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二集)  199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02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第一行:

  【法會聖眾第一】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經,一共將這部經分成四十八品,稱為四十八章也可以。第一章與第二章是序分,第三章以後是屬於本經的正宗分,第一章是通序,也就是常講的六種成就。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我們念到這個地方。『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如是」這兩個字含的意思非常之深廣,在一部經,通常都是指某一部經,其實不僅僅是指一部經,而是指一切經,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可以說都含攝在這兩個字當中。「如」是講真性,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能變現一切萬法,是一切萬法之本體。體當然它有現相,既有現相當然也就有作用,在佛法裡常講的體相用,相如其體,體如其相,這就是如的意思,如就是一樣的,不二的意思。這部經裡面每一句、每個字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而所說的西方依正莊嚴,無不是我們自性當中所現的境界,正如同《華嚴》裡面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你就曉得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是如是兩個字通常的講法,也就是一般的講法,這個意思通一切經,通一切法。如果就本經來說,解釋這兩個字最恰當的,無過於蕅益大師解釋《彌陀經》,他老人家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如,這是如的意思;「念佛往生,決定不錯」,這就是是。我們拿這個意思來看本經,亦復如是,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求生西方淨土決定不錯。這是就本經簡單說這個「如是」的意思。

  「我聞」這是聞成就,這個「我」就是阿難尊者。集結這部經的時候,佛當年講經並沒有記載,而是佛滅度之後,阿難與這些佛的大弟子們會議集結,寫出來流通於後世。在集結經典的時候,阿難將佛當年所說之法,一部一部重複的說出來,也就是好像我們現在講的複講一樣,把佛所說的重複說出。參與大會的都是大阿羅漢,換句話說,都是修行證果的羅漢、菩薩們。阿難的重誦,如果聽眾當中有一個人說,「阿難,你重誦的這個,好像佛沒說過」,這句話就不能夠記錄下來。也就是說必須全部的重誦,要得到當時與會的大眾每個人的同意,大家都覺得佛確實是這麼說的,你這個複講沒有錯誤,一個字不錯,這樣才能夠記錄下來,就是取信於後世,阿難重誦的就是佛當時所說的。這兩個字也是表示師承,是直接聽佛所說的,不是傳聞,揀別不是傳聞。

  『一時』是時成就,經典上都用一時,而不記載當時的年月日。這裡面有好幾重的原因,第一是當時印度的曆法不相同,不但跟我們中國不相同。佛出現那個時代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周朝,在周朝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國家並沒有統一,但是在中國,可以說曆法已經統一了,所謂八百諸侯都尊重周天子,使用周朝的曆法。但是在印度就連這一點還沒有能夠出現,因此每個國家都有它不同的曆法。佛當年在印度各地講經,可以說足跡遍五印度,遊歷的國家多,每個國家的曆法不相同,不便於記載,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時」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個實法,不是真實法。在唯識《百法》裡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時間與空間都是屬於不相應的行法。所謂不相應行法,簡單的說那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已,它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所以經典上用「一時」,這個意義就相當之深了。

  一時就是師資道合的時候,這是經的疏論、註釋當中常常這樣說法,這個說法非常合理。什麼叫師資道合?當然老師是樂意把這個法門傳授給眾生,所謂是普度眾生,老師有這個願心。在這個時候確實有些人他能接受、能夠相信,能夠依教修行,而證得所期望的果報,這個機緣成熟了,這叫一時。如果機緣不成熟,佛想說沒有人聽,或者眾生想聽沒有人說,必須是老師跟學生心願在相同的時候,這叫一時,這種解釋非常合理。如果就本經,這個一時的解釋更有最殊勝的意義。像蕅益大師解釋《彌陀經要解》,《要解》裡面講一時,可以說講得非常的好,他說一時是說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佛度眾生就是希望眾生成佛,希望眾生快快的成佛,希望眾生立刻成佛,哪來的這個機會?現在這個機會到了,佛非常歡喜,把這個成佛的方法告訴他。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這是成佛機緣成熟,這叫一時。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深深的契合於本經,也就是說淨土三經用這種解釋,那是再恰當也不過了。確實這部經是教我們當生成佛的法門,超過一切大乘經典之上。

  其餘的經典,有的教我們來生不失人身,有的經典教我們生天的方法,這就是佛門所謂的人天乘,人天小果。有些經典幫助我們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是二乘的經典,小乘經。有些經典教我們發菩提心,修六度法門,自行化他,那是大乘菩薩經。唯獨這部經是教我們當生成佛的經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自己要知道慶幸。正如同古德所說,這個機緣是無量劫以來稀有難逢,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機遇相感這就是一時。

  『佛在王舍城』,佛是說法主,也就是這一會裡面主講的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王舍城外有五座山,這五座山都非常出名,不但佛在這些山上修行,有菩薩、羅漢、仙人,還有外道,換句話說,這都是修行的道場。耆闍崛山就是我們中國人常常講的靈山,靈鷲山,靈山,佛在這個山裡面曾經講過《法華經》,這是一般學佛的同修都知道的,在這個山裡面講了許多重要的大乘經典,本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通常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所列的聽眾,多半是列一千二百五十人,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聽眾比一般時候增加了十倍,「萬二千人俱」,與《法華經》相同。這個意思也就是說,《華嚴》跟《法華》大家知道是經中之王,一乘圓教,本經在這一句裡面就與《法華》相同,也是屬於一乘圓頓大法。「大比丘」,是說在表面上看他是小乘比丘,實際上都是大菩薩,甚至於裡面有許多古佛再來的,所謂是「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身」,是這一類的大眾。常言說道,「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是什麼道理?佛雖然出現在世間,目的是要教化眾生,但是眾生愚昧,不知道向佛請教,佛即使出世間,也很難令眾生得到殊勝的利益。所以,必須要有些內行的人幫助佛教化。哪些內行?當然是過去、現在這些諸佛,以及那些大菩薩們,這些人是內行人。因此,看到釋迦牟尼佛弘法的機緣成熟,也就是應該在這個世間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人間,為一切大眾講經說法。這些古佛與大菩薩於是跟著來了,示現做外道,示現做他的弟子,示現做他的護法,這台戲才會唱得圓圓滿滿,令一切大眾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像經裡面目犍連、舍利弗,都是古佛再來的。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話是歎德。就是這與會的大眾他們不是普通人,稱為大聖,大聖這兩個字是對地上菩薩的稱呼。我們講三賢十聖,地上菩薩稱為大聖,他們的智慧神通都跟佛差不多,都已經是明達了,神通已達。底下就是列舉上首,上首裡面阿羅漢,就是大比丘一共是舉了五個人。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上首』就好像,當然人多了也要分班,它總有個秩序,每班好像要選個班長,上首就是班長的意思,學生裡面的帶頭的。在一切經裡面,我們常常展開經文看到舍利弗、目犍連,這常常看到,『憍陳如』很少看到,而本經把憍陳如擺在第一,這絕對不是夏蓮居編集這個經的人他隨便排列的,不是的。在十二種譯本裡面,所列的上首人數多寡不同,但是都是以憍陳如列在第一位,這個意義就相當之深。李老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提到「憍陳如得度第一者」。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轉四諦法輪就是講苦集滅道,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的弟子,第一個得度的。

  諸位如果是常常涉獵佛經,廣泛的讀經,你曉得這段因緣。中國人對於《金剛經》都很熟悉,許多人曾經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記載著有一段故事,就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是一位菩薩,他修六波羅蜜裡面特別著重忍辱波羅蜜。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戾,歌利王就是個暴君。仙人在山裡面修行,他可以說是無緣無故的把這個仙人抓來凌遲處死,這是很殘酷的一種刑罰。因為他問他,你修什麼?他說修忍辱,他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忍,一刀一刀把他割死。他確實沒有瞋恚心,而且忍辱仙人發了誓,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憍陳如就是當時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的後身,確實他是第一個度憍陳如。憍陳如在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就是第一得度的,這部經要在普度眾生;換句話說,度一切眾生,這個經也是第一。所以用憍陳如來表法,代表這部經是第一度眾生的經典,度眾生第一法門,表這個意思。這是我們在一切經裡面很少看到這種情形,這是第一得度;換句話說,依照這部經典修行,第一個成佛,而且是當生成就。

  舍利弗尊者代表智慧,沒有智慧不能相信,沒有智慧不肯發願修行,所以這是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代表神通第一,神通也就是拿現代的話來說,是德能、才藝,世間人有德能、才藝往往就值得驕傲,驕傲是很重的煩惱。縱然在世間能夠得意一世,來生未必能夠得意,這個煩惱一定要斷除。才藝、德能達到極處的目犍連,他也是信受奉行。佛拈花微笑,傳正法眼藏於摩訶迦葉,所謂是教外別傳,這就代表這個法門與禪宗有密切的關係。阿難尊者代表教下,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阿難集結的。這兩位尊者代表的宗門、教下,何況阿難也是禪宗第二代的祖師。

  摩訶迦葉我們沒有看到明文,實在講,摩訶迦葉還在我們這個世間,這是釋迦牟尼佛遺命,他在雲南雞足山修行,一直要等彌勒佛出世,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彌勒佛,他才可以滅度。所以,他還在我們這個世間。當然也常常出來遊化在人間,我們見到也不認識,他有能力隨類化身,他會變化。這是初祖。阿難也是禪宗第二代的祖師,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阿難現在在哪裡?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經上說得明明白白,他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知道他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禪與教最後都是歸到淨土,這五位尊者代表的意義非常之深,這就是宗門教下所謂千經萬論指歸淨土,表這個意思。這是說的比丘眾,底下再看菩薩眾。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菩薩眾裡面列了三位上首,表法的意義也是很深,普賢是《華嚴經》裡面的上首菩薩。前面在列眾裡頭,萬二千人俱同《法華經》,普賢、文殊這兩位擺在此地,很明顯的同《華嚴經》。《華嚴》與《法華》都是一乘圓教大經,這個經的地位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的體會到了。分量雖然不多,但是它的地位就正如同蕅益大師所說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盡在這部經之中;換句話說,它是《法華》、《華嚴》的精髓,尤其值得我們認真的去修學。

  普賢菩薩是《華嚴》長子,文殊菩薩在《華嚴》裡面為庶男,普賢代表行,代表願行,文殊代表智慧。把願行放在前面,智慧放在後面,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法門是以行為主,特別重視行門。但是修行一定要有智慧做基礎,離開智慧的修行,那是盲修瞎練。同時,普賢菩薩又代表密宗,現在在美國學密的風氣很盛,密宗的祖師,開山祖師,金剛薩陀以及金剛手菩薩,這是密宗的始祖,這兩位菩薩都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換句話說,前面擺個迦葉,就是禪淨不二,這有了普賢菩薩,就是淨密不二。所以依照這個法門來修,你看教有了,禪也有了,密也有了,可以說是宗教、顯密已經是圓融在本經之中。我們修這個,一切法門一個也沒漏。

  『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佛,也是賢劫以後九百九十六尊佛的上首。賢劫有千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所以他是賢劫諸佛裡面的上首。彌勒在這一會裡面,他有很重要的地位,佛也特別囑咐於他。由此可知,彌勒菩薩必然也要弘護這個法門,也是以這個法門勸進行者,往生淨土,當生成佛。所以,這些上首表法的義趣,我們一定要能夠認識、要能夠體會,你才知道這部經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它真正的分量,它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一切經無與倫比。這是第一品的大意。我們再接著看第二品。

  【德遵普賢第二】

  這個題的意義,就把本經的殊勝不思議的功德利益全都顯示出來了。請看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此地又列了十六位菩薩,這個十六位菩薩依舊是屬於六種成就裡面的眾成就。為什麼編集的人不把它編成一段,把他分開來?這個分開來有道理的。因為前面這段所講的統統是出家的,比丘是出家的,菩薩也是出家的菩薩。這十六位菩薩都是在家菩薩,他用十六個人,十六是代表圓滿,而是密宗裡面所說的。顯宗裡面講圓滿的數多半講七,像《華嚴》裡面講十代表圓滿,密宗是以十六,以十六代表圓滿無盡的意思。所以這個經文一開端,就非常明顯的顯示出禪、淨、密是一體的,而本經裡頭確實是宗教、顯密圓融、圓攝,它有這個意思。

  這十六位全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人數列的這麼多,遠遠超過前面出家所列的數字,這也是正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的,淨土法門是為六道眾生而說的,與二乘、菩薩不相干,我們在這段經文裡面可以證實,善導大師所講的這個話沒錯。也就是說,佛確實有能力教一個凡夫,乃至於業障極重的凡夫,能夠教他當生成佛,能夠教他在最短的時間成佛。本經與《彌陀經》上都是講一日到七日,這是時間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法門,這麼短的時間能成就。成佛成什麼佛?天台家講的有藏通別圓,這個法門它的目標是教我們成就究竟圓滿佛,這真正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所以許許多多,不但在家同修,乃至於出家的大法師、老和尚,一生研究經教,他不相信這個法門,這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他要相信了,佛怎麼可以說這是難信之法?真難。為什麼?好像理論上講不通。實在說,不是理論講不通,而是經典看多了,沒有能看通,真正通達了,他相信。在歷代,像馬鳴、龍樹菩薩,在中國,像智者大師、永明延壽禪師,這些人他是真正通了,通了之後他相信。徹底了解,他才曉得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是第一法門,當生成就的佛法。如果不是徹底貫通,他對這個法門縱然不反對,確實很難相信,這是稱為真正的難信之法。

  那什麼人得度?我們中國俗話說得好,「唯上智與下愚不疑」,這兩種人有福氣、有善根、有福德,他們得度了。上智之人他真通了,他不懷疑;下愚之人,像老太婆一類的,她雖然什麼都不懂,你只教她念佛,她就認真老老實實去念,念上個三年、五年,真的她往生了。這種例子,我們在這個短短學佛的幾十年當中,我們看到好多位。在台灣,我們看到好幾個,預知時至,沒有害病走了,而且還有一個老太太站著走的。這個事情大概是二十年前了,民國五十六年的時候,台南將軍鄉有一位老太太,可惜她的姓我忘掉了,她念了三年佛,她是站著往生的。

  三年前,香港有一位歐陽居士,八十多歲,這個老居士是預知時至。他經常到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借書看,最後借書那一次,暢懷法師印象非常深刻。他曾經告訴我,他說老居士最後借書去的時候,大概在十二月初,他跟他講,他二十二號要走了,十二月二十二號。暢懷法師算一算,他講這個話的時候是三個星期,也就是說三個星期之前,他就把這個日子說得這麼清楚,二十二號他要走了。當時暢懷法師聽了還一愣,走了?難道往生?他說看他又不像,不像是念佛有功夫的人。他就交代他,他說你二十二號派人到我家裡去,把這個經書拿回來,我沒有空再送來,二十二號要走了。他就把這個日期記在記事牌上,到十二月二十二號就派人到他家裡去取回經書。

  到這一天,他就派人去了,老先生看到圖書館派人來,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來的人當然就說了,你不是講了嗎?二十二號你要走了,你叫我把書請回去。老先生說是,沒錯,可是我沒有叫你現在來。他把這個人打發走了。第二天再去,再去家裡人就告訴來人說老先生已經往生了。他聽了很奇怪,老先生沒有病,身體很健康,怎麼走了,什麼時候走的?他說就是跟你談話,叫你走了以後兩個小時。再問他怎麼走的?他看經,坐在那兒走的,坐的姿勢還非常瀟灑。暢懷法師看到這個情形,才認真的發心念佛,知道這個事情不是假的,他能在三個星期之前告訴他,日期一點都沒錯,身體健壯,自在往生。

  我們就是從歷史上來看,從《往生傳》上來看,以及從現代修行人來看,往生西方的人,在家人比出家人多。所以,我也常常勸勉出家的同修,我們看到在家人一個一個站著走、坐著走,出家人一個一個躺著走、病著走,這很難為情,這就是我們比不上在家人的。這部經雖然是在家人為主,當然出家人也度,出家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往生的,歷代的確也不少,我們要認真努力。

  這個十六位菩薩裡面,有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出現的,多數都是他方世界來的。在此地我們不必一位一位的介紹,當然這個裡面也有表法的意思,也有他是從哪個國土而來的,在古註裡面,以及近人黃念祖居士的註解裡面,都說得很詳細,將來諸位可以參考。我們接著看底下這個文,底下重要。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是說無論在家、出家,菩薩或者是比丘,沒有不遵守修學『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指什麼?就是說《華嚴經》上所講的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這四十一個人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從圓教的初住到等覺。前面列舉賢護這十六位在家人,統統是圓教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與文殊、普賢、彌勒是相等的,這樣的人還要奉行十大願王,可見得這個十大願王,對於修淨土的人來講是多麼的重要。在這裡特別要提醒同修,依十大願王修行是取上品上生,這也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四土三輩九品是我們遇緣不同而有差別。假如你遇到的緣殊勝,你明理,方法、境界樣樣都清楚,你就有機會得到上品上生了。如果緣不足,經教都不懂,只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樣也能夠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低一點而已。所以四土三輩九品,的確是我們遇緣不同。緣要是具足,當然三經或者是五經要合參,把淨土的五部經,本經是裡面的第一種,淨土第一經就是本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行願品》以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把它合起來看,合起來參究,這個緣就殊勝了。你會對西方淨土徹底的明瞭,你就曉得應該如何取西方上品上生,這是我們一生當中都可以做得到。

  普賢菩薩之德就是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第四懺除業障,一直到第十普皆回向。這些一條一條不能細講,細講兩小時也講不完。我要提出來的,這個所修行就必須把這個十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一條一條都要把它做到,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必定是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與華藏會上那些佛菩薩決定沒有兩樣。我只提醒這一點,所以對於十願的境界要清楚,十願的修法要明瞭,一一把它做到。

  【具足無量行願。】

  『無量行願』是指諸佛菩薩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大願,諸佛菩薩無量無邊,所發誓願也是無量無邊。但是,無量無邊的行願都不出普賢菩薩這個十願的綱領,也就是他這個十願把一切佛菩薩的弘願統統包括了。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功德簡單的說,功是功夫,德是福德,德是我們的收穫,我們真正所得到的。功夫是斷惡,這是純無漏法,也是恢復到我們自性清淨心中本具的智慧德能,一起開顯出來,這是德。這是指上面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十大願王,都『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這都是讚歎菩薩的實德,真實的功德,底下這是講他的權德,就是方便教化的大德。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四句是權德裡面的總綱領,『遊步十方』就是遊化在諸佛國土,他們不定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緣成熟,佛菩薩就在那個地方現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是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可以說是完全含攝淨土法門,為什麼?如果不是這個法門,底下這個兩句是決定做不到的,就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簡單的說,要拿禪宗來講,就是明心見性,教下來說,就是佛的所有一切的經教沒有一樣不通達。如果從究竟上來說,那就是指本經,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能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就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真正難信之法。

  《華嚴》十地菩薩不離念佛,為什麼?念佛的時候你這個心就是佛,正是大經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實的,彌勒曾經說過,彌勒在中國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他曾經說過,一切沒有心真實,這是真實的。一切的境界相那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現相的是真心,所現的相,就是真心變現的相分,當然能現的是真的,所現的是虛妄的。所以念佛的心本來就是佛,這是真實,所念的佛號就是真如本體,換句話說,那是自性天真佛,能念所念統統是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所以,在無量無邊的法門,念佛是第一法門,我們在《華嚴經》裡面體會到這個事實。《華嚴》,佛說了兩千多個法門,而文殊、普賢都是選擇念佛法門,文殊的弟子善財童子也是選擇這個法門,到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也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到哪裡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華嚴》奧藏就在此地。

  所以大家要曉得,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離開了念佛求生淨土是決定辦不到的。其他法門說入佛法藏還勉強可以說,究竟彼岸不行。如果其他法門也能夠達到究竟彼岸,華嚴會上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就毫無意義,他要到淨土去幹什麼?到淨土才成就究竟彼岸,就是圓教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在西方淨土成就的。所以,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了義當中的了義。我們有幸能夠遇到,真正難得,這要自己能夠體會,要能夠珍惜。遇到這個機會,只要你能夠把握它,你不失去它,你這一生必定也能像這些菩薩一樣圓成無上正等正覺。

  下面這是講他在十方世界行權方便,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去度化眾生,接引有緣之人。看他用些什麼方法,怎樣教給我們,這段經文我們要學習地方很多,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這就是示現成佛,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楞嚴經》上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的身分,這就是示現佛身,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

  這個底下,從表面上來看,我們釋迦牟尼佛本師示現當時他一生的形相,我們講化儀,就是教化眾生的儀式,就是他一生的表相。最初他住在兜率天,兜率內院,作後補佛,像現在的彌勒菩薩,現在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內院。兜率天人壽命是四千歲,它的計算方法,我們人間四百年是他們的一天,是兜率天的一天,一年也算三百六十天,這樣算上四千年,是兜率天人的壽命。所以,彌勒菩薩要在兜率天,要住那個地方的時間四千歲,再降生到我們世間示現成佛,他的法緣成熟了。兜率天的四千年合我們這個世間是五十六億萬年,這個大家可以能算得出來。五十六億萬年,彌勒佛出現了,出現就捨兜率,離開兜率天降生在我們人間。

  佛出現多半是以王子的身分來出現,這個對於教化有很大的作用。因為世人都是求富貴,迷戀在富貴當中,佛示現就是在大富大貴之家他能夠捨。『降王宮』,在八相成道裡面,這是降生,『棄位出家』這是出家,『苦行學道』是修道,八相成道在這段文裡面,以及底下一段都非常的明顯。這個「位」就是王位,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他是個國王,他寧願捨掉國王、捨掉富貴,他出家去修行了。修行也是相當之苦,在印度一般外道修行,都要修三年苦行,而釋迦牟尼佛他加一倍,他修六年苦行。所以,他到以後能夠降伏這些外道,許許多多外道見到釋迦牟尼佛之後,都能夠回頭,都能夠跟他學佛。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兩句說出為什麼佛要採取這樣的方式,都是為了順世間人的想法、看法,也就是順世俗的觀念。所以採取這種方式,來激發世間人也能夠捨掉富貴、捨掉名利,一心去辦道。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句就是降魔,魔是折磨,魔是障礙,魔在哪裡?魔在我們內心,魔不在外面,外面沒有魔,心裡面有魔。心裡有哪些魔?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魔有四種,第一種叫為五陰魔,換句話說,哪個人沒有?我們現在這個身就是五陰身。五陰第一個是色,我們這個肉身是色法,這個東西是個魔。譬如說我們一不小心著了風寒,馬上就有病,你一身就不自在了。所以這個身要小心去照顧它,不要叫它生病,生了病你要想修道就修不成了,修道必須要身體健康。色身之外就是心理,心理有受想行識,受就是感受,我們對外面境界的感受;想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妄想、念頭;行比想更微細一層,是屬於第七末那識,主要的它就是執著,有我執、有法執,我們一切的行為都受這兩種執著的約束;識是本識,也就是無明。因此,這個五陰是魔,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是煩惱魔,我們哪個人沒有煩惱?《百法》裡面所說的,六個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這是把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說,這是魔。你有了煩惱,你就不自在,你的心就不能清淨。

  第三個魔是死魔。我們人的壽命很短促,想修行、想用功,功夫還沒有成熟,壽命到了,這個是麻煩事。縱然你修得很好,你來生還得人身,繼續來修行,可是這個一番生死,再一投胎,前生都忘得乾乾淨淨,又得從頭來起。也許你會想到,從頭來起大概功夫要比這一生要好得多。在理論上好像是說得過去,事實上不然。怎麼曉得不然?因為我們可以斷定,在座的同修你們都是多生多劫修行的,你們絕不是這一生,你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無量劫以來都在修行。修了這麼長久,你現在又聞到佛法又繼續修,試問問,自己冷靜想想,我們現在有些什麼功夫?這就明瞭了。所以一隔陰、一退轉,真是又退到原先起點那個地方,它不是退一半,它退到起點那個地方,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

  如果說退一半,不在起點,還逐漸逐漸有進步,那要怎麼樣?必須你要證得小乘初果;也就是說你有能力在一生當中,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得到位不退。從這個時候起,經上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你修成了。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他進進退退,雖然退,他不會退到原來起步的那個地方,所以三大阿僧祇劫能有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修行,從來沒有一次修行到這個標準,如果你要修行到這個標準,你決定不會到人間來。你今天還是個迷惑顛倒的眾生,就證明你生生世世都沒有修行到這個標準,就是沒有能夠斷八十八品見惑。所以一退又退到原來起步的點上來了,這個不得了,這非常的可怕。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像一般修行的理論來說,我們要斷八十八品見惑,實在不容易。唯獨這個法門可以不必斷惑,這是得佛的神力加持帶業往生;這個帶業往生,我們的惑是一品都沒有斷,但是可以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惑就斷了。這個法門常說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有一半的力量,佛的力量加持我們,佛在什麼時候加持?在往生那個時候加持,往生佛來接引我們,佛光照我們,蒙佛光明注照,我們業障就消除了,當時就能夠斷見思煩惱。所以,羅什大師翻的小本《彌陀經》,說「一心不亂」,不能說他翻錯了,一心在什麼時候得,往生蒙佛光注照這個時候得到。但是我們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心繫念,繫念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繫念說得粗一點就是掛念,我們心裡常常掛念什麼?掛念阿彌陀佛,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

  因此,經不能不熟,尤其是這本《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這個三經一定要念得很熟,經裡面的境界才常常能夠現前。《楞嚴》上說得好,「憶佛念佛」,你就是想,我們常常想佛,想西方極樂世界,常常念佛,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把自己的心轉變成佛心,心是佛心,心裡面現的境界相一定是佛的境界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明白這個原理,我們就努力讓我們這個心變現佛境界,變現西方極樂世界,依著三經理論、境界來觀想,把西方極樂境界變成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的境界與阿彌陀佛的境界無二無別,這當中找不出一個界限,這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理論的依據。

  四魔最後的一種叫天魔,天魔簡單的說,就是外面境界的誘惑。諸位想想,天魔有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因為自己內心有這三種魔,外面那個天魔他才會起作用。如果內心沒有魔,外面的魔就起不上作用,為什麼?不受誘惑了,心有主宰,不受誘惑,不但外頭魔沒有了,魔也變成佛了。所以『降伏魔怨』,主要的是降伏內在的魔,特別是煩惱魔,第一個要斷煩惱。怨是怨家,怨家也不是外面,你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明白的開導我們,「十惡怨家,十善厚友」,這是我們認清楚的。所以殺盜淫妄,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的貪瞋痴,這是怨家,我們要遠遠離開它,修十善業。這一句我們也可以拿《觀無量壽佛經》佛給我們講的三種淨業,這是修西方淨土首先要具備的條件。三種淨業的第一種,佛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就是降伏魔怨。用什麼方法?用定慧。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念佛就能得一心,就能夠功夫成片,為什麼?沒有魔怨來擾亂我們。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就是八相裡面成正覺之相,『微妙法』,是指理事不思議的境界,像《華嚴》末後一品,品題裡面所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裡面所說的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得微妙法就是入一真法界,『成最正覺』是圓教的無上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示現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佛示現成佛,我們凡夫不認識,凡夫不知道,如果沒有人啟請,在一般的例子,佛就入般涅槃,這個地方沒有人請,沒有人請不能住。我這次在新加坡弘法,遇到演培老法師,在早些年,演培法師確實是有意到美國來弘法。沈家楨居士為他辦居留的身分,他非常順利,三天正式綠卡就拿到了,可以說是非常稀有的殊勝因緣。他在大覺寺,在紐約大覺寺院講經,聽眾大概有五十幾個人。講完之後,有人就向他道賀:法師你法緣殊勝,這麼多聽眾,空前的,過去都沒有過的。他聽了之後他說很寒心,這麼幾個人來聽。我們曉得他在新加坡講經,幾千人聽講。我這次到新加坡,他請我到他那個講堂裡面去講演,給我安排了兩次,這次我是在香港感受一點風寒,到新加坡感冒就嚴重了,所以兩次我就取消了一次,去了一次,是晚上。

  啟請佛轉法輪度眾生是淨居天人,淨居天在哪裡?在第四禪,第四禪我們曉得它是凡聖同居土。它很特別,一共有九層天,除了一般的四禪也是三天,它還有個外道天,就是修無想定的,無想定修成了,果報在第四禪,叫無想天,特別一個地方,這是外道天。除外道天之外,還有五層天是三果羅漢修行的地方,我們稱為五不還天。他在那裡修行,不再到人間來,不再到欲界來,所以叫不回來了。五不還天天人也稱之為淨居天人,他們有天眼通,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人間,人都是迷惑顛倒的,沒有人啟請,他們趕快下來,啟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度眾生,佛答應他。所以,到鹿野苑首先度這五個過去生中有緣的眾生,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五比丘得度。這是我們這個世間第一個僧團成立了,佛帶著五比丘。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法音』就是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諸世間』,世間在佛法裡面講有三種,有情世間是講六道凡夫,器世間是講物質環境,另外還有個智正覺世間,智慧的智,智正覺世間是講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諸世間就是指九法界的眾生,六道是有情世間,聲聞、緣覺、菩薩是智正覺世間。所以,這一句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是講佛說法度生的目標以及效果,第一個是要滅除煩惱。『城』是比喻,好像城堡一樣,非常的堅固。這講眾生的煩惱,無始劫以來沒有辦法斷除,不但不能斷,而且煩惱隨著歲月在增長,這個不得了。所以,佛為我們說法,第一就是要我們覺悟,要把煩惱捨棄掉。第二句講煩惱裡面最重的煩惱就是欲愛。『塹』也是個比喻,是什麼?是護城河。現在沒有了,年歲大一點的人,過去從中國大陸出來,曉得我們這個城牆外面都有一道河,那個河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工挖掘的,保護城池的,護城河。把它比喻作愛欲,這個必須要斷掉。所謂是「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要想修西方淨土,必須將愛欲捨掉,一心念佛,這樣才行。

  『洗濯垢污』,這是比喻我們心裡面的染污,染污也就是感受。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裡面的煩惱習氣,我們沒有定力,控制不住,沒有智慧把它照破,必然的現象,這個煩惱習氣就起現行。六根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必定起貪愛的念頭,這個貪愛就把自性清淨心染污了;不順自己意思一定起瞋恚心,瞋恚也是嚴重的染污。所謂是七情五欲,都是清淨心上的染污,這些染污必須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心就清淨了,就不染污了,這是功夫。在什麼地方洗?就在根塵接觸之間,訓練清淨心,千萬不要被染污。古德所講的,「不怕念起」,念就是染污,「只怕覺遲」,覺就是洗濯,要覺而不迷,淨而不染。

  『顯明清白』,這兩句話就是前面三句的效果,明是正大光明,也就是說除邪顯正,自性清淨心透出來了。清白就離一切邪染,這是自己修行的功德,自行的功德。自己有了成就之後,一定要幫助別人。我不幫助別人不行嗎?你不會不幫助別人的。為什麼?前面曾經說過,自性清淨心裡面,自然流露出大慈大悲,這不是人勸你的,是你自己那個大悲心會往外面流露,你一定樂意去幫助人,而且你會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人,所謂是弘法利生。

  【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

  這是幫助別人的原則。調是調和,底下這幾句都是講修福慧。眾生一定要調和,這個世間才有治世,世界才有和平,眾生才有福報。所以,我們要求世界和平,要求社會的安定,真正要達到安和樂利,他的手段就是要『調眾生』,要調和眾生,使一切眾生知見接近,不要有很大的分歧,他就不會出亂子。這就要講求教育了。所以在中國古時候,《禮記.學記》裡面就講得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要把教育列在治理國家的第一個項目裡面,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要把教育辦好。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調眾生、『宣妙理』,可以說這個四句就是教育的目的。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儒家教育是這個原則,佛法的教育也是這個原則,這是儒、佛共同的理想。

  要宣示妙理,妙理是天性,明心見性,儒、佛都是講這個道理,儒家講得比較籠統,佛法講得詳細。我們在儒家裡面所見到的,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四維八德、五倫十義,這都是妙理。儒家偏重在事上,佛法事理具備。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非常受中國人的歡迎,受中國人的愛好,來到中國不久,就跟我們自己的文化融合成一體。如果我們說佛法是外來的,在其他的國家可以這麼說,在中國不能這麼說法,因為佛法已經變成中國的思想,已經變成中國人的文化,跟中國文化如水乳相融,確實分不開了。

  『貯功德』,這是教給我們,一定要修學功德。什麼是功?斷惡是功,什麼是德?積善是德,斷惡修善。

  『示福田』,示是指示給我們,福田在佛經裡面通常講有三種。第一種恩田,我們要存報恩之心,恩德當中,父母的恩德最大。所以孝養父母是恩田,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儒家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亦復如是,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除了身命之外,我們還有個慧命,我們的智慧是得自於老師的,所以我們要孝親尊師。尊師重道這是敬田,第二種福田,敬田。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從前面教學的綱領,「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這是佛教教育的綱領,不是宗教,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對佛、對菩薩,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是釋迦牟尼佛早期的學生,我們對他們要尊敬。這是敬田。

  第三種叫悲田,悲田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還沒聞到佛法,還不知道佛陀教育的好處,我們要以憐憫心來看待他們。去幫助他們,把佛法推薦給他,我們在佛法當中已經得到殊勝的利益,希望人人都能得到,我們覺悟了,也希望人人都能夠覺悟。這樣我們才對得起佛菩薩,才能對得起歷代祖師,不可以叫佛法到我們這一代就滅亡了。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了,不能叫後來一切眾生也能得到利益,諸位想想,我們怎麼能夠,說個不好聽的話,有什麼臉去見阿彌陀佛?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也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他怎麼交代法。所以,必須全心全力來弘揚這個法門。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己的心力都盡到了,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歷代祖師大德,我們一定非常的歡喜,從此永遠聚會在一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