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二十五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25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倒數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我們這一次的講演,因為受時間的限制,正好今天黃老居士的註解寄到了一千冊,數量很多,每一位同修都可以得到一部;如果你們還有朋友喜歡《無量壽經》的,經本很多,都可以來取。經文裡面,像註解裡面有的,我們可以省略了;我們要講的,就是修學的心得報告,特別著重如何把經義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重點放在此地。

  凡是註解裡面有的,我們都把它省略掉;或者像過去在新加坡講的、在香港講的,以及在台灣講過兩次,都保留有錄音帶,每一次講的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套帶子都可以聽聽,多少可以有一點幫助。

  今天我們念的這一段,是佛對法藏的答覆。法藏前面這一段話,我們能夠看出他的志向,實在是非常希有難得,不是普通人能夠發出來的,甚至普通人還沒有想到。他要作佛,作佛的目的是為了教化眾生;換句話說,從修行一直到證果,都是為眾生著想,沒有為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實在說,能為一切眾生,這個人才懂得怎樣為自己。如果念念都為自己著想,實在講,自己實在是一無所得,什麼也得不到;能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

  他既然有請求,求佛給他講經說法,佛對於這樣一個學生,這種學生真是希有難得。過去李炳老曾經給我說過,學生找老師難,所以一個好的老師可遇不可求;他說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更難。在此地,法藏找到一個好老師,世間自在王佛也找到一個好學生,這個師資之間那一種喜悅,我們勉強能夠體會到一些,真實的喜悅是我們一般人體會不到的。這是佛有了傳法的一個學生。當然法藏的要求,佛是統統都答應的,給他說經,當然講的經很多很多,就不必一部一部的說了;要說,說不完的;光說經題,也說不完的。

  這個地方,重要的是要答覆他;他立的這個願要作佛,而且要超過一切諸佛,能不能做到?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所以就特別把這一個答覆說得詳細;至於他要聽經,那一句話就帶過了,「而說經言」,這一句話就帶過了。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這一個人用斗,斗很小,一斗一斗的量這個海水,海水到底有多少斗?如果給他很長的時間,那個海水也可以量完的,「尚可窮底」。

  「人有至心求道」。此地重要的是「至心」,至心就是真誠之心,真誠到了極處,用這樣的心去求道。而且「精進不止」,進是進步,絕對不會往後退,只有往前進。進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專一求進步,這個效果就很大。

  我們看現前有不少學佛的同修,也很努力,天天在求進步,但是效果不彰。原因在哪裡?他學得太多了,學得太雜了,他那個進步不叫精進,叫雜進,叫亂進,所以效果就收不到了。我們如果要想有成就,而且快速成就,「精進」兩個字很重要。

  佛家法門很多,經典也很多,到底哪一部經典最好?從理論上說,門門都好,沒有一門不好,佛說的哪有不好的。哪一門第一呢?門門都第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從理上講,確實是如此。但是從事上來講就不一樣了。事是說什麼?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性,根性不相同,聰明智慧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有些法門修學起來就覺得方便,有些法門修學起來就覺得困難;難易不干法門,難易是在個人的根性。

  念佛法門,不管根性的勝劣,統統都容易,最容易修了。參禪,要有個很安靜的禪堂,才好用功;學密,密宗供奉佛像,七寶供養,儀規很繁雜,非常繁雜;同時,那要相當富有才能供養得起,光是那個供具價值就不得了。沒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來得方便;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家裡有佛像也行,沒有佛像也行;你有香花供養也可以,不供養也可以,這個法門就方便了。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是方便第一,不重視儀規,也不須要特別修學的環境,它好就好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但是每個同修的根性不相同,如果勉強修學就會有困難,順著自己的興趣修學就來得容易。我們修別的法門,能不能生淨土?能,《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修其他法門,只要迴向淨土,統統能往生。可見得阿彌陀佛並不是限制你一定要學《無量壽經》,一定要念阿彌陀佛,你才能往生,他的心量不是這麼小的。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但是有一個原則,你一定要能伏煩惱。不管你用什麼功,如果煩惱伏不住,那就沒有辦法往生,這是真正的要求,真正的條件。

  像江味農居士有一本《講義》,是今天運到的,今天帶了一箱,帶的不多,明天我們再帶來。江味農居士一生專門研究《金剛經》,寫了一本《講義》;這一本《講義》,實實在在說,是集《金剛經》古今註解的大成,他參考了差不多有一兩百種的註解。所以你念這一本,就把古今《金剛經》的註子統統都念到了,有這個好處。他註得很詳細,特別是對於佛學的名詞術語,解釋得周詳。過去在台灣,李老師辦「大專佛學講座」,就送這一部書;把這一部書送給學生,教學生當佛學常識念,這是入門的時候,總得把佛學的名詞術語搞清楚,這一本很詳細,當作佛學常識。

  江居士標榜「教宗般若」,宗就是宗旨的宗,在教上他一生專門研究《金剛經》;「行在彌陀」,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無論修學哪一部經論,要緊的是精進。江居士精進,所以他有成就,他確確實實往生了。近代往生傳裡面,有一篇他的傳記。他的女兒(向太太)好像在紐約,今年大概有八十多歲了。有一年我在台灣,我還沒到美國來的時候,她到台灣去看我,見了面。因為那個時候我正在講《金剛經》,用的是江老居士的《講義》,講這個東西的時候她來看我。她告訴我,她是江老居士的女兒,我就把《金剛經講義》送一本給她作紀念。她說得很客氣,以前年輕,他父親對佛學有這麼深的造詣,她們不學佛,不以為然;現在年歲大了,覺得生死事大,這才覺悟到,現在才開始學。我說還來得及,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非常非常的重要。

  所以,只要把「精進」這兩個字把握到了,我們一定有成就。古大德說,佛法「貴精不貴多」,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指導。又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精通了?只要一部經真的精通,那是部部都通達了。

  我們想一想,我們如果真的想深入經藏,應該怎麼做?是廣學多聞,還是一門深入?這兩條路都有人走。我們從歷史上看,自古以來,走一門深入這個路子,成就的人多,非常非常多;從廣學多聞,成就的人少,那是屬於特殊的天才,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沒有這個能力,都是從一門深入。所以對「精進」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到,要認真去體會它。

  佛在這裡教他「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等於佛給他做了證明,你發的願可以得到,你的願望要超過諸佛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那要怎麼個作法?下面教給他方法,我們讀底下這一句經文: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一段是世間自在王佛教給法藏比丘修行的綱領,這一種開示跟禪宗裡面,可以說完全是一致的,所謂答在問邊。法藏請教,佛怎麼答呢?答在問處,完全讓你自己去體悟,而沒有講解。所以這個《無量壽經》裡面,不但有教有禪有密,各宗的教義統統都有,非常明顯的擺在這個經文的句子之中。這裡面一共有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三個「自」,就是跟禪宗裡面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個義趣是相同的。

  「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因為他的願望之中,他將來成佛,依正莊嚴都要超過諸佛。他是請教佛,應該怎麼個修學法?佛反過來問他,你用什麼方便,才能夠達到你這種殊勝莊嚴的目標?

  接著又說,「如所修行,汝自當知」,你自己應該曉得。「清淨佛國,汝應自攝」,這個攝就是你自己去創造,不能依靠別人,也沒人幫你的忙;自己去建立,自己去創造。

  佛連用了三個「自」,我們想想,法藏這樣聰明絕頂的人,懷有偉大的抱負,能為一切眾生;佛這一點,他能不開悟嗎?當然開悟。雖開悟,他還是非常得謙虛,我們看他下面的話就曉得了。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實在講,這些話的用意很深。他不是在佛這幾句話當中,言下就大徹大悟,他不用這個方式;雖然徹悟了,還裝成沒悟。我們想想,他的用意在哪裡?因為這個法門不是禪的法門,禪的法門只能夠接引上上根的人,上上根以下的聽不懂,沒分。實在講,這也就是法藏比丘非常具體體會佛跟他講的「汝自思惟,修何方便」,他馬上把這個方便就提出來了。「如所修行,汝自當知」,底下這個話他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用禪宗這種方式來接引大眾,他用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方法來接引大眾,那就是無際不攝,九法界一切眾生統統得度。要是用前面三個自的方法,那只有上上根人得度,上上根以下沒分。

  他們師徒兩人一問一答,妙極了!問在答處,答在問邊,妙極了!這個文非常有趣味。他的答覆是這個意思太大了,宏是大,太深了,既深又廣,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他這是代表一般根性的大眾,這不是一般根性人能接受的。所以繼續請佛把水準降低,降低到一般普通人也能理解,不要拉得這麼高,這是要求。

  「惟願如來應正遍知」,這都是對佛的十號之內,前面介紹過了,不必多說了。

  「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要求佛說什麼?他所要知道的是非常現實非常貼切的,絕對不是談玄說妙,那些東西我們用不上。我今天要想知道的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那一些眾生他們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苦樂如何?他要知道這一些。就是諸佛國土裡面,這一些眾生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間的和平,他要知道這些,作他自己修學的參考。

  「若我得聞」。此地有「聞思修」,說明他確實具足了圓滿的三慧,證實法藏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只要老師說了,我聽懂了,「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這是教學。法藏在世間自在王會下,聽經的時間是千億歲,這麼長的時間,他學的一定不少。佛給他講了多少?「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這是把一切佛從發心修行證果,教化眾生,全都說給法藏比丘聽了。「二百一十億」,不是數目字;如果是數目字,這個數字不大,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是一個很普通的數目字。在密宗裡面表法,「二十一」也是表圓滿。前面講過了,密宗是十六代表圓滿,二十一也是代表圓滿。說二百一十億,把這個二十一擴大,這個意思講大圓滿;換句話說,把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國土裡面的情況全都說了,一個也沒漏掉,二十一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要說是數字,這個法界裡面諸佛國土無量無邊,二百一十億這是個小數字,沒多少。所以它代表大圓滿,全都說到了。

  怎麼知道呢?法藏在大願裡面,他度眾生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世界都不遺漏的,所以他的學習必定亦復如是,因與果才能夠相應。這一切佛剎裡面的功德、莊嚴、清淨、廣大圓滿之相,像我們這個世界三界六道因緣果報、淨穢、苦樂,他統統都明瞭了。不但明瞭,千億歲給你說,所以佛說法不可思議。

  說完之後,「應其心願悉現與之」。這兩句要特別注意,佛說,那是言語的介紹,那個事實有沒有見到?沒有見到,很難講得清楚;佛以神力說哪一個世界,就把這個世界狀況變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親眼看到,悉現與之。這是說教學的狀況,以及修學的時間,千億歲。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

  「聞」是聽老師介紹,介紹得很詳細。不但親自聽到,而且親眼見到;老師說哪一個世界,就將這個世界變現在面前,統統能看見,這是最好的教學法。我們現在講視聽教學,法藏當年接受的就是視聽教學。我們的視聽,看的是影像,不是現場;法藏當年看的是現場,不是影像。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他這個四十八願不是坐在家裡打妄想發的,確確實實每一願都有來由。你問他從哪裡發的?他有來由的。譬如,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他為什麼發這個願?看到十方世界三惡道太苦了,太可憐了,我這個地方不要三惡道。單憑你的理想,不要行嗎?三惡道的因是什麼?三惡道的緣是什麼?惡道是個果報,如果能把因跟緣斷掉,那個地方當然就沒這個果報。這就是爾後這四十八願,願願都有來由。此地也略略提了一下。

  【於彼天人善惡。】

  「彼」是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這個裡面六道眾生,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善惡是講「身口意」三業,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善感善果,惡感惡報,善惡因緣必定有報應的。他把這一些事實搞清楚了。

  【國土麤妙。】

  雖然說的是物質環境,也包括人事環境;人事環境就是六道。環境不相同,由於眾生造的因不相同,所得的果報就不一樣。這些理論、事實,他統統明白了。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

  他那個大願是這麼來的。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觀念來觀察,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十方世界那些好的,我採取;不好的,統統把它淘汰掉,不要了。換句話說,西方世界為什麼叫極樂世界?為什麼他的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他是集一切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它這麼來的。所以不是坐在家裡想像想出來的,不是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億歲,聽經是讀書;看到一切諸佛世界,就等於是行萬里路。所以他的知識、智慧是真實的,是真正的智慧,是真正的知識,親耳聽、親眼看的。他有這樣豐富的學歷與經歷,所以他就有選擇了。選擇來建立自己的剎土,這是極樂世界的因緣,就是極樂世界怎麼來的。

  極樂世界這個因緣,跟一切諸佛剎土的因緣不相同。因為一切剎土的因緣是複雜的,不是單純的,有善有惡,善惡混雜,是這樣成就。他這個世界是專門選擇清淨,專門選擇善法,這就不相同。他的目的是提供十方世界真正發大心,希望一生了生死成佛道,供養這些人;在這裡建立一個修學的環境,提供一個道場,專門供養十方有這一種清淨心有這一種大願力的人,歡迎他們到極樂世界來共修。極樂世界是這樣建成的。你要是讀了這個經,才知道它非常合情合理合法,這可以相信,值得相信。

  實在講,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如果將這一個啟示用在我們現實的社會上,一樣可以將這個地區造成地球上的極樂世界。我們大家差不多都是從台灣來的,台灣是個小島,在地圖上幾乎都看不見的,太小了,這麼個小島;如果我們能夠把教育真正辦好,什麼是教育?教育一定不能忘掉傳統,教育一定不能忘掉歷史。法藏比丘就非常著重傳統與歷史,這一段經文裡給我們講的就很詳細。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儒家、道家,以後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佛教也變成我們傳統教育之一,這是學問的大根大本;其次,中國的歷史相當完整,從司馬遷作《史記》,一直到清朝,每一個朝代都有完整的歷史留給後世作為參考,所以讀歷史長見識。

  歷史的見識是什麼?就是此地所講的,「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就講這個。歷史就是一部因緣果報的記載。你看歷史上成功的人,他怎麼成功?失敗的人,怎麼失敗?國家興旺,為什麼會興旺?國家敗亡,為什麼會敗亡?那是一面鏡子,提供你作參考,這叫讀萬卷書,成就真實的智慧,知道過去歷代興亡的教訓;然後再行萬里路,這是橫的,瞭解現前整個世界的局勢,大勢;然後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你建這一個國家就世界第一了。每一個國家的優點,我統統都有,你們國家的缺點,我統統都沒有,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建立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建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這個世間最殊勝的國土了。

  所以這一部經典,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果然留意,不是做不到,真做得到。佛菩薩非常幸福、非常快樂,這是講個人,他為什麼幸福快樂?你去研究研究他的原因,你把這個因素找到,然後跟自己比較比較。如果自己也具足跟他一樣的因素,這因素是好的,要把它發揚光大;如果我們自己所具備的跟他相反,那就認真檢討一下,是不是這些東西在作祟、在障礙;如果知道這個東西在作祟、在障礙,我們把它去掉,我們就會跟佛菩薩一樣的幸福快樂,這叫學問!學問不是談玄說妙,學問是真實的生活,是美滿的生活,佛法教給我們的是這些。

  所以佛法裡頭沒有迷信,沒有妄語,句句話都是真實的,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他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跟他一樣,有真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自己過著幸福美滿,也能夠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達到幸福美滿。這是他這個大願來源,我們知道了。所以四十八願他不是一天發的,今天看到這一點,立個願;過幾年,發現那個,再立個願;他這個願是慢慢累積成的,不是一次發的。這一段裡面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阿彌陀佛的歷史,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他認真去做,用多少時間?用五劫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一般在修行裡面說,知容易,行難;這是作學問上來講,確實如此,知易行難。老師千億歲的教學,都明白、都通達了;等到自己要做,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要「精勤」,要精進、要勤奮、要努力;要「求索」,索是去找,找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哪些是善果、哪些是惡報,都要把它找出來,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謹慎;對人要敬,對事也要敬,對物也要敬,不但有恭敬心,恭敬心是真心,還要謹慎保持。

  「修習功德」,修是修正,把錯誤的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習是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以致用;否則的話,學了沒用處,在生活上用不上,這個學了就沒什麼價值。學了之後,馬上就用得上,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統統用上了,這個學問才叫真正踏實。

  「五劫」,這是講他修行發願所用的時間,他用了五劫。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俱胝」是印度數字的單位,要合我們現在這個數目字,就是千萬。二十一千萬,就是前面講的二百一十億。前面經文上用二百一十億,為什麼這個地方不用二百一十億,要用二十一俱胝,使我們看起來很憋扭,看起來不太習慣。諸位要曉得,這個本子是夏蓮居五種原譯的會集本,前面這一句是這個本子上節錄下來的,後面這一段是那個本子節錄下來的,本子上是這個字,不能更動它。實在講,更動當然更好;但是更動,會有一個問題在裡面,那就是怕讓後人隨便改經作了一個藉口,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會集要尊重原譯的文字,不能更改一個字,這個就是對於原譯本的忠實,對於原譯本的尊重,道理在此地。如果是夏蓮居老居士自己翻譯的,決定不會用兩個名詞。他前面也用俱胝,後頭也用;如果用二百一十億,那後頭應該也用二百一十億。它是個會集本。

  【功德莊嚴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剎。】

  他把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所有一切佛剎裡面的理事、因果、善惡果報都搞清楚了,樣樣都明瞭了,這很了不起,這真叫大通家,沒有一樣不通,世出世間法全通了。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攝」就是他建立的極樂世界,他建立的這個大道場;「超過於彼」,彼就是二十一俱胝佛剎,統統超過了。我們聽了這個話,如果對於前面事實能夠理解一些,你就會相信了,那當然超過,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裡美好的,極樂世界統統都有了、都具足了;所有不好的缺點,極樂世界統統沒有、都不要,它自然超過了,也滿足他的大願,他真的是勝過一切諸佛剎土,這是說極樂世界建成了。

  【既攝受已。】

  這是他的這個道場建立了,世界成就了。因為老師住世四十二劫,前面我們讀到的,所以跟他講經千億歲,他修行五劫,老師還住世,老師還沒有入般涅槃。那麼一定要去見老師,向老師報告他的成就,這是學生對老師應當有的禮節,建好道場也可以請老師來光臨指導。

  【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到老師這個地方。

  【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

  這是禮節,學生見老師的最敬禮。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是向老師提出報告,也提出具體的成績單,這才是佛真正的好學生。

  「莊嚴佛土」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清淨之行」,這一句是講正報。換句話說,他這個世界建立,說實在話,不是眾生共業成就的。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是眾生共業成就的,每一個人都有業,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所以這個業是混雜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個人願力成就的,這個不一樣,大大的不相同。像現在我們這個居住環境,一個是公共的環境,誰都可以來住的;私有財產,一般人不能進去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私有財產,他自己的願力成就的,但是他的心量很大,他歡迎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都到他這個世界來進修。

  但是要想到他那裡去是有條件的,不是沒有條件的。什麼條件?惡業不可以來。惡業一來了,不就有雜了,那就跟其他世界沒有兩樣了。所以他的條件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只要你是清淨心,想修道的,統統歡迎,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不要認為我們念佛就能往生,念佛不一定能往生,為什麼?你念佛心不清淨,還是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到清淨心,那就能往生了。不念佛,心清淨的人,發願往生,統統得生。

  他這個心量廣大;用現在的話講,他建立這個國土的時候,歡迎大家移民去,但是條件心要清淨,所以這個地方就變成淨土了。十方世界人往生去了,那一邊也變成一個共業了。本來是阿彌陀佛個人的別業,現在也變成共業了;但是這個共業,與阿彌陀佛的業完全相同,所以這個共是共清淨業。不像他方世界有善業、有惡業,善業有三善道,惡業有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因為凡是往生到那邊去,統統修淨業,不是惡業,也不是善業。前面他在願裡面講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而且根據經義來看,不是普通菩薩,統統是普賢菩薩,菩薩裡面最殊勝的是這麼一個世界。

  這一些都要把它搞清楚。你搞不清楚的時候,你要給人介紹,人家不能相信。所以這是《無量壽經》比《彌陀經》好在此地,這個經上講的詳細,《彌陀經》上沒有這麼細說。所以讀《彌陀經》能夠相信念佛的,那真叫大善根福德因緣,那不簡單的。所以這一部經接引的人就多了,說得合情合理,愈想愈有道理,愈想他這個事情是可能的,所以給我們真正啟發了信心。

  他向佛一報告,實在講這正是一切如來都希望普度一切眾生,都有這個心願,但是沒有找到一個好方法;這個方法是法藏比丘想出來的,他想出這個方法好,非常非常殊勝,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既然你在那裡設了個道場,提供一個修學的環境,好,凡是願意修行的人,一切諸佛如來都勸大家求生西方淨土,統統都把他送到極樂世界成就去了。換句話說,十方諸佛都變成阿彌陀佛這個代理招生的人了,好像阿彌陀佛在那裡辦個大學,他當校長,十方諸佛都在那裡替他招生。所以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的,同樣阿彌陀佛也讚歎十方一切諸佛,佛佛相讚。

  【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凡夫跟聖人的確不一樣,心量不相同。凡夫忌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好事,縱然讚歎,也只限於口頭;表面很有修養,不動聲色讚歎,心裡還是一肚子不高興。為什麼?你超過我,顯示出我不如你,這多難過,這叫凡夫心,就是師生也不免。

  我們看到歷史上記載漢朝的大儒鄭玄,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鄭玄的老師馬融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儒。馬融講學,鄭康成(就是鄭玄)拜他作老師,跟老師三年,馬融的學問鄭康成完全得到了,而且成就超過老師;這個老師心裡放不下,表面當然很客氣。

  馬融講學,還有個嗜好,喜歡聽歌舞。所以他家裡面養的有專門唱歌跳舞的,好像一個樂隊一樣,古時候叫伎標。他官做得很大,他私人家裡養的。他講學,後面也唱歌,也在演奏,他用一個布幔拉起來,欣賞。後面都是女子,那些學生總偷偷想在那個布幔縫看一眼,在所不免;唯獨鄭康成三年如一日,目不斜視,所以馬融知道他的學問全部都被他得到了。

  雖然讚歎,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想把他害死,這是老師對學生。三年畢業了,鄭康成辭別老師要回家了,老師送他到城外十里長亭;送客送到十里長亭,這是最恭敬的了。帶了他的學生一起去,在十里長亭擺下了酒宴,給鄭康成餞行,叫同學每一個人敬酒敬三杯。鄭康成一口氣喝了三百杯,中國這個「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三百杯」是有典故的,不是隨便說的。

  老師的目的在哪裡?要把他灌醉,等到他走到路上,好派人把他殺掉。哪裡曉得鄭康成酒量大,三百杯喝下去,不但沒有醉,小小的禮節都不失。從前李老師講這一段故事給我們聽,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像鄭康成的酒量,那五戒裡「不飲酒」這一條就取消了,就不必要了,要它幹什麼!

  鄭康成非常聰明,知道老師的用意,所以跟大家宣布他要走哪一條路。出去之後,他走小路,走叉路,就溜掉了。果然老師買了殺手,在路上等他,結果他從小路溜掉了,沒有碰到,聰明到極點。所以,老師對學生,這個嫉妒都免不了。

  佛門裡面也不例外,這些事情很多很多。六祖大師在黃梅得法的時候,他的同學哪一個不嫉妒?五祖把衣缽偷偷的給他,勸他趕快走,去逃避,免得別人找你麻煩。在獵人隊躲了十五年,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大家把他淡忘了,他才能出來。所以世法佛法,這個嫉妒心障道,非常嚴重。佛在根本煩惱「貪瞋痴」後面,就是傲慢,嫉妒在「慢」裡頭。

  我們看看聖人心量就不一樣了。現在法藏比丘的成就超過老師,老師不但不嫉妒,非常讚歎,像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學的。中國「成人之美」這一句話,誰都會說;真正去做,在歷史上確實不多。世間法裡面,我們看到鮑叔牙成就管仲,這是一個例子;在佛門裡面,印宗法師成就六祖惠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都不是普通人,都把自己忘掉了,為國家、為人民、為佛教來著想,對於自己名利得失沒有一點牽掛,他才能做到。

  佛為什麼沒有嫉妒心?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現在法藏所造的,正是佛的心願。眾生為什麼成不了佛?說實在話,沒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這是不能成就主要的因素。現在法藏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提供九法界眾生最殊勝修學的環境,那一切諸佛怎麼不歡喜,當然歡喜。法藏的成就,就是諸佛如來自己的成就,所以全心全力支持法藏比丘、協助法藏比丘,幫助他圓滿成就;他的圓滿,就是每一尊佛的圓滿。佛的目的什麼?希望眾生成佛;眾生成佛了,就是一切諸佛的心願。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這一點意思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拓開心量。我們學佛,學什麼?學佛的存心。佛存的是什麼心?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心,絕對沒有。佛的心,念念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的願,希望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大願。

  在本經裡面,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的弘願最為第一。所以我們讀彌陀大願,應當把彌陀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四十八願,我就可以給你作保證,你決定往生。為什麼你決定往生?在這個虛空法界,你沒有別的地方好去,你只有一個地方極樂世界,你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那怎麼不去呢?當然就去了。

  所以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那就要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可見得念佛功夫淺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單單講往生,有願就行了。這個願不是說我好想去往生,這個願不行,這個願去不了。為什麼?自私自利。什麼願?跟阿彌陀佛同一個願望,那就決定往生了,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那個願是四十八願。

  所以底下一章是全經的中心,最重要的一品;每一願我們念了,自己想想,我有沒有?四十八願,實在講,自己能夠有個十願、八願,跟阿彌陀佛的願相同,都決定往生。如果這四十八願,願願都相同,那了不起,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彌陀化身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這個殊勝的利益,不限於將來,將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就得殊勝不思議的利益,眼前就能得到。你要問究竟得到什麼?我們依照經上教訓來講,你現前得到十方一切諸佛護念。諸佛護念,那菩薩對你什麼態度?護法龍天又怎麼看待你呢?這個自己想一想也就應該知道。

  為什麼諸佛護念?一切諸佛看得清清楚楚,你今天在這個世間、在人間,這個身體叫「最後身」,沒有輪迴,不再來了;你這一生當中就往生,往生就不退就成佛。所以諸佛眼睛看到你,你是一尊新佛,馬上就要成佛的新佛,他怎麼不尊重!護法龍天沒有不擁護的。你今天在這個世間,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樣樣都順利,這是你眼前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學佛要在那裡學,這使我們真正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

  我們看佛這個心量,你看這個讚歎,「佛言善哉,今正是時」。這個善哉的意思,含義非常的深廣。他的成就不可思議;今天來看老師,向老師提出報告也不可思議。怎麼不可思議呢?「今正」,現在正是時候;你來的時候,趕緊把你的成就向大家作一個詳細的報告。四十八願就是他的報告,是他的願,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狀況,是阿彌陀佛親口說出的。

  「汝應具說,令眾歡喜」。具是具體說明,你跟我們大家作一個具體說明。你說出你的成就,大家一定非常歡喜。歡喜什麼?歡喜就想到極樂世界去。你看看世間自在王慷慨大方,把他的學生統統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自己的學生送給阿彌陀佛作弟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個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自己教多費力氣,那個老師教的比我教得好,你們統統跟他去,這我多省事。你們都成就了,我的願望達到了,我很省心,都叫阿彌陀佛去負責、去教學。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

  「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利是利益。大善是什麼?指不退轉。因為十方諸佛剎土修行都是進進退退,西方極樂世界不退,這是大善。大利是什麼?利是一生決定成佛。十方世界成佛都不可能在一生,都是生生世世的修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你要問,為什麼一生成佛?當然不退轉是一個因素,第二個是長壽,他的壽命長。像一般經典上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西方極樂世界人無量壽,那三大阿僧祇劫算什麼!這個在他壽命之內的,所以他一生決定成就,這是大利益。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這個佛剎,是指極樂世界這個新的佛剎,就是法藏比丘所建立的這個佛剎,到那個地方去修習。攝受,凡是去往生的人,攝受彌陀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阿彌陀佛也一樣,攝受大眾修學的功德,變成他自己的功德,在西方世界自他不二。

  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真正的事實,我們不要等到西方,今天我們就要攝受《無量壽經》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叫真正學佛。怎麼個攝受法?要把佛的願變成自己的願,把佛的行持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就對了。像自在王如來,對於阿彌陀佛、法藏比丘都能夠禮讓,沒有絲毫嫉妒障礙,所謂讓賢讓能。

  「滿足無量大願」。這個無量大願是法藏的大願。讓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你學,滿足你的大願,滿足這一些去的人,使他們得大善利;他們所得到的真實的利益,也滿足你累劫修行度化眾生的弘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