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三集)  199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03

  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倒數第四行,第四個字看起: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

  從這裡看起。這個幾句是教給我們出世間法,這個『三苦』就是指三界裡面的苦苦、壞苦、行苦,這個三大類。在欲界裡面這三種苦統統具足,色界雖然沒有苦苦,苦苦裡面通常包括著八苦,生老病死四種,這是屬於我們身內的,身外則有求不得苦、有怨憎會苦、有愛別離苦、有五陰熾盛苦,這些名相我們在此地也都省略了。色界天人雖然因為他欲愛淡薄,而且他是化生,他不是胎生,他是化生,所以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他都沒有。因此他有壞苦,因為他還有色身,他還有宮殿,既有色身、宮殿這些色法,色法是不常住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這個色法畢竟有一天要變壞的,到變壞的時候他苦報就現前。

  六道裡面最高級的是無色界天,就是高級的凡夫,他連色身都不要了,換句話說,純屬精神的世界,我們一般稱為靈界,所以叫靈魂,靈界,他沒有色身。實在講,他雖然沒有一個粗的色身,但是他還有微細色身,這種微細色身是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譬如說我們作夢,在夢中有沒有色?夢中當然有色,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這個色身別人見不到,自己能夠感受得到。還有我們心裡面念頭,譬如我們想一個人,這個人的色相就現在我們,現在所謂是現在我們腦海裡,也就是現在我們想像之中,他這個色相也很清楚,也很明白。我們要想一朵花,那花的色相也浮現出來,我們想一個處所,那個處所的相也會現出來,這都是別人見不到的。可見得,色法非常之微妙,有粗色,有微細之色。

  無色界實在講,它有細色,沒有粗色,因此它沒有壞苦。只有粗色才會變壞,想像當中的色它是不會變的,不會變壞的,因此他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所謂行苦,就是這個好境界他不能永久保持,他是要靠定功。所以我們曉得色界要修四禪,要修四種禪定,無色界也要修四種禪定,就是無色定,我們合起來稱為四禪八定,八定包括色界這個四種禪定。這個禪定的期限是有限的,不是永恆的,不是說你一得到永遠得到,不然,它會失掉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禪八定最深的定功只有八萬大劫,這個時劫在我們人道裡面看那是相當之長。但是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他定功會失掉,失掉了也就是說他在那一道就死亡了。所以,到無色界天還是可以說他有生死,他定功失掉之後,他就要往下面墮落,往往墮落都在惡道。為什麼說墮惡道?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他墮惡道主要的原因,因為這些人都是修行人,不是真正修行人到不了色界跟無色界天,他之墮落都是因為毀謗三寶,這個罪業就深重了。為什麼這個時候會毀謗?因為他自己到這個境界他誤會了,他認為這就是佛的境界,他認為這就是究竟涅槃。到定功失掉了,他就後悔了,原來佛是騙人的,你看我到最高的境界,已經證得涅槃,還會退轉,可見得這個不究竟。他有一念這種疑惑的心起來,這就是謗三寶,這就是謗佛法,所以他的果報就很重,多半是墮落在三途。

  究竟法一定要超越三界,超越輪迴,能夠超越六道輪迴的唯有佛法。如果世間這些學術、宗教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佛決定不再麻煩,不會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的問題他們可以解決,佛來了就沒有意義。佛之慈悲實在是世間人有這個欲求,希望超越三界而沒有能力,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諸法』就是佛的教法,教給我們出世的方法,也就是一切大乘了義經教,能夠『救療三苦』,換句話說,三苦也就是指六道。

  『升灌頂階』,灌頂是比喻,階是階級。在古印度,國王在受職的時候,就是就職大典當中,都是用海水,用四海之水來灌頂,有這麼個儀式。所以灌頂是最高職位的就職大典,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修證,我們修行證最高的果位,也就像世間國王就職一樣。灌頂在佛法裡面講,有本性灌頂,這是灌頂真正的含義,以本性智慧清淨慈悲之水具含萬德而灌其心,灌頂的本意是在此地。所以,在形式上取這個水灌頂,它是表法,水表慈悲,慈悲之水,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灌頂位必須這個人修得究竟圓滿的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才能舉行這個儀式。

  『授菩提記』,授菩提記是預先告訴這個菩薩,告訴這個修行人,你什麼時候成佛,你在哪個國土成佛,名號叫什麼,以及在那個國土,能夠度多少眾生。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的。再看下面經文。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這是在教學裡面不可以缺少的手段,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以身作則,自己做出一個榜樣給學生看。所以,『為教菩薩』,菩提是覺,眾生是迷,教他破迷開悟,這就是教菩薩。『作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老師。佛絕對不是好為人師,好為人師這是個毛病,佛不是好為人師,是為教菩薩,為教人破迷開悟,不得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阿闍黎翻作軌範師,也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一切人的榜樣,可以做大家的模範,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阿闍黎。

  『常習相應』,他既然要給大家做示範,他自己必須要做得很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相應,習就是他的生活習慣,一定要相應。這個相應他與境界相應、與行門相應、與果相應,這個裡頭包括了境、行、果都要相應。相應當中這就示現『無邊諸行』,行就是指生活行為。所以,諸位必須要了解,修行,行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與境行果相應,這就是修行,與佛菩薩的境界、與佛菩薩的行持、與佛菩薩的果證要能夠相應。換句話說,修行就是修正我們凡夫的境行果,變成佛菩薩的境行果,這就相應了。所以,他能夠幫助菩薩,『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經文很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樣的示現有佛護持。我們世間一般人都祈求佛菩薩保佑,能求得到嗎?佛門裡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決定求得到的。但是這個求要如理如法的求,如果是不合理不如法,那是決定求不到的。像本經,佛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就是教給我們求佛菩薩保佑的方法,你要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去做,你一定能夠得到『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也許你會說,這個我做不到!事上做不到,你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願,念念不忘佛自行化他的功德,念念希望自己能做到,就行了。尤其是以一句阿彌陀佛自己受持,勸勉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就行了,這個功德就相當的圓滿。當然,佛菩薩是已經成就的人,神通廣大,他們確實有能力,在『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就是分身,他有能力。佛剎無量無邊,諸佛也無量無邊,他能夠同時在一切剎土,諸佛的面前現身,承事、供養、聞法,他有這種能力。所以,皆能示現。這兩句話也就是佛門裡面常說的,以文殊智圓滿普賢行。

  底下是比喻,『譬善幻師』,善幻師就好比一個非常高明的魔術師,他會變魔術。『現眾異相』,變現種種異相,變得很巧妙,變得很逼真,這些菩薩們各個都有這個能力。『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兩句話很重要,顯示出《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講的真實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現這些相,因為他知道這些相統統沒有自性,是隨自己心意變現出來的,所以他有受用,他沒有執著。這是佛菩薩與我們凡夫不相同的地方,我們凡夫一天到晚也在那裡打妄想,這個妄想就變成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相,變成我們六道輪迴。這一點要注意,六道輪迴不是佛菩薩現的,也不是神所造的,不是的,也不是閻羅王主宰的,它是我們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一天到晚所想的,就是六道輪迴的因緣,因緣不斷,果報怎麼能夠了?所以,因緣果永遠在那裡相續不斷。輪迴是這麼來的,是自己造的,自己在這個裡面受,正是所謂自作自受。

  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就是把輪迴的心轉變過來,我們去造淨業,我們天天想佛菩薩,想久了,輪迴境界就沒有了,佛菩薩的境界就現前。這是宇宙人生真正的實相,真實相如是。不管是輪迴相也好,是淨土相也好,相都不是永恆的,相是心想變現的。因此,相是實無可得,不但四聖依正莊嚴不可得,我們六道輪迴裡頭也是不可得。真正徹底悟入不可得,這是大智慧,可以說六百卷《大般若經》就說的這兩句話。如果把兩句再縮短,就是「實無可得」,六百卷《大般若》就講一個實無可得。我們入了這個境界,心才真正的清淨,真正的平等。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這是以無所得故,生滅亦如,去來無礙。『此諸菩薩』,如果近指就是指前面所講的大阿羅漢,以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這是指的上首。與他們同類的,在這個會上一共是有一萬兩千多人,實際上還不止,人數比這個還要多,這些菩薩統統都有這樣智慧、神通、道力。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這個幾句是說照真達俗,『通諸法性』,法性是一切法的本體,這一句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當然這些人就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破無明證法身的大菩薩,因為他通達法性了,就是都是見性之人。『達眾生相』,達是明達,就是十法界一切眾生的現相。上面這一句是通達本體,下面這句是通達現相,體相都明瞭,作用當然也在其中,這就不必說了;也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體相作用,這些菩薩們都明瞭、都通達而沒有障礙。所以,他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也就是他有能力教化眾生。

  底下是說他示現的教化之相,前面說過以身作則,他做出個樣子來給我們看。『供養諸佛』,這是第一個要教給我們的,供養諸佛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尊師重道。我們想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是我們法身慧命依靠之處,所以我們對於老師,佛就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要供養他,我們要承事、要供養。『開導群生』,這是下化,前面一句這是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供佛向佛求法。供養裡面特別著重法供養,在《華嚴經》十大願王裡頭「廣修供養」所看到的。開是開示,導是引導,我們要開示、引導一切眾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電光在此地是比喻,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或者示現在六道,都是眾生緣成熟,機感相應,緣熟了他就現,緣盡了他就滅了。所以像電光一樣,相有體無,還是符合前面的原則,就是一切法不可得。這些示現都是提醒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是如是的。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末後這兩句就是八相成道最後示現的般涅槃。『魔見』把它比作網,人要被羅網罩住,那很難出來。見是見解,所謂「魔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我們身語的行為都是受思想、見解的支配。見解、思想錯了,身、語就造業,既然造業,後來必定有果報。錯誤的見解是迷惑,由迷惑造業,由業受報,受報之後又起惑,惑業苦永遠不斷,這就是輪迴的原理。我們要想超越輪迴,在果上是斷不了的,果是果報,必須在因、緣上斷。實在講,因我們也是斷不了的,唯一可以了脫輪迴的辦法,就是從緣上斷。此地『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都是從緣上下手,我們把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把它捨棄、放下,我們取佛的見解、佛的思想,佛的見解思想到哪裡去學?經典上所說的就是。

  所以,我們把我們自己這邪知邪見把它換過來,那就得依照經論,經論就是修正我們見解、思想的標準。由此可知,讀誦大乘就非常重要。為什麼讀誦大乘?就是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戒律是修正我們身、語的行為,我們身體的造作,我們言語談吐,是修正事上的行為;經論是修正我們心裡面的見解、思想。所以,經律論是我們修行的標準。尤其是這部經,經典太多我們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從這部經下手就非常之好。因為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第一義,經文非常的平實,我們看起來不難懂,念多了,裡面的意思自然湧現,就是佛門常講的開悟,念多了就會開悟。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就是有悟處,我們中國古人,無論讀世間書籍,或者讀佛的經典,都是著重在悟,唯有悟才能夠開發自性,自心真正的智慧才能夠流露,有智照才不至於發生過失。諸纏縛是比喻煩惱,所以這個兩句一個是破見惑,一個是破思惑。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菩薩的修持,實實在在他是超越了小乘四果羅漢以及辟支佛。下面這一句是佛門裡頭常講的大三空三昧,也叫做三解脫門,就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就是三三昧,通大小乘,小乘也有說,大乘也說,名詞都相同,可是裡頭境界不相同。三解脫門裡面,第一個是講空,空三昧。三昧是正受,也就是純正的思想、見解、受用,它是觀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自性本空。無,就是看我們自己身體,我們這個身,粗一點說是四大五蘊因緣和合而組成這個身相。這個身相沒有自體,就是沒有自性,緣聚就現這個身相,色受想行識這四大五蘊和合,身相就現了;四大五蘊要是散了,這個相就沒有了。因此,我們曉得這個相是假的,不是真的,緣聚則有,緣散則滅。這裡頭是不是真的有生滅?沒有,沒有生滅,只是緣聚、緣散而已。我們世間人不明瞭這個真相,把色身當作真的,生了就歡喜,滅了就痛苦,哪裡曉得這個相是不生不滅的相!

  我們色身如此,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例外的,沒有例外的。所以,你真正要是透徹這個真相,這個真相就是實相,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真正明達諸法實相,你決定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執就破了。所以,空三昧破我執。知道無我也無有我所,我都沒有了,哪裡還有我所有的?可見得,我這種執著,這種見解、思想、執著,以及我所有的這種見解、思想、執著,都是屬於魔見網,是魔見網裡面最強烈的,破這個魔見網,那要修空三昧。

  第二是真正曉得法空,一切法也是空的,法是什麼?剛才講了因緣,我們這個身緣聚緣散,身是假的,它有緣由。緣是不是真的?緣也不是真的,換句話說,四大五蘊也不是真實的,也是因緣組合。這樣就曉得原來一切法,四大五蘊也是空的,也不是真的,這些因與緣也不可得。既然曉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相,你對三界就沒有願沒有求了;沒有願、沒有求,八苦裡頭求不得苦沒有了,愛別離、怨憎會也沒有了。由於第一個,你觀一切法是因緣生法,生老病死苦沒有了,真正是把三苦、八苦都拔除得乾乾淨淨。《心經》上說得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他觀照的功夫已經契入大三空三昧,所以一切苦厄都沒有了,無願、無求。

  這個求願就是我們凡夫的求願,而不是講佛菩薩度眾生的弘願,佛菩薩有普度眾生的大願,但是他沒有求。換句話說,他很清楚在那裡觀察,觀察還是我們凡夫說的,實際上連觀察都說不上。佛菩薩永遠住在平等、清淨之中,所謂是寂而常照,寂是一念不生,照是一切明瞭,什麼地方有感,他自自然然就現,自然就現這才是不違本誓,不違背他的本願。雖然有感,他是無願無求,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要好好的來學習。這是如果拿我們俗話來說,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無願無求感應道交,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他就無作。

  這個三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能通涅槃,佛門裡面果證,講到最後是證大涅槃,三三昧就是能證涅槃的條件,所以稱它作三解脫門。僧肇大師以前說過,他說空無相無作,這個無作也就是無願,無願就無作。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符合大三空三昧。這個意思「般若經」裡面說得最為透徹,佛所說的一切經,我們決定不能執著,他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引發我們自性。如果你要是執著在經典上、名相上,你就不能見性,我們一切不執著,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真正的入境界,所謂入境界就是開顯自性。我們的自性與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本性裡面所含藏的功德,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而且這當中決定沒有界限。佛說這一切經典目的是在此地,這是我們要明瞭的。這也是學佛的一點難處,因為一般人的習慣都是會沒法子離開註解,所謂是落實在經疏裡,這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沒有法子離相。《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樣才能夠得到如來所說真實義。如何能夠做到即相離相,這是我們當前的課題。

  我們要想得到佛法的受用,我們天天讀誦這是相,這是即相,就在這個相裡頭要離相,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心緣就是思想,不但是語言、文字不能執著,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都不可以有,有意思就已經落到第六意識裡面去了。所以,我們在講席裡頭過去也講過,佛經沒有意思,你要以為這裡頭有意思就錯了。沒有意思,我們在此地講也沒有意思,這個經的意思就無有窮盡了。而且所講的是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這個流露就是機感相應。當然這種相應也要靠自己修證的境界,境界高的,他的感應就殊勝,境界低的,感應就比較上劣一點,下劣一點,決定是機感相應而流露出來的。所以,三空三昧是我們修行必須要著眼的。

  在念佛法門裡面,得三空三昧就叫做一心不亂,換個名詞而已,宗門裡面就稱之為大徹大悟,教下就叫做大開圓解,實際上是一個境界,都是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就是證三空三昧。這個三空是三乘人共修的,聲聞有,緣覺有,菩薩也有。二乘人觀空他的目標就是在無我,所以阿羅漢、辟支佛破我執,但是他沒有破法執,他三空三昧就入得淺。大菩薩們他們入得深,他是無法不包,所以空亦空,空法即空,他能夠不證空。不像小乘人,小乘人證空,換句話說,他空沒空得了,他還住在偏真涅槃;大乘菩薩連空他也不要,空有二邊都不要。二乘人無相,那個無相他只近四諦,大乘人無相在一切法。二乘人無作,他是不造生死之業,也就是他不造六道輪迴的業,因此他在果上講他超越了六道輪迴;大乘菩薩的無作,他是一切法都不造。由此可知,三三昧的名詞相同,裡面契入境界淺深,確實不一樣。

  這個三種,如果他在修學過程當中,像我們現在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觀察,觀自己起心動念,觀自己身體行為,以及觀宇宙人生一切萬法,但是我們的煩惱、情執還沒有斷,這個時候就叫做三三昧。雖得受用,我們情執沒有斷,就叫做三三昧。如果情執斷掉了,那就叫三解脫門,為什麼?情執一斷,最起碼的你證阿羅漢果,這是聲聞、緣覺;功夫深的證大乘的佛果,最低限度也是十地菩薩以上,法雲地菩薩以上。所以,這個叫做「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是說自己修行我們俗話講證果了。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他要沒有這個能力,他怎麼可以隨類化身?怎麼可以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要入這個境界才行,才有能力。此地講的是菩薩,菩薩入這個境界,最低限度都是圓教初住,法身大士,所以他有能力了。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這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他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夠現什麼身,這就叫做「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中下』,這個中下,就是中乘跟下乘,中是說聲聞、緣覺,下就是講人天乘。諸位要曉得,佛示現滅度是對中下而說的,為什麼?上乘人,大菩薩知道,佛不生不滅,哪有什麼滅度?沒有。我們凡夫觀念當中有生有死,大菩薩沒有生死。所以,佛只是示現給羅漢、辟支佛、人天來看的。

  示現這個什麼意思?警覺。假如佛在人間常住,常住不死,我們人看慣了,看慣就看疲了,也不會願意跟他學了。為什麼?佛是神,他可以不死,我們都要死,我們怎麼能夠跟他一樣?懈怠心就生起來了。所以,佛一定示現跟我們人一樣,我們人的壽命七、八十歲,佛也七、八十歲就入滅了。佛一滅,大家警覺了,佛在世的時候沒好好的學,現在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們要拼命趕緊學。所以,這一滅度,可以提醒了許許多多眾生認真的來修學,這是八相成道的意義。

  佛雖然滅度了,他的法運還沒有盡,所謂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我們今天雖然生在末法時代,還能夠讀到真實的經典,這是我們有幸,我們更應當提高警覺,那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不能得度,往後機緣非常的渺茫。人生難得一世,佛法難聞,尤其是淨土法門,諸位不要看著淨土法門好像傳得很普遍,幾個人相信?幾個人把淨土法門真搞明白、真清楚了,真正修行,而有把握往生的?這種人不多,非常的稀有。我們今天有緣遇到,決定不能把這個機會輕易錯過,要認真努力,依照這部經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往生。我們將來的果證就像經上所說的無二無別,這是比什麼都重要。再看下面經文。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承前面大三空三昧而來。由入三空三昧,就是入三解脫門,所以得到究竟涅槃。這個經文上給我們說的,『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三摩地是禪定的名稱,在康僧鎧的譯本裡面說「亦無所作,亦無所有」。

  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論的依據,通達明瞭這個道理,依這個道理而修六度萬行,換句話說,依這個道理,就是依這個見解、依這個思想來生活,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在《華嚴》裡面,完全表現在末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特別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把『華嚴三昧』表演給我們看。說得粗一點,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方式就是華嚴三昧,就是一真法界的現象。這是以一切的思想、見解、行為來莊嚴一真法界、莊嚴究竟佛果,這叫做《華嚴》,一心修就叫做三昧。華嚴三昧是統攝法界的,一切佛法都在其中,統統包含盡了。起用,那就是宣說諸佛的經典,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十波羅蜜,《華嚴經》用十來表法。

  所以,他『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講,就是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這個人的思想、見解、行為就是華嚴三昧,就是總持百千三昧。『悉睹無量諸佛』,不但十方剎海無量諸佛你見到了,眼前你見解不同了,思想、見解都變了,變成什麼?你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無量諸佛在現前就展現出來。正如同《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現在看不到,可是你要是入華嚴三昧,住深禪定,你就見到佛講這個話不錯,果然是事實,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佛在《圓覺經》上也說過,這都是事實真相。『於一念頃』,這是講時間之短暫,一念頃也就是所謂的一剎那。『遍遊一切佛土』,這個遍遊是指的分身、化身,什麼地方有機緣,什麼地方就現身,這才能夠遍遊一切佛土。

  『得佛辯才』,辯才裡面有義、有法、有詞、有樂說,叫四無礙辯才,四種無礙辯才。義是義理,義理通達沒有障礙。法是法門、方法、技巧,它也沒有障礙。詞是語言,一切眾生的語言他都通達,也沒有障礙。最後樂說,他歡喜說,眾生緣成熟了,非常歡喜,樂於來說這個法門。這是佛的四無礙辯才。『住普賢行』,可見得這一章裡面特別強調普賢行,普賢就是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一定要以這個十願做為我們這個一生思想、見解、生活、行為的標準。在過去,我們自己國家裡面有青年守則十二條,這是我們德行教育的綱領;在佛法裡,大乘佛法,了義一乘佛法,生活綱領就是普賢十願。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回向,我們要牢牢記住,時刻不忘,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就是「住普賢行」。一個真正住普賢行的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必定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得不到,上品中生是決定靠得住的。所以,這是修西方極樂世界的上三品。我們自己如果想將來往生西方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你就得要依照這個經典的教訓努力去做去。

  這種做法,大家一定要曉得,不是每天念念經就行了,念經有什麼用?一定要把這個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這個才有用。念佛亦復如是,這句佛號一定要能夠把一切妄念、一切煩惱把它換過來,這個佛號念了才管用。如果佛號常常念,煩惱還常常起,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人並不見得各個都往生,以前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很感慨的跟我說,他說我們台中蓮社,那是在民國四十七、八年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有二十多萬人,真正能夠往生的,李老師說也不過三、五人而已,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佛他是天天念,也拿著念珠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可是他的思想,貪瞋痴慢一點都沒有減少,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他跟阿彌陀佛結了個善緣,西方極樂世界下了個種子,他這一生不能往生。

  這一生要能往生,起碼要專念,就是你這句佛號要能夠伏得住煩惱,要能夠伏得住習氣,它起作用。我們妄念起來,煩惱一起來,一句阿彌陀佛馬上把它壓住,使煩惱習氣雖然起來它還是不起作用;它只起一念,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了,要有這樣的能力才能往生,叫帶業往生。如果我們僅僅這樣做法,這還是很危險的,萬一到臨命終時壓不住了那怎麼辦?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十大願王、用《觀無量壽經》裡面三種淨業來薰習,就是我們要認真的去做。其他的法門太多了,我們學也學不了,經太多了,咱們念也念不了。真的淨土五經,依照五經,我們取西方淨土實報土上品上生就夠了,不要再多搞,要老老實實把十願做到,十大願王做到,要老老實實把三種淨業修好。

  這三種淨業,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身不殺、不盜、不淫,口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第一個淨業。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我們修學的基本,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具足眾戒」這條比較上難一點,我們依照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距離我們最近,他的教訓決定不錯。他老人家教我們依《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來修學,用這三部書代替戒律,那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以,這三本書我們要常常看,常常去翻閱,要依照這個裡面教條去做。第三種淨業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能把這些教訓統統都兌現,徹底做到,我想這個人決定上品上生。所以不必再貪多,貪多增長貪心,不貪世間法,貪佛法還是不行,貪心沒斷,只是把貪的對象換了換,那沒有用處的。所以說世間法要放下,出世間法也要放下,我們找到五經,再加上印祖指給我們的《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夠了,這個分量不多,也不少,我們現代人修學是恰到好處。這是「住普賢行」的人。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這就是得言語的陀羅尼,言語沒有障礙了。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開』是開示、開導,『化』是教化,這都是教化眾生。『顯示真實之際』,真實就是一真法界,真實就是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是會十法界歸一真法界,或六道眾生同願往生極樂,這就是真實之際。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諦』是真實,真實安住在『度世之道』。這個地方講真實度世之道,可以說無過於本經,無過於持名求生淨土,這是真實的度世之道,我們的心要安住在這個道上。換句話說,就是以依靠五經、依靠印祖教給我們的這三本書,《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我們把心安住在五經、這個三書去修行,決定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度世之道。

  【於一切法隨意自在。】

  以上所說的,都是自己成就的功德,都是著重在自利,成就自己。下面這一段著重在化他,自己有了成就,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去幫助別人。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庶類』就是眾生,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他不來請,我們就要去,就要去幫助他,去把這個法門說給他聽,勸他,勉勵他修學,我們要給他作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這就是宣說、演說一切經典。『如來甚深法藏』是指什麼?實在講就是指這部經,或者講淨土三經,難信之法,實在是甚深法藏。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頭,這一句他剋指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說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要勸人念佛,勸人如理如法的去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勸這個人,這個人真正依教奉行了,換句話說,這個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尊菩薩,你幫助他成就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你幫助一個眾生成菩薩、成佛。

  【護佛種性。】

  佛種一般講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就是指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這是佛種。第二是指煩惱是佛種,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為什麼?迷的時候它叫煩惱,悟的時候它叫菩提。所以,這在迷悟之間,煩惱跟菩提是同一個體性。第三是以菩提心為佛種。第四就是以念佛為佛種,那是剋指本經,只要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佛種子就種下去了。

  【常使不絕。】

  我們要把這個經典、把這個持名念佛的方法普遍的弘揚,推薦、介紹給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不請之友。

  【興大悲。】

  這是興起大悲心。

  【愍有情。】

  這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像諸佛菩薩一樣,同情他們,憐憫他們,想方法幫助他們。

  【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興大悲,愍有情』不是空口說說就完了,要有具體的表現,要有真實的做法,底下提了幾個綱領。『演慈辯』,演是演講,慈是慈悲,就是以慈心、以愛心去為人演說,去破除別人的疑難。辯就是辯論、辯解,要使人破迷開悟,要使眾生真正能夠理解,信受奉行。『授法眼』,授是傳授。『開善門』是勸人修善。我們剛才所提到的,印祖勸我們讀誦的這三本書,它的內容就是教我們斷惡修善,《觀經》的三種淨業,《華嚴》的十大願王,都符合這個教學的標準。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是要發廣大心,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人都有私心,都為自利,如果我們把自利的觀念、自利的這個心情展開來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佛心,這就是菩薩行。我們自己要想成佛,要想成菩薩,一定要有這個轉變,知道自他不二,性相一如,幫助他就是真正幫助自己;不肯幫助別人,換句話,就是損害自己。『拯濟負荷』,就是以度眾生為自己第一個職志,換句話說,是以幫助別人為我們這一生第一樁的大事,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一切人念佛,幫助一切人修西方淨土,幫助一切人當生成佛。『皆度彼岸』,說實在的話,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夠真正的皆度彼岸。

  修學其他的法門,不能說其他的法門不好,我們在這個經本後面附印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希望諸位把倓老法師這篇開示多念幾遍,念個十遍、二十遍,你一定有悟處。你才曉得修其他法門難,不是那個法門不好,那個法門不契時機,時機是講現代眾生的根機。佛說那麼多法門,在當時契機,過去那些人行,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的意識形態,修那個法門能成就;在我們現在,所謂科技發達到工業這個時代,修學那些法門確實有困難。所以,末法時期淨成就是個事實,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這麼說,我們今天仔細想想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自己修學這個法門,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修這個法門,才不至於落空,有決定性的成就。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是講果德,皆度彼岸,彼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度就是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下品生,這個的確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生的人都『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諸位細細的讀這部經,將來細細的去研究古德今賢的註疏,你就能夠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這個法門功德利益之殊勝實實在在說不出來,不但我說不出來,就是諸佛菩薩也說不出來,你要是沒有見到不會相信。我們今天這一點信心,都是從聖言量得來的,我們相信佛不欺騙人,佛每句話都是誠諦之語,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如語者、真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我們信得過。

  經文到這邊都是讚歎這些菩薩們的權實兩種德行,在一般經裡面,這個歎德文沒有這麼長,沒有這麼精細,這是本經難得的好處。我們在這段讚歎這些大士之德行,我們也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下面這是遍列法會還有其餘的大眾。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個『等』就是像十六正士,像普賢、文殊,像憍陳如這樣的大比丘們,『無量無邊』,可見得這個法會殊勝莊嚴無與倫比。這人從哪兒來的?他方世界來的,十六正士裡面就有不少是他方世界的。菩薩聽到釋迦牟尼佛,要講《無量壽經》,為一切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非常歡喜,也都來參加這個大會,做影響眾。為什麼?因為這些菩薩在他們自己居住的國土裡頭,也是講這個經,也是弘揚這個法門,也是拿念佛求生淨土勸導一切眾生。世尊今天宣說這個法門,志同道合,自自然然就來集會了。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這四眾真的都具足了,出家女眾與會的有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清信士』就是受過三皈五戒的,我們一般講在家居士,經論裡面常講的優婆塞、優婆夷,嚴格的來說,是要在家受過菩薩戒的。我們同修當中,現在雖然是戒不太如法,但是還是要受一受,有這個機緣要去受菩薩戒。就像弘一大師所說的,受戒是避免嫌疑,避免別人言語上的過失,就是譏刺。發心弘法的同修一定要受菩薩戒,因為戒經裡面常講,白衣說法是不如法的,白衣上座這是不如法的,白衣就是不是佛教徒,他升座講經說法。所以說比丘在底下站著,白衣升座,這是不如法。要怎樣才如法?受了菩薩戒就如法,菩薩戒就不是白衣了,因為他有搭衣,那就如法了。菩薩升座講經,比丘在底下立著也是如法的,你看佛陀在世,維摩居士就是在家菩薩,他老人家升座講經,底下聽眾有很多出家人。舍利弗、目犍連都去聽經,聽經的時候也要拜他,因為升座是代佛說法,比丘一樣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所以,把居士看作佛是一樣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

  千萬不要有個錯誤觀念,現在這個錯誤觀念錯得太離譜了,所以佛法就衰,一出家好像就比居士大,出家人貢高我慢,這是很大的錯誤。所以,歐陽竟無居士在內學院訓裡面他就寫得很好,他引經據典說出如來的正教。佛門裡面老師第一大,因為它是師道,尊師重道,老師第一大。老師不一定是在家、出家的,如果這個老師他是在家人,甚至於在家女眾,她是個受過菩薩戒的女眾,她升座講經,我們這些男眾比丘去聽經,也應該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尊師重道。現在我們說這個話,有許多法師聽到反對,那怎麼可以?這都是不了解佛法。真正了解佛法,你說維摩長者在世的時候,舍利弗、目犍連,這是比丘,佛弟子,他見維摩的時候為什麼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經上有的,諸位打開《維摩經》你就看到。

  玄奘大師在中國是了不起的一位出家大德,他在印度求學的時候,他兩個老師,戒賢論師是出家人,是他的老師,另外還有一個勝軍居士,是他的老師。他對於勝軍居士的禮節跟對待戒賢論師是一樣的,沒有差等。所以,佛門裡稱呼和尚,這是最大的,和尚是親教師,和尚沒有在家、出家。在家人也稱和尚,在家只要他教學,他的弟子稱他就稱和尚。我在台中學佛,那個時候雖然出家了,李炳老是在家居士,他是我的親教師,親教師就是和尚。所以,和尚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他有資格教人,受教的人對他就稱和尚。佛門,和尚第一大,就是老師第一大,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常識。要想佛教興,一定要如法,絕對不能說一剃頭就第一大,一穿這個長袍大袖子就第一大,這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出家人一定是住持正法,維護正法,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明瞭禮數,禮節一定要明瞭。

  所以,出家同修雖然受戒而不得戒,這是事實,出家人也是如此,受戒不會得戒的,受個形式避免別人造口業。我們努力修學,以前章嘉大師教過我,戒律我們做到一條就算一條,要把它做到。尤其是印光大師用《安士全書》(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感應篇》,用這兩種來代替戒律,這兩種書不受戒的人也可以看,也可以學,不像戒律。戒律譬如說比丘戒、出家戒,在家人不能看,為什麼不能看?不是祕密,是怕你造口業,還是佛的大慈大悲。因為,你不懂得比丘戒,那比丘犯了錯誤你不知道,你對他還很恭敬;比丘戒你要看過了,你看他這個破戒了,那又犯戒了,你生煩惱又造口業。為了這麼個原因,不准你看。並不是比丘戒裡有什麼祕密,見不得人的,不是,是為了防止大家造口業,防止大家見別人過失。六祖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我們不看這個戒律,我們就見不到人家過,應當是如此。所以,法會裡面有七千男居士,有五百女居士。

  【清信女五百人。】

  還有天人,天人數量一定很多,此地沒有說數量,說有: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

  三界的天人都有。

  【悉共大會】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本經的序分,把法會這個殊勝的狀況統統介紹給我們,說得很詳細、很明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底下這一章就是正宗分了,向下是正宗分,序分到此地講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