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純一之法 稱性極談  (第二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02

  今天有了經本,諸位掀開第五頁,第五頁第六行。「概要(十門開啟)」,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玄義」。在過去一般講經的規矩,在沒有開講這部經之前,先把經中玄妙之義理提出來介紹。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大意,把全經大意先介紹出來,使研究、讀誦或者是聽講的人,對於這部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就提高了研讀的興趣。所以這一段雖然不是經文,也非常重要,往往講經的人他自己修學的心得都在這一部分報告出來了。所以老修行人喜歡聽玄義,為什麼?因為經他都很熟了,他不必要聽了,聽聽每一個人研讀修學的心得報告。所以這一段也算是心得報告。

  通常講大意,自古以來方式很多,在佛門裡面,可以說以天台家的方式與賢首(就是華嚴宗)這兩家的方式是流傳最為普遍。天台尤其是普遍,因為它簡單,五重玄義,它只用五個科目來做報告;賢首家比較上麻煩一點,它用十個條目。我們這個地方所採取的是賢首宗的方式。為什麼要採取賢首宗的方式,而不採取天台宗?因為我們這個法門與《華嚴經》有密切的關係。經中屢次提到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普賢願提到很多很多,與《華嚴經》的關係非常之密切,所以黃老居士註這部經就採取了華嚴宗的方式。他這個方式,一開頭是講緣起,就是「教起因緣」,而把解釋經題放在第九,第十就是講經,就是講經文,所以玄義實際上是有九條。

  我們看第一段,「教起因緣」。我們用的這個講義,是依照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節錄下來的。他註得很詳細,如果依照那個註解來講要耽誤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把重要的地方節錄下來,次要的我們就省略了。

  這也分為幾個段落,第一是「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明是說明,首先說明大教(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一段因緣)與淨土宗的興起。淨土宗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部分,我們要研究淨土,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出現,教化眾生的這一段經過。

  「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一切法包括了世出世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說,萬法因緣生,所以佛門裡面有一部論很有名的,叫《緣生論》,一切法統統是緣生的。緣,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它不是很單純出生的,它是有許許多多的條件才發生。無論是大的,像太虛空、像星球,我們今天講星球、世界,小是一粒微塵,乃至於我們身上一根汗毛,都是許許多多條件而生起的。這個說法,現代科學發達,實在上已經給我們證明了,證明確實是無量因緣而生的。

  因緣生法,我們在這裡面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它沒有自體,因為它是許許多多條件組合而現的,所以佛法常講「萬法皆空」。空不是沒有現象,有現象,有現象為什麼說它是空?因為它沒有自體,所以說它是空。這個空是空無自性,自性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自體,沒有自體,這個說之為空。不是說它沒有形相、沒有因緣,不是說這個,是說它沒有自體。譬如說我們講一棟房子,這棟房子有沒有形相?有,確實有房子,房子是許許多多因緣組合而成的,有鋼筋、有水泥、有磚頭、有瓦塊、有木材,有許許多多這些材料;每一種材料再分析,又有許許多多因緣組合成這些材料。所以你仔細去觀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房子我們拆掉了,房子沒有了,但是那一堆材料完全在那裡;這個材料再組合,房子又出現了。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現象叫做假有,它不是真有,緣聚的時候(就是因緣組合的時候)它有,緣要是散了它就沒有。所以這個相是聚則成形,散則消失,它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這個自性佛法講是永遠不變的,那叫做自性,永遠不變。譬如木材,它可以做梁、做柱、做房子,它也可以做椅子、做桌子,也可以鋪在地上做地板,它用途很多,它不是一個用途,這就是說它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它只有一個用途,不能有第二個用途。佛法常說萬法皆空,是緣生、非有,就是說這個意思。

  佛法也離不開因緣,所以「大教之興,因緣無量」。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總不會說是無緣無故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許許多多的因素,這個因緣成熟了,他不能不來;因緣不成熟,想來也來不了。不但佛菩薩如此,我們個人也是如此,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說實在話,也是因緣無量。因緣都聚合了,不來不行,非得來投胎,來過這幾十年的寒暑;如果沒有因緣,你想來也來不了。但是我們凡夫這個緣是業力牽引著我們,我們自己一點都沒有辦法做主。自己做不了主,隨著業力牽引在六道裡頭搞輪迴,這個也是無量因緣。諸佛菩薩他做得了主,他那個因緣是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他自自然然就現前了。實在講,我們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佛現在我們面前,到底是佛現還是我們現的?說個實實在在話,是我們自己現的。自己想學佛,想出三界、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我們自心就會感應佛菩薩現前,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是感應道交。也許說我沒有動這個念頭,佛菩薩怎麼來了?實在講,我們自己這個因緣成熟,有些時候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緣成熟了。所以對佛法一接觸就歡喜,一接觸就相信、就接受、就依教奉行,這是自己緣熟了。我們緣熟了,佛度眾生的緣也就熟了;我們的緣沒熟,佛度眾生的緣也就不熟。所以實際上的情形是不一不異,是這麼一回事情。

  末後這一句是專講諸佛應化的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什麼叫做「一大事」?《法華經》上說得很好,底下這一句就是引用《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是《法華經》上說的。一,這個字的意義非常非常之深。就淨土宗來說,一就是一心不亂;就法界來說,一真法界,一心跟一真是一不是二。法界,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告訴我們法界不是真的。這個法界是講什麼?講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連佛都不是真的,為什麼?他是現象,他是緣生法,緣生無性。九法界是緣生,佛也是緣生;九法界的相是虛妄的,佛法界的相也是虛妄的。可是諸位要知道,離開虛妄有真實的,那個真實在十法界之外,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實的。要怎樣才能夠證得真實?佛在本宗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的確是直截了當,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

  你看佛在經上,特別是唯識的經論(《華嚴》是唯識六經之一,唯識宗有六部經、十一部論,《華嚴》是其中之一),唯識裡面告訴我們,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就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唯識論》說得很好,尤其是《百法》。九十四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八心王,八識心王是有為法,第二是五十一個心所法,也是有為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也是有為法,十一個色法還是有為法,統統加起來九十四法,這個叫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不是真的,所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所以十法界那個佛,佛是有為法,這個不是真的。如果照天台和賢首家來講,天台講四教,四教裡面藏教的佛是有為法,通教的佛也是有為法,別教的佛就不是了,別教的佛是入了一真法界。賢首家講小、始、終、頓、圓,講五教,小教等於藏教,始教等於通教,所以終頓圓才入了一真法界,這些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

  佛為什麼事情出現於世間?就為了一切眾生迷惑顛倒,墮在十法界裡頭。佛希望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回歸到一真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是一大事。這一樁大事是淨土宗裡面講得最為圓滿、最為具體,其他宗是委曲宛轉的講。講到這個地方,淨土宗是直截了當,告訴你修一心不亂,一心得到,一真法界就得到了。所以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不是二。什麼叫大事?當然這是一樁大事,大事還有一個說法,叫生死輪迴,所謂是生死事大。如果要不入一真,就免不了輪迴。說老實話,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乃至於藏通的佛沒有見性,雖然超越三界輪迴了,沒有見性,阿羅漢以下的權教菩薩還是不免輪迴,這是大事,所以佛為了這一大事因緣才出現在這個世間。當然,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如果眾生得度的因緣不成熟,佛來了也沒有用處,來了大家不聽。

  底下接著看。「《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華嚴》說得比《法華》講得詳細。如來成等正覺出現於世,這就是講像釋迦牟尼佛示現以佛的身分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實在講因緣無量,說之不盡。《華嚴》用十代表無量,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唯恐我們還不能夠體會,所以又說乃至廣說(廣說就是細說)如是等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這個最重要的跟《法華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就是一大事因緣。《法華經》給我們講這個大事,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樣才真正達到佛度化眾生的目的。開是開啟、打開的意思。好像一個倉庫,倉庫門關到,裡面究竟藏的什麼東西不知道,而且我們自己迷失了,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倉庫存在。佛幫助我們打開,打開之後,倉庫裡面所藏的有許許多多的寶藏,我們不識貨,從來沒見過,從來沒聽說過,不曉得這些寶貝,所以佛還得一樁一樁指出來告訴我們。就好像我們去遊覽故宮博物院,夏商周那些古董,我們看了是破銅爛鐵、磚頭瓦塊,不知道、不識貨,還得找個專家(考古學家)來給我們解釋,我們才知道它寶貴。佛法也是如此,佛所給我們打開的這個寶庫是什麼?是心地寶藏。打開我們的心地寶藏,我們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

  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把他的境界對老師說出來,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見性了,這個寶藏就是心性。他見了性,才知道本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還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這是真正見到。又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了不得!具足什麼?具足一切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具足。佛經裡面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當中一一具足。譬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莊嚴,說老實話,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若不是本來具足的,怎麼可能有西方極樂世界?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是變,自性會變化。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變化出來的,是自性生的,我們眼前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生的,這兩個世界為什麼不一樣?說老實話,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完全開顯,沒有一絲毫障礙所現出來的,是圓滿清淨法界。我們今天是自性裡面有障礙,有迷惑、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自性,所以雖然顯,顯的就不是圓滿的境界了,道理在此地。所以《維摩經》上說心淨則土淨。

  諸佛菩薩出興於世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眾生開明本性,開顯、明瞭自己的真心本性,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無二無別。一切諸佛所住的是圓滿淨土,我們跟佛也平等正覺,等成正覺。換句話說,佛出現在世間是希望一切眾生人人成佛、快快成佛,這是他出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緣。實在說,佛有能力、佛有方法幫助我們在短短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問題是在我們肯不肯相信、肯不肯接受、肯不肯依教修行,關鍵在這個地方。關鍵不在佛,在我們自己本身,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不要因為我們很愚痴、罪業很重,這個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們的確是愚痴,罪業實實在在是重,可是佛這個方法非常巧妙,縱然造作五逆十惡墮阿鼻地獄的眾生,佛也能叫他平等成佛,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玄奘大師在他所翻的《阿彌陀經》裡面用的詞是「極難信法」,誰要是相信了,這個人有福,這個人有大福德。他要相信了,他這一生可能他就成佛;他相信之後再發願、再肯念佛,這個人一生決定成佛。所以能不能成就,關鍵決定在自己,我們自己如何來培養堅定的信心、決定的志願?那就要在這部經上認真的下手。這部經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無始劫以來到今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部經上都能夠找到答案,圓滿得到解決,這是真實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本經:「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所以本經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是為解決這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不二法門、唯一的經典。「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這句話是經文上說的,是佛自己說的,佛決定沒有妄語。佛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面,他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我觀如是利益」,這個如是利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一切眾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這個利益無邊,真正的安樂。我們在十方任何一個世界,心總是不安。我們今天認真反省反省,我們在這個世間心不安,自己的生活沒有真正的保障,社會、國家、世界,舉世動盪不安,確確實實沒有一時心是真正安樂的。十方諸佛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了多遠,為什麼?都是在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如夢幻泡影,你怎麼能得到真正的安樂?得不到。所以真正安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它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而且是一真當中的一真。這是真正難得,是了義當中的了義。所以佛給我們講的這部經叫做「誠諦語」,誠是真誠,諦是實實在在,一字一句都不假。所以這部經是如來的誠諦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句。「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華嚴》、《法華》是大家公認的根本法輪,一乘了義,本經跟《華嚴》、《法華》無二無別;你要仔細去研究、去深入,它比《華嚴》、《法華》還要殊勝,這個大家慢慢去體會、去領略。

  後面一段:「《疏鈔》云」,這個地方所講的《疏鈔》就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這一段開示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蓮池大師一生修行,他所得到的一個結論,至理名言。這個法門只要一心持名,「今但」,今是現在,但就是只是需要一心持名,這個關鍵就在一心。所以不必要添加其他的方法來助修,不必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即得不退。這個不退不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證三不退,那是當然,沒有疑問,就在現在就證得不退轉,不必等到西方,現在就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講我們欲望太多了,也就是煩惱業障太多,不肯相信。不甘心情願去念這一部經,還要學學其他的經典、其他的法門,這樣耽誤了自己,這就退轉了,進進退退。

  蓮池大師到晚年真正是徹底覺悟、大徹大悟,這個話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今但一心持名,那就是說千經萬論、無量法門統統放下了、統統捨掉了,一念單提。就像從前諦閑法師那個徒弟,沒出家之前補鍋補碗,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苦頭吃太多了。出家之後,諦老法師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人家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預知時至。他憑什麼?他就真正做到「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他三年成功了。三年時間不是很長,他那種成就,諦閑老法師讚歎,絕對不是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能跟他相比,叢林大寺院的住持方丈也沒有辦法跟他相比,就是他真正做到「但一心持名」,這五個字他做到了。我們想想,他沒有生病,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來給他處理後事,從這個地方就能夠想像出他的品位絕對不是在中下品,中下品做不到,一定是在上三品往生。這樣的人,平常在世間沒有人瞧得起。所以有人瞧得起、有人恭敬你,那都叫業障。因為沒有人瞧得起,他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毫的貪念,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這個方法、這個原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現代許許多多念佛成就的例子裡面得到見證、得到證明,證明「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證明這一句。

  下面是大師勸勉我們,「若能諦信」,就是真信,不是假信,真信。你要真正相信,「何須遍歷三乘」,不必要了。遍歷三乘這是漸修,聲聞、緣覺、菩薩,像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再慢慢往上升,費的時間長,費的精神也多。「久經多劫」,通常一般按照三乘這個方法修行成佛,經上常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所以你要真正相信了,不必博學多聞,不搞這個,也不需要多生多劫,你這一生就圓滿成就了。「不越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念。「頓證菩提」,頓是頓超,超越了三乘,超越了多劫,一生就成就了。說一生還長,我們看古今修行人,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就成就了,這時間的確不長。這是講一般人,絕大多數的人三年到五年成功了,還有極少數的人,那就《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超過七日他成功了。去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往生,三天。一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臨終前三天才聽說,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歡喜得不得了,拚命去念,念了三天,他見到西方三聖從雲彩裡面下來接引他往生,不可思議,在美國出現這種境界。蓮祖說「豈非大事」,這是真正的大事,就是要我們相信,要真正的相信。

  「可見淨宗」,淨土這個法門,「正是直指頓超之法」。一般人只是認為禪宗是直指頓超,沒有想到淨宗比禪宗還要來得圓、還要來得頓。「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個就是淨宗法門的祕訣。「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緣,淨宗是這個大事因緣當中最真、最純、最真截、最了當的,實在講遠遠超過了《華嚴》與《法華》。《華嚴》跟《法華》沒這麼簡單,沒有這麼容易,也沒有這麼快速,何況《華嚴》跟《法華》不是人人都能修的,不是人人都能成就的;這個法門是人人可以成就,人人可以修學。我們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到,這是如來出世所說的第一經。我相信,我不但相信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度眾生成佛道所講的第一經,我還相信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經。我們要問,我們學什麼?當然學一切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經。

  底下一段:「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這再詳細說明這部經興起因緣不可思議。「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八個字不可思議,非常的稀有難得。「《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這是佛門不管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大家公認的,這兩部經是圓教一乘,是如來稱性而說的,就是完全從真如本性裡面毫無保留、圓圓滿滿為我們宣說出來的。「但其歸趣,卻在本經。」歸是歸宿,趣是趣向。《華嚴》跟《法華》到最後,究竟到哪裡?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原來是《華嚴》、《法華》的共同歸宿。正因為如此,古大德才讚歎淨宗,稱為「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個話根據什麼說的?實在講就是根據《華嚴》、《法華》,因為《華嚴》是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一切經是枝葉花果,統統是從這個根生的,《華嚴》稱為根本法輪。《華嚴經》歸到淨土,一切經當然都歸淨土,那還有什麼話說?沒話說的。根據這個原理來說的。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瞭,他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兩句是讚歎《阿彌陀經》的,讚歎持名念佛的。《阿彌陀經》與本經是同部,蓮池大師稱為大本、小本,所以讚歎《彌陀經》就是讚歎《無量壽經》。小本提倡持名念佛,本經也是提倡持名念佛,所以確確實實是一部。《無量壽經》講得詳細,《彌陀經》講得簡單,只有詳略之分,義理並無二致。《要解》云:「華嚴奧藏,法華祕髓」,奧是深奧,藏是含藏,《華嚴經》裡面含藏最深奧的理論方法境界;法華祕髓,祕密的精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一本《無量壽經》是什麼?不僅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所以我常說這部經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經》的精華。我們常說,讀《華嚴經》就等於讀一切經,因為一切經是《華嚴》枝葉。我們今天念這一部經,等於讀了全部《華嚴經》,因為它是華嚴奧藏。《華嚴經》太大了,念一遍很不容易,一天念八個鐘點,《華嚴經》一遍念下來差不多念十幾天。它有八十卷,一個鐘點能念一卷嗎?恐怕靠不住。八十卷就需要念八十個小時,一天念八個小時也要念十天。還不是完全的《華嚴經》,後面還有《四十華嚴》,去掉重複的部分,總共有九十九卷。所以實在講,一天念八個小時要足足念十天,什麼事都不能做。這部經就是剛初學,念得慢一點,兩個小時可以念完,也把《華嚴經》統統念到了,這真正是難得。《法華經》有七卷,說老實話,要認真去念要念一天,這一部才能念得圓滿。《法華經》七卷,每一卷的經文都很長,我們這部經只有《法華經》的七分之一。這部經念一遍,等於也念了《法華經》;不但念這部經等於是念了《華嚴》跟《法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要你都念了,一切菩薩摩訶薩修行的關鍵你也統統得到了,都不出於這部經。我們才知道這部經的好處,這部經是無上法寶,我們能夠遇到,怎麼能不慶幸?遇到了應當牢牢的把它抓住。

  現在我們為了幫助大家讀誦,所以特別製作有讀誦的錄音帶,現在我們有台語的、有國語的,有兩個小時的、有一個半小時的、有一個小時的,如果更快一點還有四十分鐘的,那是念到完全念熟了。背都背得很熟了,從頭到尾背一遍大概四十分鐘到四十五分鐘。所以在台北,有一些同修一天念十部、一天念十二部,念十二部的同修告訴我需要十個小時。每一天這樣讀誦,諸位想想,這樣執著還得了!一天修行十個小時,三年就可觀了。所以現在在台灣,念的人愈來愈多、愈來愈殊勝,台灣人之福。台灣確實是個寶島,從南到北,我現在知道念這部經的人很多很多,因為那些人都問我要書、要錄音帶。我們自己製作的錄音帶,我離開台灣已經超過差不有六、七千套,我們送出去,還有別人轉拷貝的,那個數量至少要加上一兩倍,可見現在讀這部經在台灣形成了風氣,這是非常好的現象。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到。

  再看底下一段,是外國法師他們的觀感。「日道隱曰」,日本道隱法師,他是唐朝時候的人,在我們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位高僧,以後回到日本弘法。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現在在日本《卍字續藏經》裡面可以看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一段話說起來,真是前無古人,真知酌見。這個說老實話,如果不是徹底明瞭、徹底搞清楚了,這幾句話說不出來。五濁惡世,到我們今天可以說濁惡到了極處。濁是什麼?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染污。我們今天全世界環境染污之嚴重人所共知,連許多科學家都著急了。自然生態失去平衡,連氣候都不正常,什麼原因?環境的染污。這個染污非常之明顯,大家知道重視了,可是更嚴重的染污是人心的染污。人心被什麼染污?貪瞋痴慢疑,懷疑。佛門常常讚歎期望三學增上,三學是戒定慧三學,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中國、外國普遍你去看看,是三毒增上,貪瞋痴的心一年比一年深、一年比一年重,這個不得了。嫉妒、瞋恨充斥這個社會,這怎麼得了!三業所造的是十惡業,五濁惡世。過去講五濁惡世還很不容易體會,現在我們在經上看到五濁惡世,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呈現在我們眼前。

  造惡之時,其難非一。正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地藏經》是佛在三千年前講的,現在我們讀起來,簡直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寫照。我們在這個世間來修行,想了生死、超三界談何容易!你說修禪,你能夠定得下來嗎?倓虛老法師說得好,他一生所見到修禪的人,看見過得禪定的,沒有見過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老人家沒見過,得禪定他見過。得禪定,果報不過在四禪天而已,沒出三界;換句話說,還是免不了輪迴,可見得這個不究竟。他老人家一生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臨終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人,這是真正超越三界了。他聽別人講的那就太多太多,親眼見到的二十多人,所以倓老法師對這個法門是一點懷疑都沒有。

  所以道隱大師也教給我們,「特此一門,至圓極頓」,這一門就是《無量壽經》,他這個話是在《無量壽經》註解上寫的。特是特別,只有這個法門、只有這部經典圓滿到了極處;頓是快速,頓超到了極處,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沒有比這個更圓的,圓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它最可貴的是簡易直捷,簡單容易,沒有委曲宛轉,直截了當,所謂是超越諸經之上。「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此經」,出世是如來出現在世間。佛出現在世間要度我們,佛用什麼方法?就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才是如來正說;其餘一切法門,佛都是用來它輔助這個法門的。就是給你講真的你不相信,不相信,好,我再給你講別的法門,慢慢再來誘導你,因為這個法門你不相信。唯獨這個法門,說其餘所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統統還歸到這個法門,你想想看,是不是佛度眾生只有這個法門?一切法門慢慢引導你,引導到最後就是這個法門。因為我們明瞭,所有法門它的歸宿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所有法門歸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你會遇到普賢、文殊,他們兩位再勸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拐個彎還是到那邊去。所以如果不是真正把如來一代時教徹底貫通,他看不出來這個情形。這是真正搞通了,所以「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斯經就是此經。

  「一代所說歸此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歸到《無量壽經》。「如眾水歸於大海」,這一句是比喻。我們中國在太平洋的西岸,長江、黃河,所有的這些水都流入海。所以他把《無量壽經》比喻作大海,把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比喻是江河,統統歸到大海,也就是一切經、無量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無量壽經》。這是真真實實的事實。

  「由此言之」,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了這才明瞭,明瞭什麼?「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這曉得《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這是《妙法蓮華經》。原來這樣的經典,一乘了義。「亦唯為此法之由序」,序是序分。好像經開三分,原來《華嚴》跟《法華》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宣揚的度眾生法門的序分,本經是正宗分;序分是誘導,本經是主體。

  我們看下面,黃老居士把這個意思非常明白的告訴我們。「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這個話重要得很,使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裡面,真正把它中心最要緊的一部經抓到了,這個難得,非常非常之稀有。所以從前古人講,一部《二十四史》不知道從何念起。《二十四史》實在講也不過三千卷,都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佛法浩如煙海,從哪裡學起?真的摸不到。現在你要再遇到人,人家說佛法大海,我們從哪裡下手?你就可以一句話答覆,從《無量壽經》。不管是老參、初學,都要從這一部經下手,為什麼?這一部經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如來正說,稱性極談」,從這部經上下手是決定正確。這部經是不是太深?這經不深;是不是太淺?不淺。沒有深淺。等覺菩薩要想圓成佛道,從哪裡學起?從《無量壽經》學起。濁世眾生,乃至於三惡道的眾生,要想消災滅罪,了生死成佛道,從哪裡學起?也從這一部經學起。所以說是無論老參初學,無論男女老少,從這一部經下手就決定不錯。

  有這一部經的基礎了,你再去讀誦一切經,自然迎刃而解,沒有絲毫的困難。為什麼?你把它的中心掌握到了。怎麼下手法?下手法就是讀誦。開始不必求解義,解義不重要,讀誦重要。解義實在講,是幫助你建立信心,也就是幫助你認識這部無上的法寶,是幫助你認識,認識之後你要讀誦。讀誦就是真正的修行,修什麼?定慧等持,也就是三學增上,因為定慧裡面就包括了戒學在裡頭。你每天讀誦,你心裡面不會胡思亂想,不胡思亂想就是戒、就是定。戒的意思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在讀經,你怎麼會想壞事?不想壞事就諸惡莫作了。讀這部經,這部經是第一善,世出世間法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讀這部經,剛才講了,就等於讀全部的《華嚴》、《法華》,等於讀全部的《大藏經》,等於讀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宣說的經典,這不是善中之善,還有哪個比這個更善?這一念一切都念了,這就是眾善奉行。

  所以我們念這部經恭恭敬敬,一心去讀誦,就是三學增上、定慧等持。不要求解義,為什麼?《般若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般若無知。我們先要求的是什麼?求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所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想無所不知,你就先求無知。無知是什麼?心地清淨。清淨心能生智慧,智慧現前就無所不知。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他有本事,你把經念給他聽他就懂,他就可以給你講解,這就是無所不知。他的本事從哪來的?他不是學得來的,他本事就是他無知,這是他的本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行?因為我們有知,我們知道的東西很多。所以這一有知,起作用就有所不知,我們病根在此地,這個病根在佛法的專有名詞講「所知障」,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所以佛法雖然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什麼時候學?是無知得到之後才學。沒有得到無知不學,得到無知之後那個無量法門,你六根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所以真的,無量法門是不難學;沒有這個條件,無量法門就難學了,一部經都難,何況這麼多經典,怎麼個學法?所以它有祕訣,這個祕訣就是無知。為什麼?無知是真心,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沒有妄念。真心起作用是智慧,那就是六祖所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具足的,自己怎麼不知道?當然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所生的。自性能生萬法,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所以今天的關鍵,要緊的就是要修定、要修無知。

  我們要認識這部經,連《華嚴》、《法華》都是引導,引導入此經,這才肯定本經是整個《大藏經》的指歸。末後引用《華嚴經》來做證明,《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非常好的證明。所以道隱法師說的這個話是他自己的悟處,他真正覺悟、真正發現了,末後提出《華嚴》來給我們作證,證明他所講的一點都不錯。

  底下一段再引用《楞嚴經》的話來說,這個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的。「《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三句話很重要。見佛就是成佛,不成佛你怎麼能見到佛?憶是憶念。我們念經就是憶佛,我們持名就是念佛,所以念經跟念佛是一不是二。不要認為我念經念多了,佛號念少了;我佛號念多了,經念少了,如何才能夠兩者兼得?殊不知,念經跟念佛是一不是二。但是念經一定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念別的經不行,念別的經不是憶佛。要念《無量壽經》,或者是念《阿彌陀經》,念這兩部經跟念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為什麼?因為念經是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就是念佛。

  「現前」是我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我們現在見到了,可是不要求見佛。真正念佛人,一定要遵守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到後面還會跟諸位細說。不求感應,不求一心,不求瑞相,只是一昧念下去。縱然你見到佛像了,或者見到蓮花,或者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如不見,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感應道交。不必歡喜,也不必到處告訴別人。那就錯了,為什麼?你的一心破壞了,你心不清淨。你看當年遠公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是在止靜的時候見到的,就是念佛坐在那個地方,坐在那個地方念,止靜,這個境界現在面前,從來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過,一直到他往生的時候他才告訴大家,因為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了。他跟大家講: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我要往生了,這個境界我過去見過三次。這個時候才說。現在人有一點點小境界趕快就告訴人,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境界,來炫耀自己,似乎抬高自己的身分,你們都不如我,我比你們強。實在講強在哪裡?天天見神見鬼,天天在打妄想。真正見到的人不說。所以我們聽到有些人說他見什麼境界的時候,你也不必相信他,也不必去理會他。為什麼?說老實話,他所見到那些境界都不是真的。何以知道它不是真的?因為他心不清淨。心清淨,見到的時候他不說,那是真的;心不清淨,見到一點點他會到處宣揚,所以那個境界決定是假的。佛菩薩不會害我們,佛菩薩只會成就我們、幫助我們,不會害我們。我們自己沒到那個功夫,佛菩薩不來,為什麼?一來我們就受不了,我們的清淨心馬上被破壞了。幾時我們八風吹不動了,如如不動了,佛菩薩偶然現一下,給我們做個證明,證明什麼?經上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沒錯,我是見到了,但是我絕不告訴別人。

  「當來」是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見阿彌陀佛。也許有人懷疑,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大,人那麼多,阿彌陀佛只有一個,我們怎麼見得到?如何能擠到人前面去看看阿彌陀佛?像我們這個世界很小,人口也不多,也不過就四十億人而已,我們今天想見見總統、什麼國務卿,不容易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怎麼可能天天見到阿彌陀佛?實在說,我們這個世間的總統、皇帝沒有分身術,所以你無可奈何。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分身之術,換句話說,有多少人他就可以現多少身,使每一個人身邊都有個阿彌陀佛,你一天到晚都不離開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不但佛能分身,我們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像阿彌陀佛一樣也能分身。我們分身幹什麼?我們分身去拜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以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見阿彌陀佛就見一切諸佛如來。不是等於見一切諸佛如來,不是的,是因為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神通道力統統恢復了,你也有無量的分身之術,十方世界自由往來。想去禮拜哪一尊佛就去了,想去供養哪一尊佛就去了,只要念頭一想,那邊佛面前已經化身在那個地方了。所以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見到一切諸佛的時候,你就有這個能力,就「必定見佛」,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一點懷疑都沒有。

  這見佛了,見佛是福。我們常念「皈依佛,二足尊」,佛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見佛是福德圓滿,智慧圓不圓滿?底下一句說:「淨念相繼,自得心開」,這是智慧圓滿。這個心開就是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開意解。用什麼方法?這個方法妙極了,淨念相繼。只要你念經念佛不要中斷就行了,不需要用任何方法,無需參究,也不用持咒,也不必用其他的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個方法,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或者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阿彌陀經》念到底就成功了。這個念,著重在那個「淨」字、在「相繼」,相繼是不間斷,淨是不夾雜。我們今天念佛所以不能成功,毛病就是心不清淨,夾雜。過去我跟諸位同修說過,《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有一段開示說過,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心就不清淨了。他教我們要淨念,淨念就是精純而不雜,相續不斷,這樣才能自得心開,把煩惱念掉、把無明念掉,這就開悟了。

  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雖然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它二百四十四個字,它是淨土宗的《心經》,它是《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心經》,也是《無量壽經》的《心經》;換句話說,它是整個一大藏教的《心經》,這個不得了!真正認識大勢至菩薩的,除了印光大師之外,他把這部經選出來,放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我知道他認識。還有一個人認識,夏蓮居老居士,因為他在《淨修捷要》裡面把大勢至菩薩看作淨土宗的初祖,我知道他認識,這很了不起。確確實實,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這是從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說法,大勢至菩薩是第一個修淨土的。如果就我們這一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提倡淨土、弘揚淨土第一個人是普賢菩薩。因為佛說法,佛示現成佛,最初就是說《華嚴經》,三七日中說《華嚴》,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在釋迦這一代時教裡面,普賢菩薩是初祖;但是在整個法界裡面來講,大勢至菩薩是初祖。這都是很了不起,不是平常的眼光所能夠發現的。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可思議,要不是通宗通教,徹底認識淨宗,這二百四十四個字的妙處你不曉得,太妙了!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奇特、玄妙、快速,成功快速,無過於是。所以印祖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合併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個真正是了不起,真正是不可思議,智慧之眼。「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這個得度是圓滿成佛,不是普通得度,不是教你來生還得人身、還得富貴,或者是生天、成羅漢、成菩薩,不是的,是成究竟圓滿佛。所以這是如來出世本懷,如來的本願、本心就是如此,希望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快快成佛。

  「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這在此地做了總結,把題目上末後這一句做了結論,如來正說。本經(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確確實實是釋迦如來真實純一之法,所有一切經典都得不到這四個字的評價,真實純一。「無有權曲」,權是方便,曲是委曲宛轉。其他一切經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權曲,委曲宛轉的來說,唯獨本經沒有,本經是真實純一之說,所以叫做正說。好像佛度眾生,給我們開一門正課,正課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再開一些輔助我們的、幫助我們的,那是其他一切經論。這是唯一的正說,純正之說。

  「世尊稱其本性」,都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統統是稱性。雖然稱性,並不圓滿;換句話說,它還有部分保留,唯獨本經沒有保留,所以這個稱性是究竟圓滿的稱性。譬如說《華嚴》,佛講《華嚴》,度《華嚴》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權教小乘都沒有分,不夠資格參加他這個法會。這就是說它雖然是稱性之談,還是有一些保留,還不是究竟圓滿。本經所度的對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一律平等得度,這才叫真正稱性、真正圓滿,一絲毫欠缺找不到。「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全部拿出來了。「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一切含靈就是九法界的眾生,從等覺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只要你相信,只要你肯發願求生淨土,你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一切大乘經是稱性之談,但是沒有到登峰造極,唯獨這部經是登峰造極。所以本經是一切經中至高無上,無上法寶,第一經典,第一經,決定不能輕視,決定不可以錯過。你一生遇到這個,沒有不成就的。遇到其他經,你一生當中可以種善根,未必有成就;遇到這部經,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不成就,這個責任要自己負,自己不肯認真修學,如果肯認真修學,怎麼可能不成就?一定成就。「故為稱性極談」,這個極就是登峰造極。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