的機會到了,你才能遇到這個經典,你才會相信、發願依教奉行。生到西方世界,雖然我們還是一個凡夫的身分,它的特點就是一生成佛,不必經過第二生,這是不可思議的。同時一生到西方世界,就證三不退,這是不可思議的。通常我們講三不退,後面會說到,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可是一生到西方統統得三不退,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所以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九界的凡夫,包括菩薩都不能夠完全的明瞭。我們對於佛要能夠信得過,生凡聖同居土就等於同時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這也是西方世界特別殊勝之處,他方佛國土裡頭所沒有。

  再看底下一段是介紹「方便有餘土」,這比同居土是高一層,前面是帶業的凡夫去的,這一層是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迴小向大,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到西方世界就生到這個層次。「念佛功深,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這個層次是事一心不亂。「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橫生極樂方便有餘土」。這念佛只要功夫深,不必去問我們究竟念到怎麼樣功夫、什麼境界,不需要問,就是一直念下去。為什麼?如果想想我現在到什麼樣境界,有什麼樣功夫,這都打閒岔,你心不清淨。所以什麼都不要,老實的這一句名號念下去,境界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一個境界現前就是你妄念少了,你的佛號有能力把妄念伏住,有這個能力,有能力伏妄念的時候,就能生凡聖同居土,前面第一層。凡聖同居土裡面是個什麼樣子?給諸位說,經典上所講的境界全是凡聖同居土。你要曉得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就沒有法子說,要想多知道一點,你去念《華嚴經》,《華嚴經》前面十二卷,從第一卷到十二卷的前半卷,一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講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那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你要想像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什麼情形,讀《華嚴經》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所以,我們什麼都不想,煩惱自然就沒有了、就斷了,這個方法真正是妙,其他的法門用種種方法來斷煩惱,很難斷得了;這個法門只用一句佛號,不必要斷煩惱,念久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它這個妙就妙在此地。所以見思煩惱就是貪瞋痴慢、懷疑,這懷疑也是很大的煩惱,對於聖教懷疑,這些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第三「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的,可見前面兩種淨土都是方便淨土,這是真實的,實報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這段是接前面,前面生方便有餘土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層,往上提升,「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個兩句話很重要,什麼叫不住有念?住就是執著、就是著相。他不執著,不執著有能念這個我,也不執著有所念的阿彌陀佛,不執著,心才真正的清淨。也不落無念,就像「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一天到晚這句阿彌陀佛從來不間斷,他不落空;雖然不間斷,他沒有執著,他不落在有,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這叫做中道。這是大乘菩薩法,所以,他的成就是在實報莊嚴土,這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功夫不但可以斷煩惱,而且可以破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這個境界就是法身大士,可見得也是用這句阿彌陀佛達到這個境界。所以這個方法,就是說從初發心就用阿彌陀佛四個字,就用這個方法,一直到成佛還是用這個方法,這當中決定不要改變,也不必加一點什麼東西來幫忙,用不著。所謂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是不必要用別的方法來幫助,就用這個方法,用到熟透了自得心開,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念佛可以念到大徹大悟,可以念到明心見性。

  「如《疏鈔》云」,這《疏鈔》是蓮池大師所講的。「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以不能講它是有。「所念之佛,了不可得」,這就是能、所都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所以不能說它是空,也不能說它是有,你說空是妄念,說有也是妄念,你說它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統統是妄想、是執著,必須把這些妄想執著統統打掉,你就老實念去,一切不執著。這句佛號從早到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對了,一點都不錯了,念佛要這個念法。除了念佛之外,我們現在身體還在世間,有這個身體就得穿衣吃飯,就得有種種應酬,還有種種的工作,這些事情我們怎麼處理?也要用念佛這個方法一樣去處理,那就對了。穿衣吃飯是事要做,處事待人接物也是事,就好像你念佛一樣要歷歷分明,要把這些事情應付得圓圓滿滿,應付得恰到好處不落空;可是心裡面乾乾淨淨,一點都沒有執著,不住有。所以就是生活上也是空有二邊都不著,這樣你的修行才完全相應。心裡頭要有這些牽掛,有這些煩惱,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與你的功夫就有很大的障礙。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是放下你身心世界的執著,不是叫你把事情放下。如果釋迦牟尼佛連事都放下,那他當年也不要講經了,他也不要說法了,為什麼?他放下了。他還要那麼辛辛苦苦勞碌奔波,在當時也不容易,足跡走遍了五印度,到處講經說法利益眾生,勞碌奔波。可見得他事上還是照做,放下的是什麼?放下是心裡面的執著,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是這個意思。心裡面真正沒有執著,你做這個事情就不會厭倦,也不會感覺得累。人工作做多了,為什麼會感覺得疲勞、感覺累?他心裡執著我做了這麼多事情,這很累了,果然就累了。如果做了一天事情,心裡頭我一點事情都沒做,他就不疲不倦了。環境確實是隨心轉的,心轉環境,不是環境轉心,所以心理的因素非常的重要。

  我們懂得這個原理,念佛如是,穿衣吃飯如是,處事待人接物也如是,都要用這個原理去做那就自在。無論在家出家修行統統得大自在,為什麼?心裡面沒有一點牽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這個得大自在。身與這世間人和光同塵,打成一片,自然把一切事情會做得盡善盡美。為什麼?因為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你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間人為什麼事情做不圓滿?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換句話說,他有私心,他有利害得失,他有顧忌,所以往往把事情做錯了。修道的人剛才講,心裡頭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他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他沒有染著,他沒有私心,因此,他看得清清楚楚。俗話不是說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佛菩薩統統是旁觀者,不是當局者,所以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做得不錯。

  這是把修行的原理原則,也一樣的應用到生活上。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跟念佛一定要打成一片,你學佛才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得樂不是說我們將來到西方世界才得樂,現在就得到;現在要得不到,將來說西方世界才得到,這個不太可靠。現在得到的是花報,將來的是果報,佛用這個做比喻,花開得好,就預料將來果會結得很好,花開得好將來果怎麼會結得不好?現在得到快樂,離苦得樂是花報,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是果報,這諸位一定要曉得。就是我們的事不能夠疏忽,要認真的去做,要負責任去做,心地要清淨,不要染著,這個修行才是如法的。

  底下說,「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這就是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是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真法界。這些理、境界我們要明瞭,我們要懂得,功夫要一直做下去。這功夫就是念佛,念佛的時候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直念下去自然達到這個情形,達到這個目標。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這個寂光淨土是生實報土就得到了,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淨土。因為寂光土是理,這個實報土是事,理事不二,同時得到。

  「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這是從理上說的。法身佛,實在講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既然證一分法身,當然也就證得一分寂光淨土,證得一分寂光心地清淨光明,所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達到這個境界。底下這是引用《要解》的一段話來說,蕅益大師的,「實相之體,非寂非照」,什麼都說不上,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上。可是它的作用是有寂有照,寂是定,照就是慧,定慧等持的。「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這個名詞都是不得已而建立的,說一個強名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這名相,你體會這意思就好,不要執著這個名相。「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由此可知,常寂光土跟清淨法身是一不是二,所說的法身就不只是我們這一個身。所說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理論,一切程序,乃至於虛空;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所能夠接觸得到的,都叫做法。法是一個代名詞,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個總代名詞叫法。

  法身,身當然講的自己身體,一切萬法原來統統都是自己,絕不是說這個身是自己,身外就不是自己的身,這就錯了。你幾時要承認一切法都是自己,你就證得法身,這個說法的確很難懂。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自己?我上一次講的,跟諸位提到作夢這個比喻,你好好的去想想,我們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夢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能變夢境的是心,心是自己,所變的境界是夢境,心是能變,境是所變,變出來的境界,如果你要是覺悟了,夢裡頭哪一個境界不是你自己!夢裡面當然有自己的身,還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你想想哪一物不是你自己!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如果忽然明白了,整個夢境統統是我自己,心外無夢,夢外無心,你就叫證得清淨法身。現在山河大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來的,你說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

  現在我們說迷了,迷了之後,你不承認,就好像你作夢,夢裡頭迷了,迷了只知道你自己身是身,除這個之外你都不承認是自己,這叫迷惑顛倒。《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心是我們的真心,能現十法界,能現相,現相的時候實在講是一真法界,現的相一真。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那就是唯識的功夫,識就是心迷了之後起的作用叫識,這麼一回事,這是事實真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跟看自己沒有兩樣,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自己變現之物。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度眾生沒有條件的,這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譬如說有個蚊子叮到我左手,右手就把牠趕走,幫幫它的忙,試問一問,這左手要不要去感謝右手?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曉得是同體,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迷,就迷失了不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變現的,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不曉得。所以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妄想,錯就錯在這個地方。自己變現六道輪迴,自己就去受六道迴輪,自作自受,都不是外面來的,全是自己變現之物。所以到這個境界真正是恍然大悟,這就叫清淨法身,心地清淨,所以說是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心到清淨了。清淨心這個照才把一切萬法的真相明瞭,徹底明白覺悟了,曉得依正莊嚴就是自己,這才叫做清淨法身。所以常寂光土跟清淨法身是一不是二。

  「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一落到思議就迷了。所以這個法門跟世間法決定不一樣,世間法要用思考,可以去研究,佛法不能用思考,佛法如果一落到思考裡面去了,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就不是佛法。佛法直接的就是講悟,因此,學佛的人要開悟,開悟有祕訣,當然這個祕訣很多。我再警告諸位,你們要常常去聽經不會開悟,為什麼?一個法師一個講法,聽了這個講法比較,這兩個人講法哪個對、哪個不對?你在那裡面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你不會開悟的。

  所以禪宗它有高明之處,它不講經,直接叫你參,它就是直接叫你開悟。你不要去聽得很多,聽得很多、讀得很多,你開悟的機會就沒有了,為什麼?把你悟門堵塞了。實在從前的教學,現在人福薄沒有這個機緣,以前人教學,學生只可以聽老師的,除這個老師之外的統統不准聽。為什麼?你才能悟得了,你沒有比較,你不會分心。這是講師承,現在師承沒有了,我學佛還接近一點邊緣,我那時候親近李老師,去拜他做老師,拜他做老師,老師一開口就提出三個條件,三個條件不接受就不收你做學生。第一個條件,進了他門之後,從今天起只准聽他一個人的,任何法師大德講經統統不准聽,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所有一切經書(佛經)沒有得到他同意的不准看,這個很跋扈,我們想看看書不行,要得他同意,第二條。第三個條件,你在沒有遇到我以前所學的一律作廢,統統不算數,從今天起從頭學起。如果這三個條件不同意,那就另找高明。

  你們想想看,今天有這個老師,你們肯願意跟他學嗎?這個老師專制、跋扈,你們不肯跟他學了。其實這才叫真正的師承,老師對學生負絕對的責任,他負責任。老師好像是個工匠一樣的,學生好像一塊材料,雕個佛像,那個材料要百分之百的服從,他才能把它塑成一個好像。他要執著他要怎麼樣,那這個工匠對他就無可奈何了,塑造不成。所以今天縱然有好老師,沒有學生,學生都不聽話,孔老夫子所謂的「朽木不可雕也」,沒有法子,為什麼?不聽話。所以老師專制、跋扈,他為了什麼?為了要成就他。但是,老師並不是一輩子這樣的專制、這樣的跋扈,不是,到你學到有相當的程度,什麼程度?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畢業了。老師就叫你出去,開悟了,你可以去參學,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看,不會再干涉你,原因在哪裡?你有能力。最先為什麼不讓你這樣去多聽多看?你還沒有能力辨別,你聽兩個人講當然他有兩條路,聽三個人講三條路,聽四個人講四條路,你最後不知道走哪一條路好,你就迷了。到你真正有能力的時候,老師再要留住你,老師對不起你,應該畢業的時候趕緊把你放出去,成就你,使你到外面參學,博學多聞,成就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定力,這是老師大慈大悲之處,這叫師承。

  所以諸位現在你要聽我講念佛法門好,又想念佛;過兩天聽密宗上師灌頂好,又想去持咒;再有一天聽說參禪的人來,禪也不錯。你樣樣都搞,結果你這一生一樣搞不成功,這一生的光陰就空過了,所以不可以。這就是說如其多看,不如不看,如其多聽,不如不聽,能不能開悟?能。用什麼方法?你去讀一部經,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念念不懂不要緊,你就一直念下去就好,不要懂,為什麼?你所懂得的全是妄想。不要求懂,不要求了解經裡頭的意思,不要求這個,就老實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下去,這實在是佛門了不起的修行方法,叫讀誦。這個讀誦經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看戒律,講的戒律雖然多,兩句話就統統包括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律。

  我讀經的時候,我心裡頭不會起妄想,這就是諸惡莫作,不會一面念經,一面還在想壞事,沒有這個事情,所以念經的時候當然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那是善中之善,儒家所講「止於至善」,所以你念經是至善,是止於至善,這就是眾善奉行。可見得我們讀經,你看,戒律一條都不漏,全部都修了。念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念經的時候,把經文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一字也沒有漏,一字也沒有錯,一個字也沒有念掉,這就是修慧。所以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要這樣去念去。千萬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這裡頭是什麼意思,你一想裡面什麼意思,你三學都沒有了,戒沒有了,因為你起了妄想,你打妄想,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就把佛書當作世間書來念,那就大錯特錯。所以我們念經以清淨心去念,以恭敬心念,天天去念,念得愈多愈好,念久了自然得定,自然開慧就開悟了,這是一個最好的途徑。

  我們近代的倓虛法師,你看他的自傳《影塵回憶錄》,他的佛法基礎就是念《楞嚴經》,你看他傳記有一篇「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部《楞嚴經》念了八年。所以他以後四十多歲才出家,他跟諦閑法師,諦閑法師就選拔他做他的繼承人,成為天台宗一代的祖師,他憑什麼?就是憑八年念一部《楞嚴經》。所以大家學佛不能亂來,這一亂就麻煩了,為什麼?你聽得多、看得多,增長邪見很麻煩、很麻煩。我在台灣,深深感觸到台灣那些佛學院、一些大專講座都錯了,實際上搞什麼?搞佛學講演比賽大會。請一些法師大德來講,一個人講一個題目,學生聽了,聽完之後底下就講這個老師這個講法,那個法師那個講法,不曉得哪個講法是對的,不曉得應該走哪個路,不知道應該修哪個法門,把這些學生搞得糊裡糊塗,這是很大的錯誤,這就是不如法。

  所以在台灣有很多年輕學生碰到我,想參加大專講座,我就介紹他到台中去,台中不錯,也是有六個老師六門功課,但是,它那個六個老師六門功課是走一個路子,為什麼?所有的老師都是李老師的學生,思想、見解、修行是一致的,不管他講什麼經,指你路子是一條。不像其他的大專講座,都是外面請來的法師大德,一個人有一個路子,一個人有一個想法、有一個修法,都勸學生這個方法好,別的都不行,搞得學生莫名其妙,這是錯誤的。所以我在台灣這麼多年,很多佛學院來找我,我不參加,大專講座我也不參加。我自己辦大專講座,我辦大專講座課程我一個人上,我一天上六個鐘點課,我每辦一次講座講一部經,七天到十天我把一部經講完。我在外面請一個人就兩路條子,請兩個人就三條路子,會害死人,這個要不得。所以,李老師的講座統統是他的學生來擔任教學,這個沒有問題。

  由此可知,現在學佛難,真正是難,好心學佛的人多,結果你不曉得走哪條路好,統統迷失了方向。這是諸位千萬要記住,我們要想成就,一生當中走一條路,學一部經,我在這一部上真正把基礎奠定下來,我再學一種不遲。必須這一樣東西真正通達,真正成就了,所謂真正成就、真正通達;換句話說,真正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這才算是成就。如果你要生死沒有把握,這個不算成就,你學得再多,你還是不能超越生死輪迴,這個麻煩就大了。像我們學淨土,淨土學到什麼程度才算有把握?我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確實有把握往生了,我再有多餘的時間,我學學禪、學學密都沒有事,為什麼?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注定,我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這個不礙事。我這一條路還沒有走通、還沒有把握,再去搞另外一條,決定失敗。所以成就是真正講了生死出三界,這才算是成就,這在此地我這一點點經驗貢獻給諸位。

  諸位想這麼多經典我選什麼經?我在此地也可以介紹一部經給你,你要不喜歡可以另外再選擇,我給你介紹的《無量壽經》。這部經的分量不長也不短,只有兩卷,對於現代人來講非常的適合。楞嚴經》,《楞嚴經》長了一點,大家現在如果是讀《楞嚴經》,一天讀一部你沒有時間,《楞嚴經》這部要念下來大概至少也需要六個小時,你一天哪裡能抽得出六個小時來念經?所以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法華經》分量跟《楞嚴經》差不多,《華嚴經》就更長,通常《華嚴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差不多要一個星期,它有八十卷,一天念十卷也要十天,一天念十卷一般人都念不下來。這個《無量壽經》只有兩卷,所以它的分量非常適中,我們一天念一部,如果念得很熟的話,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念完,剛剛開始念,生疏不熟,大概要一個半小時。你早上念一半,晚上念一半,一天念一部的確可以做得到,你就在這部經上下手。

  你要曉得讀經的要領,讀經的時候決定不分別,決定不求解義,曉得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就是修行。這樣的讀法能得定、能開慧,尤其是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讀熟了,經裡面的境界常常現前,這就是憶佛念佛,它的結果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除《無量壽經》之外,像《彌陀經要解》也非常好,《彌陀經疏鈔》也好,《疏鈔》的分量多了一點,分量相當多。實在講也不亞於《楞嚴》、《法華》,一天讀一部很困難。《要解》比較好一點、適中一點,讀《要解》也非常之好,連《彌陀經》帶《要解》一起念也是好事情。這是講我們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選擇這些經來讀。你只要每天讀一遍,把心定下來,不要到處亂跑,不要參加那些熱鬧的法會,把自己的心都跑散掉了。真正志同道合的同修一個禮拜一次、二次聚會,大家在一塊念經也好,或者在一起念佛,這個利益比什麼都大。

  所以一個道場,道場一定要有道風、要有學風,學風就是它有一部經典為它修學的依靠,理論方法的依據,它有修行的方法,這是修行的方法是道風,依據經論是學風,必然有它獨特的學風與道風。譬如在前像五台山它們是專學《華嚴經》,專講《華嚴經》的,它不講其他的,這是一門深入,《華嚴經》是它的學風;他們參禪、修止觀,修法界觀,那是道風,它有它修行的方法。像天台山,就是天台宗它以《法華經》為主要修行的經典依據。像慈恩寺窺基大師他是學唯識的,它有六經十一論,都有個範圍,都有專學的東西。所以不能夠學雜了,不能學亂了,一門奠定基礎之後才可以博學多聞。佛經裡常常比喻學佛像個大樹一樣,先要有根,先有本,本就是根、就是幹,根本有了之後才有枝葉花果,枝葉花果才是博學多聞。所以決定不是一開頭、一下手就是博學多聞,那就錯了。博學多聞是在成就之後,才可以下手的,所以這個意思不能搞錯。

  底下一段就是簡單解釋常寂光,什麼叫常、什麼叫寂、什麼叫光。「常是法身德」,永遠不變的,「法身常住故」,永遠不變。現在科學家也懂得這個道理,物質不滅,精神當然更是不滅,這就是法身常住的意思。「寂是解脫德,塵勞永寂故」,寂就是清淨心,塵勞是煩惱,心得清淨,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煩惱統統沒有了,你就得自在。「光是般若德」,是智慧,「智光遍照故」,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的。「涅槃三德,如來祕藏」,如來在《金剛經》裡面,《金剛經》有稱如來、稱佛,稱如來是講法身,稱佛是講的應身,講應化身,所以用的名詞不一樣,法身裡面含藏著有常寂光就是這三德。這個三德裡面都有四種淨德,四淨德就是常樂我淨,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面、般若裡頭都有常樂我淨,真常、真樂、真我、真正的清淨。換句話說,沒有得常寂光之前,常樂我淨是有名無實,沒有那回事情。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實報莊嚴土的人才證常寂光,才有真正的常樂我淨。

  「等覺大士,歷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這是講證的圓滿常寂光,如果講分證,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一分。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這個一段很要緊,這個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殊勝之處。因為我們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我們一品惑也沒有斷,我們是帶業去的。去到那個地方殊勝之處,到那個地方去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了。也許有人要問,到那個地方花開見佛,花沒有開那怎麼見佛?花沒開也見佛。花開見佛是見報身佛,那個花一開就是你已經達到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花都沒開。沒開見什麼佛?見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會在蓮花化身裡頭教你,跟你講經說法。你不要以為那個花很小,經上講的最小的花也是一由旬,一由旬有多大?由旬當然算大的,大的一由旬合我們中國過去八十里,你想這個花多大?如果這個直徑有八十里這麼大的花,你在裡面也相當自在了。

  所以阿彌陀佛化身在裡面跟你說法,到花開的時候這是見報身佛,那是你已經成就,也就是說,你修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花就開了。所以大家修行念佛要用功,經上跟我們說,上品上生的一到那個地方花就開了,上品中生的隔一天花開,上品下生的是隔七天花開,這個講上三輩往生。下三輩,下品下生的是十二劫,在花裡頭十二劫花開,下品中生是六劫花開。不要以為六劫、十二劫這時間好長,實在講不長,你看看別人要修行成佛,從證得須陀洹果算起要三大阿僧祇劫,你這個下品十二劫,這不是太便宜了。人家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你十二劫,那個成就超過人家三大阿僧祇劫,這是淨土真正不思議殊勝之處。

  所以學佛你沒遇到這個法門,那是沒有辦法,遇到這個法門你要不求生淨土,那就是李老師所說的非愚即狂,不是愚人,就是狂妄。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不願意修學的,沒有不是死心塌地來修學的,那就是這個法門太殊勝,它的成就太不可思議。這尤其難得的是圓生四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縱然是花沒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諸善上人統統化身來幫助你,所以你每天還是聽經說法,還是與海會大眾聚集在一起。這是西方世界實際上的情形,等於跟實報土、方便土沒有兩樣。

  「極樂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其他諸佛世界修行是進進退退,唯獨這個世界是有進無退,它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第一種叫「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夫」。這個先前跟諸位講的小乘須陀洹初果,他有位不退,因為他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他決定不會退到凡夫位,他入了聖人。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從這個地方算起,從位不退算起,從這裡開始算,算三個阿僧祇劫他成佛,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證阿羅漢果,從這裡算起。如果大乘菩薩位,像大乘圓教,是從初信位的菩薩算起,初信位也就是位不退,也是斷八十八品見惑。第二是「行不退—斷見思,伏塵沙,恆度生,不墮二乘」。這是菩薩,不退心的菩薩,絕對不會再退轉到小乘,小乘是只有自利沒有利他,只求自利,不願意度眾生,他也不是完全不度,他沒有主動去度眾生。如果有人求他,跟他有緣,他歡喜他還是一樣幫助別人,但是,他不主動。不像菩薩是主動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菩薩有行不退。到念不退這要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這叫念不退。所以念不退在圓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別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達到念不退。

  由此可知,這三個階級都不是普通人,可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三不退。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西方世界那些人,你要說他是凡夫,他個個人都得三不退,得三不退是什麼人?是法身大士。可是你說他是法身大士、是菩薩,他一品惑沒有斷,他見思煩惱都沒有斷,見思煩惱沒有斷應當是凡夫。所以那個世界很特別,你說他是凡夫也不像,說他是菩薩又好像不像,但是,確實他是一品惑沒斷,他真的得三不退。這就是所有這些教裡頭沒有說過這個事情,所有十方世界諸佛淨土裡也沒有這種事情。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特別之處,所以稱之為難信之法。教搞太多、研究太多,對西方淨土不相信,理論上講不通。所以祖師說這是佛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絕對不是菩薩能夠理解的,菩薩尚且不能理解,何況我們凡夫?所以信了的人那你就有福了,你這一生就成就。你要懷疑,你不相信;換句話,這個機緣是當面錯過,那很可惜。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把這樣殊勝的利益當面錯過。

  底下說,「此土修證三種不退」,這是講我們現前在娑婆世界。位不退就是藏教的初果,藏教就是小乘,小乘初果須陀洹就是位不退。通教是見地,這是證位不退的,別教是初住,圓教是初信。這些藏通別圓四教修行,哪些人是位不退,這列得很清楚。行不退,通教的菩薩,別教的十向位,圓教的十信位,十信位才到行不退。念不退,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這是講在我們娑婆世界。所以諸位看看,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種不退統統得到,這個便宜佔得太大了。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生當中不要說是初住,就是藏教初果、圓教的初信,我們都達不到,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都做不到,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得到。

  「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這是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下下品往生都是證三不退。這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我們自己要修到圓教初住,談何容易?可是一往生到那裡就得到。

  「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第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非常重要的一個因,是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第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佛光能夠幫助我們滅罪,能夠幫助我們增長智慧,所以能夠不退。「第三是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換句話說,聞法修行日夜都不會間斷,這個緣殊勝。「第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到那裡去身心清淨,那個地方沒有邪門外道,統統是菩薩的境界,你所見到的、所接觸到的統統是些大菩薩,所以他們都可以幫助你,你不會退轉。「第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功夫還沒成就壽命到了,這無可奈何。西方世界壽命長,所以沒有死魔,沒有死這個煩惱。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生老病死,西方世界沒有生老病死,到那裡是蓮花化生,所以他沒有苦,沒有生苦,沒有老苦,沒有病苦,沒有死苦,生老病死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

  「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用不著,這就容易了。「只要信願持名」,你要相信,你要發願,真正發願想到極樂世界去,你要念這個名號,名就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念六個字、念四個字都可以。念佛的名號多少沒有關係,怎麼個念法也沒有關係,只要念得自己很舒服,念得自己很自在,念到自己真正能把煩惱伏住這樣才行,這就有效果了。不一定要念很多,不一定要用什麼聲調、什麼方法,不需要,要緊的是真正把自己煩惱能伏得住,念到心清淨。「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處,不可思議」。最下等的像《觀經》第十六觀所說的,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他真正的懺悔改過,十念都可以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諸苦,他決定不會再輪迴,決定不會再墮落,位登不退,這三種不退統統得到。一生補處,一生當中必定能夠證得等覺菩薩的地位,也就是一生必定成佛,這是不可思議。「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讚者也」。一切經裡頭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太多了,理由就是在此地。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這實在把西方的利益功德說到究竟之處,我們這邊十方諸佛世界也是如此,這四土是分得清清楚楚,彼此當中有障礙,不是同時的;西方世界雖有四土,它同時的。我們打個比喻來說,我們這個世間學校,小學是小學,中學是中學,大學是大學,彼此分開不在一起。西方世界四土在一起,好比上課,幼稚園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統統在一個教室上課,這個奇妙了。小學生是凡夫,中學生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學生是菩薩,一天到晚在一塊、在一個教室,生活起居統統一樣的,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四土有沒有?有,但是,在一起上課。所以你天天見到菩薩,天天跟這些聲聞、辟支佛在一起,這很特別的一個環境,所以說是十方世界沒有。你生同居土就等於生實報土,等於生常寂光土,因為它在一起,這個物質環境、生活的待遇是一樣的,相同的,這是哪一個世界也都沒有這種事情,所以這是很特別的。所以證位不退,同時也就圓證三不退,因為你不是證到念不退,你沒有資格跟法身大士在一起。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證得念不退,他天天跟法身大士在一塊,等於證到念不退,所以確實這個境界是非常稀有的。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本經的歸趣就是以四種淨土、三種不退,圓證三不退為歸趣。諸位如果對大乘經論稍稍涉及了一些,你就曉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實在是真正像佛所講的難信之法,也真正是古人所說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能遇到。因為遇到這部經;換句話說,了生死超輪迴你有了把握。不僅僅是了生死脫離輪迴,而且一生成佛,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你成佛的機會到了你才能遇到。我們今天這個緣分是有,問題是能不能把這個機會抓住,你抓緊這個機會你不放棄它,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這個成就是成佛的成就,非同小可的成就,千萬不要疏忽了,不要輕慢。要曉得這個因緣是不容易遇到,開經偈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