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二十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23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

  【法藏因地第四】

  前面經序三品,它的用意完全是為了證信,蕅益大師曾經說過,「信、願、持名」是淨宗的三個重要的條件,古人稱為「三資糧」。這三個條件,「信」是第一個,可見得它的重要性。本經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它的目標是在「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決定可以相信的;說到經教的大用,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由此可知,本經裡面所說的是純一真實,也證明了過去許多祖師大德,對這個法門極力讚歎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說的。

  今天我們看第四品,這一品是本經的正宗分,也就是正說分的開始,從阿彌陀佛因地上來說起,也是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從哪兒來的,西方世界是怎麼成就的,這一段歷史、這一段因緣,我們一定要知道。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這一句話是講的時間,這個時間很長很長,沒有法子去計算,久遠劫之前;它不是用年來計算,是用劫數來計算,非常久遠的那個時候。

  【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諸佛菩薩沒有名字,佛菩薩的名字是他教化眾生的宗旨,像我們講教化眾生的一種口號,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這一尊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從經文裡面來看,這一尊佛的壽命很長。佛壽長,世間人壽也長;佛所示現在這個世間,決定跟世間人相同,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長壽是福報,所以我們看到他的壽命四十二劫,這個人的福報非常非常大。

  佛的德號叫世間自在王,由此可知,世間人福報很大,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自在。為什麼?四十二劫雖然長,總有盡的時候;壽命盡了,怎麼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所以必須要求得究竟圓滿的自在,這是佛陀當時教學的宗旨、教學的目標。

  下面有十種稱號,這十種稱號是每一尊佛都有的,只要成佛都具足這十號;這個十號顯示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德能,是這個意思。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第一個是「如來」。有一些人對佛法沒有深究,小說看多了,佛教裡頭有個如來佛,如來佛最大,這是錯誤的,這是誤會。所有一切佛都稱如來。如來是什麼意思?佛在《金剛經》上解釋得最清楚,「如來者,諸法如義」,所以這個稱號是從這兒來的。

  什麼時候到諸法如義?就是萬法一如。我們面對著一切萬法,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沒有一法不如,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如」是講的真如本性,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法法皆是,所謂法法皆如。古德解釋,有一個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成許許多多不同的裝飾品,統統都是金做的,縱然是幾千種、幾萬種不一樣,它的體都是黃金,沒有兩樣,器器皆金。這個意思是把金比喻作真如本性,器比喻作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統統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它的體就是真如,所以是法法皆如。

  佛法裡面講平等,是建立在這一個事實基礎上,所以它是真平等。佛性跟眾生的性是一個性,有情的性跟無情的性也是一個性。就是這本體確確實實是一個,所以叫如來。

  第二個意思,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如來也有這個意思,佛佛道同;只要成佛了,他們的見解完全相同,他們的說法也完全相同,絕對不會說有兩樣的;縱然言語不一樣,或者說的多少不一樣,內容決定是相同的。所以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個叫如來。

  這個意思是很多的,這兩個意思比較重要,這兩個意思都在《金剛經》上。

  第二個名號叫「應供」。應供是從福德上建立的,佛的福德圓滿,他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上從菩薩,下至六道眾生。供養佛,佛是真正的福田。

  第三個德號叫「等正覺」。這一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略稱,也就是省稱,佛法最高的境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單說正覺,阿羅漢、辟支佛就證得了;菩薩比阿羅漢、辟支佛要高,稱為正等正覺。這個「等」是等於佛,當然等於佛,並不是真正的佛。到佛的地步,上面再加「無上」,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就是正等正覺到了極圓滿之處,再加一個無上,這是說他所證得的境界。

  「明行足」,這一個稱號是專從「戒定慧」三學上建立的。三學圓滿了,稱明行足,明足了,行也足了。這個足有兩個意思,明是智慧,行就是戒行。佛的所有一切行持,我們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佛的行持,不是有意做作的。自自然然的行持記錄下來,就是我們的標準,我們的典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世間解」,是從他智慧作用上建立的。這是說世間法他樣樣通達明瞭,沒有一樣不知道的。

  「無上士」,士在從前讀書人,這是尊稱,用現在人來講就是知識分子。在知識分子裡面,他是至高無上。

  「調御丈夫」,這一個稱號是從他教化眾生的特殊能力上所建立的,就是他的教學方法非常之好。調是能夠調眾生的心,眾生知見、煩惱無量無邊,身心不安,佛有能力把他調理、調順,使他身心安穩。御,這是講統御、駕御,是講的行持,眾生所有一切行為,他也有方法規範他。

  譬如佛給我們制定許多的戒律、許許多多生活規範,讓我們依照這個去做,自己生活有秩序;無論是家庭、無論是社會,乃至於國家,彼此相處都能夠和睦,都能夠禮讓,這是他調御的方法。孔老夫子到七十歲,他老人家才說「從心所欲,不逾矩」,調御丈夫跟這個意思很接近。

  實在講,佛法的修學,真正到純熟,真的是隨心所欲,他才真正得到快樂,真正得到幸福;但是絕對不犯規矩,絕對沒有過失,這才叫真正的幸福。你自己享受,享受裡面造罪業;你的福享完了,災難就來了,那個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裡面沒有過失,享受當中決定沒有過失,那就對了。

  第九個稱號叫「天人師」,佛在六道裡面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是教化眾生的。在人間,在中國、外國,在古代的時候,許許多多帝王大臣都以佛為師,自己作佛的學生。所以佛的身分是老師,不是國王。

  一些信仰宗教的人;我前幾天早晨在公園散步,遇到一個老太太,八十多歲了,身體很好、很健康,每天散步。她說她是基督徒,她問我們佛教;我說佛教跟你們不衝突,你們的上帝是國王,佛是老師,老師跟國王不一樣,不相同也沒有衝突。她聽了很高興,她是國王的兒子;雖然說是國王的兒子,那個國王承認不承認她是他的兒子,還是個問題?

  佛法與任何一個宗教都不衝突,我們真正把佛教這個面目認清楚了,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宗教,一定要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這是宗教第一個條件;佛教裡面沒有,佛教裡頭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主宰宇宙、主宰人生。

  佛是佛教裡面學位的名稱,前面講過了,無上正等正覺。你要證得了正覺,正是正確,沒有錯誤;覺是覺悟,不迷惑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正覺悟了,在佛教裡面稱你作阿羅漢,這是小乘果位。再往上提昇,如果得到正等正覺了,那就稱你作菩薩;菩薩這個學位比阿羅漢要高一級。如果你這個覺悟真正圓滿了,就稱你作無上正等正覺,這就稱作佛。

  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他是學位的名稱。任何一個人證到無上正等正覺,都稱作佛,這十個名號他統統具足,不要別人給你的,自然就具足了,十個名號都具足。所以佛法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所以他的身分是天人師。

  「世尊」,這個世尊是合前面十種德號,也就是十種德能;可以說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世間人對他沒有不尊重的,稱他作世尊,是世間最被尊重的一個人。這是十德號簡單的介紹。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從這個地方能看出佛壽命之長。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老人家住世七十九年,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跟我們世間一般人的壽命差不多。這一尊佛住世教授四十二劫,可見得人民的壽命也是四十二劫,這些人壽命長。人壽命長,福報就大,四十二劫是非常非常之長。

  世尊曾經在經上給我們說過,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指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上人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這是算平均年齡,平均年齡差不多是八萬四千歲,這是最長的。在這個壽命之上,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平均壽命十歲,這是這個世間人壽命最短的,這是從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然後再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再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

  這裡是四十二劫,我們這裡一增一減才一劫,他的壽命是四十二劫,可見得這不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人壽沒這麼長的。要是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我們這邊人壽命最長的才只半小劫,一小劫還不到。他是四十二劫,這決定是他方世界有很大福報的眾生。

  【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做什麼?世間人不能沒有工作,不能沒有事業;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他也有他的工作,他也有他的事業,他的事業是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說經講道,這就是菩薩事業;我們常常講佛陀的家業,佛陀的家業就是弘法利生,他就做這個工作。

  【有大國主。】

  大國主,就是大國的國王。

  【名世饒王。】

  這是從梵文裡面翻譯過來的,這個名字很好,世是世間,饒是豐饒。這個國王他在位的時候,這個國家一定非常富強,人民生活一定過得很好,所以國王有這麼一個美稱,叫世饒王。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這裡敘說阿彌陀佛的因緣,他在因地時是一位國王;國王當然有智慧、有福報,所以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聽到佛講經說法,生了歡喜心。歡喜心怎麼生起來的?聽經開悟了,真正開悟了,開解就開悟了。這一開悟之後,就發了無上菩提心。「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無上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無上菩提心就是真實圓滿的覺悟。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就跟佛出家了,這個國王也不要了;一定是把王位讓給別人,自己出家修行,跟著佛出家;出家之後,他的法名叫「法藏」,就是經上所稱的法藏比丘。這樣一個作為,實在就是明顯的告訴我們,作國王目的何在?絕對不是要權利、要財富、要威勢,不是求這個;作國王,是為了救護這一些苦難的百姓,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替老百姓謀幸福,這是作國王的目的;不是為功名富貴,不是為這個。

  現在世饒王明瞭了,這一個國家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國家;這一個世界之外,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苦難的眾生太多太多了,做一個國王能救幾何呢?頂多只能救這一個國家。所以真正覺悟之後,要想救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他知道國王不行,做不到;他要出家學佛,他要作佛才能做得到,才能滿足他度眾生的大願。否則的話,好好的國王不幹,去出家幹什麼?一定要知道他住世真正的目的,真正的意義,是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出家之後,修菩薩道就是修學大乘;他不是修小乘的,他一出家就修學大乘法,他是大乘的根器。何以知道呢?「高才勇哲」,「高」是說他的道德,德行高;「才」是講他的智慧,他有智慧、他有才華;「勇哲」,是說他的志向,他有很大的志向。就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樣的大志,除了菩薩之外,沒有的。菩薩立下這個大志,決定要把它做到,絕對不是空空的一句口號,不是的;一定是以行踐願,他要拿行動來表現,他的行跟願決定是相應的。

  「與世超異」,這是一句讚歎的話,確確實實超越世間一切人。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是作學生對待老師應當有的態度、應當有的能力,「信」,對於老師信仰、對於老師所教的一切法門,深信不疑。「解」是能真實的理解,同時老師的教導都能夠明記不忘,都能夠記在心裡,這是他能成就的原因。

  我們一般人,根性很劣,很想學,記不住;很想聽,聽不懂;這就是業障,有業力障礙住了。為什麼法藏沒有業障?我們為什麼會有業障?讀經讀到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要深深反省、檢點,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找出來之後,再把這個毛病消除掉,我們的障礙就沒有了。

  「高才勇哲,信解明記」,我們雖然不能說第一,也能夠有一個差不多了。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的業障在哪裡?第一個,我們的心量太小了。假如今天你作了國王,你聽到佛說的法門,不要說別的,就說《無量壽經》,聽了之後很歡喜,能不能把王位捨棄掉,去出家,修行去?不要說是國王,在這個世間小小有一點地位財富都丟不掉,那怎麼能跟他相比?這是捨不得,不能捨,所以你就得不到,這是障礙。第二個,沒有法藏的弘願。法藏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實實在在了不起的大願,我們沒有;我們在這個世間,與一切人交往,還有恩恩怨怨,這怎麼得了!平等心都不能現前。

  所以仔細去想一想,就會把自己的業障找出來了,確實是多。可是這些東西真正是障礙,對我們修學是不利的。如果我們把它找出來了,慢慢的把它消除;能消除一分,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能力就增長一分;能消除兩分,就增長兩分,這是應當要學的。

  【又有殊勝行願。】

  前面所講「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是很難得;但是除法藏之外,不是沒有,還有,不過不多就是了,這樣的人才的確是有。要是講殊勝的行願,那就更少了,恐怕找不到了;所有菩薩當中,就只有法藏一個。

  這個殊勝的行願,就是底下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實實在在奇特,我們沒有辦法想到,作夢也想不到,他會有這樣的大願。如果沒有這樣的願,說老實話,六道三途苦難眾生要想脫離輪迴,了生死,成佛道,那就太難太難了,簡直可以說是沒指望了。法藏比丘這四十八願了不起,所有一切罪苦眾生統統得度了,所以稱之為殊勝行願。

  【及念慧力。增上其心。】

  這個念慧力,李老師在上面註解的是「信、進、念、定、慧」,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五根、五力。意思是說法藏不但發願,發願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立志,他不但立定了大志向,他認真去做。這個念慧力,增上其心,他是認真去做,向他自己建立大願心這個目標去邁進。

  【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堅固不動」,就是他求學修行真正的精進,決定沒有退轉,這是堅固不動。

  「修行精進」,沒有人超過他;佛法裡面常說勇猛精進,這樣的努力!以他的德行、以他的智慧、以他的才華,再加上他的努力,成就當然就快速了。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

  這是他到達老師的面前,向老師請教必須具備的禮節,這個也不必細說了。

  【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

  「伽他」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像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也押韻,但是沒有中國詩歌那樣的嚴格。中國詩歌有平仄,對丈非常工整,它這裡沒那麼考究。句子很整齊,有三個字的、四個字的、五個字的、六個字的、七個字的、到九個字的都有,四句是一首,跟中國的律詩一樣。這是以詩歌來讚歎老師,從前中國跟印度都有這個禮貌。讚佛,同時也向佛報告,說出他自己的願望。

  【頌曰。】

  這個頌就是指底下講的偈頌。這個頌是七言頌,每一句七個字,四句是一首。這個地方總共有十首,前面兩首是讚佛,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發願,也就是他的報告,向老師提出的報告,末後一首是求老師給他作證明。我們看經文: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個第一首是讚佛相好光明。人的相貌,是他的智慧、福德所顯現出來的。古人曾說,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找到他的父母,不是隨隨便便就會找到的,父母與他一定有緣。緣很複雜,最重要的有四大類;這四類也是佛在經上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來的,對面遇到也不相干,也不認識。所以人與人之間這四種緣,我們要清楚。

  如果是報恩來的,就是很乖的小孩,將來長大是孝子賢孫,不要教他,他就孝順。可見得他與前世有關係,這是先天的,後天的教育能夠彌補先天。如果是報怨的,將來就是怨家對頭,一定搞得家破人亡。如果是討債的,就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三、四歲就走了;欠得多,大概到十幾、二十歲,栽培他到念大學、念研究所,畢業了,他走了;討債的,往往都很得父母的歡心。如果是還債的,父母一生栽培他,看他欠父母多少,他要欠得多,他對你生活照顧得很周到,物質上的照顧很周到,但是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這是來還債的。如果他欠得少,縱然他自己非常富有,對父母的生活也很苛薄,讓你穿得暖、吃得飽就算了,不會給你享受的,這是欠得少的。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遇到這個環境,討債、還債,心就平了,就不會計較了。要老實念佛,三界六道是苦海,不是個好地方,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所以一定要瞭解這個環境。

  通常一般講,後天的教育可以彌補。人到四十歲以後,這個相貌是後天的;四十歲以前的,是受前一生的影響。今天科學裡面講遺傳,佛教裡頭沒有遺傳;那個小孩為什麼像父母呢?是投胎的時候取相;他來投胎的時候,看到這個面孔他很喜歡,他自然就是這個面孔,是這樣變出來的;不是什麼遺傳的,與遺傳不相干,這是佛教跟科學講法不一樣。相隨心轉,四十以後,跟前一生的距離遠了,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存心言行都影響容貌、影響身體,這就是相隨心轉。

  如來心極清淨,福德、智慧都圓滿了,為什麼經典裡面常常看到菩薩或者是佛的學生,請教的時候一定先要讚佛;不讚歎,佛就不教他嗎?不是的。老師、學生都是同一個心願,要接引廣大的群眾,所以念念當中以種種不同的手段,啟發大眾。讚歎佛的相好,是希望給一般人聽到之後,哪一個人不想相好,個個都想相好,相怎麼好的呢?要有智慧、要有福報,是這個意思。就是勸人要修福、修慧,才有如同佛一樣的相好,用意在此地。不是佛喜歡大家讚歎他,也不是學生有意要恭惟佛,不是的,都是為了啟發大眾。

  「如來微妙色端嚴」。色是容貌,色相非常端正,非常莊嚴;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美好。這一句裡面,最重要的關鍵是「微妙」這兩個字,什麼叫微妙?諸位要曉得,一切眾生智慧不相同,福德也不相同,審美的觀念不相同。我看到這個相好看,看那個就不好看;那個人看那個相好看,看這個就不好看。佛的相不管什麼人看,都覺得好看,這就微妙了,這個就難得了;不管你用什麼樣的角度,你去審美,他統統選在第一,這叫微妙,這個可以說是世間人根本就沒有的。以大的差別來說,我們東方人審美的觀念跟西洋人就不相同;可是佛要在此地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佛的容貌第一,這就是他微妙之處了,也就是超越了任何審美的標準,這個叫微妙。

  「一切世間無有等」。在一切世間,佛端正莊嚴的光彩容貌,都是第一,沒有能跟他相等,這是讚歎佛的身相。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這兩句是讚歎佛的智慧。光明是表智慧,佛的智照十方。世間發光體是日月,這是最明亮的了;在我們世間,物質是火珠;可是日月、火珠要比起佛光來,它們的光明都失掉了。好像我們夜晚燈光很明亮,在太陽底下這個燈光不起作用了,光明幾乎沒有了;日月之光在佛光之下,都顯示不出來了。這是比喻佛的智慧光明不可思議。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這兩句是讚歎佛的說法,佛的音聲完美。怎麼完美呢?佛說法一切有情眾生不必透過翻譯,全都聽得懂。我們知道,這一句話決定是事實。因為佛出世那個時代,在我們中國是周朝時候,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如果根據中國歷史所記載的,佛比孔子還要早,周昭王的時候,還要早好幾百年。那個時候周朝所謂八百諸侯,每一個地方的言語文字都不相同,中國的文字到秦始皇才統一。秦始皇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統一文字。所以我們在中國古字裡面,看到一個字有幾十種的寫法,那是每一個國家地區的寫法不一樣,到秦才統一。

  印度在那個時候,也是這樣的情形。我們現在還有地方叫方言,像台灣的台灣話,台灣有客家話、有山地話,說法都不一樣;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區都有它的方言。在那個時候,小國五十里,大國一百里;現在一個縣,恐怕有好幾個國。所以言語文字,決定不相同。

  佛到處去講經說法,來聽的人各國的人都有,各種不同語言的人都有,都能聽得懂,這是佛言語之妙。而且聽的是什麼?聽的是自己的言語,眾生隨類各得解;每一個人聽佛說法,都非常親切,佛給我們說同一種言語,佛有這個能力。

  這樣的能力,我們相不相信?可不可能?從前的人難得,從前人相信聖言量,只要是佛說的,大家都不懷疑;現在人喜歡懷疑,提出懷疑,必須要拿出科學的證據來,這才能相信。

  現在電腦相當發達了,逐漸逐漸各種語言確確實實能同時表達出來,我相信再有個十年、二十年的進步,一定能做到了。佛的能力特殊,不須要藉科學的工具,他以本身的能力就可以做到。這個被科學證實,這是可以相信的。一音說法,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是讚歎佛身相不可思議。他能夠隨類化身,這大概是目前我們這個科學還沒有辦法做到,這講隨類化身。這個地方講的是以同一個身,佛坐在講台上,每一個人去看佛的相都不一樣,所看到的與他自己一定相應的相。自己喜歡什麼相,看到佛就是那個相,像《楞嚴經》上所說的,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佛確實沒有定相,佛說法,沒有定法,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才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這八句開頭是讚佛,佛有這樣殊勝的德能,使我們聽了、見到都非常的羨慕,佛也跟我們一樣是凡夫身修成的,我們要想得到佛微妙的身相,我們依照他的方法修學就能夠滿願,這個讚歎的用意在此。

  下面從第三首,我們看到法藏比丘他所發的願。他初學佛,立定這樣的志願;回過頭來,我們再反省反省,我們自己現在初學佛,我們有哪些願望?我們跟法藏比一比,究竟差多少?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了。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我們先看這個兩首半,首先他發的這個大願,確實超過了一般人。我們學佛,走進佛門,如果人家問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的答案是什麼。有一些人說,我生活太苦悶了,為了解決苦悶來學佛;有些人想升官發財,求佛菩薩保佑。答案非常非常多。但是從來沒有聽到一個人說,我是想來成佛的。我學佛這麼多年當中,我所接觸的沒有聽到一個。我自己學佛,我也沒這麼大的願望,也沒有這個志向。

  我過去讀書,讀《六祖壇經》,我最佩服的六祖大師,很了不起,他到黃梅去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作佛的,這個口氣太大了。我只聽說這麼一個,再沒聽說第二個說我到佛門來,我是要來作佛的。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法藏就是這個例子,法藏入佛門是要來作佛的,他不是為別的來的。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他說得更具體,他成佛是要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普度眾生的。這個說法,比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還清楚、還明顯,連成佛這個目的都說出來了。

  底下一句就是他法音的內容。「宣揚戒定精進門」,這一句就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說了三個,其他的三個省略掉了,他說了戒、定、精進。如果他說戒定慧,那就屬於三學;戒定後面是精進,這是講的六度。

  他要宣揚大乘菩薩法。「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在大乘裡面講明心見性,如果不能通達甚深微妙法,他就不能廣度一切眾生。在此地,它的意思更深、更究竟、更圓滿,以這一部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來說,甚深微妙法是淨宗所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明心達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這是其他大乘經裡面所沒有的,確確實實這一句是指的這一個意思。因為四十八願給我們開出無上的法門,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教我們持名念佛往生,這是以果為因;決定不是九界有情自己所能夠理解的,蕅益大師就這麼告訴我們,非九界有情,九界是菩薩、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理解的,這才是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這六句當中,第一是以智慧。要想廣度眾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要成就別人,先要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然後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所以說完了他自己度眾生的大願之後,然後再敘說現在自己要求的;現在要求智慧,要求甚深廣大的智慧。這個甚深廣大智慧,不是從外面求來的,外面沒有,這個諸位要知道;心外求法,這叫外道。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不能向外求。

  「內心清淨絕塵勞」,這就對了,從這個地方去求。塵是染污,塵是比喻有了灰塵就骯髒了。桌子天天要擦,就是因為它染的有灰塵。勞是煩惱,我們必須要遠離一切污染,要斷盡煩惱,心就清淨了,清淨心才能夠恢復。

  「超過無邊惡趣門」。修清淨心是因,心只要一清淨,一切罪障都消除了,所有一切惡趣你就遠離了。人要沒有瞋恚心,就超越地獄門了;沒有瞋恚,決定不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瞋恚墮地獄。不愚痴,就超過畜生門了。沒有慳貪,就超過餓鬼門了。所以斷貪瞋痴就超越三惡道,就不墮三惡道了。如果對於人天的福德,沒有一絲毫的貪求,能夠完全放下,就能夠超越六道了。所以,六道輪迴也是惡趣。不但六道輪迴是惡趣,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也是惡趣;他跟大乘菩薩一比,他就很惡了,就不好了。所以統統超越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究竟岸是圓滿的佛果。換句話說,前面這個無邊惡趣門,是指權教菩薩以下,統統都叫惡趣;不但是六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惡趣。這個叫一直超越,因為底下一句是「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這一句是講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斷盡了。

  「惑盡過亡三昧力」。惑是迷惑。不再迷惑了;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中,他不迷惑了。過亡,過是過失,無論是自己修行,或者是教化眾生,對人對事對物,絕對不犯過失。這些靠什麼?靠三昧力。這個三昧,當然是指的念佛三昧。這六句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求學時候,也就是他在法藏比丘這個時代,他修學的綱領;換句話說,他修什麼?這六句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所修的,跟阿彌陀佛當年修行作個比較,我們是不是把智慧擺在第一個目標,其他的什麼都不求?要求智慧,一定要得清淨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起用是照,照見,這是有智慧了;心不清淨,沒有法子。要想心地清淨,心就不能有一絲毫的染著;世間法五欲六塵,出世間法大小權實統統不染,這個要緊。

  學佛是兩種方式,一種從行門下手,就是真正用功夫,從清淨心下手;另外一種,從解門下手,從研究理論下手。這兩條路子,哪一條佔便宜?給諸位說,從行門佔便宜。行門下手心清淨,很多佛法都不懂沒有關係,為什麼?他能夠斷煩惱,決定能夠往生,心淨則土淨。從解門下手,統統搞清楚了,然後要從頭修起,有解無行,不能成就的。從行門下手,是以行為主,以解為輔助,不必刻意去求解,不過分的去求解,慢慢自自然然就通達了,這個方法非常正確。走這個門,無論是讀經、無論是聽講,懂一句就一句受用,懂兩句就兩句受用;不懂的不要緊,不要去理會,下一次再聽就懂了,多聽幾遍自然就明瞭了,何必在這一段一句裡去鑽牛角尖?這反而把心搞得不清淨了,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要以清淨心為主。

  本經經題「清淨平等覺」,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清淨心得到了,平等一定有了,覺也一定有了,覺而不迷。所以這三個當中,還是清淨心容易修,專注在清淨心上。清淨心的方法是執持名號,我們念佛;不念佛的時候,聽佛號;佛號聽什麼呢?最好聽自己念的。現在有錄音機,自己平常念佛錄個錄音帶;不念的時候,放錄音帶聽自己念的,非常有受用,就是修清淨心。

  所以他以智慧為首,以定慧等持,惑盡過亡三昧力作總結,這個用意很深很深,確實提供我們非常寶貴的修學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