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  (第九集)  1989/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14-0009

  請掀開講義第十五頁第三行,看第九這一條: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這個方法是根據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當中第十八願,而建立修持的方法。黃老居士對於這一句,他簡單的解釋,解釋得非常之好。什麼叫做『一向專念』?就是『專恆依止持名念佛』。專是專一,恆是恆長,永遠保持,就是執持名號,這就叫做一向專念。

  下面就說明這個方式的來由,以及這個方式的功效。來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十念必生。『行人』,就是專修念佛法門或者是發願求生淨土的這個人。發心之後一定要一向專念。底下這兩句是講的效果,『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這一句裡頭要注意這個「圓」字,如果單單講證不退,說實在話還不算希奇。不退後面我們會說到有三種,我們叫三不退。第一種是位不退。位不退這很低,在小乘來說初果就證得。這個教是大乘圓教,尤其是古人所判的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圓教初信位菩薩就位不退了。第二個是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菩薩的果位,絕對不會再退到阿羅漢,不會再退到小乘。第三個是念不退。念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他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不會再退轉。這是通常我們講三不退。

  由此可知,真正證到三不退是圓教初住,統統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雖然證得不圓,這個地方講「圓證」,圓是圓滿的證得,他那個是少分證得不是圓滿的。這個圓滿證得是什麼人?最低限度都是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所以這一句在此地分量非常之重。換句話說,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實在講他是凡夫,他一品煩惱也沒有斷,可能帶業往生,可是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忽然就變成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這不可思議。所以這個難信之法。研究教理的人他不能相信,他說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人家辛辛苦苦多生多劫才證到這個位子,你怎麼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就證得?他說沒有這回事情。但是我們相信,這是佛說的。這個經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師前面講絕對不是九界眾生自力所能夠了解的。九界就包括菩薩、等覺菩薩都在裡面。單靠自己力量想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不容易,所以能信那是很大的福報,那是真正的善根。下面這解釋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者。古云。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古德這樣說法,這都算是『一向專念』。底下就解釋:

  【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這就是一生,這個『盡形壽』就是一生。這是上根之人,也可以說是上等的修學。從發心念佛這一天起,一直到盡最後一口氣,不中斷的,這叫盡形壽的一向專念。這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得要有清閒,有這個環境,才能夠做得到。如果說工作非常繁忙的人,他就做不到的。工作如果不需要用思考的可以做到,我一面做工,一面可以念佛。如果需要用思考的,這是決定做不到的,這是我們要曉得。

  【下者。未能及此。】

  這就是像前面講盡形壽念佛,他環境,他做不到。

  【或因障重。或以事繁。】

  這都是障礙,不能夠像前面所說的這個念法。

  【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你看這是最簡單的,就是早晨起來念十口氣,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口氣,一次都不缺,他也是『一向專念』。他一天沒有缺過!一天兩次,一生都不缺,他也符合一向專念,也符合這個標準。所以我們在這個繁忙的社會裡面,用這個方法最好。這個方法可以保證你早晚課的時候不會缺,因為它時間短。家裡有佛像沒有佛像都沒關係。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念十口氣,盡一口氣叫一念,我們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用這個方法。這要不了幾分鐘的時間,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晚上在睡覺之前,洗了臉、漱了口在睡覺之前也念十口氣,這叫十念法。用這個方法,你只要從發心到你也是講盡形壽,都是講盡形壽,一天都不缺,我一天早晚兩堂功課不缺。平常念佛叫散念,這叫定課,定課是決定不能缺的。散課多少不拘,那沒有關係,定課是不能缺的,這是符合一向專念。所以這個法門人人可以做得到,沒有一個人不能修。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諸位要知道,這個『十念』就是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十念。他十念符不符合一向專念?符合。怎麼符合?因為他一生都不知道有阿彌陀佛,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忽然人家教他念佛,他發了心,他念十句就往生了。他這十句從初發心一直到往生沒有中斷過,所以也符合一向專念,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絕對不是他以前曾經聽說過的沒有修,到臨命終時再來修,那個不算。

  像唐朝張善和,張善和就是十念往生的。他是個殺牛的屠夫,殺業很重。在臨命終的時候,他看到很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是地獄境界現前。他知道這個罪業很重,這麼多人來問他要命,來討命,他就大喊救命。所以這是機緣就很巧,正好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他在裡面喊救命,出家人就來問一問什麼事情?他就大說:好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出家人知道,趕快點了一把香,教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接著這一把香就大聲念佛,念了十聲,他說:牛頭人沒有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他就跟阿彌陀佛走了。這就是臨終『十念必生』。所以張善和是非常好的例子。但是古德對於這樁事情也給我們提出高度的警惕,決定不能存僥倖之心。張善和造這麼大的罪業,臨終念佛還能往生,我們多造一點罪業沒有關係,臨終還來得及。就怕人起這樣的誤會。

  所以張善和之往生有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我們想想臨命終時能不能遇得到?第一個條件他頭腦清醒,他不迷惑。如果臨終的時候神志迷惑就很難了。有很多人病重的時候、臨終的時候家親眷屬都不認識了,那個往生希望很渺茫,那就是業障非常重,很渺茫。所以第一個要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楚,不顛倒,清清楚楚,這不得了,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第二個得有人提醒你念阿彌陀佛。關鍵的時候,如果一下把這個佛號忘掉了,這馬上就完了,得遇到善知識提醒。第三個條件,一聽到阿彌陀佛之後,就誠心誠意求生淨土。這個誠心誠意求生淨土就是懺除業障,悔過,這是悔過往生。自己知道以前造的這個罪業太深、太重了,真的知道錯了,自己承認這個錯了,求佛慈悲接引。所以臨終有悔過,真正徹底悔過之心。

  往生可以說是兩個主要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積功累德,像我們現在修的,積功累德。第二種像張善和這一類,臨命終才聞到佛號的,那是懺罪往生的,悔過、懺罪往生的,往生的條件有這兩大類。但是懺罪往生必須要具備這些條件,否則的話很難很難,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知道積功累德。以往我們沒有聞到佛法,或者接觸佛法所聽的都不是正法,我們做許多錯事,造了許多罪業,自己不知道。已經造了,也不必常常去難過,從今天起我不再造,這就叫做懺除業障。如果現在曉得了還要繼續造,這就錯了,那求往生,你佛號念得再多也沒用處。所以從今天起決定不再造業,這就是懺除業障。我們真正念佛的人,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這個世間什麼樣的苦難我們都很樂意受,什麼樣的環境我們也能夠處得下來,不必去計較,我們這個心安住在佛號上。這個法門比般若法門來得巧妙,前面講的「巧入無生」。

  《金剛經》上,就是《金剛經》這個法會,須菩提尊者是個當機者。這個法會實在講就是須菩提他的定力很深,智慧很高,他看出釋迦牟尼佛不思議自在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看出來了,所以他非常的讚歎。釋迦牟尼佛也明瞭,也知道,知道他入了這個境界,所以很歡喜。他提出二個問題,《金剛經》上實在講就是解答兩個問題。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第二個問題「應云何住」?這兩大問題。心是什麼?妄念。拿現在的話來說怎樣克服妄念?第二個問題,我這個心要安住在哪個地方最恰當?就這麼兩大問題,佛說了這一部經。這部經你們把它多念幾遍,你看看這兩個問題,你有沒有找到答案。當然答案在經上,經上要沒有答案,那經怎麼能圓滿?經講圓滿了自然答案都在裡面,可是不容易做到。

  如果這兩個問題要在彌陀會上來講就很容易答覆,「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行了。用什麼方法降伏妄念?念這個佛號就行了,妄念就沒有了。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上就行了。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金剛經》上這兩大問題都答覆了。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古德講的「暗合道妙」,真的。這一合掌,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給你解答,不管你問什麼問題。你一合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正確的答覆他,能不能體會那是他,的確是圓滿的解答了。所以這一大藏教,釋迦牟尼佛一生講這麼多經,多少菩薩聲聞,這一切眾生提出多少問題,實在這個問題要在這個會上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答了,全都答覆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還用得著那麼多經論?這是妙處!所以這句阿彌陀佛是一大藏經總結處,都結在這個阿彌陀佛上,所以「一向專念」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再看末後這段:

  【行者應知。】

  就是學這個法門的人應該要知道。

  【一向專念。指從最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

  這是一定要曉得『一向專念』,這一句話的定義。

  【而其關鍵實在最後。】

  最後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愈是最後是愈重要。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

  這個我們真的看到,看到不少。一生念阿彌陀佛。

  【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

  念了一生佛號,念的不得力,到最後改修別的法門去了,這個我們看到的很多很多。

  【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

  臨命終時不想去了,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對這個世間有掛念、留戀,捨不得離開,所以他不念佛了。

  【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這不叫做『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決定是有始有終。這一類人是有始無終,最後他不修這個法門,這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法門是愈到最後愈重要,能不能成就就看最後的這個時候,功夫能不能用得力。也許我們會懷疑,念佛念了一生為什麼會改行別的法門?如果從原理上來說,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如果就事論事來說,他對於這個法門認識不清楚,半信半疑,所以他的功夫不得力。念了幾年之後覺得沒有成就,他就懷疑,要改修其他法門,這是原因之所在。

  所以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就講得很清楚。要想叫人在這個法門有堅定的信心,他說一定要研究《無量壽經》,單單靠小本《彌陀經》不行,為什麼?太簡單了。小本《彌陀經》固然有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講得非常透徹、非常詳細,但是能夠念《疏鈔》、《要解》的人不多,這些都是事實。所以流通《無量壽經》就非常非常的重要。《無量壽經》說實在話,如果不細細的來研究討論,經文雖然擺在面前,有的時候,我們也就疏忽的看過去了,也沒有法子得到一個相當程度的理解。可見得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切眾生了生死、成佛道關鍵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小問題,不是一樁小事,真正稱得上是大事因緣。

  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個事實真相介紹給那些有心念佛求生淨土的同修,幫助他堅定信心,也就是幫助他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我覺得是世間最快樂的一樁事情。你看我們古聖先賢教學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這是一生最樂之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那是小樂,我們這是「得無始劫以來當生成佛」,這個人還得了,這是天下英才不能比的。這是幫助一個人從凡夫位一下就跳到佛位去了,跟世間教師這個樂不能比,無法相比的!幫助一個人從凡夫成佛。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有這種懷疑的人多,很多。底下這是兩句簡單的答覆: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這對於前面辯體這一段,體性這一段,一定要清楚,他這一句話已經明瞭,『能念所念』確實是『實相』,所以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議。底下引《要解》來解釋:

  【要解云。無量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

  諸位要明瞭,『無量光』跟『無量壽』都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不是從外頭來的。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阿彌陀佛如是,我們自己也如是。只是我們的無量光壽不能現前,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現前了;我們借他的光壽點燃自己的光壽,跟他一樣,自他不二。好像這兩盞燈,我們說是兩支蠟燭,我的蠟燭滅了,你那個蠟燭點燃了,我這個蠟燭沒點,沒點本來有光,你那個點燃了,我借你那個點一點,我的也點燃了。我這個點燃跟你那個光沒有兩樣,是一樣的,借阿彌陀佛點燃的那個點燃自己自性無量光壽,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本身具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自己要沒有,佛也幫不上忙,因為自己有,所以他幫得上忙,就是你願不願意去借他這個光去點一點就是了。『遍十方,窮三際』,這是指性量之大,也就是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

  【橫豎交徹。皆法界體。】

  『法界』的本體,法界本體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個我們簡單勘驗也能夠體會到一些。《楞嚴經》舉的見性,它說我們眼睛能見,如果我們的見性要沒有達到這個物體,譬如講這個茶杯,我的見性要沒有達到它,我怎麼能見到它?我能夠見到它,證明我的見性達到它;我能夠看到虛空法界,我的見性遍滿虛空法界;我能夠聽到一切音聲,我的聞性遍虛空法界。你如果要是不遍,你怎麼會聽得見?你怎麼會看得見?實在講我們現在因為自己這個心被煩惱纏縛住,所透出來的作用太小了。好比太陽的光被厚厚的雲層遮住了,這陰天下雨了,下雨還是有光明,光明在哪裡?還是日光,透過雲層的日光,光線很弱。佛與大菩薩是晴天的陽光,所以他這個光是圓滿的;我們凡夫是陰天下雨的那個日光,所以我們今天六根都有限度。我們夜晚看這個星球,看是看見了,看得不清楚,不能像在眼前的東西看得那麼仔細,看得那麼清楚。佛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這些障礙去掉了,雲層去掉,再遠再遠的虛空法界,我們看到就像看眼前的東西一樣清清楚楚。他說我們六根的能力本來如是,不需要用儀器。

  我們坐在此地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像佛跟我們講距離多少?一尋。一尋是多遠?八尺,距離八尺。我們面對面差不多八尺就看得這麼仔細,他說你本來的能力是如此。現在我們這個能力喪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正失掉,真正失掉沒有這個道理,不會是真正失掉,叫迷失。你一不迷了,這個能力馬上就恢復,這我們俗人叫神通。神通是本來有的能力,一點都不希奇。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修到清淨心,心清淨了,見思煩惱自然沒有,塵沙、無明逐漸也消除了,我們能力逐漸逐漸都恢復了。所以這是講法界體,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是實相,都是性體,連名號也是如此,也是從性體上建立的。所以:

  【即眾生本覺理性。】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連阿彌陀佛的名號都是我們自己的『本覺理性』。理性就是真如本性。

  【持名即始覺合本。】

  我們念這句名號,這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就是始覺與本覺相合了。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理上講,始覺、本覺是一不是二;事上講,我們能念的是眾生,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我跟阿彌陀佛不二。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所以這一相應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相應前面跟諸位細說過。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所以為什麼這個名號功德這麼大?名號功德能消一切業障,能消一切罪業。換句話說,任何方法所消不了的那個罪業,佛號能消。這一句佛號比那個咒語容易念得多了。阿彌陀佛名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力量是任何咒語都不能比的,沒有法子比的。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是本覺理體。念這句佛號,一切都包括了,沒有一樣不在其中。好像我們這個國家,這個名號是國家的國號,念那些咒語或者是州的名號,城市的名號,鄉鎮的名號,他念的是那個,與那個相應。這個國號一念,全體都相應了。所以你就曉得這句阿彌陀佛是自性的稱號,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現在你念這個名號是根本的名號,所有一切經咒都離不開這句名號,也可以說所有一切經咒都歸這句名號。這真正是把佛法根源找到了。末後這一段說:

  【一句彌陀。人人能念。】

  很容易念。

  【個個可行。名召萬德。妙感難思。】

  『感』是感應。『妙』是奇妙。玄妙的感應不可思議。

  【從有念巧入無念。】

  這個前面說過。

  【即凡心頓顯果德。】

  為什麼凡夫能夠一生成佛,而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個道理就在此地。

  【如疏鈔云。】

  蓮池大師說的。

  【齊諸聖於片言。】

  『片言』就是一句名號。『諸聖』是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這些等覺菩薩。『齊』是跟他們等齊。就憑這一句佛號,就跟他們平等,等齊了。

  【越三祇於一念。】

  『三祇』是講一般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你這一念阿彌陀佛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實在是找不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夏蓮居老居士把我們現前這個世間的現象,在《寶王三昧懺》第三十九頁、第四十頁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書我們這兩天再打電話問問達拉斯有沒有收到,叫他趕快寄來。我們看了以後就曉得現在這個情形怎麼來的,後來有什麼樣的結果你就會清楚、會明瞭。講目前邪知邪見橫行,一般人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積非成是,混淆視聽。

  【極圓極頓。至簡至易。】

  這個法門圓極了。『圓』是圓滿,一絲毫缺點找不到。不像其他,其他就是圓教的經典,雖然說圓,並不是真正的圓滿。唯獨這部經極圓。『頓』是快,頓超,他確實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就辦完了。生死大事,成佛的大事,也就是明心見性,恢復我們自性的這個大事,在一生當中能夠圓滿的做到,而且簡單容易。『至』是講到極處,極簡單、極容易。只要你相信,只要你發願,只要你肯念這句佛號,你看多容易。不能一天到晚念,這個十念法你看太容易了,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幾分鐘功課就做完了。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這句確實是本經修行的宗旨,修學的綱領。不僅如是,同時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眾生,『指歸』就在此地。所以古人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把宗說出來了。下面是趣,底下「明趣」。趣是歸趣。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

  它的歸結。

  【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圓生』是圓滿的生。一生一切生,這是不可思議之處。其他任何諸佛剎土都有四土,但是四土不在一起;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

  【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這是簡單跟大家做一個介紹。四土第一個是:

  【凡聖同居土。要解云。此土凡聖之同居。】

  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佛菩薩雖然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不容易遇到。而且佛菩薩住在哪裡?跟諸位說住在我們中國,沒有聽說世界上外國有佛菩薩道場,沒聽說過,住在中國。美國佛教很興,佛教是不是真的到美國來了?給諸位說:沒有。我前幾年在邁阿密講經的時候,邁阿密是曾憲煒居士在那裡住持的。他那個觀念我覺得很正確。他說我們應該以外國人為對象,所以他那個學佛社外國人多。他英語好,他自己做翻譯。

  我那天在那裡講經時候,聽眾有二十多個外國人,外國人佔一半。我就對外國人講:佛教沒有到美國來。他們很希奇,沒有到我們美國來。為什麼?我說:你看一看那個佛像,中國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國人,日本人造那個佛像就像日本人,泰國人造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就像泰國人。我說:你們幾時看到有一尊佛菩薩像你們美國人的樣子?沒有!所以證明佛菩薩沒有到美國來。我說的話是真的,不要看美國現在佛教很興盛,佛菩薩沒有來。因為什麼?這個地方思想非常混亂。大乘經上有一句,這是佛教教給我們的「邪見稠林,不轉法輪」,稠是稠密,這個地方邪知邪見的人太多了,在這裡不講佛法,這是大慈大悲。為什麼不講?講了他們要毀謗;換句話說,你給他一個下地獄的機緣。你不說佛法他就不會謗三寶,你說佛法他就毀謗正法,毀謗正法就墮阿鼻地獄,所以說不要去講,不要叫他們墮阿鼻地獄,很慈悲,非常慈悲。邪見稠林,不轉法輪,免得這些眾生造罪業。你看佛是慈悲到了極處,他來給你說法是大慈大悲,他不來還是大慈大悲。

  在我們中國最顯著的,唐朝法照禪師,這是禪宗的一位大德。他以前修行在湖南衡山,在南嶽,在衡山修行。他有天早晨,寺院裡面早晨是吃粥,就是稀飯吃粥,比這個稀飯還要稀,吃粥。在那個時候寺院叢林都還用缽,自己用自己的缽。他有天早晨吃粥的時候,他頭往缽裡面一看,忽然看到缽裡面現了一個境界。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看到一個畫面,這個畫面看得清清楚楚。一座山,山裡面有一個廟,廟的匾額都看得清楚,叫「大聖竹林寺」,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有兩位菩薩在說法,大概有一萬多人圍繞著在聽經。他早餐完了之後,就把見到這個境界給他這些同學們說。同學們聽了,有個人聽了之後說:你講的這個山的形狀,道路的情形,好像是五臺山。他說:你看到文殊、普賢在那邊講經說法。就勸他去朝山去,去朝五臺山。他就去了,他真的去朝五臺山了。到了五臺所看到那個景致,真的跟他那個缽裡頭所見的境界完全一樣,他就循著這個路走,果然被他找到了。大聖竹林寺,真找到了。到裡面一看,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正在講經說法,有一萬多人在聽,他也擠到前面去,坐在那裡聽了一座。

  文殊菩薩經講完了,他上前去問,就請教。他說:現在末法時期(唐朝是末法開始),末法時期了。他說:眾生的根性不如以往,應當修什麼法門比較可靠?文殊菩薩就跟他講:修念佛法門最為穩當。他說:念什麼佛?就告訴他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文殊菩薩非常慈悲,當時就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了幾聲給他聽。他就學會了,學會之後就下山。下山之後沿路做記號。為什麼?下一次好來,不要迷路了。正在做記號,回頭一看,廟沒有了,一片荒山。他自己才覺悟,這是菩薩化現的。他有這個緣分,他回到長安之後,他不再到湖南,他就在長安,唐朝的首都在長安,在長安附近找了個地方蓋念佛堂,提倡念佛法門。念佛的聲調就學的文殊菩薩的,這個聲調就是「五會念佛」。

  所以五會念佛這個聲調是文殊菩薩傳給法照的,法照傳下來的。但是諸位要曉得現在台灣這個五會念佛的音調不是原來的那個調子,決定不是,這個調子很久失傳了。現在大家揣摩揣摩弄了這麼一個調在念,像唱歌一樣的,怎麼曉得它不是的?諸位一定要曉得道理,要明理。這個佛號念了決定會叫人得清淨心的,這就對了。他現在這個念法念得很好聽,像唱歌表演一樣,但是不能得清淨心,所以我們想決定不是那個聲調。那個聲調決定是叫你得清淨心的。所以你從這點來看,效果上來看,我們可以斷定它不是文殊菩薩所傳的。但是這個聲調也不錯,為什麼?拿出去表演很好,像唱歌、表演,接引大眾,這個很好,結結佛緣,非常好。真正用這個聲調來念佛,不行。因為它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長,一會兒短,你的心定不下來,它像唱歌一樣。

  這個東西雖然是民國初年,出家人懂得音樂研究的,但是他不知道,、不曉得淨土念佛原理,也就是說他念的是與感情相應,與心性不相應;與感情相應,還是有很濃厚的感情在裡面,這個心性是平等一相,它與這個不相應,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就是說明了文殊、普賢是在五臺、在峨眉沒錯。地藏菩薩的應化事跡非常之多,觀音菩薩更不必說了,這是千處有求千處應!

  還有像《三昧水懺》,在台灣寺廟裡,拜這個懺的很多。《三昧水懺》的故事是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十世高僧,十世!很了不起,真是生生世世出家修行都有成就。這第十世的時候福報就很大,做了皇帝的老師,國師。因為過去世的冤業,冤家還是纏繞著他。因為他有道行,他有護法神保護他,所以雖然有冤家對頭不敢接近。但是這個冤家對頭怨恨的心太強,決定不饒恕他,雖有護法神,他還是等機會。這一下做了國師,皇帝送給他一個禮物,這個禮物是什麼?沈香寶座,太師椅。寶座,太師椅,沈香木雕的,你們想想這個價值多高?現在這個沈香木,沈香放在水裡面會沈下去的,在我們台灣,現在沈香一斤恐怕要幾十萬台幣,台幣要幾十萬。一般講沈香都是假的不是真正的,真正沈香不得了!那個寶座你想想看那多重,這真正是寶物。皇帝送給他,他一高興了,傲慢心起來了,顯得有點驕傲。真是所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這種氣概,皇帝的老師。這一點傲慢心起來了,護法神就走了,道行就沒有了,退掉了。

  你們諸位想想這貢高我慢,他才動這一念,護法神就離開了。護法神一走,他的冤家找上身來了,就害了個人面瘡,人面瘡幾乎送了他的命。以後就想到什麼?想到有個出家人,這是在他自己年輕的時候,還沒得志的時候,他那時候修行很好,的確很有慈悲心。這是一個阿羅漢就是迦諾迦尊者,阿羅漢,故意變現一個像討飯叫花子一樣的一個出家人,身上都是爛的,長的毒瘡流得膿流得血,在路上躺在那裡。他看到很可憐,就幫助他洗,用舌頭舔他那個瘡口,真是很慈悲幫助他。迦諾迦尊者看到,你對我這麼好,別人看到我都討厭,遠遠都走開了,你能夠幫助我,所以他就給他一句話,你將來有難的時候你來找我,我住在四川什麼地方,告訴他,有兩棵松樹。你到那個地方叫我,我就住在那個地方。

  所以他生這個人面瘡的時候,那時候國師,許許多多天下最好的醫生來看他都沒有辦法,他以後就想到這樁事情,想去找這個出家人,就到四川去找。果然走到這個山上看到有兩棵樹,他在旁邊就叫。這一叫就現出宮殿,寺院就現出來了。迦諾迦尊者出來迎接他,用三昧水來幫他洗,告訴他這個病的根源。這個冤仇在漢朝時候結的,跟他講十世因果的事情。所以那是阿羅漢試驗他,果然還有一點慈悲心他還得救,如果他那個時候連這點慈悲心都沒有,那就完了,那必然墮落。所以他知道什麼時候你會起傲慢心,什麼時候冤家對頭會找上門來,這樣子給他調解。冤家債主走了,他這個病才治好,《三昧水懺》就是這個故事。所以叫《慈悲三昧水懺》,唯有大慈大悲才能夠解冤釋結,把這個怨結解開。這就是說阿羅漢也在我們這個世間,菩薩也在我們這個世間,但是只有很少有緣的人才能見得到,大多數的人見不到。這裡就提出來,蕅益大師說:

  【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

  就是比極樂世界不如的,比極樂世界差的有四點。第一個是:

  【暫同。】

  同居是『暫同』,不是永久的同。

  【二乘證果便入滅。】

  『二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沒有證果,他在我們這個世間裡跟我們同居;他要證了果之後,他就入般涅槃,他不跟我們同居,所以是暫同。

  【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

  菩薩示現在我們這裡是度化眾生的,眾生不肯學佛,不肯聽話,不願意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些菩薩就不再示現了。可見得是這個「同」不是時常在一起的,偶爾有這個機緣遇到。

  【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

  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天天在一起,一直到我們自己成佛了,他都陪同我們,所以那真正叫同居。天天在一起,地位平等,沒有高下,這是太難得、太難得,所以真正是同居。第二講我們這個世間對於這些菩薩、羅漢難遇,就像我剛才所講的。

  【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

  不是緣分很深的人,見不到!

  【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

  就像老師、同學一樣,一天到晚在一塊。這是天天在一起,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難遇』。第三:

  【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

  這講我們這個世間。

  【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這經文上講的。那個地方有太多太多,沒有辦法計算的。不要說我們凡夫無法計算,佛在《無量壽經》上說過,十方世界的眾生統統都證到辟支佛果,神通都像目犍連一樣,共同來計算都算不出來。你才曉得那個地方聖人之多,太多!這是真正難得。第四個:

  【所作不同。】

  在我們這個世間凡聖『所作不同』。

  【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沈無定。】

  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幹什麼?天天在製造六道輪迴。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我們所接觸看到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造三惡業。貪瞋痴都在搞這個。搞這個果報不得了,這很可怕,都是在三惡道。所以造六道輪迴業,他專造三惡道的罪業,這怎麼得了?這太可怕了。造人天業的人少,現在很少很少,絕大多數的人都在造三惡道的罪業。

  所以台灣這幾年來不得了,搞股票,有些我們學佛的同修他也去搞股票,回來之後來跟我講,聽了我講經,他說:師父,你講的那個,在股票市場馬上就看到,貪瞋痴慢那個面孔立刻就表現出來。股票一漲,他就高興,一落,瞋恚心就出來。他說那個完全是一剎那當中,全部都看出來貪瞋痴慢疑什麼東西。我說:那是一個什麼場合?那是造三惡道的場合,我說:你以後不能再去,去到那裡果報在三惡道。真的,一點都不假,得不償失。何況你縱然得來,不義之財縱然得到,很快就消失、就沒有了。投機取巧,都做無本的生意,決定不是一樁好事情。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的,決定不要去貪圖。

  【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他天天幹什麼?人家天天在斷無明,在開智慧,一直往成佛的道路上精進,哪裡像我們這裡搞六道輪迴,不一樣!幹的工作不相同。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覺悟了,雖然現在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真信發願,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報名註冊,你決定去了。現在人雖然沒去,實在講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已經不屬於這個世界。自己一定要明瞭這樁事情,要直下承當,我確實是如此,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今天所做的跟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完全相同。我們在生活裡面做什麼?斷煩惱,斷貪瞋痴慢,離分別執著,向佛道努力精進。尤其這個法門,佛道可以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部《無量壽經》,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成佛之道。只要我們常常讀誦,三業精勤;禮拜阿彌陀佛,稱揚阿彌陀佛(這就是念佛),想念阿彌陀佛。心裡不要想別的事情,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無量壽經》,經裡面講的這個境界,我們常常想這個,這一生決定往生,不會空過的。

  【尤勝者。】

  就是尤其殊勝的。

  【不待斷惑。】

  『惑』是煩惱,不必斷煩惱。這是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

  【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看條件就這麼簡單,只要你能發心。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非常之好,真正相信,真正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看人家講得多清楚,這個我們可以發得出來的。專心一意的去求,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能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便蒙佛願冥加。】

  阿彌陀佛的願力,冥冥當中就加持你了。這雖然是冥冥當中加持,有的時候自己能感覺得到,佛菩薩確實在保佑我們。

  【決得往生淨土。】

  決定能夠得到,這個語氣非常之肯定。

  【其事甚易。】

  的確容易,一點都不難。

  【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

  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個事情。這一樁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獨有。

  【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這也是殊勝不可思議之處。我們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還是凡夫,為什麼?我們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確實沒有斷!所以到那個地方,我們是生在凡聖同居土。為什麼說『圓生四土』?就是它四土合在一起的。譬如我們這個房間裡坐著十幾個人,我是凡夫,他是阿羅漢,他是地上菩薩,他是等覺菩薩,我們大家在一塊。個人這個土都不一樣,它融合在一起。我是凡聖同居土,阿羅漢是方便有餘土,菩薩是實報莊嚴土,等覺菩薩是常寂光淨土,它四土合在一塊,不是分開來的。所以那個凡聖是真正同居,天天在一起。

  因此那個高的淨土,這個低級的人也享受到,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狀況與等覺菩薩完全相同。本來凡聖同居土哪有這麼好的待遇?沒有這麼好的享受,這是享那些菩薩的福,實在講享阿彌陀佛的福報。因為那個國土是阿彌陀佛變現的,它是四土一起的,所以一生一切生。像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去往生,當然人家生的是常寂光土,可是他也同時生實報土、方便土、凡聖同居土,這同時生,「圓生四土」。我們凡夫到那裡生凡聖同居土,也同時有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所以同時的。這是很奇妙的,十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叫圓生四土,這是比什麼都殊勝。

  天天跟這些大菩薩們在一起,跟這些諸佛如來在一起,人怎麼會有退轉?不可能的事情,自自然然被他們帶就帶上去了。所以縱然阿賴耶識裡還有惡的種子,惡的習氣,但是沒有惡緣。西方極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上善是等覺菩薩稱為上善,等覺以下的稱為善人,上善人數就多得不得了,數不清,所以才曉得這個世界的莊嚴無比,這是說的凡聖同居土。再看第二段:

  【方便有餘土。念佛功深。】

  『功』是功夫深。

  【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

  這是講念佛功夫深了。所以這個念佛功夫有三等。凡聖同居土這是功夫最下的。見思煩惱沒斷,雖沒有斷他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因為他佛號得力。所以古人有個比喻叫「石頭壓草」,草雖然在,但是壓住了它不會長。功夫成一片就是石頭壓草,是伏煩惱,沒斷。我們通常講帶業往生專門是講這個。見思煩惱的確貪瞋痴慢統統都有,都有怎麼樣?不起作用,就是自己的警覺心很高,這個念頭才起來,馬上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它壓住了,伏住了。所以這個煩惱現行第一念,第一念貪瞋痴慢的心起來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蓋下去。不會叫這個念頭繼續發展,這是這個功夫,往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叫煩惱繼續發展,這個不好,這就是很大的障礙。所以念佛為什麼要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他壓不住煩惱,念佛雖然念得再多,他煩惱還照樣起作用,照樣起現行,這句佛號決定伏不住煩惱,這叫不得力,這樣的人往生就沒有把握。

  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白這個道理,怎樣我自己才能夠往生?就是我這個念頭我換得很快,一起心動念馬上阿彌陀佛就換過來。我能夠得力,能夠把煩惱真的伏住,這樣自己有把握往生,真有把握往生了。所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前面我告訴大家的要放下,不要去分別,不要去計較,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真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成佛的祕訣,決定不能叫一面念佛,煩惱一面繼續增長,這不可以,這是大忌諱,這第一層功夫。第一層功夫達到了,我們繼續努力的去念,希望什麼?希望功夫提到更高的一個層次,就是事一心不亂。先我們煩惱伏住了,到一個煩惱自然沒有,自然煩惱沒有了,就入了事一心,這往生品位就增高,這到事一心:

  【則橫生極樂方便有餘土。】

  也是我們一生當中就辦到的。所以到了決定有把握,這個時候實在跟諸位說,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上乘功夫成片不是講一心不亂,上乘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行,也不礙事,他就有這個能力。有這樣的能力往往他就去了,他不留戀這個世間他就去了,當然是很好,值得讚歎的。可是我覺得有這個能力,最好還不要去,為什麼不要去?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不在這裡修行?到西方極樂世界固然是不退轉,但是進展得慢。這個世界雖然會退,你只要能夠不退,進步得快,為什麼?這個地方有大風大浪,你能夠禁得起,這了不起。西方極樂世界平平穩穩,沒有風浪,所以他進步得慢。所以既然有這個功夫了,為什麼不在這個地方再努力個幾年,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到了事一心不亂,就應當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自己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把握的時候,應當在這個世間多留幾年,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對的。不要著急走,一有走的可能,馬上就走固然是很好,如果你不是很不得已,並沒有什麼外界力量來壓迫你,逼迫著你,可以不必走,可以繼續努力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第三就是:

  【實報莊嚴土。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

  這是開頭講,這是從『事一心』往上提升的,所以是到這個境界。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這段都是講事一心的。事一心是有定還沒有開慧。

  【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這就是入了理一心。理就是自性,與自性相契了,也就是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是理一心,前面是得定,定能斷見思煩惱,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沒見性,所以他生的是方便有餘土。這個地方見性了。『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是自自然然的,只要功夫念純熟念到了,自然就相應。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現前讀經有助於我們見性時間的縮短。如果單念這句阿彌陀佛不去讀經,這李老師以前做個比喻好比十年你才能夠見性,如果你加上讀經,五年可能就見性,會把你時間縮短,會提前,為什麼?你明理。又明理又修定,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定。一向專念,專就是定,又明理又修定,這個快。所以又明理修定是要以修定為主,我們一定是以念佛為主。所以經一天念一遍,或者念個二、三遍,很好。念熟了這部經,一遍念下來大概四十分鐘到四十五分鐘,這部《無量壽經》念熟了。要以念佛為主,以念經為助,正助雙修,幫助你契入理一心。見性之後: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這個『一心』就是前面講的實相。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這就是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怎麼說無念?因為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心裡頭清清淨淨的,的確一念不生。為什麼說『不落無念』?口裡這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沒有中斷,所以是有念無念兩邊都離開了。「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無兩面都離開了,他心裡是真正中道第一義諦。

  【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這就是念佛的人,他能念跟所念能所雙忘,他兩邊不執著。像我們初學念佛的人,的確還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有能所。我們初學念到能所雙忘,這是入了理一心。這是說你不能說它有,但是你也不能說它無。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他的心清清楚楚,他的佛號字字分明,他也不落有,不落無,有無兩邊都不落,這就是: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

  這功夫到這個境界,這是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沒有辦法說得出來的。所以他是一心顯露,就是真心顯露,清淨本然的本性。

  【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所以慧裡面一定有定,定裡頭不一定有慧;有慧的人決定有定,有定的人不一定有慧,這個諸位要知道。有戒的人,戒律守得很好,戒律持得很好,不一定有定;有定的人決定戒律好。定包括戒,戒不包括定。所以現在有些持戒持得很好,他得不到定,原因在什麼地方?他犯了貢高我慢。我修持得很好,他不守戒,他不如我,這樣他怎麼能得定?他不能得定。所以六祖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見他人過,你就得定了。自己修行得好,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破戒了,所以他戒律是不錯,他決定得不到定,這要知道的。所以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我自己戒律守得很好,我不管別人,我才會得定。所以定有定共戒,道共戒。道戒是慧,所以一有慧,三學一定具足,戒定慧統統圓滿。這些我們自己修行,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此地所講的『靈靈不昧,歷歷分明』,這是慧。可是我們是行住坐臥,唯此一念,這是定。定慧等學,對於我們自己才不會產生障礙,才不會有妨礙,要定慧等學。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淨土是理,不是事,所以不是另外有個淨土。實際上淨土只有三種,常寂光是理。這是『破一分無明』。無明一共有四十一品,剛剛破一品這就見法身,這就是理一心,就是實報莊嚴土。《華嚴經》上「法身大士」就是指這個境界。可見得念佛法門簡單,一句佛號就能達到。大勢至菩薩講得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用別的方法,就這個方法就行了,何必還要去找別的方法找麻煩,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一句四個字多簡單、多痛快,不要再找別的麻煩,決定達到。要曉得行門上愈簡單愈容易得力。所以李老師那個時候教給我們念佛念四個字。他說為什麼?南無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相差了三分之一,就是說明四個字比六個字好念,念四個字比念六個字省三分之一的力氣。你想想看,愈簡單到最後愈得力,愈麻煩愈不容易得力,愈簡單愈得力。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最簡單的,也就是最得力的法門。所以聰明人做簡單的、容易成就的。你看黃念祖老居士把這個法門比作什麼?現在那個自動化的照相機,他說:傻人照相機,不管什麼人,按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