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實踐彌陀大願  (第三集)  1989/10  台灣板橋體育館  檔名:02-010-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這一次講座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三天跟諸位報告的都是大乘佛法裡面最精采的部分,就是「如何實踐彌陀大願」。第一天跟大家報告的是我們修學理論的依據,這非常的重要,昨天開始跟諸位說明修行的方法。我們專修淨宗必須要遵守五項的科目,第一個,《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三種淨業,昨天跟諸位報告過了。三種淨業裡面,尤其重要的是受持三皈,昨天這一段我們也用了很長的時間把它介紹出來,這也就是與諸位同修傳授了三皈。今天有一些同修要舉行一個儀式,如果場地不太方便,儀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心地確實了解三皈的真實意義,真正發心依照三皈戒來修學,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這才叫真正的三皈。

  今天要接著跟諸位說五個科目裡面的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敬」,在這個表解的行門第二,六和敬。六和敬是僧團基本的戒條,僧團稱為和合僧,出家人稱為和合眾,這是一切諸佛菩薩所稱讚的。因此在《戒經》裡面我們看到,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之一,果報在阿鼻地獄,你看這有多重!大概在十多年以前,我們華藏圖書館還沒有的時候,華藏圖書館成立到今年十年,這個話總得是十幾年以前了。我們佛門裡面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有一些同修也許都認識他,這位老居士心地很慈悲,他有一天請我吃飯,在功德林吃飯。請我吃飯,我就問他,老居士今天為什麼要請我吃飯?他說法師,我有一個疑難沒有法子解決。我說你又遇到什麼困難了?他說眾生造罪業造得很重,造的是五逆罪,將來都要墮阿鼻地獄,這怎麼辦?這五逆罪的確很重,我就問他,你見什麼人犯了五逆罪?他說你還不曉得?你看看出家、在家眾,破和合僧,說這個法師怎麼樣,那個道場怎麼樣,天天在那批評毀謗,這是阿鼻地獄罪!他心裡非常的難過。我聽了這個話我很輕鬆,聽了很輕鬆,我說你不要為這些事情操心,破和合僧真的是五逆罪之一,要墮阿鼻地獄的。我說老居士,你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看到有和合僧團?我問他。他想了半天,他說,真的,我沒有見過。

  現在寺廟裡住了兩個人他自己都打架,怎麼能叫和合僧團?佛門的規定,四個人以上住在一個道場,遵守著六條戒條,才叫做僧團。如果這六個戒條不能夠遵守,他就住一千人、一萬人也不叫做僧團,僧團是和合眾,因為他不和合,不和合,佛菩薩不護念,護法善神不會守護。所以我倒過頭來問他,我說我學佛三十多年,我沒有見到和合僧團,我說你在什麼地方見到的,你告訴我。他想了半天說,真的,我也沒有見到過。我說那咱們好好吃飯,不要想這個事情了。一個和合僧團的出現真正是不得了,是我們衷心所期望的,台灣如果有一個僧團出現,整個台灣人都有福報了,很可惜的我們沒有見到這樣的僧團。我們看看這六條的內容。

  第一個是「見和同解」,這就是我們今天社會上所講的建立共識。我們大家住在一塊,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完全相同,這個是和睦相處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我們對於一個問題想法、看法都不一樣,當然就會有爭執,就談不上和合了。佛教之所以被人尊敬,佛教它之所以偉大,實在講就是偉大在這一條。佛用什麼方法來建立我們的思想見解能相同?他這個方法高明極了。佛不是說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你們都是邪知邪見,你們要以我的知見為知見,那我們對於佛不會佩服他,我們也不服。佛的高明處不是教跟著他一樣想法、一樣看法,不是的。佛說我們的想法都是妄想,我們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我們能把想法、看法統統捨掉,讓心地清淨,那就同了。這個法子很高明!佛對於一切妄想執著他放下,我們把所有一切妄想執著也放下,這不就同了嗎?

  這種方式的確是任何一個人所樂意接受的。也不是我跟你,也不是你跟我,我們大家把這個妄想執著統統捨掉、統統放下,自自然然就同了,知見就同了。這就是咱們淨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我一心不亂,你一心不亂,他一心不亂,我們大家住在一塊的個個人都一心不亂,這個見解思想不是完全相同嗎?所以他這個見和同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非常的正確,任何一個人都非常樂意接受的。這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是相當之難,但是雖然是難,不是做不到,為什麼?這個事情是求諸於己,不是求人。世間事最難的是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我真的只要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我心就清淨了,求自己。換句話說,佛的見和同解是建立在清淨心、建立在一心不亂的基礎上,這個是它最高的原則,六和裡頭最高的原則,也是它真正的基礎。

  如果我們一下做不到,佛有方便,方便法就是前面跟諸位同修提到的,佛法的修學,無論在家、出家,要入佛門是五年學戒。我們今天在佛法上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沒有奠定這個基礎,沒有做這個工作。這五年學戒並不是戒定慧的戒,不是那個戒,是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誡學生,實在講,這五年教學生學什麼?就是修清淨心。像我過去跟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限制我五年,五年只准聽他一個人講經,讀書、看東西都要經過他同意,從前所學的他一律不承認,一律都作廢,這就是老師的教誡,要我守五年。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恢復自性清淨心。心清淨了、心定下來了,然後再接受教誡這就容易,真正能夠體會、能夠悟入,這是最初方便,也就是下手之處。實在講這種修學與六和敬這個見和同解有密切的關係,也可以說修見和同解的起步是這樣修學的。

  現在這樣的老師很少,縱然有這個老師,沒有人願意跟他學。我從李老師的門下出來,在國內外弘法,深深感到孤單。所以過去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每一次到台中都向他老人家請求,希望老人家多教幾個學生出來,我們才有些同學,共同來弘揚。這個話前後我總講了十幾遍,老師也聽得不厭煩,到最後他就告訴我,不是我不願意收學生,我很願意教,你替我找學生好不好?我聽了這句話之後,從此以後不敢再講了。為什麼?我想我找不到學生,我到哪裡去找一個學生跟這個老師是百分之百的服從?這個學生找不到。現在的學生的確不好教,稍微嚴格一點他跑掉了,你這個老師有什麼了不起,比你好的多得很,跑掉了。所以老師願意教,沒有學生。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是更難。由此可知,師承、師資道合是多麼的尊貴,非常不容易,這個緣很殊勝、很難得。

  昨天我跟諸位介紹過,雖然我們不能夠親近到真正的善知識,我們在「三皈」跟大家說得很具體,說得很明白,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希望都能夠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的思想、見解、行持是怎樣的?這一部《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無量壽經》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也就是我們要想學阿彌陀佛,你就讀《無量壽經》,研究《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教訓、境界修正我們自己身心的行為,使我們變得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這個無量的光壽我們也能夠在一生當中圓圓滿滿的得到。這是六和敬裡面第一條,可以說是很具體的修學法。

  第二條是「戒和同修」。世尊給我們講的基本的戒條,《無量壽經》上統統都有,五戒、十戒,除了這個之外,許許多多處世做人的道理,經典上都有開示。除了佛這些教訓、這些教誡我們要遵守,我們要認真的去學習,此外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風俗習慣,都包括在這個戒律之中。佛弟子決定是一個最好守法的公民,不會在社會上為非作歹。所以戒和同修不僅要受持佛陀的教誡,還要遵守世間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所以這個戒的意思非常的廣泛,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佛教,我們過的是團體生活,四個人以上叫一眾,這個叫僧團,是團體生活。團體生活一定要有規律,決定要遵守生活的規矩,像寺院,每一個寺院它有常住公約,古時候稱之為清規。所謂清規,實在講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地化,戒律的精神能夠與我們現實的生活融成一片,我們遵守就覺得很方便了,是這個意思。人人守規矩,人人守法,這個團體才會和睦。

  這個第三好懂,「身和同住」。身和同住還得要跟諸位解釋一下,這個同住,我們今天講同住在一個寺院裡面,是不是這個意思?實在講比這個意思還要精。出家人在印度,那個時候,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過的是這樣的生活,沒有財產,三衣一缽,過這樣的生活。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中國的天氣比印度寒冷,印度在南方,比印度寒冷,三衣不夠,所以中國人就四季衣裳,春夏秋冬,那你沒有衣服不能保暖。所以到中國來之後,三衣就變成了一個紀念的形式了,我們講搭衣、披衣,三衣我們不夠用,所以就變成紀念的形式了,還是穿我們一般的衣服,當然這個衣服的數量超過三件。也不必到外面去托缽了,也用不著樹下一宿了,中國是帝王聘請法師來傳道的,以國師之禮看待,所以國家供養。

  這些法師們收的這些學生,諸位要看看從前老的寺廟才能看得出來,新的寺廟看不出來了,大家的生活居住叫睡廣單,這個廣單是什麼?現在所講的通鋪。身和同住是要睡通鋪的,不能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給諸位說,決定不會成就。因為人在許多人當中,他會很守規矩,裝模作樣很像樣子;門一關,沒有人了,他就放逸了,人就放逸了。所以佛想的方法,連晚上睡覺都要睡在一起,一個看著一個,也得乖乖的、老老實實的,這樣才能成就。所以佛門裡頭決定不許可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道業沒有法子成就,你要想道業成就,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當中都是依眾靠眾。儒家所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然他就約束,他不敢放逸。所以身和同住最重要的得要睡廣單。現在寺院都有錢了,每一個人都一個房間,還有套房,這個與真正修行是差得很遠。

  我前幾年在香港講經,香港有位聖一法師,這個人我非常佩服,我在海內外所見的出家人我最尊重他。這個法師還有舊觀念、舊思想,他的廟睡廣單,他那個廟裡有四十多個人,他沒有一個一個房間的,了不起。他是禪宗的,每一天禪堂裡面坐香、講開示,這是他的常課,我在海內外沒有見到第二個這樣莊嚴的道場。他常常到大陸去,大陸對他非常尊重。他是潮州人,香港潮州人很多,供養也很多,他自己穿的衣服破破爛爛的,生活非常的節儉,這些供養統統送到大陸上去把這些廟統統復興起來。所以大陸今天許許多多寺廟能夠復興,他的功德無量無邊。他告訴我一樁事情,曾經大陸上修一個大的寺廟,修復的時候就想把這個廣單改成小房間,出家人一個人一個房間。大陸上這些法師對聖一法師很尊敬,就向他請教,請教這樣做好不好?聖一法師非常反對,他說如果這樣做法,出家人沒有一個人會有成就的。於是他們也採納聖一法師的建議,還是做成廣單,還是大家睡在一起。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對他很佩服。所以身和同住這個意義很深。

  「口和無諍」,彼此在一起沒有爭論。「意和同悅」,學佛不管在家、出家,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得到佛法的好處,首先你能夠生歡喜心,愈學愈快樂,的確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果佛法愈學愈苦,愈學煩惱愈多,愈學妄想愈多,那是你學佛的路子走錯了,佛法沒有錯,是你自己學錯了。你如果學得沒有錯,它的現象決定是一天比一天快樂,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今天中午有一個居士來告訴我,他說他有一個朋友,在我們景美聽經聽了一段時期,聽到我講的這個修行方法,他回去就照做,做了這二、三個月,本來他有一點小毛病,現在病都沒有了,氣色也很好,身體也很好,非常歡喜,心地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百病不生!這人身體生病,實在講是心不清淨。所以治身體也得從根本治療,佛法修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所以你養身,第一個就是要懂得養心,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培養自己的平等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你就身心健康。不但是延年益壽,我再告訴諸位,青春永駐,你們喜不喜歡?

  後面一句是「利和同均」,這一條很不容易做到。利是利養。真正的僧團決定沒有私財,所有的供養都是常住的,自己沒有私財。縱然是信徒供養我個人的,我個人也要交給常住,也得交給常住。這一條在台灣我還沒有見到過,出家人多多少少都還有私財,這一條沒有。所以這裡面六條仔細去看一看,對照對照,我在台灣沒有見到僧團。我非常期望、等待台灣有僧團出現,可是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僧團出現,這是我們眾生福薄。如果眾生真正有福,僧團會出現的。在世間裡,一個僧團出現在世間,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護。這一個團體有福,我們全台灣省的老百姓都沾光了,都有福了。這就希望同修們真正要發心,真正要放下,把自己的名聞利養一切放下,才能做到六和敬。自己稍微有一點私心就做不到了,這六條就做不到了。一絲毫私心都沒有,念念向無上道,一個心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個心真切才能夠做得到。所以這六和敬相當不容易。

  佛門裡面講的僧團,再告訴諸位,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僅僅是指出家人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六和敬稱之為僧團,在家人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守這六條戒也是僧團。所以這個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是指四個人以上依照佛的教誡,這六條六和敬的教誡,在一塊共修的叫做僧。所以僧團有在家、有出家。甚至於你的家庭,你一家有四口以上,你一家人能夠依照這六條修學的,你的家庭就是僧團,這是非常之殊勝。這個意思諸位要懂得,所謂的僧團絕不是僅限於出家人。明瞭這個意義,我們才知道應該如何的來學習,如何認真來修學。

  僧團裡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羯摩的制度。羯摩,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民主會議議決的方式,這是最公平的了。僧團裡面沒有特權的階級,不是哪一個人要聽哪一個人、服從哪一個人,不是的。僧團裡面有一個住持,住持是大家公選的,是選舉出來的,他的任期是一年。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就是正月初一上任,臘月三十總辭,重新再選舉。所以是大家選舉的,選出這個住持,實在講就是會議當中的主席。重要的事情、重大的事情,這叫白四羯摩,拿現在的話來講,四讀通過,大事情要跟大家做四次的宣布,讓大家考慮。通過的方式很簡單,也不必舉手、也不必投票,你一句話不說就同意了、默認了,就通過了;如果你不同意,反對,你起來說話。你要是同意了,同意就不說話,還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個方法非常之好。次要的事情就是三讀通過,最小的事情就叫白一羯摩,就是說一遍,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瑣碎的事情,跟大家交代一下,報告一次就夠了,這個小事情。所以佛門裡面,三千年前它就講民主了,它是真正的民主,這個民主制度是僧團裡面最早採取的、最早實現的。

  第三個科目就是「三無漏學」,三無漏學就是戒學、定學、慧學,這三學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內容大綱。經典雖然多,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人把它編輯分類,分類就分為三大類,這三大類就是經藏、律藏、論藏,所以我們稱經典為三藏經典。這個三類怎麼分的?就是根據三學。經多半講定,律這是講戒,講戒律,論是研究討論,這是屬於智慧,所以佛門三藏經典的內容就是戒學、定學、慧學。無論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佛法終極的目的是在智慧。這是在前一次我們聚會的時候給諸位報告過了。佛法它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的方法。他教學的目的是以究竟圓滿的智慧為目標,為教育的目標。這個在佛經的術語裡面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說得粗淺一點,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

  要怎樣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佛告訴我們一定要修定,所以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佛門裡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很多,修什麼?統統修的是定。所以定是佛法修學真實的關鍵。淨土宗所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們現在採取的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所主張的阿彌陀佛,《阿彌陀經》裡面所主張的,統統用的是持名念佛。《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方法比較多,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有這三大類。但是在《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所採取的是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定。在淨宗裡面不叫禪定,叫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裡面叫一向專念,一心不亂、一向專念就是定。所謂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目的是要開智慧。

  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了,我還有幾句很要緊的話要跟諸位報告。我們見到有不少非常精進,很用功在那裡學戒,戒律持得很嚴,但是他沒有得定;有很多人修定,定修得很成功,確實是有相當的定功,他不開慧。這是什麼原因?你要想找到這個原因,你最好把《六祖壇經》展開來念上三百遍,你就明瞭了。佛法的修學,諸位一定要記住,只有自己一個人,你才能修得成功,只有自己一個人,就是學生只有我一個。你不信你去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他就是代表修學大乘的學生。所以《華嚴》好,《華嚴》是佛經裡面最圓滿的,它有理論、有方法,最後還表演,就是做給我們看,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說,在所有世出世間這一些教科書裡面,他推崇的《華嚴經》最完美。全世界,他是個哲學家,所有的哲學書籍沒有像《華嚴經》這樣的完備,有最圓滿的理論、最周密的方法,最後還帶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太難得了。

  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我們修行人的榜樣。你看看善財有沒有同學?沒有,學生一個;老師?老師太多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教一個學生。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哪裡?我告訴諸位,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包括出家、在家,裡面還有外道,不是我們佛教的,其他宗教的,統統都是。學生就一個人。因為學生一個人才能夠修學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對於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恭敬。為什麼?他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學生我一個,沒有同學。如果有一個同學,十大願王修不成,禮敬裡頭就有欠缺了。為什麼?我們兩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我何必對你那麼恭敬?你看禮敬諸佛裡頭就缺了一塊,就不圓滿了。所以學生只有一個人,我們這個恭敬心才能夠普遍圓滿,才能夠稱性,這個多麼重要。

  你就曉得,這個學戒律的,他戒律學得很嚴,持戒很嚴,他為什麼不能得定?他看到那個不持戒的人心裡就不高興,看到那個破戒的人他就生煩惱,這個人破了戒,那個人不持戒,你想想看他心能定得下來嗎?心定不下來。六祖大師說得好,別人持戒不持戒與我不相關,所以他老人家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真正修道人見不到別人過失。為什麼?自己改正自己的過失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別人過失!「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你要看到別人的錯處,你自己就往下墮落了,你自己的罪過就大了。這是六祖在《壇經》裡面教給我們的。

  我們再看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出的榜樣,我們應當要覺悟、應當要明瞭,如何成就自己的戒學、定學、慧學。實在講都在恭敬心裡面成就的,決定不能夠貢高我慢。自己修持,自己認為自以為是,愈是修持得好,愈是瞧不起別人,這就糟糕了。瞧不起別人是什麼?是我慢,貪瞋痴慢,愈修煩惱愈增長,你想想看這個是問題來了。真正修行是斷煩惱,不是增長煩惱,諸位要明瞭。如果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貪心增長了,瞋恚心增長了,脾氣愈修愈大了,愚痴增長了,傲慢增長了,增長到最後都要到三途去了。他的果報不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天堂,果報在三惡道。

  所以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不是沒有道理,我們仔細一觀察,心裡很明白,他說得非常有理。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墮三途,出家人修學不如法,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既然出家了,做佛的弟子,不能夠認真的修學,不能夠與佛的教訓相應,對不起佛、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對不起所有的眾生,他怎麼不墮三途?這是出家同修要格外警惕的。所以要想救自己,出家要想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別的法門很難,你只依照這一部《無量壽經》,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成就。你成就了,所有供養你的這些人他才得福;你要不成就,將來這個債有得還了。定學不能開慧,也是這個因素。所以離開貢高我慢,離開貪、瞋、愚痴,我們的戒學能夠得定,定學能夠開慧。因此處事待人接物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慈悲心。由此可知,修學的關鍵,實在講在於我們會用心。

  下面這講的「六度」。六度是大乘菩薩共同修學的綱領,包括了菩薩無量的行門,也就是菩薩無量行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個六大綱領。這六條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不一定是我捨財物叫布施。現在大家看到布施這個意思很淺,實在講是捨什麼?捨煩惱、捨妄想、捨分別、捨執著,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佛門為什麼又強調捨財的重要?的確很重要,捨財是斷慳貪的緣。諸位曉得,佛法裡面講因緣果,捨緣。這個錢財愈有就愈想有,容易增長貪心,我們要把貪心捨掉。現在這個貪心不斷在增長,這個不得了,這個與自己的道業完全相背。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他也沒房子,沒有居住的地方,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外面托缽,什麼都沒有,捨得真的是乾淨,他心清淨,不打妄想。如果自己錢財多了,麻煩就來了,那個麻煩就很多了。你要叫我說,我也說不出來,我曉得很多。我知道有錢的人很苦、很痛苦,沒有錢的人很快樂,沒有錢的人沒有妄想,晚上一覺睡到天亮,有錢的人睡都睡不著,這個錢又怕貶值,又怕這個錢丟掉,又怕強盜、又怕小偷,那個麻煩大了,晚上睡覺都睡不好。滿腦袋想的是錢,把阿彌陀佛早都忘掉了,這怎麼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捨掉。就是在家同修真正是覺悟了,知道這個道業重要,我們生活能過得去就行了,吃得飽、穿得暖,有個房子可以遮避風雨,應當專心認真老實念佛,來生才有救,來生的好處數不盡。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眼光放遠、放大,不要看眼前,眼前時光很短暫。如果我們短暫的時光裡面能夠忍受,咬緊牙根忍受,我們的前途無限的光明。在西方極樂世界,你把經典多念念,那個富貴人間沒有,不但人間沒有,天上也無!為什麼十方諸大菩薩都想求生淨土,你就知道這個地方的好處。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居住的房子是七寶造成的,你走的地面、馬路是黃金鋪的,你想想多富。這是我們可以能夠得到的,能夠享受到的。可是今天在這個世間,如果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不能真正捨掉,西方極樂世界再好,你沒有分。所以我們中國人口頭上常講「捨得」,你能夠把這個世間、身心世界捨掉,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了,捨才可以得到;你要不肯捨,西方極樂世界你得不到,你沒有分。

  由此可知,這個布施非常的重要。特別是我們出家人,不要積錢財,十方來的供養馬上十方就去掉,不要積。我是同修們供養我的錢財統統印經布施掉了,印經是最實在,是最真實的。這個是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一生統統是印經、布施。昨天發給諸位的小本子,你們可以看看,他在這小本子裡面提到一樁事情,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大家想救濟災難,他從印經的款項撥三千銀元去賑災。由此可知,印光大師一生修法布施,他這個錢財,人家供養錢,沒有做別的用處,統統印經布施,就是救災,還從印經款子裡面撥三千銀元出去。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明瞭,這是我們出家人應當要效法的、應當要學習的。絕對不要以為我沒有錢,沒有錢我不方便,甚至於我生活沒著落怎麼辦?你還要打這些妄想,你又何必出家?既然出家了,頭一個要信佛,要相信,要建立真正的信心。

  我們出家人的生活靠什麼?靠三寶,三寶護持,靠護法神,韋陀菩薩護法。如果我們真正身心與道業相應,我要是餓死了、凍死了,給諸位說,韋陀菩薩一定是撤職查辦,他幹什麼的!所以出家人到現在對這個話不相信了,自己想辦法找錢,護法神一看到,你們各個都有辦法了,他輕鬆了、他不管你了。你與道業不相應了,你對於佛菩薩、對於護法神根本就沒有信心,你還談什麼,你怎麼會不墮落?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身上一毛錢沒有,不怕。明天沒得吃?明天還沒有到,你怎麼曉得沒得吃?還想明天、想後天,你的憂慮太多了,你想得太多了,打妄想。明天還沒有來,想明天的事情,這叫打妄想,你為什麼不好好的念佛?念佛才真正有感應。佛叫我們念佛,佛沒有叫我們想明天、想後天,沒有,佛沒有叫我們想那麼多。所以你要真正能夠相信佛菩薩護念,真正相信護法龍天的護持,你說我們多自在!我們的靠山這麼多,照顧我們有這麼多諸佛菩薩,這麼多的護法神明,我們還操什麼心,還有什麼可憂慮的!佛弟子在這個世間比任何人都安全,比任何一個人都有保障,自在、快樂,我們要從清淨、信心裡面去建立。所以要真正肯放下,要敢放下,你才能夠得到感應道交。

  第二是「持戒」。戒是戒律,持是保持,這在前面跟諸位也說了很多了,不僅僅是世尊給我們制定的戒律。小乘戒律是自律的,完全對自己不對別人,大乘戒律是處眾的,就是跟大家一起生活我應該要怎樣做,只限於我應該怎樣做,不要求別人。這個是佛法戒律跟世間的法律規約不一樣,世間法律規章是要求別人,要求大家要做的;佛法的戒律,無論大小乘的戒律,是要求我自己做的,與別人不相干。人人都能夠自律,這個僧團就是六和敬的僧團,戒和同修,人人自律,不干涉別人,別人持戒犯戒與我不相干,我自己應該怎麼做。這個是戒律跟世間法令規章不相同的地方,實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第三是「忍辱」。忍辱實在講就是講一個忍,忍非常的重要。你看《金剛經》裡面,《金剛經》在我們中國,由於五祖、六祖特別提倡,所以這部經在中國流行最廣,讀誦的人最多。《金剛經》是般若經,般若是講菩薩道,六度裡面《金剛經》特別重視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你們念這部經就曉得了。布施是捨、是放下,這是你真正的積功累德。忍辱是保持,如果你要是不能忍,你就無法保持了,就保不住了,特別是你所修持的功德,功德要靠忍辱才能夠保住。佛門裡常說「火燒功德林」,功德不容易修,火是什麼?瞋恚,這一發脾氣,心裡一不高興,功德就燒光了。功德是什麼東西?給諸位說就是定,就是清淨心。這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清淨心沒有了,清淨心、定心很不容易修成,一發脾氣燒光了,功德就沒有了。

  所以你要是問,你問自己,你自己學佛這麼多年,究竟修了多少功德?你得想一想,什麼時候沒發脾氣。如果今天早晨發了脾氣,你一生的功德統統燒光了,發脾氣以後,到現在你有多少功德。如果你臨死的時候,發個脾氣那就完了,一切功德都完了。福德是可以保持的,功德,一發脾氣就完了。所以你曉得忍辱多麼重要。凡是一些事情讓你不順心的、不如意的那都是些魔。魔看到你修的功德,修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旁邊搧火,魔不能破壞你,叫你自己破壞,叫你發脾氣,勸你發脾氣。你果然一發脾氣,很聽話,所以把你自己的功德燒掉了,愚痴!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原本六度裡面只是講忍,沒有講忍辱,翻到中國來特別加個辱字。因為中國人對這個辱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經的法師,你們把辱看得這麼重,忍辱,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諸位要知道,《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還要認真幹什麼?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在境界裡面就不動心了,忍辱波羅蜜才能夠成就。

  忍之後再講「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我們通常講善根,三善根,世間的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三善根生,這個三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痴,就是十善業道裡面的最後三條。無貪、無瞋、無痴是世間法的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根裡面生出來的。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精進特別著重在精,精是純而不雜,一門深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經典浩如煙海,我們修學下手取一門,在一門裡面精進、專攻。你只要把這一門專透了,必然戒定慧三學都圓滿了。到慧開的時候,大徹大悟,禪宗叫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淨土宗裡面講一心不亂,唯有精進才能得到。你這個進步是很進步,但是不精,不精是決定得不到的,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特別注意。

  所以我們初學佛的人,決定不能學太多,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懂,與你的指導老師有很大的關係。我過去學佛,我學佛實在講非常之單純。我的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他學哲學,是他從哲學裡面給我講到佛經哲學。他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這兩句話很動心,這才發心讀經,才研究佛學。我研究佛學,先後只有兩個老師指導,所以的確是不複雜。第一個老師章嘉大師,他指導我三年。章嘉大師圓寂了,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我那個章嘉大師指導我的三年他還不承認、還不算。我跟李炳老十年。我學佛,佛法兩個老師,哲學一個老師,所以說非常單純,頭腦簡單,沒有複雜、沒有被染污,老師對我非常的器重、非常的愛護。

  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我想到台灣大學去旁聽他的課,他要我到他家裡去面談,談了之後他了解我,我發心學,還沒有接觸,還沒有看過什麼哲學的書,也沒有聽過人家講演,這個是他很喜歡的。他就告訴我,叫我不要到學校旁聽,不要到學校聽課。當初我聽了這句話,像一盆涼水澆到頭上,老師拒絕了,這就完了。沒想到老師真慈悲,他說你這樣好了,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的課。所以我的哲學是在方東美先生家裡,小客室裡圓桌子,學生我一個,老師他一個,這樣教出來的,真是難得。到以後我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子,這麼費事,特別來教,不讓我到學校去聽。到學校去聽,一定認識很多同學,同學意見很多,聽得很多、看得很多,腦袋就複雜了。他是怕我頭腦受污染,到他家裡去聽,不受污染,了不起!我非常感謝老師。

  學佛我也沒有受到污染,一個老師教,只找一個人,不找第二個人,所以我學的東西非常之精,非常之純。我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現在佛學院一個學期就學五部經,我十年學五部。李老師的教學方法,一部經沒有完全學會不可以學第二部經。我這個五部經,第一部跟他學的是小乘經,他是從基礎教起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部學的。第二部跟他學的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十年當中學五部經。現在佛學院,我一聽說你們上的這個經那個論,太多了,你們能夠消化得了嗎?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8150

  所以東西要學得踏實、學得堅固。一經通一切經通。我沒有學《華嚴》,我講《華嚴》,我講《華嚴》超過二千五百個小時,《華嚴經》講了一大半,現在還繼續在講。我沒有學過《法華》,我講《法華經》;我沒有學過《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我講了很多遍。這一切大的經不需要學的。甚至於告訴諸位,我講經不需要找參考資料,不需要預備,不管什麼大乘經典展開我面前,大概我都能夠講得下去。所要準備的是什麼?查查字典生字,生字不認識,念錯了這個不行,所以我的預備工作就是查生字,給它做個注音符號,不要把字念白了,義理方面不需要了。所以我學佛方法跟大家不一樣,老師指導我的,跟你們現在遇到的指導的老師方法不相同。我這個老師是用古老的方法傳給我的,就是從前教私塾的方法,個別教學。你看我跟方先生,這個哲學,個別教學;章嘉大師也是個別教學,每一個星期都要去見他,也是兩個小時;在李老師那邊也是個別教學,教私塾的方法教出來的。這是提供諸位做一個參考。

  精進,一定要精、要專,決定不要求多。佛法像一棵樹一樣,先修根本,有根、有本,自然枝條花葉它就茂盛,所以從根本修要緊。你的一開頭就是枝葉花果,這個樹沒有根,一開頭就這麼好看,這個枝葉花果是什麼?咱們花瓶裡擺的花,沒有根、沒有本,幾天就死掉了,它不是活的。咱們中國古老的方法培養一個人,它是活的,活活潑潑,它叫你開悟,它不叫你多記,你記的這些名相是死的,它叫你開悟,你開悟是活的。一切法,世出世間法,你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佛法教出的學生是希望得到這樣的成果。

  有精進而後才有「禪定」,精才會得定,不精不能得定,不精就雜了、亂了,哪裡還會能得定?所以這個禪定是從精進得來的。我勸諸位同修精,學一種,至少三年的時間,當然最好你能夠五年,五年讀一部經,其他一切經論放下,暫時都不讀,五年讀一部。精,精進,心就定了;心定了,五年之後再看其他的一切經,給諸位說,你的眼睛放光,一接觸,意思就通達、就明瞭。為什麼?你有定、你有慧,智慧開了,藉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引發自性的智慧,這是真智慧。智慧絕對不是說我讀的東西多,我看的東西多,我記得多,那個在孔老夫子講叫「記問之學」,孔老夫子底下一句話說,「不足以為人師也」。為什麼?全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不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所謂是道聽塗說,聽到別人這樣講的,不是自己的。可見這個精進是個關鍵。有精進才有禪定,有禪定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破無明,才能夠證得無上菩提。這個是六度。

  末後第五科「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出自於《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是外表,我們今天講的禮貌,敬是講的內心,真誠的恭敬,敬心自然表現在外面有禮。要注意的是對什麼人禮敬?對諸佛。那是不是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我們就恭恭敬敬的去拜三拜,是不是這個意思?給諸位說,不是的。他這個地方講的諸佛範圍非常廣大。佛在《華嚴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僅僅佛在《華嚴經》上這樣告訴我們,佛在《圓覺經》上也是這樣子給我們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眾生這兩個字怎麼講法?眾生這兩個字的意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我們這個人是四大五蘊和合生起的現象,所以人叫眾生;一切物也是眾生,它也是許多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這個眾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統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佛法講緣生論,一切萬法是因緣所生的。《中論》上講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為什麼?沒有自體。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一切有相統統是因緣生的,因緣生沒有自體。眾生的本義是如此。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但我們一切動物(這動物有佛性)本來成佛,桌椅、板凳、植物、礦物統統都是本來成佛。《華嚴經》上講得透徹,「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無情就是植物與礦物,同圓種智,同是平等、同時,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此《華嚴經》普賢菩薩這個行法它是平等法,所以這個禮敬對象是一切眾生,情與無情。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禮節對待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待阿彌陀佛,我們要拿這個心態、拿這個禮節來對一切大眾,因為一切大眾就是佛。所以善財童子修學沒有同伴,學生只有我一個,除了我之外,都是佛、都是菩薩,我怎麼能不恭敬?

  不僅僅一切大眾是佛、是菩薩,我對他要禮敬,我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來修這個禮敬法。桌椅、板凳它有法性,一切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性,一性無二性,我對待它也要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是不是說我們對桌椅、板凳每天也去跟它磕幾個頭?那就錯了,人家看到你學佛學成神經病了。對這些物如何恭敬?把它擺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所以一個學佛人的家庭必定是整齊、清潔、井然有序,叫人家一踏進你的門,心裡舒暢喜悅。為什麼?禮敬的效果。對事,事也是諸佛,做事情我們要認真、要負責、要盡心、要盡力,把事情做好,這是對事的禮敬。

  可見得這個禮敬的範圍是多麼的廣大!不僅僅是見到佛菩薩磕幾個頭,佛菩薩才不要你磕頭。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我們向他禮拜磕頭,這等於提醒我們,我們要拿這個恭敬心、拿這種禮節,真誠的禮節,對人、對物、對事,這才是普賢行願。所以《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你要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對於修淨土的人來講非常重要!因為能修普賢行,你的心量拓開了,海闊天空,清淨無比,對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尊重、禮敬,自己的歡喜心才真正能夠透出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喜悅是從自性裡面生出來的,叫法喜充滿。這是這一願的淺說,不能細說,細說要聽我講《普賢行願品》,這一願要講很多天才能講得完,幾分鐘是講不完的。

  第二願是「稱讚如來」。你看用的字不一樣,前面禮敬是諸佛,稱讚的不是諸佛,是如來。如來不就是諸佛嗎?諸佛不就是如來嗎?給諸位說不一樣,字換了意思就不相同。你看《金剛經》上有的時候說佛,有的時候說如來,如果如來跟佛是一個意思就不能夠更換,決定是兩個意思。說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形相要至誠恭敬,這是身業。稱讚這是語業,語業,這個稱讚就不能隨著形相,因為形相裡頭的確有善有惡,惡形也讚歎,鼓勵人作惡,那這個社會就大亂了,這就害了人。如來是怎麼說的?如來是指真如本性。換句話說,與真性相應的我們要稱讚,與真性不相應的不稱讚,我們也不毀謗,這樣就好了。

  這一樁事情可以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得到證據。五十三位善知識,剛才說了,他是代表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以善財童子每一天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從早到晚也是接觸這五十三類的善知識,這善知識裡面有善、有惡,善財童子遇到的也是有善、有惡。譬如說勝熱婆羅門愚痴,他代表貪瞋痴的痴;甘露火王他代表著瞋恚,這個人脾氣很大,小小得罪他,他就要整人,甚至於要害人、殺人,那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甘露火王;第三位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愛、貪淫。所以這三個人代表的貪瞋痴,也是善知識,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有禮敬沒有讚歎。你去看經文,他對於每一個善知識去參訪,有禮敬、有讚歎,唯獨對於這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歎,為什麼?因為這三個人的行法與如來不相應。

  這個在十願修學的綱領裡面我們要記住,對於好人、好事我們讚歎,它跟儒家的道理一樣,「隱惡揚善」,人家做的好事情我們讚歎,他做的壞事情不說、不讚歎,不像禮敬。禮,不管是善人、惡人,我統統要以禮貌,都要以真誠心,對他表示恭敬,因為他都有佛性。讚歎就有分寸了,要看他這個言行善不善,言行符不符合真如本性,這個是有分寸、有標準的,跟前面用這個字不一樣,意思就不相同。

  第三是「廣修供養」。供養是對上的,對下我們叫布施,對上才叫供養。普賢法裡面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只有我自己是生死凡夫,所以只有供養,不講布施。為什麼?統統在我之上,統統是我的善知識,統統是我的老師,真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三個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這三個人必定是我的老師,怎麼說?善人我要學他的善,惡人我要反省,看到他的惡,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惡,我有這個惡要改正,要改過來,所以惡人也是我的老師。所以善財童子去參訪貪瞋痴,這三個人也是老師,看到他貪瞋痴,反省我有沒有,我如果要有,改過自新,所以他是我的老師,我對他要恭敬,但是對他的行持不讚歎。你才真正曉得善人惡人、順境逆境都是磨鍊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這個裡面決定是平等,沒有差別。我們今天講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折磨,在這裡面鍊我們自己的清淨心,鍊我們自己的平等心,極不平等裡面磨鍊自己的平等心。

  所以廣修供養,對待一切人,我們用供養的心情,都把他當作佛、當作菩薩、當作老師、當作尊長這樣的恭敬,而不是平輩的或者是對我們晚一輩的布施,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修自己真正的清淨平等覺。所以經上講這一些大德們統統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不是普賢大士之德,清淨平等覺你是決定得不到的。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你與無量壽就不相應。由此可知,普賢行願是非常的重要。

  第四「懺悔業障」。業障常常起現行,起心動念、妄想執著都是業障,這些妄念一起來,自己馬上覺知,我的業障現行。業障如何懺除?趕快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把業障消除掉了。所以懺除業障用這個方法奇妙無比!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就是業障,覺悟,業障就沒有了。什麼覺悟?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悟。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把它完全翻成中國的意思,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皈依無量覺,覺就不迷了,一覺業障就沒有了。所以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消業障,無比殊勝的功德。所謂是「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不是假的,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說得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懺悔業障用念佛的方法是最好。

  今天時間到了,底下還有幾願,雖然沒有時間跟諸位介紹出來,但是我們圖書館跟這個講堂都有《普賢行願品》的錄音帶。這部經我過去講過很多遍,有長講也有短講,現在在華藏講堂還繼續不斷的在講。這次華藏講堂我們選的是清涼大師的《疏》,宗密大師的《鈔》,就是《普賢行願品疏鈔》,連《疏》帶《鈔》一起講。這是要很長的時間,大概這一部經全部講完至少要四年到五年的時間,但是非常的有價值。諸位有時間,歡迎諸位到那邊去聽,沒有時間可以聽錄音帶。

  同修們,昨天跟大家說了我們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這個儀式簡單隆重。諸位要記住,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千萬要記住。你皈依之後,你是三寶弟子,不是某一位法師的弟子。所以我這個皈依證,我這裡署名是「三皈證明阿闍黎」,我是給你做證明的,阿闍黎就是老師,我是給你做證明的,你不是皈依我的。你們如果說皈依我了,我不承認,你是皈依三寶。住持三寶,只要是出家人,都是我們的師父,要以清淨心、平等心來看待,這才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