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一切善惡凡愚,統是彌陀所度之機  (第十一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1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倒數第三行:「淨土法門,奇特殊妙,當機之說,亦有三例。」我們看底下他舉的這三個例子:

  「一、上輩往生,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佛說法,佛在世的時候是沒有問題,佛滅度之後,尤其是淨土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它是佛現量的境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絕對不是九界有情憑自己的力量能夠理解的,這是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的。佛滅度之後,即使是等覺菩薩對這個法門都不能夠完全透徹,所以古大德在沒有徹底明瞭以前,總是憑自己的想像來加以解釋,往往自己想像是不符合事實。像善導大師以前,元曉他們就是這樣的主張,認為九品往生,上三品、中上品這個四品,就是前面最高的四品我們凡夫沒分,那都是地上菩薩去往生的。不過大家都承認,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像《華嚴經》上文殊、普賢還要念佛求生淨土,可見得這個法門之殊勝。總是上面這個四品,大概都是大菩薩們他們去往生,這是善導大師以前古大德多半有這麼一個看法。善導大師出世之後,他就把這個說法否定了。我們知道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給我們說的。我們聽了善導大師的話,再把三經仔細去研究研究,善導大師說得對。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善導大師《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前面這一句是把宗旨給我們提出來了,淨宗法門它是為凡夫而建立的,並不是為這些菩薩、阿羅漢。菩薩、阿羅漢都已經證得不退轉了,雖然時劫長一點,但是必定成就。他不會再輪轉到六道,不會再受三界之苦難,不過就是修學時間長久一點,這個無所謂。六道凡夫太苦了、太可憐了,所以阿彌陀佛、諸佛如來設立這個法門是專門來度六道凡夫的。聖人,聖人是附帶的。像菩薩往生、緣覺往生、阿羅漢往生這是附帶,主要是度凡夫。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為我們說明,他這個《觀無量壽經》的註解就叫做《四帖疏》,《觀經四帖疏》。他「破前說」,就是他以前這些古大德們所說的。「如來說此十六觀法」,因為這是《觀無量壽經》的註解。《觀經》是淨宗三經之一,《觀經》上所講的也就是本經所說的。「但為常沒眾生」,常沒,沒就是頭出頭沒,也就是指六道輪迴,是但為六道輪迴眾生而說的。『不干大小聖也』,大聖是菩薩,小聖是聲聞、緣覺,就是與他們不相干,是專門為生死凡夫說的。

  「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句話說得是非常非常之好,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了,才真正恍然大悟,這上上品我們也可能有分。九品差別是什麼緣故?是因為你遇的緣不一樣。如果你遇到的緣非常殊勝,這個殊勝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能夠把淨宗法門跟你講得非常透徹,使你一點疑惑都沒有,方法也清楚,那你依教奉行必定是上品上生。遇到緣差一點,就是沒有遇到好善知識,對淨宗道理、事實的真相我們搞不清楚,雖然修,信心、願心都不是很圓滿,這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低了。由此可知,九品差別,確確實實是遇緣不相同。遇到殊勝的因緣實在講太難太難了,念佛的人雖然很多,有幾個人對於念佛的道理是徹底明瞭。

  「又云」,這也是善導大師講的,「『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這就全都包括了,善惡是講根性不相同,業障習氣不一樣。無論你在這一生當中是修善還是造惡,大根還是小根,是凡夫還是愚人,這都沒有關係,統統都是阿彌陀佛所度之機。問題就在前面所講的,必定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要有真正的信心,一點都不懷疑;有懇切的願望,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專念這句佛號。這三個條件,純而不雜,相續不斷,就是上品上生的依憑。

  「大師之說,上契聖心」,聖心是阿彌陀佛,善導大師這個講法真的是阿彌陀佛的意思。「下洽群機」,就是九法界的眾生,我們聽到善導大師這個開示真是歡喜無比,信心具足。說這一個開示,實在是「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日本當年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出家的大德,其中有不少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曾經親近過善導大師。所以日本的淨土宗曾經興盛超過我們中國,《無量壽經》的註解,古代日本高僧所留下來的總有二十多種,二、三十種,在中國只有兩種。所以中國對於《無量壽經》的研究、發揚,的確是遠遠的不如日本人。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三一類:

  「專接上根,旁及中下。」這是蓮池大師所講的,講得實在是太好太好了。這個法門阿彌陀佛是接引誰的?專門接引上根的。什麼人叫上根?「疏鈔曰」,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說的,「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這個上根中下都是初發心的,信位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信位是最初,是剛開始的。我們看到今天社會上這個現象一點沒錯,「以禮懺滅罪被初機」。現在這個世間拜懺的人很多,求消災的人很多,念《普門品》、念《地藏經》的很多,這些是什麼人?這些是初機,根機最小的,眼光最淺的,也就是信位裡面的下根,高深的他不懂。「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中機什麼?教下,研究這些經論;禪宗,禪宗是參禪的;乃至於持咒,他們什麼?他們是修定,止觀就是禪定,這個很顯然的比前面那是提升高了,這是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這是知道的人太少了,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初發心裡面上上根人。我們今天對這個法門明白了、搞清楚了,我們曉得這個法門是什麼?這個法門是接引成佛機緣成熟的人。你們想想,這世間有幾個人,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太少了。成菩薩、成阿羅漢比成佛的人多,成佛的人稀有。這個法門是給成佛人說的,所以難信之法。你給他講,他不相信,不相信,這是理所當然,他哪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成佛,一生成佛是第一等福報,他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教他去拜個懺、念個《地藏經》,這是小福報。能夠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大福報,無比的福報。世間人知道的少,太少太少了。所以底下講:

  「初謂業障眾生」,這說得很明白了,什麼是初機?業障眾生。這些人拜個懺、消個災、做個法會,搞這些東西,搞這些名堂。他那個業障消得了消不了?說老實話,消不了。業障是什麼?業障是起心動念。他拜了,這趟懺拜完了,他心是不是真正清淨了?心真正清淨了,妄念少了,煩惱少了,有效,他業障消了。所以拜懺、念經不如修定,不如修止觀、修禪定,他確確實實妄念少了,煩惱習氣少了,那效果比拜懺大得多。現在拜懺,說老實話,修人天福報,與自己煩惱習氣可以說毫無交涉。不但沒有交涉,甚至於在拜的時候都起煩惱,這個人拜快了,那個動作太慢了;這個法器敲了漏掉一板。所以正在做法會、修法的時候都起煩惱,分別執著,不如修定。這些都是我們要曉得。為什麼?唯恐我們自己犯過失,犯了過失自己不曉得,自己造了罪業自己不知道,這個可憐。

  「中謂凡夫二乘」,中等根性的凡夫二乘,聲聞、緣覺。「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這句話很肯定。淨土法門誰修的?是大乘菩薩修的。你只要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就是大乘菩薩。所以這個心一動、一發,十方諸佛都知道了,沒有一尊佛不護念,沒有一尊佛不歡喜、不加持的。所以講消災滅罪,這句阿彌陀佛是第一,其他法門、經咒遠遠不如這句阿彌陀佛有效果。可惜我們這個世間人對它不了解、不認識,總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沒有什麼大的效果,不如去拜個梁皇、拜個水懺,不如去念個《地藏經》,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他只要有這個念頭,他這個佛號念了沒什麼功德。為什麼?心地不清淨、不恭敬、不虔誠,念的這個力量就少了,不相應。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他一念不相應,雖然念,念得不相應。你要是真正明白了,真正認識了,死心塌地去念這句佛號,以至誠心、恭敬心去念,感應不可思議。什麼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所以這菩薩所修的。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成佛所修的法門,你說多殊勝。

  「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是對禪宗講的,比禪宗超出太多太多了。蕅益大師讚歎持名,深妙,理深,太深了;事是太巧妙了,簡單容易。「破盡一切戲論」,戲論是什麼?講經說法,戲論。為什麼?千言萬語到後面還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歸到《華嚴》,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歸到念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戲論都破除了,這是對教下講的。「斬盡一切意見」,這對宗門說的,禪宗。意見是什麼?機鋒。禪宗語錄裡面這些問答,那也是廢話。你說這一句佛號還得了!「『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這大智慧的人他曉得,馬鳴、龍樹是印度的菩薩,智者、永明是中國佛門裡面的大德。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師,永明延壽原來是學禪的,禪宗裡面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

  他們有大智慧,宗門教下,顯教、密宗徹底明瞭,尤其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中國,中國大乘八個宗,是八宗共祖(因為八個宗都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八宗共祖,他後來修什麼?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得了!他這一往生,等於說是八大宗後頭的歸宿都是歸淨土宗,他代表的。密宗是龍樹菩薩傳的,龍樹菩薩以前我們這個世間沒有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把密法傳給龍樹,龍樹傳到我們世間來。金剛薩埵是誰?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密宗裡頭的祖師,開山第一代祖師,普賢菩薩化身;密宗裡面的準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統統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菩薩,像這樣的人他沒有疑問,所以「徹底擔荷得去」。一點懷疑都沒有,他完全接受了,沒有一絲毫懷疑。

  「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這在解釋這個法門深妙。什麼叫深妙?這個法門圓滿到了極處,圓滿就是一絲毫的缺陷挑不出來。在大乘經裡面,我們中國古代這些祖師大德,大家公認的,《華嚴》是最圓滿的。可是你仔細再去看看《華嚴》,《華嚴》要是最後沒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就不能圓滿。《華嚴》是怎麼圓滿的?得淨土而圓滿。《華嚴》要不得淨土,攝機也不圓滿,因為它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權教二乘都沒有分,那怎麼能說是圓滿?這就是它的缺點。所以它是得淨土才圓滿,因為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才圓滿。所以這是圓到了極處,一切經裡頭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沒有,這是真的。唯獨這部經圓滿,真正圓滿。「至頓」,頓是快速,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需要來生,當生成佛的佛法。「無上法門」,在法門裡面這是第一,沒有比這個更高,所以這部經是佛門裡面的第一經。為了講給大家聽,大家不相信,這才不得已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講這些大經,因為大家認為這是經中之王,至高無上。這些東西講完之後,你仔細去研究研究比較比較,再給你講這部經,可以接受,相信了,才曉得王上面還有王,這才是真正無上的法寶。「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我們想像不到,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曰深妙」。

  「但驀直念去」,驀直就是一直。你看方法多簡單,它的修行法只要你一心一意一直把這句佛號念下去。「不假方便」,不借其他的方法來幫忙,用不著禪淨雙修,用不著密淨雙修,用不著,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不落思量」,思量是對這個法門去研究、去思惟,也用不著。明白了,馬上就幹,「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直截了當,起心動念就念這句佛號,日常生活當中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久了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了;自得心開,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念到理一心不亂。所以它的祕訣就是驀直念去,什麼都不要想,他才能夠念到這樣的效果。「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計度分別,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意見;戲論,就是剛才所說的講經說法,這都用不著了。佛說種種經就是誘導我們入念佛法門,我們接受念佛法門,佛的目的達到了。那是引導,引導入這個,引導就不要了。

  所以蓮池大師末後真是徹底覺悟了,才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三藏十二部是什麼?戲論,這個放下,破盡了。(音檔到此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