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經題妙義無量功德  (第十四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14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四面,看「總釋名題」。「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註經,先釋經名。」這一段簡單說明經題的重要性。經題實在講也跟一篇文章的題目相同。看到名題,我們就曉得這部經的內容,使學者因名達體,看到經題知道它的性質,知道它的內容。所以天台宗五重玄義第一條就是解釋經題,這跟賢首家恰恰相反。賢首家(華嚴宗)把解釋經題擺在最後,就是十門開啟它放在最後,就是放在第九。第十就是講經了,實際上玄義只有九門。

  下面就正式跟諸位介紹本經的經題。「正釋本經經題」,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一個不常講經的道場跟別人講經,前面那些統統可以不要講,就從經題開始。經題講完了接著就講經文,這是比較上契機。因為前面這些玄談要是說久了,聽眾說我聽了這麼多天還沒有聽到經文,興趣就沒有了,他就不會再來了。所以談玄義,就講談玄說妙,前面玄義就是所謂的談玄說妙,這是要對佛法有一點研究的人,對老修行的人這個方法很適合,他們很喜歡聽這一部分,甚至講到經文他聽不聽就無所謂了;初學的人,這一部分不太容易理解。本經的題名很長,經題很長,「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麼長的題目。題目的來源,昨天跟諸位說過了,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會集得天衣無縫。他把十二種翻譯的題目,把最後一個題目跟最前面一個題目(就是漢譯的),這兩個題目合起來,去掉重複的三個字,實在講把十二種名題的意思全部都包括在裡面了,沒有改動一個字,這是非常之難得。無怪乎近代出家、在家的大德,對於夏老會集本的讚歎,實在是有他的道理,值得讚歎的。在此地我們把它分成八段來介紹。

  第一個就是「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這個字簡單的解釋。這個字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佛教傳到中國來,給我們中國的文字增加了不少新字,因為有很多名詞術語是中國字彙裡面沒有的。佛教傳來了,為了譯經就造了不少新字,這個字就是佛經傳過來之後新造的。沒有人字邊的「弗」是古字,我們中國古時候就有,因為音相同,這是個人,所以就把這個弗加了個人字,就變成佛教裡的專門術語了。它的意思是大智大覺,智是體,覺是用。所以智也講有三種,這就是常講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因為這三種智都必須要特別加以解釋,是我們中國字彙「智慧」不能包括的,簡單的來說,可以說它是一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起作用就是覺悟,就是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順境、逆境,過去、未來,此界、他方,他都知道,都明瞭。就像基督教對上帝的讚美,全知全能,取這個意思,有這種大智大覺。

  「自覺」,不同於凡夫。我們凡夫不覺,即使有些人也有相當程度的覺悟,這個覺悟不圓滿,覺悟裡面還含著有很多缺陷,這個缺陷就是錯誤的覺悟,不是正確的,是錯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阿羅漢以上才有正覺,那個覺悟才是正確的。阿羅漢以前所有的覺悟都有偏差,都不是完全正確。這個我們不必在此地細說了。自覺不同於凡夫。這個凡夫是包括了六道,六道包括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包括了,都是不覺。

  「覺他」,不同於二乘。阿羅漢、辟支佛自覺,他是正覺是沒有錯,但是他慈悲心不大,雖然自覺了,不肯主動去幫助別人覺悟。這個覺他就是幫助別人覺悟,他不太願意。並不是阿羅漢、辟支佛不教人,他肯教人,是你要去求他,你不求他,他不會來找你的,不同於菩薩。菩薩,你看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就是凡夫,他不來找你,菩薩主動去找他,這是很慈悲了。聲聞、緣覺決定做不到的,他不會主動去找人,唯獨菩薩主動去找人,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個是大慈悲心。

  第三種是「覺滿」,覺滿不同於菩薩。菩薩雖然自覺覺他,沒有圓滿;佛的覺悟是圓滿了,所以稱之為大覺。你看在中國有許多寺廟就用「大覺」做寺廟的名稱,大覺寺。大覺就是對佛的敬稱,所以這是覺義,就是佛這個字的含義。不管什麼人,如果你也到這個程度了,大覺也圓滿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佛並不是某一類人專有的稱呼,它是個共同的稱呼,凡是達到這樣的程度都稱之為佛。在本經裡面,直接指出某個人,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

  第二個字「說」。說是「悅也」,「悅所懷也」。古時候字彙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悅就是「說」,這個字在古時候是破音字,念說,也念悅,念悅就是喜悅的意思,以後加了個豎心邊,豎心邊是心字,區別喜悅的悅。古時候字彙少,這兩個字通用的。所以說就是悅的意思,喜歡才說,不喜歡就不說了。「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這是古德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差不多都是這個意思,都是這個說法,佛是以度眾生為心願。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就是希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了生死、永脫輪迴,幫助眾生成佛作祖,這是佛的心願、佛的本懷。現在看到眾生根機成熟了,所謂成熟是特別指這個法門,也就是他可以接受這個法門,聽了會歡喜,能相信,肯發願,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這個人就是淨土機緣成熟。這個成熟真正了不起。

  蕅益大師《要解》,印光大師那樣稱讚,的確是有道理,因為他註得是最清楚、最明白,叫我們看了一點懷疑都沒有。蕅益大師說,這部經(他註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說《阿彌陀經》也可以說就是說本經)佛為成佛機熟眾生而說的。這個話說得太明白了,佛這個法門對什麼人說的?是對成佛機緣成熟的眾生而說的,你說佛多歡喜!這個度眾生,才是底下講的究竟解脫,不是解脫幾分之幾,不是解脫一半,這個是究竟圓滿的解脫,是教眾生在一生當中就圓成佛道了。你想想看,佛這種歡喜心,可以說在他一生當中講一切經都沒有講這個經歡喜。所以這個經實在是佛說一切經中的第一經,不但釋迦牟尼佛歡喜,阿彌陀佛歡喜,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歡喜。為什麼?看到這些眾生這一生他要作佛了,不僅是暢釋迦本懷,也是暢彌陀十方一切諸佛之本懷,所以這部經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是「說」的意思。

  底下第三是「大乘」。「喻也」,大乘是比喻。乘,我們現在念乘,念古音還得念破音字,念剩,大乘。乘(音剩)是當動詞講的,念乘就變成名詞了,應該是當動詞講。「乘以運載為義」,就是車輛。我們曉得古時候最大的車是馬車,通常的馬車可以乘十幾個人。像我們小時候我在南京念書,南京的交通工具還有馬車,那時候還有馬車,有公共汽車,公共汽車很少,有馬車。馬車規定坐十四個人,一匹馬拉,這是車最大的了。小的車是鹿車、羊車,那個車就很小了,只能坐一個人。佛用這個來做比喻,大乘、小乘,這部經是大乘。現在如果我們用車來做比喻,小車大概是你們現在開的轎車,大車當然是火車最大了。尤其是美國,我們看到火車一拖就是一、二百節車廂,真是大車。大車就是運載量大。

  「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大小乘,這在佛法裡面可以說分得相當的清楚。南傳就是現在的泰國、鍚蘭都是小乘國家。前面給諸位介紹過就是聲聞藏,它也有三藏,經律論三藏。小乘確實心量很小,它著重律儀戒,就是小乘的戒律,戒律守得很嚴,它的戒律是論事不論心的,所以在事相上持得很嚴。小乘只承認這個世間只有一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承認還有其他的佛。像大乘講的佛太多了,他們不相信。他們心目當中自己修行最高的果位就是證阿羅漢,不能成佛,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所以我們到泰國去觀光、去參觀,泰國的寺廟很多,金碧輝煌,裡面佛像也很多,一個寺廟幾乎大大小小的佛像有幾千尊的佛像,你去看統統是一個樣子,全部都是釋迦牟尼佛,沒有第二尊佛。不像大乘,大乘佛給我們講,像娑婆世界這樣的世界,在虛空當中是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眾生。所以大乘法裡面講,世界無量,諸佛也無量,釋迦牟尼佛不過是諸佛其中之一,我們娑婆世界在宇宙之間不算是一個大世界,還有佛的世界比我們娑婆世界大一千倍、一萬倍、十萬倍的還很多很多。這就是諸佛過去生中在因地修行跟一切眾生結的緣不相同,所以他成佛之後,他的世界大小,度眾生多少也不一樣。因此佛在大乘經裡面勸我們,要我們廣結法緣,為什麼?將來你成佛了,你的世界就大,你度的眾生就多,就是這個意思。

  本經不是小乘,所以經題上就告訴我們這是一部大乘經,尤其註解裡面,從心地法門上來說,這是非常殊勝。它說我們「能念之心,本來是佛」,在《觀經》裡面告訴我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現前念佛的心,因為不念佛就念六道,或者是再範圍大一點說,在念九法界。十法界裡頭唯有佛法界真實,所以我們念佛這個心是最真實的;念菩薩、辟支佛、羅漢就次之,算是一個覺心;如果念六道,這個心就迷了,就不是覺悟的心。所以一般宗教念天,希望將來死了以後生天,到天堂裡去,這還是迷,這不覺。為什麼?天堂並不是永生,壽命比人間長,福報比人間大,福還是會享完的時候,壽命終究還要到,並不究竟,這個諸位要曉得。不管我們現在心是真心、妄心,這個不提,只要你念佛,尤其是念阿彌陀佛,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心真實,這不是假的,這個心就是你的真心,本來成佛。我們講能念、所念,大乘法能乘、所乘,能乘大了,真心。妄心就小了,真心就大了。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這就是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什麼叫相應?我們從最淺的地方講,也是最踏實的地方講,與你的信相應,真信;與你的願相應,真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真想去。你與信願相應,這就對了,決定往生,這是最淺的,最踏實的。因為這個法門告訴我們,信願行三資糧,三個條件,這個不難懂。如果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半信半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現在還不想去,等到自己老了,不得不死的時候才想去,這個也不行,這個心,願就不懇切了。真正懇切的願望,就是希望能早一天去,真正覺悟這個世界苦,愈早愈好;實在是去不了,無可奈何,在這混日子,能去為什麼不早一天去?如果你要是說我早去了,我家裡責任沒盡到,我小孩還沒有長大成人,責任還沒有了,這不能去,你要這樣想法就錯了。你如果真正往生了,說老實話,往生去作佛了,佛的眷屬、佛的子女,那個福報大了!你不必去照顧,有諸佛菩薩來照顧,比你留在這個世間照顧要周到得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學佛是儘管放心,誠心誠意的求生淨土,我們才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夠念到念念相應,不然的話很難相應。這就是念念作佛,所乘也大,能所不二,所以強名大乘。大乘這個名詞,也是不得已而建立的,我們不要執著,不可以執著。這是說的教,這是大乘法的教學,也可以給我們揀別這是大乘佛法的教科書。下面就要說這部經的內容了,這部經的性質。

  第四句,「無量壽」。「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全是梵語音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所以阿彌陀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量,後面這個「佛」,佛是覺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無量覺,或者是無量智慧。無量覺、無量智,實在講也是無量義裡面的一個意思而已。但是這個意思裡頭,最重要、最為第一的一個義,那就是「壽」。諸位想想,如果壽命沒有了,無量智、無量覺、無量福報都等於零,沒有壽命誰去享受?所以一切無量裡頭是壽命第一。這個字也可以說是本體,也可以說是法身,清淨法身,寂光、實報土都是這句裡面圓滿的包含了。本經給我們講三種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無量壽,「住真實慧」也是無量壽,「真實之利」還是無量壽。不必看別的,只要看這一句,我們就應該羨慕嚮往,我們求什麼?就是要求無量壽,其餘是附帶的,這是主。所以無量壽是一經之體性,也就是前面講的實相。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缺陷。

  「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我們要說這部《無量壽經》講的什麼東西?就是講的無量壽,無量壽就本經的題目,本經就是無量壽的細目而已。經上給我們說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他在沒有成佛之前,出家的名字叫法藏比丘,在因地你看他發的是什麼願?他怎樣修行?後來成佛了,成佛之後他如何去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這是他的大德大能。再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的環境,依正主伴,「依」就是生活環境,「正」就是那個地方的人物,「主」是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伴」是我們同學伴侶,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全是同學伴侶。所以這部經所講,無量壽三個字統統包括盡了。

  「莊嚴」,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俗話所講的美好。如果我們講真善美,無量壽就是真,莊嚴就是美,美好到了極處,清淨平等覺就是善,真善美的善。真善美,在我們這個世間,給諸位說,是一句空話,有名無實。我們這個世間,剎那剎那都是無常的,哪有真?沒有真,都是假的。我們這個心天天打妄想,是生滅心,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叫妄心,不是真心,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說真話,就是虛情假意。所以佛教給我們不要認真,不要認真就很自在了。為什麼?彼此都是虛情假意,不可以當真,當真你就有煩惱了,你就吃虧上當了。必須證得阿羅漢之後,才可以說那個心是真的,不變了,不會變了。阿羅漢以前,這些凡夫的心剎那在變化,早晚心情都不相同,不要說對待別人了,自己對自己早晚的情緒都不一樣。可見佛講的話是真實,不是假的,教給我們如何離苦得樂。你要把環境認識清楚,不要被它欺騙了;認識自己,不要被自己騙了。被別人騙了,我們說那個人愚痴,被自己騙了是更愚痴。所以佛經裡面講迷惑顛倒,顛倒就是加倍的迷惑,被別人欺騙這是迷惑,被自己欺騙這是顛倒。我們天天自己欺騙自己,自己不能夠覺察到。覺察到,那就是覺悟,就不迷了。

  我們來看經上給我們解釋的莊嚴。「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都是節錄本經的經文,「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極樂世界之美好是說不盡的,不但我們說不盡,就是菩薩諸佛也說不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說的,也不過就是在無量美好裡面說出幾樁,做一個例子而已,哪能說得盡?這樣一個圓滿美好的環境是怎麼來的?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是阿彌陀佛在無量劫中,「一向專志」修成的。他怎麼修的?他對於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老師的教訓他完全接納,依教奉行,他做得圓滿,百分之百的依從,這個不可思議。同時老師給他介紹了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就是一切諸佛世界,依正善惡因果,不但給他講得明白,而且展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親自去觀察。所以他的四十八願,不是坐在家裡想像發的願,不是。他四十八願是看到一切諸佛世界,這個世界有缺陷、有不好的地方,我希望我將來成佛,我的世界裡頭沒有;那個世界裡面有很好的地方,很值得讚歎,希望我將來成佛的世界也有。換句話說,他的確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念通了,又到外面去參觀、去考察,採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他是這樣成就的。

  成就之後,當然這麼一個美好的世界,如果是十方世界到這裡來往生的人隨隨便便都來的話,很可能把這個世界糟蹋壞掉了,秩序就破壞了。因此十方世界到他那裡去往生,就是我們現在的新名詞叫移民,其他世界想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只有一個條件,其他的條件沒有,只有一個條件,什麼條件?心地要清淨,才不會把他那個美好的世界破壞了。所以心淨則土淨。我們這個法門叫修淨土,淨土在哪裡?在心地。所以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最起碼的條件要功夫成片,這是我們講帶業往生。你的煩惱並沒有斷,不斷不要緊,你這句佛號,你信願行這三個力量,確確實實可以把煩惱控制住,不讓它發作,這個我們常講伏煩惱,你真正伏得住,並沒有斷,這個條件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決定不能夠誤會,以為我一念佛,將來一定會往生。將來是可以的,來生來世,多生多劫以後;如果這一生要去的話,不是這個說法。換句話說,你哪一生信願行三個條件能夠把煩惱伏住、控制住了,你這一生就決定往生。不是說念念就行了,你看我們台灣念佛的人有多少?在我看起來念佛人,台灣這麼多人口當中,四分之一,現在兩千萬,五百萬念佛的人總有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都會念阿彌陀佛,幾個往生?一年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往生的,這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雖念佛,他煩惱伏不住,心不清淨,統統做為將來往生的種子,這一生不管用。所以這一生要真正往生,就要記住,也要學阿彌陀佛,要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妙土,把它換一個字你就好懂了,一向專志莊嚴妙心,自己的。這個最莊嚴、最妙的心就是清淨心,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牽掛,這個心就是妙心,就是莊嚴了。我們念一句佛號就是要莊嚴妙心,莊嚴妙心就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妙土。

  「莊嚴眾行」,心清淨了,行就清淨了,沒有一樣不清淨,行自然清淨了。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不但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因為它跟《華嚴》是同類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如何做到事事無礙?心地清淨就無礙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一接觸心就不清淨,那就叫有礙,所謂是觸事成障,就變成業障了。觸事如何做到無礙?無心。這個無心是無妄心,我觸事沒有貪瞋痴的心,沒有是非人我心,沒有妄想執著心,那事事就無礙了,心地才清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修什麼?給諸位說他修的四個字,「歷事練心」。他到處參訪,各種不同的境界他都接觸,接觸試試看心清不清淨?試試看我對這個境界還染不染污,我還被不被這個境界轉?如果心地清淨不為境界所轉,那就是《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在境界裡做了主宰,做得了主,你就轉境界了,就跟佛沒有兩樣了,這叫做莊嚴眾行。所以諸位要記住,莊嚴眾行裡頭,你把綱領抓到就很容易修;你抓不到綱領,我們的行為太多了,枝枝葉葉修是多困難,總是掛一漏萬,這個綱領就是清淨心。

  下面一句是阿彌陀佛在行菩薩道,修行的時候對自在王佛所說的:「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是向佛提出報告,西方極樂世界已經造好了,已經成就了。「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具足是圓滿的意思,具足美好,一絲毫缺陷都沒有。所以他的四十八願,是經歷二百一十億佛國土的考察,所得到的一個結果,所以那個願不是一次發的,是在修學觀察之中,逐漸逐漸發的願,累積到最後稱為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也實在就是他前面講的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這個經文,阿彌陀佛這個做法,是非常合情、合理、合法,他不是閉門造車,尤其現代人講的科學的概念,完全相符合。

  「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就是充滿了智慧,這是說明極樂世界依正主伴,沒有一樣不是美好的。這是相,可以說無量壽是本體,莊嚴是相。下面講清淨平等覺是用,我們從體相用來說,底下是講作用。就真善美來說,清淨平等覺是善。儒家告訴我們「止於至善」,善到了極處,這叫至善。從前人念書,目標是希聖希賢,以前人讀書的宗旨目的就是要做聖賢君子,不是做大官、發大財,不是為這個,是為了做聖賢君子,所以他直接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個真正的善人,止於至善。至善是什麼?說實在話,至善就是清淨平等覺。佛法講得非常之具體,這個法門叫淨土法門,這個宗派叫淨土宗,特別著重清淨。

  「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染垢染之謂。」這個叫清淨。「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我們的行為無量無邊,用身口意把它一歸納就全都包括了,一條也漏不掉了。身口意要清淨,怎麼個清淨法?離一切惡行。《觀無量壽經》佛教給我們修這個法門,還沒有講修行法門之前,先說準備的功夫,說預備的功夫,預備的功夫是三福。你們讀經就曉得了,這三福是在講修行之前,還沒有講到修行,先打基礎。三福裡面,第一福裡頭就有「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離一切惡行。「煩染」,染是染污,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什麼東西染污?煩惱,見思煩惱,這個要離開,這不可以有。「垢染」,比煩染還要微細,垢是塵垢。煩惱粗重很容易覺察,很微細的染污不容易覺察。這個垢染指什麼東西?是無明煩惱。所以煩惱有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垢染)。心才真的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修淨業的人特別著重在心淨,尤其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黃念祖老居士一再提醒我們,修行要重實質,不重外表,也就是不重形式,要著重實質、實際。實際是什麼?心地清淨,這是真實的。外表,佛像莊嚴這是外表,香花供養這是外表,早晚課誦這是外表,禮懺誦經這是外表,都是外表,形式。外表做得再好,心地還是有煩惱,還是有妄想,還是有執著,那有什麼用?這就是外表修得好的人很多,不能往生,只是種一點善因而已,最重要的是心地清淨。外表工作統統都沒有做,心地真正清淨,這個人決定往生。因為往生是心往生,不是外表,不是身往生,身往生不了的,要著重真正的心地功夫。換句話說,這一句就非常的重要,惡行決定不能有,不但沒有惡行,惡念都不生。為什麼?我要求生淨土,我就是想這一生去,我絕不想來生去。因為我很清楚,來生我未必得人身,即使得人身也未必能聞到佛法。你看很多外國人跟我們做鄰居,他就聞不到佛法,你說多可惜!尤其是這一生修一點福報,來生一享福就享糊塗了,被福報迷了,痴迷,這還得了。所以惡行一定要遠離,一定要斷煩惱,斷不了一定要把它伏住。用什麼方法伏住?我們這個法門妙,一句阿彌陀佛。煩惱起來了,「南無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然後這句阿彌陀佛是念念不斷讓它繼續下去,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不要讓煩惱的念頭繼續增長,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如果要破無明,更是要念佛,念念相應,念久了無明就沒有了,無明就破除了,破除無明,心就真正清淨了。

  「經云:心淨則佛土淨。」《維摩經》上說的。《維摩經》叫小不思議經,《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是什麼?一就是清淨心,一切就是身口意三業。心清淨了,三業當然清淨;三業果然清淨,心決定清淨。如果說我三業清淨,心不清淨,那三業也不清淨。所以修行,不僅是禪家,教下也不例外,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法門。先要培養一個圓圓滿滿,善良的心,先培養善心,更進一步培養清淨心,清淨是至善。

  再看下面這一句:「平等覺。」這非常重要。我們心為什麼不清淨?說老實話,不平等,所以很難得清淨。真正得清淨,平等就清淨了。佛在經上常常把心比喻作水,儒家、道家也有這個比喻,把心比喻作水。水到平的時候就清淨了,起了波浪怎麼會清淨?換句話說,心是動的時候不清淨,心要靜了就清淨了,靜了的時候它就平等了。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切的看法都看平等了,心就清淨了。你說這個世間不平等,你要說世間不平等是你看錯了,你看走了眼,世出世間法真的是平等。所以平等是實相,是真相,你看成不平等是妄相,世間法真的是平等。我們中國古來祖師,像《華嚴.金師子章》講的比喻,所謂是「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我們到銀樓參觀一下,你看那個黃金金器,做的幾千種、幾萬種,花樣不一樣,樣子是不一樣,質料統統是黃金,一樣。所以你從質面裡去看,它是平等的,你不要去看樣子,相是不平等,它性平等,性平等相也就平等了,怎麼不平等?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從體性裡面看一切眾生的佛性,看一切諸法的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有兩個性。佛性跟法性是平等的,性平等了,相也就沒有差別了,性相一如,事理不二。然後你的心就會靜下來了,心就得清淨了。所以清淨心幫助你成就平等心,平等心也幫助你成就清淨心,這兩個是相輔相成。

  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很大的障礙,在佛法裡面講業障,或者說得更不好聽是罪障。這個障礙是什麼?就是不平等,我們看人、看事不平等。必須要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而已,不是事實。所以佛與眾生平等,我們跟眾生不平等,佛與眾生平等。為什麼?佛見到真相,我們沒有見到事實真相。從前禪宗好像是黃龍祖師,人家說他有三關,凡是去拜訪他的人,他都出個題目考考人。第一個題目,他伸出一隻手出來,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這個語氣很高。然後再伸一條腿出來,我這一條腿像不像驢腿?人家聽了真是摸不著頭腦,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叫上與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就這個意思,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二無別,是一不是二。我們行嗎?你才曉得成佛難,往生不簡單,往生要平等心現前才有把握往生。為什麼?心淨則土淨,六道裡頭沒有我住的地方,當然往西方淨土去了,這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才曉得平等是多麼重要。平等這個術語名詞是從佛經來的,我們中國人常常掛在口頭上,這個字彙從哪來的?找根源,佛經上的。

  這引經上說,「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就是本性,就是佛性,人人皆有。可惜你現在起了妄念,本來是平等,你自己把它搞成不平等,那有什麼法子?不是別人替你製造的,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維摩經》上提出來的,不二就是一,正是本宗所說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不二法門。所以一心是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能所不二。所以同修們,在整個經題裡面來說,無量壽是本體,莊嚴是相,清淨平等覺是用。我們今天下手的功夫就是這五個字,我們修什麼?就修這個。用什麼方法修?信願持名。所以要知道自己修什麼。

  「今題中平等覺有四解」,這個意思是無比的殊勝,這是其他經裡面所沒有,就是連《華嚴》、《法華》裡面都沒有,這才真叫第一圓滿。第一個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這個法就是指這部經典。諸位要知道,《華嚴經》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成佛之法,法身大士以前的人沒有分,也就是圓教初住以前的人沒分,初住以上才有資格。這個經不同,這個經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可見得比《華嚴》圓滿。一切眾生,包括《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又包括了六道裡面的地獄眾生,沒有一個漏掉,真正是圓滿到了極處。最殊勝的是平等成佛之法,地獄裡面造作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眾生,居然跟文殊普賢修平等成佛之法,這個不可思議,這真正叫難信之法,什麼人能相信?所以是一切經裡面找不到,沒有的,一切經裡沒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個事,經論裡頭無此說,所以是難信之法,極難信之法,玄奘大師翻「極難信之法」,它是真的。

  我們這個經讀過的遍數多了,也講過很多遍了,希望大家細細的認真去體究,去體會、去參究。為什麼?如果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我們的疑根斷不掉。疑根不能斷,雖然修,修的是半信半疑,可能妨礙我們這一生往生。如果把它搞清楚了,疑惑斷除了,真正相信了,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於此法門,能生實信」,生真實的信心,那就得恭喜你了,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成佛,永脫輪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生四土,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平起平坐,平等。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這個法門往生,我們也修這個法門往生,因相同,果報哪有不相同的道理?都是信願持名而往生的,所以這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方法。佛說一切經中唯獨此經,十方諸佛開導教化一切眾生也唯此一門,所以這個法門叫平等普覺法門,普是普遍,沒有條件的。

  第二個意思,「以平等法覺悟眾生」。平等法就是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所以本經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是九法界有情眾生共同修學的平等法,一切諸佛如來無不是以這個平等法來覺悟一切眾生。只要眾生能相信,依照這個方法,準能達到前面所說的目標,就是平等成佛,一定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第三個意思,「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平等覺,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所學的是直接學平等覺。所以祖師大德常說,這個法門是如來將果地的法門和盤托出,沒有絲毫保留,完全說出來了。不像其他法門,其他法門是修因證果,這個法門是從果地上起修,不是從因到果,直接從果上修了,所以這個法門特別,這個法門是平等法,與一切諸佛如來平等。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四十八願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面貌相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如果不同就不平等了。跟阿彌陀佛個子也相同,皮膚顏色也相同,沒有一樣不相同,這是平等法。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一切物質生活享受也都相同。現在我們世間人畫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阿彌陀佛畫得特別大,旁邊人畫小點,畫錯了,你打開經來看,不相應。當然畫的人對阿彌陀佛特別恭敬心,把他畫大一點,事實上不一樣,因為那麼看還是不平等,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

  第四個意思,「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這是經文上有明文給我們說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曾經問阿難,你願不願意見「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聖號。我們了解經裡面的意思,就曉得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確是無比的殊勝,第一法門,最上的法門,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跟這個法門相比。世間人無知,往往把這個法門看低了,也是這個法門太容易了,前面都曾經說過。

  經題,到此地這是別題。所謂別題,就是一切經裡面唯獨這部經用的這個題。後面這個字叫通題,凡是佛所說的,或者是被佛所承認的,都稱之為「經」,經這個字,通題。

  「經:義為契經。」前面也曾經略略跟諸位介紹過,什麼叫契經?契就是契合,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契理」,第二個是「契機」。理決定不能違背,大乘經一定是與實相理相應,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與這個相應,決定說的是真實的,這叫契理。契機,是一定要適合於眾生的程度。如果契理不契機,那叫閒言語,就是我們說的廢話,說了沒用處,大家不能接受。如果是契機不契理,那是魔說,魔所說的與事實真相不相應,所以一定要與事實真相相應。諸位要知道,經裡面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一定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假的。我們十方世界,佛不如是說,為什麼?十方世界變化太大,剎那生滅,變化太大。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是永恆的世界,是永遠不變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人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地球有成住壞空,無常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常,是永恆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衰老。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這個世界三苦八苦,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名字都聽不到,哪裡有這些事實?所以稱之為極樂。所以經典一定是契機、契理。

  「具貫攝常法四義」,通常都用這個四個意思來解釋經。「貫則貫穿所說之理」,這意思就是說他所講的東西層次條理分明,有條不紊,無論在思想、結構、章法、次第都是第一流的,這叫「貫」。我們世間好的文章做到這個字,我們中國人年輕人讀的《古文觀止》,《古文觀止》三百多篇,篇篇都有這個標準。不像現在人寫的文章沒有這個標準,就是他寫的東西,你把它刪掉幾個字還是通,再多加幾個也行。好的文章,做到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加上那是畫蛇添足,沒有必要,你不能少一個,少一個字它就不通了,就斷掉了。這是過去李老師讓我們學古文的時候,他就教給我們,他說你們拿古文試試看,改一改它,你改了之後再跟原文對一對看。教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學習,發現古人這個義理、結構、章法之嚴謹,真是令人佩服五體投地。

  「攝則攝持所化之生」,這個字就不容易做到了,「攝」有攝受的力量,好像磁鐵、磁石它有吸鐵的能力,叫你一接觸它就欲罷不能。當然世間文章也有這個力量,但是那個力量不強。譬如說古人常講,好的文章百讀不厭,讀一千遍就不行了,它的味道沒有那麼強烈。像我們看報紙,報紙上的文章,看完一遍不想看第二遍,它攝的能力沒有。很好的小說,看了一遍還想看,但是看個五遍、十遍,再不想看了,它攝受的能力很有限。經典像四書、五經、十三經,這個攝的能力很強,它的確叫你從初學念到老,念到鬍鬚白了還是很有味道。所以你看文章的內容從這上看,這才叫真正好文章、有價值,所謂是經典之作。佛法這個力量更強,從你初發心到成佛都念不厭,愈念愈有味道。從初發心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一生一世,它有這麼強烈的攝受的能力。

  第三,「常則古今不易。」「常」是永恆的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超時間、超空間,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它都是準則,它都是標準,不會被時空所淘汰的,真理永遠不變,它是真理。

  第四個是法,「法則近遠同遵」。近是近代,遠是過去、未來都是遠,過去是遠古,未來也是遠,所以遠有兩個意思,就是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這一切成就的人都要遵守,「法」就是法則。所以這個方法永遠是準確的,過去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往生成佛了,現在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也往生成佛了,未來世的人依照這個方法還是往生成佛,這個方法不會變的。所以經,簡單的講,具足這四個意思這才能稱之為經典。

  經題大意介紹到這個地方。通題跟別題合起來講,合起來就是總結這個意思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見到眾生成佛機緣成熟了,以無比歡喜的心,為我們宣說大乘無量壽依正莊嚴的《清淨平等覺經》。

  看第三段,「七種立題中,本經屬具足立題」。這是佛學常識,佛經很多,每部經的題目都不一樣,但是佛的經題是有原則的,如果你懂得這個常識,你一看到這個題如果不符合這個標準,這絕對不是佛經,這是假的。真正的佛經一定要符合這七個條件,所以七種立題。七種立題,第一種就是人,以人名做題目。譬如說小本《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人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也是人,所以這個題目當中只有人,叫做單人立題。第二種就是法,方法。譬如《大涅槃經》,涅槃是方法,是法;《大般若經》,大般若也是方法,也是法,這叫單法立題。第三種,比喻,單單的一個比喻。《梵網經》,梵網是比喻,大梵天的羅網,用這個來比喻。這叫三單,人、法、喻三單。再三種就是三複,就是兩個合起來的。人法立題的,像《文殊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這個題目裡面有人、有法,叫人法立題。還有法喻立題,有法、有比喻,像《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這個經題裡面有法、有比喻。還有人喻,像《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比喻。這就是叫三複,六個例子。最後一個例子,是人法喻統統都有,具足一體,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這個題目裡面是人法喻統統都有。本經,屬於具足立題,人法喻都有。「佛,此土果人。」果是證果,證到圓滿究竟果位之人,釋迦牟尼佛。「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彼土果人」,這個題裡有人。「莊嚴清淨平等覺」,這七字是法。「大乘,是比喻。」所以我們這個經題裡面,人法喻統統都具足。這是佛學常識,也應該要知道,佛經的題目它是有規矩、有原則的,不能夠亂起。

  「諸經皆具教行理」,這是佛講的一切經,裡面內容一定有教,教是教學,就是講的文字,教科書;它的文字一定有講到修學的方法,這就是行;一定有理論的依據,所以經有教經、有行經、有理經,教理行。「本理立教」,根據理論建立教學。「依教修行」,依照教學來修行。「從行顯理」,從修行當中體會到真理。「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要知道這個意思,你才看到這個題目內容的豐富。「佛說大乘」,這四個字是教,因為這是大乘法裡面的教科書。「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大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理論,不是從外來的,所以無量壽是理體,是本體。「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這個經提倡的方法非常巧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來清淨自心,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修自己的平等心,這裡面真善美慧統統具足。無量壽是真實的,體是真實的;莊嚴是美;清淨平等是善;覺就是慧,智慧,覺而不迷。所以這是真善美慧統統具足,就具足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上。所以念這句佛號,你要知道這些意思,你一定非常喜歡念,一定就會不間斷的去念,不夾雜的去念,念到完全相應。你要不明瞭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意思,老念,念這句是什麼意思,念到最後念討厭了,不想念了,是你不懂得它的意思。你要懂得它裡面有這麼多的好意思,你念念,真善美慧是統統都念出來了。為什麼?自性,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就用這個方法開發自性,把自性裡面的真善美慧統統開發出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無量壽,是理」這是真的。「表三際一如」,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是一不是二,「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也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無量壽。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經典上講的清淨法身、一真法界。名目很多,都是說的一樁事情。

  「以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是題中清淨平等覺也。」這句把《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可以說,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淨平等覺要怎麼修?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莊嚴自心,就是清淨自心,就是平等自心。這個就是始覺合本覺。

  「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所以這個題目裡頭你怎麼輾轉去看,意思無有窮盡。「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題目裡面有無量義,經典就是題目的詳細說明。所以你看到題目裡面這樣圓滿,這麼多的義理,你就曉得這部經典內容之豐富,是任何一部經典裡面都沒有的,可以說它跟《華嚴》、《法華》是等量齊觀。但是文字比《華嚴》、《法華》少,義理跟《華嚴經》是無二無別。所以我們讀這部經就等於讀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知道讀一部《華嚴經》就等於讀了全部的《大藏經》,因為《華嚴》是根本法輪,一切經是《華嚴》枝葉,本經是根本之根本,是整個《大藏經》裡面的《心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我們念這部就統統都念到了。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我們一樣也沒有欠缺,統統包括在本經之中。你才曉得本經之殊勝,本經功德不可思議。

  「古云: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這是真的,但是經首名字意思一定要懂才行,意思如果不懂,無量功德是得不到的。日本日蓮宗有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做法,他們今天經不念,只念一個經題,就是這個意思。他們就念個「南無妙法蓮華經」,問他這一句什麼意思?不知道,不知道不行。我們今天念這個經題,念「南無無量壽經」,我們統統清楚,你來問我,可以講得出一大篇道理給你聽。《妙法蓮華經》的經題的確了不起,你看過去智者大師就這個題目講了九十天,九旬談妙,這是天台宗了不起一樁盛大的大事。一個題目講九十天,這還得了!真正不得了,裡面意思太圓滿了。可惜現在大家念這個題目不知道意思,這是得不到利益的,遠不如念阿彌陀佛。當然念阿彌陀佛也要了解阿彌陀佛的意義,你要真正了解阿彌陀佛的意義,它的意義就在這部《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詳細註解、詳細說明。所以經念熟透了,這句佛號才得力,因為整個經義就在阿彌陀佛四個字裡頭,那才是妙義無窮,功德無量。

  玄義的部分到這個地方就講圓滿了。下面,十門開啟第十是「正釋經文」,就是講經了。講經,本經一共四十八品,說四十八章也可以。「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本經的序很長,「初二品為通序,後一品為別序」。從「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是本經的「正宗分」,是正說分。第四十三章至四十八章,是本經的「流通分」。這是大分,我們一般稱之為科判,科就是把它分科、分類,從經文性質上分類,分成三大類,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次我們把概要跟諸位介紹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