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阿彌陀佛最善,世出世間第一善法  (第四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04

  請掀開經本第九面第三行,看第四節「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是在詳明本經興起因緣的第四段。「『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在中國不但禪宗標榜修學的宗旨是無念,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以無念為宗」,實在無念與無生是所有一切大乘宗派裡面共同的宗旨,就是淨土法門修持名念佛也不例外,只不過是方法、手段不相同。要知道為什麼要講無念與無生?念與生有什麼不好?如果我們對於大乘教義稍稍留意、涉獵就能夠明瞭,原來無念、無生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老子所講的道,儒家所講的太極。所以這個一句可以說是圓圓滿滿的回歸到天真,與虛空法界融合為一體。實在講用融合這個名詞都很勉強,為什麼?到無念、無生,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體。這裡面沒有三世也沒有十方,正是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也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是如此。什麼人能夠見到一切法的真相?底下講得很清楚,圓教八地菩薩,完全見到真相了。

  八地菩薩稱之為不動地,他心在,不動了;不動,就無念,就無生。心還動,動就有念,動就有生有滅。無生就是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心不動了。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還做不到。這種定,佛在楞嚴會上稱之為首楞嚴大定,當然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凡夫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就是念頭太多了,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都是用生滅心,就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生滅心不是真心,佛法裡面稱它作妄心,稱它作意識心,唯識家裡面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有念有生,所以在百法裡面把它歸納成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這有為法。有為法就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後面有六種叫無為法,無為是真的。真的,怎麼可能有六種?真的只有一個,哪來的六個?實在講,真的確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百法最後一個叫真如無為,這是真的。真如無為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無念與無生,真如無為。但是無為法前面五種,可以說是相似的無為,因為有為法不能包括它。因為它不是有為法,所以就稱它作無為,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無為。

  這就說到八地菩薩的境界,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心是第八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講的前六識。八地以上不用八識了,這就是唯識宗裡面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八識得轉變為四智,轉阿賴耶(阿賴耶是心)為大圓鏡智,轉末那(末那是意)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怎麼個轉法?實在講無念、無生就轉了。有念有生就落在八識裡頭,就把四智轉變成八識;無念、無生就把八識又恢復到四智了。所以八識跟四智是一不是二,關鍵就是在有念、無念,有念就是八識,無念就是四智。六祖實在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你看他在《壇經》裡面,很少的幾句話,把相宗的綱要,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上有沒有轉?沒轉,只不過是換個名詞而已。你有念就叫做八識,你無念就叫做四智,你千萬不要被八識、四智這些名相迷惑了。佛不迷人,人自迷,那就沒法子,所以不要迷在名相裡面。這個境界我們要細細去體會,因為能體會得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能體會得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可以說相宗是說這樁事情,般若講得就更清楚、更透徹,他們是從兩種不同的途徑,方向、目的都是相同的。

  這個時候才叫真正得無生法忍,這個無生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無生。這個我們聽起來很難懂,因為我們看到這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怎麼佛說無生?這一切法有生有滅,實在講是我們看錯了,是我們的錯覺。這個連現代歐美的大科學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了,逐漸逐漸發現,發現我們的感官有錯誤,不是真實的。這個發現,實在說這些人沒有讀過佛經,如果讀過佛經,這是人類當中最聰明絕頂的人,他們要能夠接觸到佛法,我相信他們所發現的、所入的深度,必定要超過他現前很多倍。佛把這裡面因素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看一切法是生滅的?是因為我們用生滅心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就變成生滅的。正如同我們一個用攝影機照外面這個境界相,用攝影機照相。攝影機一秒鐘鏡頭是開關二十四次,它開就是生,關起來就是滅,它用的是這個方式,所以一秒鐘照外面的境界它就照了二十四張底片。放映的時候,放影機它的速度跟攝影機的速度是相同,所以放出來我們看到螢幕上是一個連續的畫面。實際上,它是一張一張不相同的,它是個生滅法。可是我們用我們的肉眼看這一切法的時候,並沒有看到這個境界相的生滅。我們講很短的時間,譬如說我們看一分鐘,或者看一秒鐘,我們在一秒鐘當中,看到一切法沒有生滅。但是攝影機一秒鐘它裡面就有二十四個生滅,它看這個一切法是生滅法,我們看這個法不是生滅法。可是時間拉長了,拉成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兩百年,我們也就看成生滅法了。這就說明了我們用生滅心看外面的境界看不出真相,真相是不生不滅。

  佛與大菩薩們看到諸法實相。為什麼八地菩薩以上他會見到?因為生滅心他不用了,他已經大定成就了。這個定大乘了義經典裡面稱之為性定,性定就是自性本定,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雖然人人皆有,這是佛告訴我們,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人人本有。雖然本有,但是我們迷失了,我們迷了。雖迷,迷什麼?實在講就是迷了自性。這個才是關鍵,迷了自性。悟,悟什麼?也是悟了自性。自性沒有迷悟,所以迷悟不二。迷跟悟不是兩樁事,是一樁事情,佛法的關鍵就在此地。我們是迷得太久了,無始劫以來就迷了,生生世世是愈迷愈深,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在佛法裡墮落稱為凡夫。

  今天我們有緣,這多少要依賴過去世的善根福德,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又接觸到佛法,又歡喜佛法,這就叫開始覺悟,始覺。諸位要知道,這個始覺心與本覺心是一不是二。問題就是如何保持始覺,也就是保持我們自己覺而不迷,這就叫功夫,這叫做修持,這叫功夫。功夫不斷在增進,但是增進的方法是要定慧等持,也就是說不能專修定,也不能專修慧,定慧要相等,才有用處,修學才是一帆風順。如果有慧沒有定,這個慧容易變成狂慧;有定沒有慧,這個定也容易變成痴定,都沒有辦法恢復到自性,也就是恢復到心體離念。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沒有妄念,我們就叫它做正念,這是不得已加上一個名詞。什麼叫正念,什麼叫妄念?妄念是與無念、無生完全相違背的,這種念頭決定是虛妄。所以正念與無念與無生是相應的,這個叫正念。

  正念跟妄念很難區別,譬如佛給我們講這麼多經,講經說法,也給我們分別無量無邊的法相。佛有沒有念?佛如果有念,這個念也不是正念,也是邪念,也是個妄念。妄念,如何能幫助眾生覺悟?同樣一句話,在佛口裡面就是正念,正知正見;在我們口裡面就叫妄想,邪知邪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因為佛跟我們所講的一切言教,他是從無念、無生流露出來的,所謂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著重那個「無」字,他是無說而說。七地以前這個境界,他是有念有生裡頭流出來,的確他是有說而說,他不是無說而說,他是說而有說,不是說而無說。同樣的說,甚至於是同樣的音聲,同樣的詞句,一點也沒錯,真正的差別就在此地。這個話很不好懂,諸位要細心去揣摩,很難懂。我自己覺得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是怕聽的人還是很不容易理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門的修持,為什麼那樣注重清淨心,著重禪定。

  禪定就是講求無念跟無生,我們淨土宗實在講就是用這一句名號,把所有的一切念頭打掉。因為真正講到無念、無生,不容易,做不到!用這個方法把妄念、把生滅心,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久而久之自自然然他就到這個境界。無念,就是前面講的道妙。所以這一句佛號,念這一句佛號,持名念佛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在所有法門裡面,實在講沒有比這個更善巧的。所以這的確是聖者之所難,圓教七地以前都沒有真正達到。到八地不動地了,這才是真正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了。可以說圓教初住到七地,他因地上已經轉了,果地上沒有轉,就是他已經能夠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他這個果上,就是阿賴耶識跟前五識沒轉,因上這兩個轉了。到八地的時候,這個因熟了,果就現前了。所以八識是六、七因地轉,五、八是果上轉。我們想到,從圓教初住到七地,一般說是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三賢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這十聖(地上菩薩是十聖,十聖是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愈往上去愈難,第一個阿僧祇劫可以證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愈往上愈難,真是聖者之所難。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這講到我們現在,現前這個階段,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罪濁深重,罪是造業,濁是染污。(音檔中斷)

  特別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確是幫助我們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有形有相,有方有所,教我們把這個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這可以說是最容易的法門。這個法門都還沒有法子修得好,那這禪,你想想看,太難了。所以我們看看倓虛老法師《念佛論》上所講的,人家講的是真心話。他一生當中所看到修禪的人,他比我們總要早兩代以上,他今年在的時候恐怕有一百二十多歲,他九十多歲走的,走了差不多有二十多年。比我們早兩、三代,也就是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清末民初。他一生當中看到修禪的人,他說他見過有得禪定的,成就禪定的他見過,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也就是無念、無生的,他沒有見過。他說得禪定將來往生四禪天,沒出三界,這不是究竟,遠不如念佛帶業往生,他真的生淨土了。這就說明,難。我們讀到這段文,確實能體會到是真難。這個離相而求,禪宗是離一切相,的確是困難。

  「此方便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再回過頭來說到淨宗的方法。此方便門,就是指《無量壽經》所主張的。本經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就是發這個心,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它有方向,指方,西方,它有方。立相,它有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三經都講得很具體。教我們「攝心專注」,這四個字就是修行的方法,跟《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味道完全相同。淨念相繼,淨就是不夾雜,夾雜就不清淨;相繼就是不間斷。這個地方用攝心,就是不散亂,要專心、專念。

  所以我們平常,這是中國人,跟佛法實在講沒有辦法脫離關係,我們這裡講專注,專注就注意,我們常常注意隨口就說出來,「注意」兩個字從哪來的?就從佛法上來的。意是第六意識,如果第六意識要不起作用的話,我們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麼?沒注意。意識跟眼睛合起來作用你就看清楚了,跟耳識合起來用,你就聽清楚了。如果你要是不注意,第六意識不注在前五根上,前五根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概念很模糊,不太清楚。看見沒有?看見了,沒看清楚;聽見了,沒聽清楚。為什麼?意識沒有跟它起聯合作用。許許多多日常口頭語都是從佛教來的,由此可知,佛教影響我們的生活多麼深。

  這個法門的好就好在底下所說,「即此妄心,持佛名號」。不像禪宗,禪宗一定要把真心找出來才管用,找不出來沒有成就,這個是難,真難。禪如此,除了淨土宗以外,每一個宗派都是如此,所以這就難了。你看教下多半修的是止觀,止觀就是禪定,另外一種方法修禪定,都必須要見到性,見到自性才算成就。唯獨淨土宗不需要,就用一天到晚打妄想的這個心就行了,所以它是人人能修,個個都能念,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佛號,為什麼?就為了這個。因為我們的妄想雜念太多了,所以你念這句佛號不必去想佛號什麼意思,想佛號什麼意思又叫打妄想。讀經也是如此,叫念經,念經不要去想經裡的意思,想經裡面意思全是妄想雜念。

  所以我常常講經沒有意思,真的是沒有意思,如果經有意思,那意思只能有一個,不可能有多。你看那個經,自古以來,我們沒有聽到古人講經,我們看到古人的註解,一部經有幾十種註解、幾百種註解,每個註得都不一樣,可見得不是一個意思,要有意思,這麼多人所註的經都不一樣,它沒意思。這就是無念、無生、無知,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所以同樣是一部經,見人就跟你說人話,見鬼就跟你說鬼話,因時、因人、因地之不同,他講的方法可以完全都不一樣,雖然完全都不一樣,但是都符合經義。所以經是沒有意思,它又有無量義在裡面。所以如果你要得到無義,你就會生無量義,正是《般若經》裡面講的「無知而無所不知」。我們今天念經、念佛號都是如此,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求無念、無生、無知,目的就是如此。這是什麼?這是甚深禪定,這是自性本定。諸位如果不深入《楞嚴》,你不曉得這個味道,這不是修普通的禪定,這是修的自性本定。所以念佛這個方法直捷穩當,一點都不會出差錯的。

  「念得純熟,乃忘能所。」什麼叫純熟?把那個妄念,妄想、雜念統統念掉了,沒有了,這叫純熟。我們一面念,一面還在打妄想,這到哪一天才能純熟?這一生沒指望了。但是生在現在這個時代,幾個人肯甘心情願去學無知?現在大家唯恐不知道,都求有知,誰願意去求無知?我過去跟李老師學佛的時候,李老師常常勸我,學愚。他告訴我,他自己一生學愚沒學成功。他還不愚,沒有學成功,他勸我要努力,學愚。愚是真正的大智,叫大智若愚。愚就是真正的大智,愚不可及,這個味道很少人知道。李老師跟我談過,方東美先生沒有跟我談過這個話,這個看到人家功夫又增進了一層。純熟,純熟就是愚。學佛就學到愚,一切妄念妄想都沒有了,所以他乃忘能所。他還有能念、有所念,那還是妄想雜念,還沒有除掉,還有一個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我能念,《無量壽經》是我所念,他還有能所,能所就是妄想雜念。他這個東西還在,還在怎麼樣?還在就不熟,沒有純熟。純熟之後能所沒有了,能所沒有了,給諸位說那什麼境界?實在不得已勉強說說吧,自己的身心跟宇宙合而為一,就是一體。法界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法界,禪家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就這個意思。

  「心無所住,佛號分明」,心裡面沒有妄想雜念,沒有分別執著,與虛空法界合而為一,可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字句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這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起心」,六祖大師當年就是聽這一句開悟的。應無所住就是妄想雜念統統沒有了,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無所住。生心,生什麼?就是生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續不斷,這叫生心。所以因為生心,他不是無念;因為心裡頭無住,他又不是有念。所以有念無念二邊他都脫離了,這才是道妙,這才叫真正的無生。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明瞭,淨宗跟禪宗,所達到的目標完全是相同的,只是手段不一樣。但是用持名念佛這個手段,的確遠遠的超過禪宗的參究,這是方法的巧妙。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它是從有入門,從著相入門,這個著相實在就是夫子所講的「擇善固執」。什麼是善?阿彌陀佛是最善,世出世間第一善法,所以開頭要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就是固執,其他的我都放下,我就固執這一條。可是到最後,最後,最後這個也放下。入有得空,空是什麼?乃妄能所,這就得空。就是把妄想雜念統統念掉了,擇善固執這一念也是個妄想雜念,這一念也念掉了,這就得空。這個空就是講的自性,自性本空,這個空不是無。空不是無,你看《心經》上把這個空說得很清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有不是無,空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法裡面講真如自性。真如本性,這個你得到了,也就是前面講的無念、無生。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念佛的好處幾個人知道,幾個人能夠說得出來?有一類人善根深厚的,他雖然不知道,理論他說不出來,但是他老實照做,做到幾年他確確實實到這個境界。所以往生的時候,他能夠坐著往生、站著往生,他走得那麼自在。先是無知,念到最後是無所不知。先是迷信,到了最後他真信,因為他念愈念心愈清淨。純熟是心清淨到極處,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那怎麼會不信?「潛」也是暗的意思,不是明顯的,逐漸逐漸,他自自然然就入佛知見,跟諸佛如來思想、見解完全相同。《無量壽經》,我現在勸很多人念《無量壽經》,先念《無量壽經》打底子,念三年《無量壽經》之後,再專門念佛號,那個情形不一樣。因為我們前面說了,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確確實實是經上所講的罪濁眾生。入門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罪濁消除不太容易,也就是說念這一句佛號當中他還常常打妄想,一面念是一面打妄想。但是念經就好得多,因為念經一打妄想就念錯了。念錯了,古人的方法,念錯了,從頭再念起。不能說念錯了,我接著從底下念,不可以的;念錯了,從頭再念起。只要他一念錯了,前面都不算了,從頭再來,這個方法來念。所以念經比較容易攝心,妄念會少一點。

  你看這念佛堂裡,念佛堂大眾在一起念佛,為什麼前面要唱一個香讚,念一卷《阿彌陀經》,念三遍往生咒,然後再念佛號?需要知道,唱香讚是等人的,人有先來後到的,還有後面還沒有來的,我們在這裡唱唱,培養培養氣氛,一方面等後來的。念經就是定心的,你有妄念,你會把經念錯,所以念經是攝心的;三遍往生咒也是如此。這個念完了,心定下來,心定下來念那個佛號,那個佛號才有用處,才能夠代替一切妄想雜念。真正的功夫就在一句佛號上,所以這句佛號就是「如來知見,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即凡成聖」。我們是凡夫,罪濁凡夫,居然在很短的時間,就能搖身一變,這變成聖人了,這個不可思議。你要說怎麼個變法?《無量壽經》裡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依照這一部經足夠了。我以前也跟諸位談過,現在這個感觸尤其是深,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講的,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這兩句話是真正徹底覺悟了的人才說得出來,一般人說不出來的,蓮池大師晚年專修淨土,那是他大徹大悟的境界。他過去也是參禪學教,也是樣樣都來的,到後來統統捨棄掉,只取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不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人,是決定做不到的。這個就是即凡成聖,首先觀念就不一樣,把凡夫的觀念完全轉變成佛菩薩的觀念。「至哉妙用」,至是至極,到了極處,「不可思議」。

  「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佛所說的無量法門都是成佛之道,所謂是殊途同歸。當然是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但是這麼多法門對於一切眾生來講,確實是有難易之分。難易不在法門,在我們眾生的根性。譬如說,文殊、普賢,這等覺菩薩,在他們來說無念、無生不難,在我們來說太難了。在他們來講,持名念佛,他們不難;在我們來講,也不難。所以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的?他是念佛而去的,他是念佛去的。我們今天學他那個無念、無生學不來,我們學他老實念佛學得來,他能往生,我們也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平等。為什麼平等?因為他不是憑無念、無生去的,他是憑念阿彌陀佛信願行去的,我們也是信願行去的,因平等,到西方極樂世界果也平等。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確實是修行徑路,徑路是最近的一條道路。

  念佛有四種念佛方法,實在講方法太多了,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就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大類當中,持名又是四類當中最容易的,最穩當的,稱為徑中之徑,最近的一條道路。我們讀《觀無量壽經》,《觀經》裡面把持名念佛列在第十六觀,就是最後一觀。我們千萬不能看到它排名排到最後,大概這個是很低級的,你這麼想法就錯了。佛法裡面排列順序,愈是在最後面愈重要,愈是一個特別法門。就像我們世間藝術表演,唱戲一樣,最好的一齣,總是擺在最後,壓軸戲;佛法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在很多經典裡面可以看到的,所以持名擺到最後,說明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法門。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這一段很重要,因為有些人讀《彌陀經》,《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大家看到這一句,心裡面就恐慌。如果用一心不亂的標準,實在說這一生當中幾個人能真正得到?所以有許多人看到《彌陀經》不敢學了,認為這個是不可能做到。這個憂慮也不無道理,但是他對於淨宗教義沒真正搞清楚,真正弄清楚了,這個疑慮就沒有了。一心不亂雖然是個標準,但是不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這個《彌陀經》上沒有明文說明,在《無量壽經》上就說清楚了。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得一心不亂最低限度是生方便有餘土,得事一心;得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可是它還有凡聖同居土,那個不必得一心不亂,所以功夫成片就能往生。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就是此地講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功夫成片。這一句話我們就放心了,心真正是安穩了,曉得這一生決定有分。

  「本經不倡一心不亂」,佛沒有這個字樣,沒有說這個字樣。「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方法。發菩提心就是你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這是本經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故更為明確簡要」,這是淨土諸經當中,講的明確簡要,是無過於《無量壽經》。「故稱淨宗第一經」,在淨土三經裡面《無量壽經》是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這是把三經合起來看它確實如此,這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融,可以說大乘經典裡面圓融的教義不少,像《華嚴》、《法華》、《圓覺》、《楞嚴》都是圓融的經典,可是比較一下,都不如這一部經是究竟圓融。這個往後我們能夠讀到,在這個經文,黃念祖老居士舉古德的較量,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來做一個比較,《華嚴經》是第一。《華嚴經》與《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這把《華嚴》比下去了,第一之第一。《無量壽經》(就本經像夏蓮居老居士把它分為四十八章),就四十八章來做個比較,是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的,那一段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世尊為我們轉說,就等於彌陀自己宣說無二無別,所以這部經真正是第一經,字字句句真實不虛,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利是利益,濟是拯濟,利益、拯濟對一切眾生來說,「此經為最」,這是一切經沒有辦法跟它相比的。後面這一段尤其是真實,我們讀了之後,真的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底下一段說: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大聖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經云」,這一段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依照中國人的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七年。一萬二千年,現在去了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以後,我們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佛法就滅盡了。在《法滅盡經》裡面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佛講第一部滅的是《楞嚴經》,最後一部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最後滅。說消滅就是這些經典都不適用,眾生害的這些病,這些藥方都失效了,最後的一服藥方,當然就非常之可貴。所有藥方都不靈了,這一服藥方還靈,還可以度最後一百年的眾生。那個時候管用,現在當然更管用,這是我們要理解的。

  這服藥方很管用,度盡了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有這麼大的能力,徹始;又能度法運沒了一百年的這些苦難的眾生,這是徹後。徹前徹後,唯獨這一部經。從這些地方才能真正認識這一部經,尤其佛說這一部經是最後滅,我們四眾弟子有護法的責任,我們今天遇到這一部經,認識這一部經,這個很難,認識它很難。唯有真正認識、徹底認識,才像蓮池、蕅益大師那樣的態度認真的去修學。當然我們有護持的責任,護持使這一部經永遠不至於被滅,保留在法運最後的一百年,我們應盡的責任是什麼?第一個是印經,數量愈多愈好,不至於在這個世間失傳。第二個要宣講,宣講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喚醒大眾覺悟,認識這個無上法寶。

  經典能夠流傳,又有很多人都能夠正確的認識它,它往後九千年、最後的一百年,它確確實實能夠存在,能夠利益那個時候的眾生。這是佛大慈大悲,威神加持,「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所以法滅盡之後,你想像到這一部經的功力之大,不可思議。到那時候的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值是遇到。當然這個遇到,還是要具足信願行。你遇到,你要相信,你要肯發願,依教奉行(就是一心專念),這樣才行。「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我願意往生作佛,同樣可以滿你的願;我希望得人天福報,也能滿你的願,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這兩句話的註解,有求必應。到那時候還有這麼大的作用,何況在現在,現在才在末法的開端。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才不過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始,第二個一千年今年才十七年。又《法滅盡經》中也是這樣說法,《無量壽經》最後入滅。這是經證,經文給我們做的證明。

  「今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這幾句話實實在在是我們現實這個世紀,社會的寫實。經典上這樣的說,我想過去人念,好像覺得不像佛說得這麼嚴重;今天我們看看這個社會,看看這個世界,確實佛說的這些話,一字一句都不過分。「濁惡彌深」是真的,根性是愈來愈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師道失掉了,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這個不得了。什麼時候天下能夠太平,大家日子能夠過得幸福一點?就看什麼時候孝道跟師道有人提倡,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恢復,眾生才有前途,世界才有光明。濁是迷惑,我們今天講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愈來愈深。惡是造作惡業,經上講的五惡、十惡,正是《地藏經》上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垢重障深」,垢是染污,塵垢染污,這實在就是指物質,前面的濁是指精神。心地上的染污、物質的誘惑,現在科技發達、工業發達,物質誘惑的力量太大了。障是障礙,煩惱障、所知障,不但不能消除,當然不學佛的人天天都在增長,甚至於學佛的人,這個二障也是天天在增長,這怎麼得了。所以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就是底下這兩句所形容的,「惡浪滔天,毒焰遍地」。在這個世間哪有什麼幸福?哪有什麼快樂可言?《法華經》的比喻,眾生住在火宅之中,好像這個房子,房子已經失火了你還不知道,你還在遊戲、還在玩耍,不知道災難就在眉睫之間。

  末法往後去,往後去究竟會怎麼樣?如果我們認真去念念歷史就曉得。科技可能是愈來愈發達,倫理道德可能是愈來愈墮落,這個世界可怕,充滿了危機。人有非常高明的利器在手中,沒有倫理道德的觀念,他會做出什麼樣的事來?不難想像得到。所以東、西方的預言,都說近代會有一個很大的災難,西方預言說世界末日一九九九年,今年是一九九O,愈來愈接近了。可不可能?在我看是非常可能。我們看二次大戰之後,這個四十年當中的發展,全世界的人心濁惡確實一年比一年深,業障一年比一年重,這怎麼得了。而且發展是加速度在發展,這個太可怕了。就是我到美國來,我是一九八二年來的,我每一年感受都不相同,人心,人與人之間一年不如一年,非常非常的可怕。這樣的發展,再發展個十年,很難講了。這是我們必須很冷靜的,你就能觀察得到。我們小心謹慎的保護著自己,能不能保護得了?保護不了。一個大的社會動亂,我們在這裡面想求一個安穩,不容易。固然共業裡面有別業,這是沒錯的,但是決定不能說不受影響,那是做不到的。

  如何挽救這個社會,古聖先賢大聲疾呼,要弘揚佛法。你看梅光羲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所寫的,那就是真正有遠見,高瞻遠矚之人,極力的呼籲提倡《無量壽經》,講解《無量壽經》,勸大眾普遍讀誦《無量壽經》。因為其他的法門好是好,來不及了,救度這個劫難,這一部經簡單容易,人人可以受持。所以有人問學佛從哪裡開始?就從《無量壽經》開始,確實有用,而且感應。當然真正學佛的人不重視感應,可是感應是決定是有的,決定是真實的,也非常不可思議,每一個真正修學的人都親自體驗到。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的事跡,黃念老一直到今天還不肯發表,當然有他的因素在。我雖然不能知道得很詳細,但是我深深的相信這個人是古佛再來,是來救助我們這一次的劫難而來的、而示現的。會集這一部大經就是他救度這一次劫難的手段,因為這部經本如果不經過他會集,說老實話,諸位可以仔細看一看我們五經讀本裡面所收的前面八種本子,讀起來都不夠圓滿,很難叫人展開經本生歡喜心。所以這是特地來示現給我們重新編一個完美的本子,使每一個人展開經本能生歡喜心,能夠信受奉行,自度度他。

  「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特別留這一部經,以他威德神力加持,使這一部經永遠傳世。「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在因緣裡面講,這一部經的因緣殊勝無比,超過一切經。「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本經提倡持名念佛,這個法門的妙用前面略略的說過,這使我們體會到佛對眾生恩德的深重,真是粉身難報。報佛恩唯一的方法就是印經、弘經,盡一切力量來宣傳。下面是第二章,「教起因緣」我們就講到此地。

  底下一章是「本經體性」。為什麼要講體性?體性就是說明這一部經理論的依據,我們了解之後,對這個經才能生真實的信心,不是隨便說出來的,它是的的確確有理論依據的,是一種非常高深莫測的理論。這經之本體,它的本體是什麼,「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這一句話是總說,以下都是這一句的詳細說明。佛所說的一切大乘經,不僅僅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乃至於他方世界,所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也就是說都是以實相為依據。這什麼?真相,事實真相,我所講的是事實真相。「實相者,真實相也」。這個事實真相,前面我們說過,八地以上的菩薩才真正看到,七地以前都沒有辦法完全的理解,都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這一部經,這是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相,決定不是虛妄的,《金剛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獨本經裡所說的,它不是虛妄的。「又平等一相也」,這是真相。這一句話實在講是註得太好、太好了,太圓滿了,如果不是真正平等一相,怎麼能叫實相?真相決定是平等的,為什麼?他心是無念、無生,無念就是清淨心,無生就是平等心,從清淨平等裡面流出來的,這是實相。實相是一相,決定沒有二相。所以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讀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平等一相,它跟其他諸佛世界完全不相同。佛在經上說,十方諸佛剎土跟我們娑婆世界大致上是差不多的,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事情。西方極樂世界人多,多到沒有法子計算,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相貌完全一樣,一相,平等一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個才實相,才真實,正報相同,依報相同,不能說阿彌陀佛住的房子漂亮一點,我們去會住得比他差一點。差一點在我們感覺就很滿意,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相,如果有這個相,西方極樂世界無異於娑婆了,那怎麼能說得上平等?所以這個世界奇妙,難信,沒法子叫人相信。我們憑什麼?就憑一個信願持名就往生了,生到那個地方居然跟阿彌陀佛一樣。煩惱,煩惱沒有斷,帶業往生的,但是到那裡,神通、道力、一切受用都相同了。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佛云難信,真難信。玄奘大師在翻《阿彌陀經》,他的譯本上說這個法門是「極難信法」,極難信,真的。

  所以這一段就非常重要,因為這一段我們要不搞清楚,的確是難信。所以多少教下的法師,法師不相信,這情有可原。許多阿羅漢、辟支佛,以及多少大乘菩薩都不相信。也就是說教理愈看多了,沒這個道理,千經萬論裡頭沒這個道理。佛講一切諸佛剎土沒這個事情,沒這個現象,怎麼能叫人相信?所以蕅益大師很感嘆,他說唯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他們這樣的人,才一肩荷擔得去,他們相信,這是上智相信。還有一種,下愚相信。這兩種人都難能可貴,都不容易,上智是憑智相信,下愚是憑福相信,他有福,他有福報。所以懷疑就不是福報,有福報的人,心地踏實,他不懷疑,教他老實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就念下去了,這種人有福,經上講的他都相信,他不懷疑。研究教、看經,人看得多了,哪個經上怎麼說、哪個經上怎麼說,從來沒有這個說法,他懷疑的問題多了。所以那個不看經的、不認識字的,他反而不懷疑,他能夠死心塌地,他相信,這種人有善根、有福報。但是上智與下愚,在比例上說都是少數,極少數,這種人能成功。這個當中是半調子,上不上、下不下的,這個就難成就。雖然接受了,半信半疑,他要真正把這個事情搞通了,他才相信。不容易,太難太難了。

  自古以來,多少法師大德,搞了幾十年,搞了一輩子,還不相信,還沒搞通。不要說一生了,生生世世都搞不通。後頭蕅益大師講的,如果不是佛威神力量加持你,他說九界有情憑自己的力量要想理解這個法門都不容易。九界,講到菩薩、緣覺、羅漢都不信,要不真正靠佛力加持,怎麼可能?不可能的事情。我過去是研究教,從教裡頭還能夠鑽出來,沒有被教迷住了,認清了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非常幸運。我這個法門雖然前面第一個是懺雲法師介紹,第二個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勸勉,還是半信半疑,不能完全接受,到搞了十七年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我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所以古德講《華嚴》、《法華》是本經的導引,我對這句話是非常的贊同,因為我確確實實是《華嚴經》導引我入這個法門的,如果不是十七年的《華嚴經》,我對這個法門不容易相信。可見得它是真難,不是假難,難在平等一相是不可思議。這個當然是我們一種理想,但是怎麼可能?就像現在這個世界,共產主義。共產,當然是最高的一個理想,怎麼可能?不可能做到。在從前時候寺院是共產,寺院能做到,為什麼?每個人都有很高的道德觀念,都有很高的修養,所以他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地清淨平等,這樣的人才能做得到,完全沒有私心。還有是非人我,那哪裡能夠做得到?所以唯有佛法裡頭才真正做到「利和同均」,我自己有的福報可以與大家共享,這樣慷慨大方,這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這個平等一相,太難太難了。

  所以佛是從平等一相裡給我們說出這一個事實真相,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自己將來也能夠證得平等一相。證得平等一相就是證得實相,也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前面所講的無念、無生。無念、無生就平等了,我無念、無生,佛也無念、無生,就跟佛平等了。只要有念,有念就不平等,各人有各人的念頭,怎麼會平等?有念,相,相從念生的。人,為什麼每個人面貌不同?因為他的念頭不同,他的想法、看法不同,所以相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人統統是一個相?因為他都是無念、無生,所以他相貌相同。他的相貌是稱性的,沒有一樣不圓滿,道理在此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底下都是要用很長的時間來講,我們這個小冊子裡頭最難懂的就是這一段,第二段,其他的都容易懂,這一段很難懂。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