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五十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六頁,倒數第二行: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佛在這一品經裡面是說明法師不退得記,來勸勉我們發願修學這個法門。請看經文,這個經文一開頭就很重要: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我們先看這一段。佛法的修學實在說一定要有善根,就跟世法是一樣的。世間法,一個人在世間一生富貴、事業、學業成就與否,固然是要靠努力,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宿世的善根。在過去古時候,我們講帝王的時代,現在所謂是專制的時代,常常流行在民間一句話,富貴功名是要靠陰功,要靠積陰德,自己有德行,祖先有陰功。換句話說,富貴功名也不是憑自己努力能得到的。但是有陰功,不努力得不到;沒有陰功,努力也得不到,陰功再加上努力,這才能夠一帆風順,這才能得到。佛法修學成就亦復如是。

  古德告訴我們,今生這個修學遇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你遇到的緣殊勝,你的修學就一帆風順;遇緣要不殊勝,縱然過去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緣沒有遇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講往生。你不求往生,我們禪宗裡面講開悟,還是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沒有因緣,遇不到真正善知識指點,你也開不了悟。由此可知,緣實實在在講,世出世間法都佔在第一個因素。這是講我們現前,實在講它是第一個因素。這段經文要給我們說明這一個事實。

  佛在此地一開端就指我們現代人,『若於來世』,「來世」就不是佛的那個時代。『乃至正法滅時』,「正法滅」後,這就是像法。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像法時代。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之後,這個世界就是滅法,就是沒有佛法了,佛法滅了。滅法,世間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很長,有佛法的時間很短。在我們看一萬二千年很長,但是在整個時劫裡面講,它是很短暫的。

  譬如說佛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賢劫這個劫是一個長時間,在這一個長時間裡面總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佛是誰?就是彌勒菩薩成佛。彌勒菩薩幾時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合我們這個世間來算,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諸位想想,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長的一個時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才一萬二千年,豈不是非常短促?所以這個世間有佛住世的時間短,沒有佛的時間非常非常之長,這是我們要曉得。

  所以人在六道裡頭輪迴,能夠得到人身,聞到佛法,實實在在講,這是希有的因緣。這個因緣如果不能夠把握住,換句話說,我們雖然遇到佛法了,遇到佛法沒有成就,這就是你沒有能夠把握這個機緣,錯過了這個機會。雖然在這一生當中積結善根,這個是一定有的,你得到這個利益了,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夠超越三界,沒有能夠斷煩惱,沒有能夠開悟,這個斷煩惱、開悟,那就是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成就,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

  佛對於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遇到這個機會,就是遇到這個因緣了,希望在這個時候就有成就。所有一切成就當中最殊勝的成就就是往生淨土,為什麼說往生淨土是最殊勝的成就?實在講我們在前面經文都曾經讀過,前面經文告訴我們,十方世界往生的菩薩,那不是普通人,不退菩薩,《華嚴經》上所稱的法身大士,絕對不是凡人,嚮往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那麼多。這在佛法裡面所謂「三轉法輪」,這個叫「作證轉」,給我們提出這麼多的證據。這麼多的證據擺在面前,我們再不能相信、再不能接受,這個就是說明我們善根、福德還沒有成熟;雖有,沒有成熟。就像本經前面所說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這個善根要用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不夠,所以這個我們不能夠見怪他們,他的善根不足,他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

  在這個地方又看到了,這是對我們講的,前面是對他方世界,或者對這個世界已經成熟的人說的,就是佛當時那個時候說的。這一段是對我們現在講的,「乃至正法滅時」,像法、末法時代了,『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在這個時代裡頭還有沒有根熟的眾生?有。不但我們現在有,現在這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即使到佛法滅盡的時候,我們底下有一章經為我們說明,整個佛法滅盡了,這一部《無量壽經》還要留在世間一百年,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有根熟的眾生。根熟是什麼?就是聽到這個法門,他能夠深信不疑,他能夠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就是「當有眾生,植諸善本」。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已曾」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見得這個善根、福德的深厚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阿闍王子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還不願意發心求生淨土。釋迦牟尼以後,菩薩、祖師大德,現在輪到我們來講,人家不相信,那有什麼奇怪?一點都不奇怪。親自聽佛講還不相信,還不肯發心,你要問為什麼原因?前面彌勒菩薩問過,佛說了,他的善根太少。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凡是真正能接受,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部經在此地給我們做證明。

  『由彼如來加威力故』。他為什麼一聽到這個法門,他就能深信不疑,死心塌地一門專修?這個原因固然是他自己的信心,他自己的善根;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他,他得到一切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能得如是廣大法門』,這個「能得」,他真正得到了。

  我們今天遇到,遇到未必得到,從你面前走過,你未必能得到。這個「得」字很有味道,就像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裡面所說的,「有禪有淨土」那個「有」字,這個「得」字跟他那個「有」字,味道是相同的。你聽淨土法門了,修淨土法門了,你到底有沒有淨土?有才能往生,沒有不能往生。你心裡頭有沒有?這個地方說你心裡頭是不是真的得到了,這是一個關鍵的字眼。真正要得到,要善根、要福德、要諸佛如來加持、要有良好的因緣。

  「如是廣大法門」就是指《無量壽經》所提倡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廣大的法門。在近幾品經裡面,這個意思說得非常之多,說得非常的深刻。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前面第一個小段是給我們說明末法時期為什麼人會信,會深信不疑,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接著,佛勸我們修學。『攝取受持』這一句話,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門之後,一定要如說修行,這個就是「攝取受持」,一定要做到「如說修行」,也就是小本《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執持名號」,這個執持要堅固,決定不能放鬆。

  你果然一心如說修學,下面說你所得到的利益:『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這個「智」有兩個智在此地,是說明大乘佛法當中常講的「二智」:「根本智」、「後得智」,或者所謂「實智」、「權智」,這兩種智慧你統統能得到。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心稱名就能夠開智慧?諸位要知道這一句「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是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境界完全相同。因為這兩種智現前,在大乘教裡面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這兩種智慧現前了,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登地了,你一定能夠獲得。

  那麼我們要再問,怎樣獲得?《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是說這一樁事情。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就是專持名號,他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他任何方法來補助,就是一個持名的方法。換句話說,雖然念佛,四種念佛有觀想、有觀像、有實相,他這個統統都不用,完全都不用,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叫「不假方便」,一門深入。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自然就斷了;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獲得「廣大一切智智」,就開悟,就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說見性成佛。但是這個佛,諸位要知道,叫「分證佛」,不是「究竟佛」,這個諸位一定要明瞭,這是「分證佛」。那麼他有能力像《普門品》上所說的三十二應,他有這個能力。這是說專心一心持名,念到理一心的時候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彼法」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指阿彌陀佛從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議的功德,你逐漸逐漸明白了,理解了。由此可知,如果「一切智智」沒有現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決定不能夠完全了解。這個境界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很多,西方世界的殊勝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西方世界狀況之理解也像「隔羅看月」,「羅」是羅紗,隔一層紗看月亮,還不是真正清楚,真正清楚,把這一點障礙應該拿掉。這是給我們說明,我們要想了解,但是不能著急,為什麼?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你要說為什麼凡夫做不到?凡夫的心不清淨,凡夫沒有智慧,所以先叫你修。念佛實在講就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達到相當程度了,定功到相當程度了,心地清淨,豁然通達,就開悟了,你就明瞭這個狀況。

  經義亦復如是。經本展開,每一個人讀誦,體會的意思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心地染淨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你體會的意境就不相同了,這是說許多人。即使我們自己一個人,一個人我們自己念這個經,遍遍體會也不相同,原因在哪裡?真用功的人,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我今天的心比昨天又進步了一點、又清淨一點了,我今天所體悟的比昨天就深、比昨天就廣。假如我不是真正做功夫,雖然天天在讀、天天在研究,心並不清淨,你所領悟的是跟昨天一樣。你一生不在清淨心上用功夫,這個經念一生,你的境界也相同。這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這一個事實實在講由我們自己本身可以能夠證實的。

  所以佛法沒有別的,這個法門講得簡單明瞭,就是叫我們修清淨心,所以修行的原則都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我們修的就是這個。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就不迷。「清淨平等覺」雖然說了三個,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學到一個就行了。我心清淨了,清淨哪有不平等?不平等決定不清淨。清淨哪有不覺?覺了哪有不清淨?所以這三條,你只要抓到一條,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都具足了,同時都得到了。

  其實我們在經題的時候都給諸位報告過,本經上教給我們這三個原則是通一切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無論用什麼方法、無論用什麼功夫,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像禪宗,禪宗跟我們用的方法不同,手段不一樣。禪宗的目的是在開悟,開悟就是覺,禪宗是走的覺門。我們今天念佛求一心不亂,是走清淨心門。禪宗是走覺心,我們走清淨心。一般教下是走正心,就是平等心,平等是正。所以經題上這三句涵蓋了一切佛法的修學,離開「清淨平等覺」,給諸位說,決定不是佛法。縱然也斷煩惱,也修禪定,也積功累德,那是人天法,他的果報在人天,得人天福報,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

  既然心地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的本身就叫做「根本智」,它起作用就叫做「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常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純一清淨。

  『獲大歡喜』,這個話是真的。因為什麼呢?他從凡夫晉等進到圓教初住菩薩了,別教就是初地菩薩了,初地叫歡喜地,得「大歡喜」。『廣為他說』,凡是真正成為菩薩了,菩薩沒有不說法的。你看我們在前面第二品裡面就讀過,菩薩才真正是為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菩薩就去了,不要等人請你說法,不請我就去了。當然菩薩有能力觀機,換句話說,到這個程度你的智慧開了,對於一切眾生,他的根性,你都知道,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眾生生生世世,他的行業你都了解、都明白,你的說法才契機,換句話說,他有能力把你前生、過去生中的善根引發出來,這叫契機,那麼你聽了之後會非常歡喜,很容易接受。這叫「廣為他說」。前面是自己得到的利益,「獲大歡喜」,這是自利,後面兩句是利他,自利利他。

  『常樂修行』,『樂』是喜歡、愛好,『修行』就是依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行」。他真的生起歡喜心了,真的喜歡依這一部經典來修行。所以此地是專指本經,專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再看底下經文: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那麼佛這一開頭叫的,這都是叫的我們。此地『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都在其中。可是諸位得要記住,前面把這個標準(前提)說在第一行,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指這種人。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想想自己對這個法門信樂的程度,就是你相信跟歡喜的程度,你就能夠知道。如果你真的相信,無比的歡喜,那就證明你確確實實善根成熟,你是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的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你今天這種堅定的信心、異常的歡喜是十方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才得到這個大歡喜,那麼這是「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從教上說。我們剛才這個說法是從感應上說的,那是真正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類。這個第二類,從教上講,就是《觀經》裡面講的「三福」,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一直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總共十一句統統做到了,那也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從教上講。可是諸位要知道,教裡頭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固然是很善,要比起感應來講,還要差一等。為什麼?像那一種善根深厚的菩薩很多,我們前面讀過「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那些菩薩,教下講的善根,他們具足,換句話說,遇到這個法門未必肯信,就像阿闍王子這一類的,未必能信。所以感應不可思議。

  學佛,雖然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不要求感應,就是不要有心、存心去求感應,那是錯誤的。因為你存心、有心去求感應,容易上魔的當。魔有神通,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有這個欲求,他就變化來欺騙你,你就很容易上當。我們沒有這個意念,有沒有感應?決定有感應。所以感應一定從真實心中如法修學,它是自然的感應,不是我們有心去求的,這個感應是正確的,魔不能得其便,魔沒有辦法擾亂,也沒有辦法摻雜在其中,這個是正確的、是對的。

  佛在這裡告訴我們了,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法』,「是法」就是指這一部經,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若已求』,你已經在修了,已經修學了。『現求』,過去不曉得,我現在才發心。『當求』,現在還沒發心,但是將來會發心。將來什麼時候發心,諸佛菩薩都知道,都看得很清楚。『皆獲善利』。「已求」、「現求」,我們知道必定得諸佛護念,為什麼?一切諸佛護念這個經、護念這個法門,所以我們依照這個經典修學必定得一切諸佛的護念。現在還沒發心,現在還不想念佛求生淨土,再過幾年他發心,或者再過個幾十年之後他發心了,那麼我們要問,諸佛現在護不護念他?護念,現在就護念,「皆獲善利」。現在雖然沒有發心,有魔在擾亂,雖有魔在擾亂,他也受魔的干擾,畢竟是有佛菩薩在當中保佑。縱然有擾亂,他過一段時期,他還會覺悟,還會回頭,可見得佛菩薩實在是慈悲,照顧得很周到。這就是與這個法門有緣,與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有緣。這實在是把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這幾句話是佛勸告我們的話。『汝等』就是指我們。『應當安住無疑』,「安住」是你要把心安住在這一部經典上,安住在信願持名這個方法上,安住在西方依正莊嚴上,這就對了,決定不要疑惑。

  我們為什麼會有疑惑?疑惑的根源有二端,第一是我們的善根、福德沒成熟,我們對它懷疑,這是一端;第二,我們對這個事實的真相沒有能充分的認識,所以我們懷疑。第一個,這是不能勉強的,但是第二樁這個懷疑,如果我們遇緣殊勝,這個問題解決了,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能把西方世界的真相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把我們的疑問統統解除,斷疑生信,這是遇緣殊勝。所以諸位要曉得,遇緣不殊勝而能往生的,那是憑他的善根、福德成熟。

  像過去,這在民國初年,諦閑老法師他有一個徒弟念佛往生的。諦閑老法師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徒弟本身有障礙,什麼障礙?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四十多歲才出家,學什麼都不行,他完全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他對於老和尚講的話是一點都不懷疑,依教奉行。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教給他,「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會有好處」。什麼好處他也不曉得,老和尚也沒告訴他。但是這個人很了不起,就一直念下去,念了三年,他成功了。三年念的境界,他也沒有告訴人,別人也不曉得,但是我們如果根據經典裡面所講的,他必定得念佛三昧。他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知道;念佛三昧,他一定得到,看他往生的樣子就曉得了。

  他往生的頭一天到城裡面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實際上去看看是辭行,但是親戚朋友不知道,他沒有說,他也沒有說他第二天走,他不說,去看看這些老朋友。到第二天中午,他就走了。人家是站著走的,沒有生病。不生病,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還在那裡站三天,等他的師父諦閑老和尚給他辦後事。

  我們在台灣確確實實看到念佛站著往生的,我們看到在台灣有好幾個,這是光復以來台灣有,那坐著走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死了以後還站三天,沒聽說過。民國初年的時候,死了以後還站三天,這是第一個人,後來也沒有第二個。沒念過書,一次經也沒聽過,一部經也沒念過。你問他會什麼?就是師父教給他「南無阿彌陀佛」,他就知道這個,所以這種人往生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諦閑法師傳授給他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因緣,他就能死心塌地的相信,一句佛號念三年,他就成就了。

  第二個,這都是諦老法師親自見到的,這個不是諦老法師的徒弟。哈爾濱極樂寺,倓虛法師建立的。道場建成之後,啟建一個傳戒法會興隆道場,請諦閑老法師做得戒和尚。戒期當中,修無師往生。這個《念佛論》,大光法師筆記的,記載得很清楚。修無法師也是不認識字,在家的時候他做泥水匠。在大陸上那個時候沒有念過書的人很多很多。他也不會念經,他也不懂佛法,出家之後,在常住裡面做苦工,也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不少年。在傳戒期間當中,他沒有生病,他是坐著走的。

  他在戒期幫忙,住了幾天就跟倓老法師告假,他說他要走了。倓老法師有修養、有學問,對他這個行為雖然不滿意,也沒有說話。定西法師,這是當家師,他就沉不住氣了,就責備修無法師,「你這個人太沒有長遠心了,我們傳戒不過兩個多月,你要走,戒期完了之後再走,功德圓滿。才來了十幾天,想幫忙,怎麼就要走了?」修無就告訴他,「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一聽,這就呆了,這個不能阻擋,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他第三天就走了,告假第三天就走了,沒有生病,坐著走的,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這是倓虛法師、定西法師親眼看見的。以後諦閑法師到了戒壇的時候知道這一樁事情,對修無師非常讚歎,認為他才真正沒有辜負出家一場,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的好榜樣。

  由此可知,佛法這一樁大事是叫你真真實實開智慧,不給你講世智辯聰。讀多少經論,上臺說法口若懸河,沒用,不能了生死,要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功夫是什麼?是清淨心。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修清淨心的方法,我們心裡的妄想、憂慮、牽掛、煩惱剛剛一動,馬上「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這叫功夫,絕對不讓一個妄想相續。妄想起來,不怕,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太遲了。妄念才動,這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把它伏住。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這就叫功夫得力。

  心清淨了,身就清淨了,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的,也是對諸位同修真實的供養。真實的利益,心清淨,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百病不生。所以人家走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他憑什麼?他心裡沒有雜念,就憑這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行?胡思亂想太多了,就這一點不如人家。我們對佛法懂得很多,他什麼都不懂,實際上他高,我們不如他。我們佛法懂這麼多是什麼?胡思亂想。佛法也是胡思亂想,這個諸位要知道。你要不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你被釋迦牟尼佛害死了。其實釋迦牟尼佛不害人,是你自己害自己,你不解佛的意思。佛講得很清楚,叫你對佛法不要執著,不要把佛法放在心上,那就錯了。《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捨掉,何況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世間法,更應當要捨掉。

  在「禪」,是一切都要捨;在「淨」,是一切都捨掉,只要你留一個阿彌陀佛,這比禪就方便多了。一切皆捨是很不容易,統統捨了還留一個,這個就方便多了,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在此地。用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本經教給我們的方法。正因為我們的妄念斷不了,所以才叫你讀經,依照經典這些教訓來修行,這是什麼?這是第二等的眾生、第三等的眾生,不得不用這個方法教你斷惡修善。像修無師、像諦閑法師站著往生的那個徒弟,那是上上根,他們不要讀經,不要用這個方法,因為他一句佛號就行了,所有一切妄想、執著全部都被這一句佛號給它化解掉了,那種人才叫上上根人。我們實在講是中下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他們的成就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對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那麼想想我們想不想當上上根人?想當上上根人不難,也學他那個樣子,一天到晚一句佛號,什麼都捨棄,他三年能成,我們三年決定也能成。這三年不能成是你還是不肯放下,那個病根在此地。佛的理論方法沒有錯,錯在我們自己不肯完全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過失在這個地方。

  我們能不能從今而後「安住無疑」?這一句就決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果然能夠安住無疑,『種諸善本』,這個「善本」就是執持名號,一天到晚,心不離念,念不離佛。『應常修習,使無疑滯』,「疑」是懷疑,「滯」是止住,不能前進,這就是障礙。

  『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成就牢獄」是指欲界、色界諸天。天上享福,壽命長,福報大,一切物質、精神享受都是自然的。為什麼叫做牢獄?不能出三界,福享盡了,還要墮落,所以佛把三界稱為牢獄,這個意思就是警告我們不要求生天的果報。世法裡頭有許多法門的目的都在生天,除了佛教之外,可以說世間所有的宗教,它的最後目標都是在天堂。

  天有很多種類,不可以含糊籠統只說一個天堂,那是錯誤的。知道有很多種類的,印度許多的宗教,他們知道,像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他們還不知道天有很多的天,他們認為天只有一個,上帝只有一個,是唯一的真神,不知道天有二十八層,每一層裡頭都很多。印度人知道。印度宗教為什麼知道?印度宗教修禪定,禪定功深了,他就見到了,定中能看到這個境界,所以他知道。所以印度許多宗教對於六道輪迴的狀況,他們知道得很清楚。你要問他為什麼知道?統統修禪定。有些禪定能夠達到「四空天」,這個不能不佩服,連釋迦牟尼佛都佩服他們。他知道六道的狀況,知道其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六道的情形,他都曉得,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會有六道?他不知道,那這就不是定功了,這個要屬於智慧了。他只到定,定沒有開智慧,定要開了智慧,那這個事情就完全明白了。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來的?如何解決六道的問題?那都知道。

  可是從定開慧那要相當長的時間。阿羅漢的定功比這個世間四禪八定要深得多了,所以阿羅漢所證得的定叫九次第定,第九定出了三界,有能力出三界,但是智慧沒有開。你要問阿羅漢三界裡面這些所以然的道理,阿羅漢也答不出來。你問他這裡面事實的真相、輪迴的狀況,他能夠解釋得很清楚。你問他為什麼會有這些?他就不知道了,那需要智慧。所以欲界、色界諸天就好比是「一切種類珍寶牢獄」,生到那裡去了,決定不究竟。

  佛法的修學絲毫都不能夠偏差。佛在此地提出這一句的警告,實在講非常重要,為什麼?學佛要不求生淨土,就必然得天福,一定生天,一定落到這個「一切種類珍寶牢獄」去了。因為你一生修行,心善行善,積功累德,當然得天上的果報。如果心地再有相當清淨,那這個天逐漸就往上提升了,享天福去了。所以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要避免這個過失,就一定決心求生淨土。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話佛又特別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阿逸多』是彌勒菩薩的名字,叫著他的名字是提醒他底下的話非常重要,是叫他注意聽。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這是指哪些人?李老師有個小註註在旁邊,大家一看就很清楚,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退轉的人,對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求生的願望絕對不改變,執持佛號決無退轉,這一種人就是佛所稱讚的「大威德者」。大威德本來是稱讚大菩薩的,我們這些人,佛都稱大威德了,是不是過分了一點?不過分。為什麼不過分?過幾年你就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像這個經上所講的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了,現在稱呼你怎麼會過分?不過分,真的是大威德者。所以這個稱呼等於佛給我們授記,而且很快你就得到。不同修學其他法門,修學其他法門,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要到這個地位要修兩個阿僧祇劫,那當然佛要現在稱你,稱呼太早了一點。修淨宗法門,那就是不久你就得到,因為你這一生當中必然得到,這個稱呼就是當然的。

  『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這兩句話就是指淨土法門,你能得到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廣大的「異門」。「廣大」是講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而淨土是無量大乘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這個「異」就是特別。古德稱為「門餘大道」,「門」是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餘」是以外的,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條特別成佛的大道,所以此地稱為「佛法廣大異門」。剋實而論,就是這一部經典,《無量壽經》你真正得到了。不是你得到這個經本,你心裡頭真有《無量壽經》,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無量壽經》了,你在處事待人接物有《無量壽經》了,那你是真正得到了。真正得到,這個人就是大威德者,這是世尊對你的讚歎。

  底下說,那你要是得不到,得不到就是下面了:『由於此法不聽聞故』,這不是講別人,是九界眾生裡面的菩薩,不是凡人,菩薩啦。菩薩,前面說過,菩薩修行的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他們聽不到這個經?遇不到這個法門?他過去生中沒有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我們在累劫修行功夫上比不上他,但是我們累積的善根、福德,他不如我們,這是兩樁事情。他能夠當菩薩是他遇到佛法之後,他勇猛精進,他斷了見思煩惱,成了菩薩。我們生生世世學佛,沒斷煩惱,所以還當凡夫,我修的時間比他久。這是他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他就會退轉。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菩薩要到什麼地位才不退轉?到八地,八地叫「不動地」,這個時候不退轉;七地以前還會退轉。

  那麼當然此地所講的『一億菩薩』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薩,這個不包括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不退轉了。難,相當不容易。由此可知,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受奉行,有這樣堅定的信心,強烈的願望,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超過這些菩薩太多太多了。怎麼超過的?第一個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這是自己生生世世積功累德,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現在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我們才能夠得生佛法廣大異門,我們才能得淨土法門,才能夠心行、生活與經典相應。相應就是得到,不相應就是沒得。

  後面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個名詞是佛法修學的目標。你學佛,你修學佛法的目的何在?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是得到了,那你就成佛了;沒有得到,正在向這個目標邁進的時候,你就叫菩薩。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沒有得到,真正得到了就叫做「佛」。這一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我們「阿彌陀佛」也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釋迦牟尼佛是從它含義裡面翻成無量壽、無量光,光與壽都是無量之中的一種。「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覺」,所以整個這一句翻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學佛人希望達到的目標,我們就是學這個。

  「無上正等正覺」也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如果要是分的話,第一個階段「三菩提」,第二個階段「三藐三菩提」,第三個階段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三菩提就是正覺,這是佛法修學第一個階段。正覺,如果你真正得到正覺了,在佛法裡面你就得到一個學位,這個學位稱阿羅漢,你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是正覺。好像我們學校念書一樣,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名稱。菩薩、佛、羅漢都是學位的稱呼。最低的是阿羅漢,他得的是正覺;第二個是菩薩,菩薩得的是正等正覺;最高的是佛,佛在上,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普通常識,我們要知道的。學佛學什麼?求什麼?我求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要跟普通人講,他不懂,你要解釋還得解釋半天,他聽了還未必能夠理解。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大家一聽就明瞭,那怎麼講法?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話大家聽了很容易懂,很容易接受,佛法所求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到達究竟圓滿,換句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究竟圓滿,這是學佛人所求的,他不求別的。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世間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六道生死的問題,沒有智慧不能解決,有智慧就解決了,有能力就解決了。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真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

  佛經,經典很多,經典裡面所講的,無論是一部經、是一切經,跟我們所說的無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諸位要知道,如果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怎麼能說得出來?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所以仔細想想,佛教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它就是告訴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佛法就是這麼一門學問。所以比較世間任何學術,談到切身關係,那沒有比佛法更真切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