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彌陀大願利生說  (第三集)  1991/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5-0003

  諸位同修晚安。這兩天,不免有些初學的同修,剛剛接觸佛法當然疑問很多,這是免不了的。那麼疑一定要把它斷掉,斷疑才能夠起信。可是疑要如何去斷?一定要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即使我們聽得多、看得多,疑問終究是不能斷。因為你所聽的、讀誦的都是屬於常識,常識換句話說,都是相當膚淺,它沒有力量斷疑,可以把你的懷疑緩和一下,不能斷掉。所以我們看到有許多修行人,現在念佛的人,我們舉這個例子。他念了一生的佛,到臨終的時候他不信了,或者到臨終他要改學別的法門。原因是什麼?可見得他平常聽經,聽的不是不多,讀書讀得多,註解也讀得很多,就是力量不夠,不是真實慧;要真正的智慧才能夠斷疑生信。

  真智慧從那裡來?我們還是講得愈簡單、愈淺顯愈好,從清淨心來,心有染污就有困難。佛在經上給我們譬喻,譬如我們這個茶碗,這個茶碗從前是盛毒藥的,現在毒藥雖然是把它倒掉了,裡頭一點都沒有了,這裡頭還有一點殘餘並沒除盡,再把它盛上甘露,甘露也變成毒藥,這裡面有一點點毒素滲在裡面全變成毒素。這個譬喻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縱然聞到甚深的佛法,就像清涼大師講的,還是變成邪知邪見,增長邪見,也就是在開經偈上常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把如來的真實義解錯、曲解了。為什麼曲解?因為煩惱習氣沒斷。因此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斷煩惱學起。

  實在說《華嚴》是好,我在《華嚴》上得了兩樁利益,第一個利益就是認識了淨土。這是《華嚴經》末後導歸極樂,我對《無量壽經》才認識了,這是第一個大利益。第二個大利益,我真正明白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會念,其實一部《華嚴經》就是四弘誓願的解釋。所以,學佛先要發心。我們《無量壽經》上也講過,如果不發度一切眾生的心願,佛門你就入不進來。不要說淨土,大乘之門就進不來。進大乘之門一定要發度眾生的大願,度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盡心盡力的去幫助眾生,幫助大眾。希望這些大眾們都能夠破迷開悟,都能夠接觸佛法,都能夠修學佛法,都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要發這個心,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要發這個心,發心之後,從哪裡做起?我們要想幫助別人,如果本身都沒有能力自度,還有什麼力量去幫助人?先度自己,怎麼個度法?「煩惱無盡誓願斷」,先度自己就是斷煩惱,沒有別的。煩惱斷盡之後再學法門,這是修學的次第,一定是這樣的順序。沒有說煩惱沒有斷,就去學法門,沒有這個道理的;那個法門學了之後,以後問題很多,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過去,中國與印度古大德教學,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做什麼?五年專門做斷煩惱的工作,去做這個。所以這五年,講堂你沒有資格聽經,禪堂你也沒有資格進去參禪,念佛堂也沒有資格進去跟大家一起共修,你沒有資格。這五年幹什麼?五年打雜!照顧大眾,就是做服務的工作,這個服務是修忍辱,修福報,侍候大家。除這個之外,那就看你學什麼法門,老師怎麼教你。在教下的,老師教你讀經,讀經不求解義,就是讀。目的何在?諸位要知道,目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平常我們讀經要知道這一點,那你的受用大了,讀經是在修行,是真正的修行!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

  戒學裡面分兩大類,所謂小乘戒與菩薩戒。小乘戒講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個都屬於小乘戒,是屬於自利。我們儒家所講慎獨,獨自一個人,我們應當要遵守的,那是戒自己!大乘菩薩戒是入眾,就是我們跟別人相處,自己應該要如何約束自己。佛的戒律比起世間的法律高明很多,我們理解之後,對它確實佩服的五體投地。它是自律,而不律人,自戒,不戒別人。這好偉大!別人的守戒、持戒、破戒於我不相干,我自己有沒有照做,不管別人。所以禪宗六祖大師就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破戒、犯戒,實際上是自己犯戒。你自己持戒,怎麼會看到別人犯戒,看到別人犯戒,自己心就不清淨。所以不見他人過,這叫真功夫。無論大乘戒、小乘戒,統統是自律。

  戒律的目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律著重在「諸惡莫作」;處眾,菩薩戒跟別人相處,著重在「眾善奉行」。佛法善惡的標準,有個絕對的標準,絕對的標準就是真如本性;與性德相應的這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這叫惡,這是絕對的標準。可是在事上講,那就叫相對的標準。相對的標準,譬如講不殺生,人天乘有人天乘的說法,聲聞、緣覺有聲聞、緣覺的講法,不一樣,菩薩有菩薩的說法。同樣是不殺生這一條,裡面的範圍、境界、理論統統都不一樣,都不相同,這個我們要知道的。可是它絕對不會違背它的原則,就是與法性相應,這點要知道。因此讀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看你在念經的時候,你心裡面不會打妄想,不會作惡,心裡還想惡事的,經念錯了,那怎麼能念下去?讀經這個心很專、很清淨,沒有一點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這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讀經就是眾善奉行。

  由此可知,讀經戒律統統具足,大乘戒小乘戒一條都沒有漏掉,這是修戒學!這個要知道。讀經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定學。讀經要讀的字字分明,沒有念漏掉,沒有念錯行,這是慧學。所以你就知道,讀經,經典上常常講,受持、讀誦、書寫,統統都是修行的方法。寫經也是修行的方法,寫經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們平常用讀誦,這是最方便的方法。念經是要做什麼?是修戒、定、慧!這個要知道。戒、定、慧同時一次完成,就是用這個方法。念佛是這個方法,參禪也是這個方法,持咒也是這個方法,都是為了這樁事情。可見得法門很多,方法很多,目的都是一個,統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以說我讀經,他持咒,持咒不行!持咒不如我念經,不可以這樣說。行與不行,就是他懂不懂這個意思。他持咒,為什麼持咒?持咒求神通、求感應,那錯了,那完全錯了。持咒幹什麼?求戒定慧,那就對了,完全正確。所以,無論是持咒、是念佛,誦經、或者書寫,目的都只有一個,都是修戒定慧。

  在日常生活當中,戒定慧是有次第的。戒是守法;定是信心堅固不為外界動搖,這是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定。慧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清楚,樣樣明瞭,不迷!這是慧。所以,統統用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五年讀經目的是在此地,目的是奠定戒定慧三學的基礎。三學有了基礎之後,這才可以聽經、聞法,可以出去參學,與人家研究討論,成就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所以,前五年學什麼?學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那是真智慧。那不是一般佛學常識,不是道聽塗說,人云亦云,不是!那是真智慧。你一接觸一聽才有悟處,不是人云亦云,它確實有悟處,這個我們要知道。

  所以修學的次第,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這個教學的原則,不但佛家是這樣,我們中國儒家也是這樣。儒家修學就是沒有前面發菩提心,就沒有這一條,這跟佛法不一樣。但是它的修學在功夫上,跟佛法沒有兩樣,它從「格物致知」這個地方下手。格物就是斷煩惱,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鬥。所以它先從「克己」的功夫上做起,就是要克服自己貪、瞋、痴的欲念,要克服這個念頭。跟佛法斷煩惱沒有兩樣。格物而後致知,換句話說,它的格物就是佛法講的斷煩惱,破煩惱障;它的致知就是佛法講的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去掉了,心性的光明恢復了。在佛法講,菩提心現前!儒家講的誠意,「致知而後誠意,誠意而後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講的菩提心。

  佛在《觀無量壽經》講菩提心,講了三個,第一個,「至誠心」,跟儒家講的誠意是一樁事情。至誠就是真誠到極處,所以學佛的人要以真誠之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真誠心能不能現前?不能!為什麼不能?有障礙!有煩惱障、所知障,把它蓋覆住了,真誠的心透不出來。你所透出來的是妄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都是這些心。起作用的時候,貪心、瞋心、嫉妒心,都是這種心,這就不正!所以,真誠是真心的本體,有體當然它起作用。起作用,對自己就是「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大慈大悲,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好善好德之心。好善好德,喜歡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都能夠契入正道,這個心是自己。在儒家,把深心跟大慈悲心二個合成一個,叫「正心」,所以儒家的正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佛法講得詳細,自受用跟他受用分開,這樣講容易明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菩提心發了之後,在儒家這才「身修」,身修說實在話,就是得到真實的幸福。「家齊」是家庭的美滿。「國治」是國家的承平富強,是這個意思。「天下平」就是世界和平。儒家講的修學的次第、層次,跟我們佛法講的是一樣的。佛法到發菩提心之後,它的發展在中國就是以四大菩薩來代表。四大菩薩,第一個是地藏菩薩。你們同修當中有不少念《地藏經》的,《地藏經》念了,懂不懂意思?地藏表的什麼?地是比喻大地,藏是寶藏。我們的生活一切的依靠,都是靠大地;我們吃的是大地生長出來的,我們穿的也是大地生長的,或者是地底下埋藏的,我們把它開採出來的。所以,地上、地下有無盡的寶藏,佛就取這個意思。我們這個心就像大地一樣,心地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珍寶。地藏菩薩代表這個意思,要讓我們去開採!

  有新學的同修,常常會想到佛法裡面講的六道輪迴,這個東西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我記得很多年前,國防研究院請我去講演,我第一次去跟他講的就是「什麼是佛法?」講這個題目。他們聽了之後很歡喜,第二次又找我,這找我,他出了個題目,就是六道輪迴,要我去跟他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很不好講,為什麼?虛無縹緲,講的不好,他說你是講神話,很難接受,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如果對於佛法稍稍涉及一點的人,我們知道大經裡面常講的,特別是《華嚴》,「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二句話把盡虛空遍法界就說盡了。

  法界,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六道外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法界。這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心變現的,就是我們的真心引起變現。怎麼變的?《楞嚴經》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諸位要讀了《楞嚴》就曉得是怎麼變出來的,總有個概念。如果簡單的講,這個心有理,有道理。這心理,有理還有事。人常說,你有心事,這心事,事是起用,理是意志,所有一切的心事都是從「理」裡面來發生的。這是講的心理、心事。現在學校裡有什麼心理學,實在講它沒有說到理,我看它是心事學,他研究心事,那是對的,心理它沒找到。只有佛法裡頭才講心理,才是真正的心理學。

  物有物理,也有物事,哪個物事?我們不說這個名詞,物事很少聽這個名詞。現象,現象就是物之事,物也有個理,物現的相,我們大家曉得那真的叫無量無邊。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現象有無量無邊,你曉得現象無量無邊,你的心事跟外面的現象可以說是完全相等;外面現象無量無邊,你的心事也是無量無邊。我跟你說這幾句話,這幾句話就是十法界六道輪迴的真相。當然,你初聽到,還是摸不著邊際,你慢慢學,慢慢去體會,你知道我說這個話正確。

  為什麼?一切的現象就是物之事,都是從心想生,沒有心事,那來的現象?所以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怎麼?覺了就沒事!沒有事,大千世界就沒有了,就空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是有事,心有事他才會作夢,心沒有事怎麼會作夢?夢很多,就是你心事很多,夢很複雜,你的心事很雜,就這麼回道理,諸位細細的去參。所以,四弘誓願給我們講的修行次第,我們要是真正明白,真正體悟了,依照這個順序來修行,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不成就的。

  最後的目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個很難,那是最高的目的地,很不容易達到。這不容易達到,是講一般大乘的法門,可是淨土宗就很容易達到。容易是容易,可是你不相信就難了,你要相信它。佛在經上講,「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阿彌陀佛,你看他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確實做到了。他的願望是要度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怎麼個度法?「皆使往生其國」,他用這個方法。佛不到你家裡來教你,他辦個學校,你到我這兒來,他用這個辦法,你都會明白。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悉令得泥洹道」。泥洹道就是平常我們翻的「大涅槃」,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大涅槃。「作菩薩者,悉令作佛」,可見得到西方極樂世界,目的是叫你證究竟涅槃,成就無上的佛果,圓教的佛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在此地。作了佛以後怎麼辦?有很多人說,「作佛,作佛到底有什麼好處?作了佛以後就到寺廟坐在那個台上,天天受人家拜拜,是不是這樣?如果作佛是這樣的話,那沒有人敢去作佛。這是大家沒有把作佛這個名詞的意義搞清楚,佛是什麼,都沒搞清楚,把佛當作偶像看待,把佛當作神明看待,這個錯誤。佛,前面跟大家說過,是個究竟圓滿智慧的人;作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於虛空法界,過去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這樣一個人,這叫佛。我們先要把這個認識清楚。

  世尊告訴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了佛之後,彌陀的願望是希望你再「轉相教授」。你到十方世界去,你的智慧德能都圓滿了,你應該去幫助別人,等於在西方世界念書畢業了,畢業出去到社會上服務,幫助大家。「轉相教授,轉相度脫」,怎麼個度脫法?說老實話,到十方世界去宣揚淨土,勸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都度脫了。你要是單獨去度脫他,那太苦,太難!你要幫助他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說老實話,三大阿僧祇劫都未必能做得到。不如勸他到西方世界去,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請阿彌陀佛去教化他,這省事太多了!那就真正度脫了。

  「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如果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面細心去領會,會體會到,現在的十方諸佛菩薩,恐怕統統都是阿彌陀佛的代表人!緣成熟的,直接教導我們,緣沒有成熟的,先用其他法門。所以,拐彎抹角,委曲婉轉,到最後還是誘導這個法門。因此世尊又告訴我們,「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這個話絕對不是讚歎的話,是事實。我們今天,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父母、師長。父母、師長對我們恩德是一世,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多生多劫的,唯獨無量壽佛對我們的恩德,那是真正不可思議,沒有辦法稱說。為什麼?諸佛菩薩對我們恩德,幫助我們,說老實話可能是有限的,有極限的,唯獨無量壽佛的恩德沒有極限。

  不讀《無量壽經》真的不容易體會到,念了這部經我們才真正覺悟,真正明瞭。因此,我們的願要同佛的本願。願做不到,做不到是我的能力不夠、智慧不夠、緣分不足,因緣不具足,不是我不做。所以,這個願心要有,非常強烈,我總是盡心盡力,總是把機會把握到,有機會我一定做,絕對不會讓它空過。這樣你的功德就像經上所講的念念圓滿,念念功德圓滿,這個要知道。

  在行持上,我常常跟同修們介紹,我們晚課用《無量壽經》三十三章到三十五章,做為我們的晚課。三十三章起,完全講到我們的生活行為。一個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過失,這個人就開悟了;能夠把自己過失改過來,這叫功夫,那是真正的功夫。可見得這是一樁很難的事情。我們有過失,別人看到了,會不會告訴我們?不會的!為什麼?誰也不願意去得罪人。你有過失,於我不相干。會說你過失的人是真正愛護你的人,什麼人?父母、師長!做父母看到兒女有過了,這個兒女是個孝順兒女、聽話的兒女,父母才說他;不聽話、不孝順的,父母看了搖搖頭,一句話也不說了。為什麼?說了沒用!說了還不做冤家,不說了。

  老師說學生,那個學生是真正的學生,聽話的學生,完全能夠依教奉行的學生,老師一定會說;如果說了不聽,說了還要反駁,老師決定不會說。所以老師對待學生,有些學生他說,有些學生不說。不是老師偏心,是學生能不能接受,能接受十分的,老師說九分,老師對不起學生;如果這個學生只能接受個三分、四分,老師講個七分、八分,那老師話太多了,過分。這相當不容易。

  我們要想救自己,怎麼辦?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聽佛的教訓。讀了經之後,自己好好的對照對照,我有沒有這些過失?從前讀書人,這不是學佛的人,講一般的讀書人,多半都是用《感應篇》來檢點自己的過失。同修們有不少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改過自新,依功過格,功過格是依什麼?就是依《感應篇》;換句話說,依照《太上感應篇》的教訓來修行,依照它那個善惡的標準來斷惡修善。

  佛門裡面標準很多,一般講起來就是戒律。戒律自從傳到中國以後,南山這一宗時間並不很長,以後就衰沒了,現在已經沒有人了。這個裡面當然有原因,因為戒律完全是講行持,行持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三千年前,是在印度,印度的文化跟我們中國不同,習俗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意識型態也不一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我們怎麼能學?這是一定道理。中國的生活方式跟外國人不相同,這外國人怎麼能夠去學中國人?不但要學中國人,我們中國的法師在那裡勸他,還得要學中國古人,這就是開倒車,這要復古!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的。所以你一定要曉得,戒律只能取它的精神,不能守它的戒條。

  戒條條文就好像我們世間的法律一樣,每過二、三十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修訂一次?時代不一樣,變了,那些條文在現在這個時候不適用了。現在我們訂下很多條文,現在適用,過個二、三十年之後又不適用了,所以要常常改。改是改那個條文,原理原則決定不會改的,這就是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所以大家要認識清楚。

  戒律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聖人百丈禪師就是一個代表的人物,他訂叢林的清規。清規是什麼?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它的精神、原理原則決定遵照佛陀所說的。可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上,我們應該要這麼做法,因此你在中國大陸,每一省有每一省的習俗,生活方式有些不相同的地方。中國幅員很大,所以每個地方的寺院都有它自己的清規。它這個清規大致上差不多,裡面有些條文不一樣,有些條文,那個地方用得著,我這用不著,我這個地方需要用這個,他們那裡沒有的,所以它有增有減。那麼到外國來,如果我們是以外國人為對象,那一定要懂得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知道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需求,這樣他才會歡喜。決定不能把中國那一套東西搬來,一成不變的教他們,那就大錯特錯了。

  佛教在中國這麼多年來,可以說個晚近總是近百年來,沒有辦法發揚光大,那就是時代在變,在新!佛法沒能跟上去,佛法守舊,守在那兒,落伍了。所以大家覺得這個不行,沒有必要,不需要,舊了。佛法沒能夠做到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的,求進步!那才行。時代永遠在進步,我們的思想要落後了,跟不上時代,不但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佛法漸漸會滅亡。為什麼?大家不接受,不要,這東西舊了,過時了。我們有責任,所以我要求年輕的同學,無論在德行上、無論在學說上,一定要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為什麼?你要教底下那個時代,底下那個時代比我們這個時代又進步了。像我這個樣子就應付不了將來這個時代,必須從這個基礎上再往上提升一層,你才能夠幫助那個時代的人解決問題,這就對了。儒家講,「日新又新,新新不住」,住就停了,不能停!一直要往前進。佛法也是如此。經典的經文一個字沒有變更,講解的方法一天比一天新,完全能夠幫助這個時代,指導這個時代,這就對了。是新時代大家思想生活的一個依據,佛法就興旺起來了,眾生才真正有福!不能落在時代的後面,這是學佛必須要建立的一個基本的觀念。

  持戒就是守法,守法一定要真正得到生活的美滿、幸福。佛法標榜的「離苦得樂」,我們學佛愈學愈苦,這個世間人看了就害怕:這種佛我們不能學,你看那麼苦!佛法裡頭得樂!飲食方面,實在講,佛法只是講不殺生,沒有說不吃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所以叫吃「三淨肉」,「不聞殺」,沒有聽到聲音,「不見殺,不為我殺」。像美國這個市場上,可以說統統都是三淨肉,這個要知道。不要一看到人吃肉,就好像那個罪過重的不得了,學佛的人好像自己心裡面就起反感,這是錯誤的。這是什麼?你一點定力都沒有。尤其是家裡人,自己學佛吃素了,看到家裡人吃葷菜,就跟家裡人做冤家對頭,就敵對了,你這怎麼能度得了你的家庭?怎麼可能會信佛?這不可能的!一定要明瞭。

  素食在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佛教吃素。所以我們到外國去,外國的寺廟他們接待我們,看我們吃素,怪怪的!我們看他吃肉也怪怪的,彼此都看不慣。所以,一定要知道原因。中國的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這個要知道。梁武帝讀《楞伽經》,《楞伽經》裡面講「菩薩大慈大悲,不忍食一切眾生肉」。他讀了之後很受感動,自己從此以後就素食了,就不再吃肉。他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又是帝王之尊,他這一提倡,我們佛門裡頭就響應,所以素食運動是這麼來的。梁武帝以前,中國的出家人、印度出家人,都是吃肉食的,梁武帝以後到現在,好像變成非吃素不可,不吃人家就見怪了,要曉得怎麼個來源。

  但是在此地我要奉勸各位,中年以上,素食對於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那一點不假。所以,你學佛了,家人沒有學佛,你煮些葷的東西一樣可以煮,你吃肉邊菜就可以了!不要去計較,吃肉邊菜也可以,為什麼?感化你一家人。你要想度你的家人,先要家人對你歡喜、恭敬。你這樣學佛,我也可以學!不要一看到,這個學佛不行!我們不能學他。學佛的人神經都不正常,對人生和幸福都沒有,這還得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你總要說一番道理給他聽,自己做個榜樣。

  因為素食使身心健康,很少疾病,他們看了,日久天長看在眼睛裡面,他就會歡喜,想想這個還是有道理,慢慢的就會學了。所以,我看到許多學佛的家庭,家庭都是對立的,都是好像敵人一樣,敵對的。而且家人看到你學佛了,看到你對你的同修那種親密,他生嫉妒。為什麼?你學佛,你對人家真好,你看你對待家裡面,父母、兄弟,都好像仇人一樣,看也看不順眼,說話樣樣都不合適;看到你的同修道友,比父母還要親!家裡面怎麼能和?這個錯誤。如果我們把敬佛、敬菩薩那個心,你回家去敬父母、敬你的兄弟姊妹,就不一樣,這個很重要!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

  佛法裡面的《觀經》三福,那是學佛的基礎,三福是基礎。韋提希夫人求佛給她講修淨土的方法,佛在沒有說方法之前,先叫她修三福,你就曉得,三福是根基。淨土宗的修學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說這多重要!第一條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兒做起。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淨宗是大乘,所以這個還不夠,還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特別說明,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不是一尊佛從這個基礎上成就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是這個基礎上成就的。我們沒有這個基礎,怎麼能成?怎麼能行佛法?可見得這個基礎重要。

  這就講到我們自性裡面的寶藏,無量無邊的寶藏,剛才說了,用什麼方法開採?就是孝道、孝敬。孝敬諸位要知道,是性德,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性德還要用性德去開採,如果不是性德,就沒有辦法把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所以,沒有一個佛菩薩不是孝親尊師,沒有一個祖師大德不是孝親尊師。你不要看過去,就看現代,你看印光法師,看看諦閑法師、虛雲老和尚,這是近代的這些大德,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沒有一個不孝順父母,沒有一個不尊敬師長!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是教給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將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

  禪家常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孝親尊師,孝敬到極處就能見性,這個要知道。所以,從地藏再往上提升一級,就是觀音菩薩。觀音代表「大慈大悲」;換句話說,把孝親尊師這個孝敬擴大,擴大到一切眾生。《菩薩戒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把孝敬的心行擴大,擴大到無量無邊,這叫觀音菩薩。這叫大慈大悲。

  我們現在搞顛倒了,去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救我,慈悲我,錯了!觀音菩薩是叫你學他一樣,學他一樣把這個慈悲遍滿到一切眾生,這就對了,跟觀音菩薩就相應。念念說菩薩來慈悲你,你怎麼念也得不到感應,有人得感應,人家他本來就有的,絕對不是他求的,如果是求得,那應該十個人求十個人得,一百個人求一百個人得,大家都得才對。為什麼一百個人求觀音菩薩,只有一、二個有感應?其他都沒有。那觀音菩薩還偏心,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你搞錯了。觀音菩薩是叫我們把孝親尊師這個心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觀音,這是福!

  這是福,有福還得要有慧,沒有慧,問題就很多!所以,佛門裡常說,佛法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手段,種種不同的手段,在入門方法。佛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禍害、下流都來了,原因是什麼?沒有智慧。所以智慧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的慈愛、恭敬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因此第三位菩薩,文殊師利表智慧;換句話說,大慈大悲要依智慧就對了,就沒有錯了。

  我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觀音表慈悲,勢至表智慧,慈悲要以理智,不能以感情,那就正確了。所以到最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是把福、智,或者說得更詳細的,孝、敬、慈悲、智慧,發揚到極處,就是普賢。「普」是普遍沒有邊際;「賢」是平等,統統是聖賢,像西方世界統統是聖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這裡面統統是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西方世界純一普賢法界,比華嚴還殊勝,華嚴的目標就是要到達這裡,真正做到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文殊、普賢是不得不去,道理在此地,到那個地方才功德圓滿。

  我們相信四大菩薩,是代表佛法裡面的四個層次,修學要逐步向上提升的,而不是把這些佛菩薩像當作神明來供養,那就錯了。你要是真正懂得他的意思,見到佛菩薩形像,這個心就能夠生起來,就是佛菩薩威神加持,你得到真實的利益。也有人說,護法神、佛菩薩護念,護法神保佑,這個事情是真的,是假的?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你這個心才一發,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沒有這個心,把佛菩薩當作神去拜,求自己的名聞利養,升官發財,求這些東西,決定沒有感應,為什麼?你迷惑顛倒!佛光雖然照你,你本身有障礙障住了,照不到你,加不上!你的心量也大的時候,障礙都沒有了,你的心光跟佛菩薩的心光,光光相照,它就起感應,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加持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因此我們學佛上,不得不留意身心的清淨,因為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土宗,選擇是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從清淨心入進去的。

  前面跟諸位介紹過,無量法門歸納到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法門最後歸納到三個門,覺、正、淨。講三皈依的時候,覺、正、淨三個門,這三門實在是三而一,一而三。為什麼?任何一門都圓滿的含攝其他二門。覺必定有正、有淨,不正、不淨,他怎麼覺?正一定淨、一定覺;淨一定覺、一定正。因此這個三門一定是一個,一個得到,三個統統得到,這叫法門平等。

  在中國佛法,這是講過去,禪宗走「覺門」,就是三門它走這個門,真正開悟,大徹大悟了,淨、正都得到。你看看《壇經》就曉得,他都得到了。教下走正門,像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都走正門,正知正見。淨土宗跟密宗是走「淨門」,都是修清淨心。這二宗雖然統統修清淨心,淨宗比密宗來的穩當,為什麼來的穩當?淨宗很守規矩,沒有妄想,專一的修一心不亂,它就修這個。這裡面沒有神通、感應,所以不容易著魔。

  密宗雖然修清淨心,因為它是以神咒為主,以持咒為主,不是像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簡單、單純。它的咒裡面就複雜,這個咒子,許多都是鬼神名號。當然他念咒主要目的,是要達到心清淨,可是念這些鬼神的名字,把這些鬼神都念來了,念來之後,當然你要供養他,所以密宗的供養很多,你要供養他。他接受你供養,要護持你的佛法,也會護持你。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鬼神他是對真正修道人、有道德的人他很尊敬、他護持。如果你心術不正,你把他找來,他瞧不起你,瞧不起你不要緊,他會跟你開個玩笑,戲弄你,那你就受不了。這人家常講的,著魔了,所以有這個問題。就是他跟鬼神往來的太密切,自己本身如果真的沒有修行、道德的功夫的話,跟鬼神往來應付不了!這個事情是麻煩事情。

  不如淨宗只找阿彌陀佛一個人,阿彌陀佛來與不來都沒關係,來了他是佛,他不是妖魔鬼怪。我們再不好,罪業再重,阿彌陀佛也不會瞧不起我們,這是跟鬼神完全不一樣。佛心清淨、平等,佛大慈大悲,連地獄眾生他都要接引,何況我們還沒有造那麼重罪。這就說明淨宗修清淨心,不跟鬼神往來。密宗修清淨心,是跟許多鬼神往來,所以它的神通感應很多,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沒有真正的道德,沒有真正修學的功夫,還是少與為妙!我們看到許多學密宗,年紀輕輕大學畢業,甚至於研究所畢業,學個半年、一年,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可惜!實在可惜!真的精神分裂,那個沒辦法救,他的老師上師也救不了。這豈不害人,斷送一個人一生的前途,這個不能不負責任的,有責任的,有因果的。

  所以今天,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他雖然是密宗金剛上師,他不常念。他是很坦白的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學密的根機,都勸人念佛,特別宣揚這部《無量壽經》。他現在正在給《無量壽經》寫一部白話的註解,接引初機,因為他前面寫的註解,初學的人看不懂。老居士真正慈悲,以這麼大的年歲,身體也並不是很健康,真是拼命為大眾來介紹這個第一希有殊勝的法門。我們看到他老人家的作業非常感動,那才叫真正修道。生活的清苦,今年七十九歲,洗衣服、燒飯還是自己來,沒有人照顧,沒有人侍候;跟當年李老師在台中一樣,真正修道人,這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常常講自己學得不錯,看看人家,差太遠了。他自己常常覺得不夠,還在那裡虛度光陰,是我們怎麼辦?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還能看到幾個樣子在?看不到這個樣子。自己覺得自己學得很不錯,看看人家那個樣子,才曉得自己差太遠了,望塵莫及!應該要努力直追,這是典型,這是模範。所以一定要著重身心的清淨。

  「志願安定」,要把這個心安在《無量壽經》上,怎樣叫安在這個經上?對於其他一切法門不再貪求了,心定在這部經上。一定在這部經上得到真實利益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涉獵一些大乘經典,而不是現在去涉獵。現在涉獵什麼?你就不能深入!耽誤你深入,現在要求的是一門深入。真正有相當的深度了,我再博覽群經,這就對了。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叫你現在去學,現在是要把「煩惱無盡誓願斷」,先搞這個。我們現代學佛的人,說老實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四弘誓願前面二條他不要了,他從哪裡學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層大樓,前面二層不要,蓋空中樓閣,他本事很大,他搞這個,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搞一輩子都搞不成就,到底毛病出在哪裡?就出在這個地方,沒有按照佛教給我們順序去做,這個錯了!

  一般人都是一開頭就是博覽群經,尤其現在印刷術發達,《大藏經》流通的很普遍。在從前,誰敢說是看《大藏經》?沒有人敢動這個念頭,為什麼?不可能!必需是有相當規模的大寺院,可能才會有一部《藏經》。像我家鄉,我們的安徽省,還算不錯了,有地藏菩薩住在那個地方。全省有幾部《大藏經》?給諸位說只有二部半,不容易!一般人要看佛經,要到寺廟去借這個經,經不能借出來的,只是在裡面借出來抄。

  從前人讀經多困難,現在印刷術發達,價格又很便宜,一般人都能買得起。大概這個《大藏經》現在恐怕合美金,一部也不過是二千塊而已,不貴!剛剛印出來那個時候,《卍續藏》印出來,這是很多年前了,大概總有十幾二十年前,《卍續藏》總共是一百五十冊,定價美金伍佰元。所以,人人買得起,買回家看,看了之後,胡說八道。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他不度,這個人我討厭他,那個人我恨透了他,怎麼度?煩惱也不斷,貪、瞋、痴天天增長,貢高我慢,就搞這個,他從「法門無量誓願學」那裡下手。還要什麼?還要即身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他要即身成佛,成得了嗎?說老實話,即身成魔是沒錯的,即身成佛才沒有。所以真正要得佛法受用,得佛法利益,要守規矩,這裡講持戒,要守法!一定要按照這個步驟,按照程序來修學,這樣就不會錯了。

  《無量壽經》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文字少,經文不長。在這部經上,它確實有非常圓滿的理論、有很周詳的方法、有很殊勝的境界,愈讀愈喜歡。讀熟之後,彷彿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周邊,確實有這種感觸,人雖然沒去,心裡已經嚮往了。裡面切實的教訓不少,這是對我們很大很大的幫助,這就是我們把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選作晚課的原因。我們的用意,早課是提醒自己。希望自己的心、願同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做同志,心願相同。晚課,我們選擇三十三到三十七品,這個五品統統都是教訓,念了之後深深去反省、去觀察,對於人生,對於六道,有個正確的觀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建立真正實是的人生宇宙觀,我們依這個來檢點。

  真實覺悟,曉得六道不能再搞了,這個太痛苦!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只有苦,沒有樂,與一切人、一切物結的這些恩恩怨怨沒完沒了。所以人生在世為什麼?佛跟我們講得清楚,我們愈想愈有道理,人生是幹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這有什麼意思?這個事情生生世世真的是沒完沒了。討哪有討的正好?討過了頭,來生又要還,麻煩!報恩、報怨也不會恰到好處,多報了一點,來生又變成冤家,這些事實都要把它搞清楚。

  真正學佛我們就知道,我們這一生在六道裡,在娑婆世界裡,是最後一次,最後生!來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不再幹這個事情!最後這一生,短短幾十年,與這些冤家債主相處,得過且過,不要認真!處處讓一點就好,不要爭,不要計較。我欠人家的儘量還給人家,人家欠我的,不要,統統不要,這樣才能真正去得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地方講得很詳細、很透徹,他教給我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學佛學的家庭不和,那就跟佛完全違背。家人不敬我,我要敬他;他不愛我,我愛護他。他為什麼對我學佛不敬、不愛?冤家,報怨來的。我現在明白了,要把這個冤解開,冤家宜解不宜結。我現在知道,要把它解開,所以多忍受一點,忍受是什麼?報掉了。他罵我,我接受,我再不要去恨他,這就報掉了;如果他罵我,我心裡很難過,那你沒有接受,這個冤沒有解開,還是結著,一定要化解。「無相憎嫉」,憎是瞋恨,不能有這個意念,決定不能嫉妒。「有無相通」,在物質上他有所缺乏的,我有多餘的,我要幫助他,要肯布施、要能捨,諸位要知道。

  所以我常常教同學,學佛,首先把《了凡四訓》去念三百遍。原因在哪裡?有很大的好處,《了凡四訓》主要一個目的是叫你相信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面有的你儘管布施,布施光了,決定還有,你就敢布施,就不怕。沒有念過《了凡四訓》,不敢!我辛辛苦苦賺到的。同時,明天怎麼辦?我連生活有問題!他會這樣想。《了凡四訓》念通了就不怕,知道什麼?我命裡頭有的,我布施是種因,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在種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一定結果。不肯布施,你前生所修的福報就這麼多,用完就沒有了。為什麼?你這一生再沒有種,你要曉得布施是在種福,你的福享不盡,你怕什麼?所以,害怕的人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了凡四訓》念了三百遍之後,這個事實真相知道了,敢布施,敢全心全力的布施,不在乎!後面財富綿綿不斷的來,沒有止盡的。

  世間人看到別人發財,不曉得財從哪裡來的。他有本事,他有很多人介紹,他是這麼致富的。你去試試看,你照他這樣做,保險你發不到財,命裡面沒有,你前生沒有種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要種因!我們世間人只看到表面,不知道他怎麼做成功的,不知道他的因是在前世,不曉得。你前世財布施多,這一世在什麼因緣成熟的時候,它現前了,一定要懂理,不懂理不行!佛教給我們「有無相通」,你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不必要考慮這些事情。

  我們這邊,特別是年歲大的,年歲大他老了,沒人照顧,要留點錢自己度晚年,所以說是患得患失的心特別重,這就是迷惑顛倒。我病痛很多,需要醫藥費。你為什麼不把醫藥費統統布施掉?布施掉就不會生病。生病沒有錢醫,醫藥費沒有了。你有一筆醫藥費放在那裡,非生病不可!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常常念著我年歲大了,老了,一天比一天老,我這個人有病了,那就一定會生病。醫藥費都布施光光的,什麼都沒有,不能生病!為什麼?沒有資格生病,這個好。

  你真正懂理、明理,你就會放心大膽去做,你會做得很歡喜、很自在。你能夠這樣做,說老實話,財富雖然不多,不缺乏。為什麼?決定不會缺乏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統統得到了,這個多自在!何必要守在那個地方,自己要造罪,這是錯誤的。所以有福,福要大家享,這是真正的福報。福報是自己個人享,那就很苦惱了,那不是真正的福報,這個要知道。「有無相通」,自己肯做個樣子,給家人、眷屬、鄰里、鄉黨、朋友們,做個樣子給他們看看,學佛是這樣學法的。

  「無得貪惜」決定不能夠有貪念,不能夠吝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言語,色就是表情,要歡喜和睦,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是這樣,言色常和。我們常常看到,好像外國人比中國人做得要圓滿一些。我也聽到一些外國人說,他們與中國人做朋友,中國人臉上都沒有表情的,好像見人也不會打招呼,好像都是債主一樣,欠他錢沒還他的樣子。外國人對中國人有這分感觸,可是他不知道,中國人雖然面孔沒有表情,你真正有急難的時候,中國人就會幫助你。外國人是你有困難的時候,送枝花來安慰你,不能真正幫助,這是實在。所以,到真正急難的時候,曉得中國人還是不錯。但是我們要學佛,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要認真來修學。

  更應該警惕的,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這四句意義非常之深。善惡變化是講什麼?講因緣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造作的因緣強烈,現世就會看到果報,我們所講的現世報,現世報在佛法裡講叫花報。先開花,開花之後還要結果,果在哪裡?果在三途,那就更可怕、更苦。唯獨善惡業沒有辦法避免!古來祖師說過,「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一樣東西,你死的時候,你一樣都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夠跟著你走的是善惡業,你一生的造作。這個造作包括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無不是業,起心動念是「意業」,口裡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就是「身業」,這個東西沒辦法捨離的。

  「追逐所生」,牽引著你到六道裡去投胎,去輪迴。所以這一生縱然是修善,善事做得很多,我們還要問你,你的心、語、身,善不善?這個善的標準是要依五戒十善做標準。五戒十善如果是真正能夠做到,不要說完全做到,能夠打個七十分,你所做的這些善(善業)會在人天得善報,就是人天富貴,會得這個果報。假如你的五戒十善連五十分都不夠,那麼你所做的這些善是在惡道裡面受報,惡道裡享福。你看到外國有些寵物,那真有福,愛護照顧無微不至;有福,前生修的福報。五戒十善不滿五十分,還有的在鬼道裡受報,有福的鬼報,像城隍、土地,我們台灣的媽祖娘娘、什麼王爺、公子之類的,都是鬼。前世做人的時候修的大善,做了很多善事,在餓鬼道裡面享福,搞這個去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說,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你往哪一道,那就看五戒十善的標準,你到哪一道去,一定要曉得。真正的善是隨分隨力所做的,不是你講的。

  我在過去讀書,讀的那本書我都忘掉了,當中有一段我所讀到的,佛門自古以來沒有募化,沒有化緣的;化緣做好事,沒有,佛教裡沒有。募化是在我們中國很晚才有,這個流弊很大,不是好事情。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是教學,佛法是教育,募化是屬於宗教的,佛教變成宗教才會有這個事情。這是什麼?這是做好事帶著有勉強,不是自動自發的。從前寺院叢林多半是國家建立的,你到大陸上看過寺廟那個匾額上「敕建」,那是國家建立的,皇帝下聖旨,命令地方政府建的,國家建的。另外一種是私人建立的,多半是大富長者一個人捐獻的。他自己的山,自己的土地,或者是自己的房子,一個人捐獻出來的。去靠化緣募化建立的,這是很晚才有,大概追溯到最早期,好像從宋以後才有,宋以前都沒聽說過。所以,這是古來大德有認為募化是不如法,我們想想很有道理,為什麼?裡面流弊很多。

  正法的時候,還是要遵守佛的教誡,佛在經上常常勸勉我們,我們要自動自發,這就對了,一切成就是自然的,這才殊勝。所以,佛法常常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是什麼?你心裡面先設計,慢慢再籌劃,這是攀緣;隨緣是什麼?緣成了,大家同心協力,自自然然成就,不操一點心,不費一點事情,事情就圓滿,這是隨緣。隨緣心清淨,最重要的,決定不能破壞覺正淨,以我們本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個決定不能破壞,這樣一切事業成就是對的,非常如法。假如說我的事業成就了,很大的事業,清淨心失掉了,平等心也失掉了,迷惑顛倒;換句話說,這個福報六道裡面享,決定不能成正果。因此,佛在經上才一再囑咐我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修福修得再大,你利益眾生還很有限,何況你都還有弊病;你成佛之後,你說你要度多少眾生,那個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的。所以,還是往生成佛是最要緊的一樁大事。

  幫助要報佛恩,那就是弘揚佛法,弘揚這個法門,隨分隨力。我有能力,行!我可以建個道場,我請法師經常不斷的到這裡來講經說法,可以。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很方便,咱們流通錄音帶。在美國這個地方,我覺得流通錄音帶是我們弘法利生最主要的一個工作。你家裡買個機器,拷貝的機器,一個拷三個,你每聽一遍就拷三個帶子,送給你一些朋友,輾轉流通,勸他們。你們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套,聽一遍就多了三個,聽一遍又多三個,到處去,這個效果就大。你說廣播電台,有些人沒時間聽,講經不見得大家能有時間到這個道場來參加,這個方法最好,是我們能力都做得到的。每一家都是道場,每一家都是轉法輪,讓那個輪子去轉,不要在那裡停止!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