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菁華  (第二集)  1993/8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02-018-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是第二次的講座,在上一次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們這一次在這邊是嘗試著將這個大經,選擇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這一些經文、教誨特別摘出來,以很短的時間介紹給諸位同修。我們知道佛經是世間最好的教訓,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們當前所需要的,就與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的人會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經,幾乎有一半是我們用不到的;甚至於有一些經典,百分之九十在我們生活上都用不上的。這樣的經典如果在此地講,一定浪費大家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我們得不到實際上的受用。所以意會了這個原因,我們選擇經典裡面好的句子,完全適合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學了立刻就用得上。這是嘗試從《無量壽經》裡面摘出了幾十句,我們現在看第十二句。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經上給我們講的是『道』,這個「道」是很難得到的。既然很難得到的都可以得到,何況其餘?容易得到的,那豈不是更容易!但是要怎樣有求就必定有得,求一定會得到?這個裡面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理,這個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們講真心,一般人還是很不容易體會,每個人都說:「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實全都錯了。這個「真」、「假」不是佛所說的標準。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這就是真心。

  怎樣叫「誠」?我現在這個心難道不誠?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他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標準跟佛所說的標準也相同。換句話說,什麼是「誠心」?心裡有一個念頭,你的心就不誠了。佛法裡面講真心,假如你心裡還有一個妄念,你這個心就不真了,就不是真心了。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用這個真心去求,求什麼就得什麼。你要問為什麼他有求就能得到?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神通廣大,我們看到大乘經典裡面,菩薩手裡能夠出無量珍寶。他為什麼能變出來?我們為什麼變不出來?說實在話,他是真心,他會變。我們是妄心,怎麼變也變不出來,就這麼一個道理。真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經上佛說得好,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說得非常透徹,說得非常詳盡。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那個地方的生活環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麼東西,東西就擺在面前了。我們今天怎麼想也想不出來,這是什麼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沒有別的。我們今天心裡面的妄想太多、煩惱太多、憂慮太多、牽掛太多了,這哪來的真心!所以這個「至心」重要,在這一句特別要記住這個。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只是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的真心就現前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兩個字是理,真心是理。方法是『精進不止』,進是求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無論是佛法、是世法,你一定會有成就。

  所以說『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天下哪有不能滿的願望?什麼願望都能夠得償。只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去做,擺在我們眼前,無論是學業、無論是事業,學佛的人還有一個道業,用這個理論與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夠圓滿。

  所以世間、出世間一切法,諸位特別要記住,就是真心。以真誠之心,這個世出世間沒有難事。難,就是我們這個心裡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誠。這個障礙畢竟還是自己造成的,確實「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第十三段裡面是為我們說了一樁事實,這個事實就是極樂世界的形成。阿彌陀佛建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憑什麼建立的?我們節錄這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

  【十三、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法藏聞佛所說』。這個「佛」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法藏」,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學時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把他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請求老師教導他。老師對於學生,如果學生有善願、有大願,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所以他所想要知道的,佛都給他說了;不但給他說了,而且還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現在他面前,讓他看得清清楚楚。世間自在王有這個能力。

  我們再想想,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也曾經做了這一個表演。《觀經》發起的因緣是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變故,用現代的話說,這個國家發生了政變,他的兒子要殺他的父親、要害母親,篡奪王位。遭這樣大難,於是乎意冷心灰,求釋迦牟尼佛,問問佛還有沒有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太可怕了!我不願意住了。哪個地方有好的地方,能夠讓我到那個世界去往生?釋迦牟尼佛並沒有主動給他介紹,而是把十方諸佛的世界變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看,讓他自己選擇,就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對法藏比丘用同樣的手法。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己選擇。然後佛教給他,用什麼方法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一部《觀無量壽佛經》。

  法藏聽了老師教導,而且老師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他都看見了。『皆悉賭見』,他統統都看見了。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所以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天天在那裡打妄想想出來的,不是的;也不是自己憑空有個理想來建立的。他不是憑著自己的理想,他是確確實實見到了許許多多的諸佛剎土。要根據經上所講的「二十一俱胝」,那就是所有一切諸佛世界,他統統見到了。

  這個「二十一」不是數字,是圓滿的意思。圓滿就是一個都不缺,這才叫圓滿,所以這個「二十一」是表法。佛門裡頭有很多數目字都是代表圓滿的,比如《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七」,七是圓滿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當中,這就圓滿了,所以「七」是表這個意思的,不是數目字。《華嚴經》上用「十」代表圓滿,那是用數字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十個十就是一百,它是圓滿數字。在密宗裡面,「十六」代表圓滿,「二十一」也是密宗裡頭表圓滿的數字。所以它代表圓滿,我們不能把它看做數字。

  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情形差別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許許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說「於彼」,「彼」就是指十方諸佛的世界。「天人」,「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間。講天人,就說了六道,就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這些眾生有善有惡,這是講人事環境,人有善有惡。

  「國土麤妙」,這個「國土麤妙」是講的環境。「妙」就是環境非常美好;「麤」就是環境很惡劣,不怎麼好。這個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他的極樂世界是怎麼建的?是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哪個世界好的,我採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就是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壞的它統統沒有,他是這麼建造出來的。這個要用我們現在人的觀念當中,非常合理。他是到處去參觀,到處去考察,這是「取人之長,捨人之短」。

  所以他聽了、看了之後,是「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並不是憑空發出來的,不是的,是在參觀考察當中,他的心得,從他感想心得裡面發出來的。所以四十八願也不是一次發的,也許這個時候發了一願,再過幾天發了兩願,是這樣長年累月修學心得當中產生的,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在一一世界選擇。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你看前面我們講「至心求道,精進不止」,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法藏比丘他確實做出來了。「便一其心」,就是至心。「選擇所欲」,就是求道。下面「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個四句就是「精進不止」。

  「行」一定先有願,有願就是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我要向這個目標、向這個方向去努力;然後精進的來求索,求索就是修持。譬如四十八願第一願裡面,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裡都有三惡道,三惡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他將來建立這個國度沒有三惡道,這個是願。結得的大願,參觀他方世界結這麼一個願。

  那要怎樣才真正做到我這個世界沒有惡道?諸位要曉得,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假如我們把這個因消滅了,那果就沒有了。如果因要存在,果是一定有的。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果報。這不是佛菩薩設立的,也不是閻羅王製造的;換句話說,與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輪迴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阿羅漢超出了三界了,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這個見思煩惱就是變現六道輪迴的原因。它有這個因,它必有這個果。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決定不造惡業,那個地方就不會有惡報,這是他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這個法門最殊勝、最特別的叫「帶業往生」,我們無量劫來造作的惡業並沒有消除掉。在理上講,你這個惡因存在,你的果報不會消失。那就是說輪迴這個現象決定存在的,你在輪迴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輪迴。淨宗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叫橫超三界,這很特殊的,這是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都沒有的。所以這個法門叫特別法門,叫橫超;從人間就走了,不必經過天上,不必經過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在人道就離開了。

  雖然說帶業,帶著煩惱,但是裡面還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古大德給我們說:「只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是什麼?以前所造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之前我造的,這個可以帶。不是說我學了這個法門之後,「只要帶業往生,沒有關係,天天造業沒關係,到時候還照樣去」,那就錯了!你把這個帶業的意思是解錯了。這個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

  實在講,新業我們天天都在造業,哪一天不造業?想不造業,不行!偏偏要造。於是這個說法我們聽了覺得雖然有道理,但是覺得自己沒指望;多聽聽、多參考參考,這個事情就會搞清楚了。古人又說雖然不能夠「滅除業障」,但是要「伏住業障」,就是講我們要伏煩惱。斷煩惱難,把煩惱伏住,這個我們逐漸逐漸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

  煩惱是什麼?就是念頭,就是妄想、雜念。這個念頭一起來,古德也說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來不怕。如果你不起念頭,那你已經成佛、成菩薩了。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一定會起念頭。要覺悟的快,第一個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就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壓下去了,這就叫功夫;愈快愈好。你要「阿彌陀佛」的念頭不快起來,妄念就會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就麻煩了,那就造業了。第一個念頭起來,還沒有造業,我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號專心念,一心稱念,念久了這個佛號就有力量,這叫功夫。為什麼?確確實實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這個本事就能往生。所以雖然不是斷煩惱,是伏煩惱;伏煩惱容易,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講「斷」,那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雖然伏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就恍然大悟!西方世界沒有惡緣,所以你到那個地方,煩惱習氣沒有斷,在那個地方的環境也把你伏住了;沒有緣。那個地方,人統統是諸上善人,沒有壞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壞人,沒有害人的人,也沒有欺騙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西方世界的環境,六塵都說法,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所以我們帶著煩惱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不多久煩惱就真斷了,而且自自然然就斷了。

  他這裡「精進求索」,一個是求理論,一個是求方法,然後才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謹慎,你所修學的才不至於喪失。

  下面說到修學的時間,時間不是一個短時間,是「五劫」這麼長的時間。劫,在此地我們也不必細說了,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佛經裡面說這個「劫」,有很多種的說法,其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增減劫」。佛告訴我們,我們娑婆世界的人,這個人的壽命是講平均的壽命。平均壽命,人壽最短的時候,平均年齡十歲,那這個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過一百年,平均壽命增加就十一歲;再過一百年,就十二歲。這樣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個是平均年齡最高的。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這個經是大乘經,大乘經上講這個劫數,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時間這麼長,這樣長的時間才能真正將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長處,美好的地方,自己統統吸收了;不如人意之處,統統都捨棄了,完全是取它最美好的。所以: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所以它是集一切國土裡面美好之大成,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這麼建來的。因此,到他那個地方去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十方世界是移民去的。移民的條件很單純,只要心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教我們用「信、願、行」這個方法修清淨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這就達到初步清淨的標準,這個標準就能夠生「凡聖同居土」。再看底下一條:

  【十四、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我們在此地看到一個「真實慧」。慧是智慧,真實的智慧,『勇猛精進』。這個『住真實慧』怎麼個講法?你能夠在一切法中,能夠認識佛法,這是真實智慧。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認識佛法,不容易!在一切佛法當中,你能夠認識大乘;在大乘法門當中,你能夠認識淨土;在淨土法中,能夠選擇「信、願、持名」,求願往生,把心真正安住在這上面,這叫「住真實慧」。

  然後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教我們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簡單的講,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勇猛精進」。我們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不要中斷,知道只有這個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虛妄的。我們世俗人也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現在因為還沒死,所以妄想很多!什麼時候死,誰知道?沒人曉得。其實咱們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沒有兩樣!

  所以曉得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虛妄的。都是一場空!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唯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壽命同佛,阿彌陀佛無量壽,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所以修行時劫之長短,那就無所謂了。為什麼?你有足夠的壽命。無量壽來看,五劫算什麼!這個時間不算長。所以說壽命長這才是真實的,沒有壽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這才是真實的智慧,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了!

  【十五、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句是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佛家講修行,首先要把「修行」這一個名詞的定義搞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當然我們的行為不正了,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為正,那就不必修了。邪正的標準是什麼?這個地方簡單跟我們提出這個綱要,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我們這個心裡常常起『貪瞋痴欲諸想』,這就不正了,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

  因為真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哪有「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是妄心,這是虛妄的。有了這些東西,我們雖然有真心,真心不能現前;必須要把這些東西除掉,你心就清淨了。外面是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是外面境界來誘惑你;外面有誘惑,裡面就起貪瞋痴。

  佛在大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墮落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外面禁不起誘惑,裡面起煩惱。《華嚴經》上說得好,「妄想、執著」這是我們煩惱之所以生起,因為有妄想、因為有執著,執著就變成貪瞋,妄想是愚痴,這個是病根。

  我們要『積植德行』,「植」是培養、培植、累積,積功累德!要從『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從這兒做起。『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外不被外境所誘惑,決定不受外境誘惑,內裡面不起妄念(這個「貪瞋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夠這麼做,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心地清淨,清淨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的。

  所以你得的是定慧,這個裡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它在這個宇宙之間,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做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麼?作主的是煩惱,是誘惑。煩惱誘惑作主,這人就可憐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曉得修行修什麼?無非是去「貪瞋痴」而已;內去「貪瞋痴」,外斷一切誘惑。底下一段,說得更明白了,舉出許多例子。第十五條,講的是原則;第十六條,舉了很多例子了。

  【十六、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我們要想積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講的「植眾德本」,本是根本。第一個,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跟我們說,教我們「以苦為師」。實在講,你初學的時候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淨的時候,那是樂,那不是苦;別人看到是苦,你自己是非常之樂。到那個境界當中,看到世間人每天在花花世界裡,你會看到那是真苦。苦樂的標準不一樣!我們看苦行僧,那真苦!一天吃一餐,吃的東西很粗糙,我們覺得苦;穿的衣服很單薄,其實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不熱,穿到身上涼,冬天它能保暖。不像我們,我們這個身體三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很難聞了。我聽人家告訴我,我沒有見過,人家跟我講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氣,他是有一股清香。我們一年不洗澡,還得了?我們看他苦,他看我們可憐。標準不一樣!所以這個要知道。

  「計」是什麼?不要計較。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

  「少欲知足」,少欲是什麼?我們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樂。那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安理得,對於世間物質生活不追求,能過得去就好了。聰明人是「少欲知足」。一味追求物質、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樂!

  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住房子,房子實在講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國看到許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華,庭院好大,請我到裡面坐坐,我感歎不已!為什麼?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去伺候這個房子,整理這個房子,所有時間都浪費在這個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隸。你說可憐不可憐?還要負債貸款,精神的壓力好重。何苦來哉!這叫愚痴。他說貪圖享受,我沒有發現他享受什麼?我只發現他天天在做奴隸,沒有看到他在享受。什麼是享受?什麼事不管,那叫享受。在美國,大家曉得請人是不可能的,樣樣事情都要自己做,那哪叫享受?是房子在享受,他在做奴隸。所以我是沒學佛之前,我就很懂得享受的觀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間十分鐘就收拾乾淨了,你說這個多自在!所以衣食住行都要簡單。

  飲食簡單是長壽之道!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現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哪來的?飲食當中來的。飲食簡單,天天吃一樣的菜,吃得沒味道,是心理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輩子吃草,沒有換第二樣東西,又肥又壯,這是事實!我們到大陸上去旅行,大陸農村裡面吃的東西,真是粗茶淡飯,沒有這些肉食,偏偏那裡的人健康長壽。這給我們作了一個證明,愈是單純的飲食,愈是健康長壽之道。所以我們觀察大陸農村的同胞們,第一個他心清淨,他沒有什麼妄想;第二個他生活規律,飲食簡單,這是他健康長壽的原因。我們吃東西餐餐都要挑口味,挑出一身的毛病。「少欲知足」,這是健康長壽之道,也是養生之道!

  「專求白法」,這個經典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黑就是惡,白就是善。所以這個地方「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善、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一個最簡單的標準,佛告訴我們凡是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那都是善。我們初學佛的人,聽了這幾句話很不服氣,為什麼為自己都是惡?假如你對於佛法這個道理稍稍明白一點就知道了,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是由「我執」而來的。換句話說,念念都有自己,念念為自己,這是變現出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憑什麼?阿羅漢「我執」沒有了。所以「我執」破掉了,輪迴就沒有了;「法執」破掉了,就明心見性了。法執就是所知障,我執就是煩惱障。有「我執」就有煩惱,有「法執」就有無明,所以破我執就超越生死輪迴了。

  佛教給我們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這個「我執」天天在加重,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行困難,這個「我執」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堅固的習氣,怎麼會破得掉?連晚上作夢也沒把自己忘掉,可見得真難!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們起心動念去想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逐漸把自己淡忘掉。起心動念所做所為,都要為眾生,不要想到自己。眾生有福,我這一生也有福。因為我也是眾生之一,不是眾生之外,眾生有難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動念去想眾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這樣就對了,而且盡心盡力去幫助這一些眾生。

  「志願無倦」,不疲不倦,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會做得很自在了。我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的?替眾生服務的。我的身體健康長壽,眾生有福;我夭折、短命、死亡了,眾生沒福。這個身體與自己不相干,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是用它來做利益眾生的工具而已。這怎麼不自在!一樁好事做圓滿了,自己沒有功;做失敗了,自己沒有過;沒有功過,利益是屬於大眾的,所以志願就無倦了。

  「忍力成就」,這個裡面當然還得要有真實的智慧。前面講了「住真實慧」,因為有真實的慧,他才知道利益眾生,雖然是一樁善事,也有機緣,也有程序,也有先後次第,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菩薩「六度」中,忍辱度是成敗的關鍵。《金剛經》這個六度說得很詳細,但是說得最多的就是布施跟忍辱。換句話說,佛在般若會上特別強調這兩條。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這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對人要慈悲,要能夠容忍。

  『和顏愛語』,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

  『勸諭策進』,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勸勉大眾,幫助他求進步。是哪些事情?底下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這個地方所說的「三寶」,是指「住持三寶」,跟我們講「三皈依」裡面那個三寶不一樣。三皈依所說的重點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這個地方所說的三寶,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教學的機構。我們對它要恭敬,沒有這個機構,佛陀教育就不能夠推行了。所以此地這個三寶是指道場。

  當然這個道場要有真正的內容、有真實的內容,才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當中是以法寶為主。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法來修行,法就是經典。佛所說的經典很多,後人集結成為《大藏經》;我們中國人稱為《大藏經》。這個《大藏經》古人也有一個比喻,把它比喻作寶山,我們入了寶山了,要一無所得回來,那就非常可惜了。入了寶山,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

  如果這個比喻難懂,我們再用一個比喻,古人到山上去採藥,這個比喻好懂。我們三藏經典就好比大山一樣,這個山上什麼藥都有,你到山上採什麼藥?一定採能治好我這個病的藥,那就對了。所採的藥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錯了。我們到寶山不是替別人採藥,是替自己採藥,那就對了。因此這麼大的經典,我們要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在佛法裡面的修學,究竟要修學哪一個法門?那就細細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麼?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我解決問題,能夠增進我生活的幸福,確實能夠幫助現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我們當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即使同一部經,講法也不一樣,我們看看這一些註解,你就曉得了。唐人的註解跟宋人的註解不一樣,宋人的註解跟明、清註解不一樣。為什麼說法不一樣?是這一個時代的人需要不一樣,他那一種說法必定能夠契合那一個時代人大眾的根機,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我們看古今的註解能夠了解,那個註解等於是用藥,就能知道某一個時代,那些人心裡的狀況,他所要求的是什麼?

  所以經沒有一定的講法,這是遇到真正善知識有這個本事。我們經上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碰到那個善知識才行。遇不到那個善知識,我們自己看到這個經論,一籌莫展!好在經典多,這一部看不懂,看那一部,能夠在經典裡面體會幾句,我們一生就受用無窮。這就是我們這一次在經典裡面選擇這些句子,就這個意思,選擇我們現前最需要的。我這個選擇是現前大眾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淨土宗的。如果為修淨土的人來選擇,我不選這些,應當選什麼?選四十八願。所以這個不是為這個淨土選擇的,是為廣大大眾現前所需要的,是以這個標準來選擇的。

  所以三寶是教學的機構,三寶裡面的「僧寶」關係佛陀教育的承傳,這個關係最大。僧,實在說是職業的傳教師,對於佛教育一定要認真的修學,勤懇的去弘化,去宣揚!底下一句:

  「奉事師長」,這是我們古時候所說的「尊師重道」,佛法與我們儒家同樣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儒教育是以這個發揚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從這裡發揚光大的。所以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才能夠敬重老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才真正得的到。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這個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你。為什麼?你不相信,你不願意學。你對老師尊敬,老師的話你聽得進去。你會認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當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師是為了重道。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不僅是對三寶、對老師,對一切大眾我們都要用真誠的心,要培養這個習慣。別人欺騙我無所謂,不必去計較,不要去認真;我們決定不可以欺騙人。為什麼?因為我們希望再過幾年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騙人的。我們還要欺騙人,換句話說,這個極樂世界去不了了!我們被人騙了沒關係,極樂世界照去;不可以騙人。所以我們的目標跟世間人不一樣。這個欺騙人的人,他們是搞六道輪迴,我們是想跟六道輪迴告別了,不再搞這個了,所以六道輪迴裡面這一些習氣應當要斷除。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莊嚴是我們世間人常常所講的「真、善、美」。世間人講「真、善、美」,實在說有名無實。西方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真、善、美、慧」,我們遵從佛的教誨,以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行就莊嚴了。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做我們自己的本願。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願,是依照阿彌陀佛發的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發這個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真實,這就是學佛,這個才是真實、真正的。

  「軌範具足」,「軌範」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模範,「具足」是沒有欠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做大眾的榜樣。不但做修行人的榜樣,也做一般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這一句話裡面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從事某一種的行業,我們在同行裡面都要做大家的榜樣。你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菩薩。這些菩薩所示現的大多數都是在家身分,五十三個人以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人,其他都是在家身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都是社會的榜樣,都是大眾的典型。

  所以不僅是言教,也是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大家的榜樣,這叫菩薩,這叫大慈大悲;足以能夠轉移風俗,勸化大眾。勸化不僅是用口,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剛才說了世間人都為自己,菩薩都為眾生。在家的菩薩從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也是為社會、為眾生,這就是菩薩。我開一個公司,我這個公司裡頭用幾十個員工,要養很多人家,我有這個念頭,公司就辦得好,我養活這麼多人家,這是菩薩。他們都是替我這個公司賺錢的,賺錢養活我一家的,這是凡夫。凡夫跟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菩薩心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做事情,愈做就愈愉快,沒有煩惱了。愈用員工,他心愈服,為什麼?這一個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麼不盡心、不努力,哪裡還有什麼勞資糾紛!勞資糾紛都是產生在自私自利這個上面。所以這一句裡面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廣。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兩句是屬於境界。「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當真?「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換句話說,就是「享受」。享受什麼?清淨寂滅。清淨寂滅的享受是佛與大菩薩的享受,我們在家菩薩也能得到。

  我們同修當中也有一些生意做得很大的,公司開得很大的,遇到我,說:「法師,我苦得不得了!員工不聽話,生意不好做,天天在操心。」有什麼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沒有遵守佛的教導。佛的教導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了,依教奉行,你會過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哪有苦?企業家也有不少學佛的,但是他學佛沒有學得透徹,對於佛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那就不一樣了。

  我們看到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所寫到的,滿清在初期的時候,宮廷裡面讀《無量壽經》。所以清朝之興盛,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過去都沒有過的。康熙、雍正、乾隆將近一百五十多年,這是最盛的時期,宮廷裡面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每天念《無量壽經》,這個高明!大家都聽佛的教訓,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殊勝的利益,一個公司行號裡,早晨員工上班了,可以用個十五分鐘、二十分鐘讀經,老闆跟員工都聽佛的話,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訓來行事,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一句很時髦的話:「建立共識」,我們的共識依據什麼建立?依據佛法,依據佛陀的教育,這就對了。大家都能夠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觀法如化」這是智慧,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真相瞭解了、明白了,處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會錯誤!所有一切錯誤的措施,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這才把事情做錯了;都能了解,怎麼會做錯事?所以心是清淨的。

  「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這是世間人不知道的。什麼最樂?心地清淨是最快樂,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你看那多樂!世間人不懂,這叫真樂!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別人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記載有一樁事情,有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裡頭,就是這麼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不但這個小廟裡頭沒有法器,大概他也不做早晚課,連這個香花的供養都或有或無。他自己也種一點菜,維持生活。附近的人看到了,除了他頭上沒有頭髮,沒有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沒人瞧得起他,也沒人看到他念經,也沒有人看到他念佛。他在這個破廟裡面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統統召集起來,他要往生了。居然坐著那兒走的,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人家內在的那個功夫,往往我們會看錯誤了。他心真清淨!外面邋邋遢遢,連早晚功課都不做,不像個樣子。但是他真修行,臨終一著,示現給人看出來了。我們往往從外在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的,所以言語一定要謹慎。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身」是動作,「律」是戒律,「儀」是威儀;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禮節,佛法律儀包括一般的禮節。法律是守法,還包括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像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三業當中最難的是意業,最容易造惡業的是口業,所以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個。通常我們講「身語意」,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意業要清淨無染。學佛不僅僅是出家,在家也學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雖然講的是三樁事情:清淨、平等、覺,一而三,三而一,這是清淨。心清淨一定平等,它不平等怎麼會清淨?既然清淨,一定覺。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覺,覺心一定是清淨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這三個,一個得到了,三個一定都具足。

  我們學佛,特別是淨宗所說的,偏重的是在清淨心,我們只修清淨心,平等、正覺自然在其中。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就對了。這個無染是指「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不起貪瞋痴慢,外不執著外面這些善惡境界,我們心自然就得清淨了。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你處理一切事決不會有錯誤。無論什麼事情,你會處理的恰到其分,做得非常圓滿。一切的錯誤都是從欲望上生的,都是從利害上產生出來的。底下這一條。

  【十七、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永遠不能斷的,時時刻刻都應當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對自己來說是放下、是捨棄,布施是自己要放下,而去幫助別人。布施,大乘經上歸納為三大類,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希望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心裡頭求,要不知道去做(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你就修財布施;希望自己聰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你就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第一個就是不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生,叫別人(另外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

  所以佛家,特別在中國,這個素食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惱害眾生。更積極的是放生。放生,在美國環境裡面跟中國不一樣,美國一般人對小動物都非常愛護的,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是什麼眾生都吃,都要殺害。所以殺業造得很重,這個當然都有果報的,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

  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學佛之後才曉得這樁事情。這三種果報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師就教我修因,認真的去修學。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很沒有福報的人,而且是短命之人。過去許多給我算命看相的都這樣說法,我也同意,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活到現在還沒死!好像現在福報一年都比一年大,這是從哪來的?都是這一生依照佛法修學得來的。福報不能自己享,自己一享,沒幾天就享完了。福報來了,給大家去享,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這是真實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這是真正的福報。

  聰明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事理,過去、未來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們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做得更恰當、更美滿。壽命沒求,自己就延長。這個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薩行裡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法,我們要遵守;剛才說過了,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也統統要遵守。這些都是屬於戒律的範圍。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

  第三是『忍辱』,這是講有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夠圓滿、才能夠成就。

  第四是『精進』。「精進」是菩薩道唯一的善根。特別注意的是「精」,進是不退、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你會在短時期有很殊勝的成就。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學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同時學的東西太多、太雜;雖然天天在進步,他是雜進,他不是精進,他是亂進,所以費的時間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進」真正的利益!

  實在講,現在好的善知識也很難遇到,我這一生有一點點小成就,是得利於好老師。我的老師是絕對禁止我雜進、亂進。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教導我們,你聰明能力好的,頂多只可以學兩樣東西,三樣東西決定不教的;看你程度不夠,只可以學一樣。一門學會了,要他認為你可以了,才可以再學一門。否則的話,決定不許可。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這在一般佛學院裡,一個學期都不止五部,我十年才學五部。

  這五部經是哪五部?我告訴你們大家,我第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本子我印得很多,你們大家也都看到,經文很少,一點點,不多。第二部學的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選了一個大經《楞嚴經》,十年我就學這麼一點東西。李老師的標準,這個東西學會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什麼叫會?你能在講台跟大眾講得很透徹,這算你這一部學會了。如果不是在講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後那一排坐到聽,為什麼?我們沒有麥克風,聲音要他能聽得見才行。他聽不見,不算!這就像是考試,我們考試是這個考試法的。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就怕雜、就怕亂,所以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基礎奠定下去了,其他的這些大經大論,我們拿到手上,沒有困難,自然就能解決了。

  我在台灣講經至少恐怕有五、六十種之多了,都沒學過的!包括《華嚴》、《法華》,都沒學過的!《地藏經》講了好多遍了。禪宗的典籍也很多,都是沒學過的。這個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學通?所以真正好老師,他的標準是在此地。你學兩樣東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專,你就學不好。世間事情沒有什麼難的,也沒有什麼巧妙的,就是專精就成功了。

  我在台中學佛的時候是居士身分,那個時候沒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師那裡恐怕什麼都學不到。為什麼?李老師對出家人很恭敬。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個時候沒有出家。我沒有出家,他把我當小孩看。李老師大我三十八歲,所以可以打、可以罵的。他是真打人、真罵人,教學非常嚴格。你不願意接受,那你就離去。你跟他學,他真打人,但是他打人罵人的時候,我們上課在教室,教室外面派人看到,不准人接近,為什麼?怕難為情!同學在一塊看到,那個沒有關係,決定不能讓外人看到。外人看到的時候,「他今天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罵了」,這多難為情!我們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了。裡面年齡最大的是林看治居士,他六十歲,最小的都二十多歲了。這麼大的年齡了,他老人家還是打、還是罵,所以要關門教學,不能讓人看到,道理在此地。這是「精進」。所以你們要想成就,要記住「精進」才行。

  第五是『禪定』。這個「定」就是心有主宰,不會輕易的被外面境界動搖。比如我學一樣東西,專心在這一樣東西,人家說哪個哪個,都好,我並不動心,你心才有主宰。

  第六是『智慧』。「智慧」簡單講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處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要理智,一動感情就失敗了。這是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菩薩以這個六條綱領教化安立眾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講義要有多的話,大家可以帶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