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實踐彌陀大願  (第二集)  1989/10  台灣板橋體育館  檔名:02-010-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印刷廠將我們的講演大綱印出來了。昨天跟諸位報告的就是大綱前面這一段解門,也就是淨宗修學理論的依據,淨土五經一論。在現前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淨土五經讀本》是我們淨土宗最完備的典籍,諸位同修如果有意修學都可以請到這一部經典。今天繼續跟諸位報告的就是行門,真正談到修行,修行這兩個字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能夠曲解了,更不能夠誤解。所謂「行」就是行為,行為包括得非常的廣泛,我們身體的一切動作是行為,我們的言語也是行為,我們的思想,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想法都是行為。所以行為雖然無量無邊,如果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出身、語、意三大類,這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三業。

  三業的造作,如果有了過失,也就是有了錯誤,譬如說我們對這宇宙人生萬事萬物,我們的看法看錯了,我們的想法想錯了,我們的言語,我們身體做法做錯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是修正我們身、語、意三業錯誤的行為,這是修行的真義。如果我們只認為平常我們念佛、拜佛、禮誦是修行,這個意義未免太窄小了。當然誦經拜佛是修行的一部分,實在講這一部分等於說是我們學校裡教室的作業,課堂的作業,我們早晚禮誦。可是它真正的意義是要把禮誦的精神帶到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使我們在生活上、在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避免一切過失,這個修行目的才真正的達到。

  既然這樣說,行為的善惡、行為的邪正必定有一個標準,如果沒有標準,我們怎麼曉得我們的行為有過失?在佛法裡面這個標準是分許多層次,譬如說從大的方面來分,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是五個不同的標準,人乘有人乘的標準,天乘它的標準比人就要高了。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人乘的標準是五戒,要嚴持五戒。五戒相當於儒家所講的五常,五常是儒家教學道德觀念的標準,仁義禮智信,相當於佛法裡面講的五戒。天乘的標準比我們高了,天要修十善業道,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它是以十善、慈悲喜捨為它的德行標準,它比我們要高,沒有高水準的德行不能夠生天。

  再往上面去是聲聞,我們常講的阿羅漢,阿羅漢是超越三界,他的標準就更高了。像我們現在出家眾所受的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聲聞修行的標準,以這種標準要提升到將我們的見思煩惱斷盡,這才能夠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裡面首先是破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見惑破了之後,這才證到小乘初果,也就是我們常講「趣入聖流」,這是小乘的聖人了,證位不退,不會再退到三界凡夫的地位,不會退,只有往上升,不會退到凡夫。須陀洹稱為位不退,三不退裡面得到第一個,位不退。昨天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通常我們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從證得須陀洹這一天算起的,如果我們沒有能證到這個位次,這都不算。所以我說我們在座的同修,過去生中無量劫的無量劫都曾經聞法修行,但是從來沒有一次達到須陀洹的標準,所以我們依然是六道生死輪迴,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

  再往上面去這就是菩薩乘了,菩薩乘的水準就更高了,在戒行方面來講就是菩薩戒。菩薩戒有很多種,我們通常所受的,出家人受的《梵網經》,依照《梵網經.心地戒品》十重四十八輕;在家同修多半依《瓔珞經》六重二十八輕,這是在台灣普遍我們受的菩薩戒本,是採取這兩種。另外像太虛大師,過去他一生是極力提倡《瑜伽戒本》,《瑜伽菩薩戒本》,出在《瑜伽師地論》,很可惜這個戒本很少人採用,它確實有它殊勝之處。菩薩的標準為什麼這麼多?菩薩的機非常之廣泛,佛為了應機說法,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所以它這個戒條內容、結罪的輕重有所不同。但是它的精神、義趣是相同的,這一點我們要曉得。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嚴持戒律,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是必然的過程,沒有法子躐等的。如果我們說把戒律捨棄掉了,給諸位說佛法就沒有了。正如同儒家,儒家把禮捨掉了,儒也沒有了。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佛沒有了,我們現在這個佛教算什麼?現在佛教算佛學,算佛法的形式、樣子,沒有內容。這一點出家、在家的同修真正要想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希望佛法常住世間,普遍利益一切眾生,我們要徹底覺悟,要真正回頭,嚴持戒律,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這個在這兩天都要跟諸位深入報告的。

  我們淨宗提出修行五項科目。第一項就是淨業三福,在這個表解行門裡頭第一段。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是經文,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出來的。由此可知,這個三條十一句,無論你是學哪一宗、學哪一派,必須要修學的。大乘佛法統統以這個十一句做基礎,你要不依照這個修學,你的正因就沒有了,因沒有了,哪來的果報!有因才會有結果,沒有因決定沒有結果,可見得這三條是非常的重要。

  這個三條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因緣很特殊,是頻婆娑羅王他的兒子,就是阿闍世王,要用今天的話來講,他是受了提婆達多的挑撥,發動了一次政變,把他父親的王位奪過來了,把他父親害死,把他母親幽禁,這是大逆不道。所以韋提希夫人,就是阿闍世王的母親,感到人間非常的痛苦,兒子不孝,大逆不道,殺父親、害母親,破壞正法,於是乎就感覺得這個世界太苦了。她是虔誠的佛教徒,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在被幽禁的時候,在宮廷裡面哀求,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幫助她,他方諸佛世界有沒有環境好的地方,我很想去,這個世界我不想住了。佛有神通,韋提希夫人心裡一動念,佛在靈鷲山說法就知道了,所以佛帶著目犍連、帶著阿難,三個人就到皇宮裡面去。韋提希夫人見到佛來了之後就向佛請教,求佛指點。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將十方諸佛國土以佛的神力統統現在韋提希夫人的面前,讓她親眼去看,親自去選擇。韋提希夫人看了一切諸佛的剎土,最後她自己選擇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不是釋迦牟尼佛勸她的,是韋提希夫人自己選擇的,這個用意很深。

  這是親眼見到十方諸佛剎土,你想到哪一個佛世界去?韋提希夫人選擇的當然是最好的,當然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殊勝的,她才會選擇。她的選擇,實在講,也就代替我們選擇。選擇之後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了,那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去得成?這就請教修學淨土的方法。《觀經》講修行方法,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所以淨土宗修行的方法全在《觀無量壽佛經》。世尊沒有講方法之前,先給她講要修三種淨業,就是此地恭錄的這一段經文,這十一句。由此可知,這是修淨土的最初方便,也就是修淨土的根基。如果我們這十一句要是做不到,你佛號念得再好、念得再多,要往生都不太容易。好像我們要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基礎不穩固,這個房子蓋了不牢靠,它會倒塌的。由此可知,這個基礎是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大家請看這個經文,「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第一種淨業一共有四句,這四句非常重要。一開端世尊教給我們要孝親、要尊師,跟孔老夫子的教學主張完全相同,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諸位同修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要想見阿彌陀佛,這一生真正超越輪迴,往生極樂,圓成佛道,你從什麼地方修起?從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從這個地方做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順的,你要是不能夠孝親尊師,你所修學的法門就不相應,這是大家要特別記住的。因為在現前的教育,對於孝親尊師可以說已經疏忽了,完全不重視了。在國外沒有孝道,也沒有師道,現在我們中國逐漸也把這個疏忽了、捨棄了,只著重在科技的傳授、科技的教育,倫理的教育大家疏忽掉了,所以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才大亂。將來有什麼樣的災難我們不敢預料,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災難必然是有的。為什麼?人心違背了倫理道德,這是天下大亂的主要因素。

  佛法常說,共業裡面有不共業,所以學佛的人要修不共業。不共業就是依照佛的教訓我們認真的去修學,我們將來所得到的果報不會與大家相同,可以倖免於災難。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認真孝養父母。孝養父母不僅是對於父母的物質生活我們要照顧,最重要的是要勸父母念佛,勸父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六道輪迴,這是孝順到了極處,這是一個人真正盡到了究竟圓滿的孝道。師長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如果我們對於老師的教訓不能夠依教奉行,諸位想一想,我們的學業怎麼可能有成就?實在說,真正達情明理的父母師長,不會要求子女孝順,也不會要求學生奉事,不會要求的。世出世間聖人提醒我們,這樣教導我們,就是因為孝敬是性德。

  我們學佛目的是在明心見性,諸位要記住,明心見性絕不是單單只有禪宗提倡,禪家講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又講事一心與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明心見性,說法不一樣,意思、境界是一樣的,是一樁事情。教下所謂大開圓解,這個大開圓解也是明心見性,他要不能明心見性,他怎麼可能大開圓解?可見得一個境界、一樁事情。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往往有很多個名詞說法,佛為什麼用這麼多名詞?因為佛希望我們不要著相,知道是這麼一樁事情就對了,不管怎麼說沒有關係。所以佛用很多的名詞,教我們對於名相不要執著,用意在此地。

  孝敬是性德,要開發本性,也就是說要明心見性,要用什麼方法來修?一定要用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夠開發自性光明、自性的功德。由此可知,這兩個字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尊師,老師的話要不聽,那實在講就很難成就了。每一個做老師的總希望學生有成就,不但希望學生有成就,實在講,他真正的心願是希望學生能夠超過自己,所謂是後來居上,青出於藍,這個老師才是好老師。如果那個老師吝法,我教的學生,學生不能超過我,我教他要留一手,怕這個學生將來超過我,老師就吝法,這就不是一個好老師。後一代能夠超過前一代,社會才有進步,眾生才有幸福。如果後一代不如前一代,換句話說,這個社會永遠沒有進步,一代不如一代,那就可憐了,那就太苦了。所以每一個做老師的人都希望學生的成就超過自己,所以他的教學一定是盡心盡力。

  盡心盡力的教,學生要聽話才行,要能夠順從老師,才能夠接受老師的教導,尊敬老師才能夠體會老師的心意。今天有一個小冊子是《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贈送給諸位。印光老法師以前說過,「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兩分恭敬得兩分利益」,這個恭敬是學生對老師。昨天也給諸位略略提了一提。「善教莫如善學」,老師教的方法高明,實在講,不如學生會學,會學就是學生的態度非常虔誠、非常的恭敬。學生會學,才能夠真正得到老師的教義,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世出世間法在過去都講求師承,師承就是你的東西跟哪一個人學的,什麼人傳授給你的,這就是師道之淵源。現在在我們這一代已經看不到了。我給諸位同修說,我學佛還沾到一點點師承的邊緣,這是我非常的慶幸,實在很難得。

  我在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去拜李老師,我想跟他學。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是居士的身分,是由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去的。我發心想跟老師學,老師見了面之後,就給我開了三個條件,就是約法三章。他說你想到我這兒來,很好,但是要遵守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從今天起只准聽我說法,老師說只准聽我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說法不准聽。第一個條件,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他老人家說,你看書不管是看佛經、是看世間一般的書籍,不經過他同意不准看。就是我們讀經也要經過老師同意,老師說這個你可以看,這個你不可以看,不可以看就不能看,要得他的同意,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老師說,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入我門來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聽起來很苛刻,我想了一想,還是接受了,就拜他做老師。但是他還是有原則的,告訴我這三個條件給我的期限是五年,要遵守五年。換句話說,五年之內不可以聽任何人講經,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

  這樣我才留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實在說這就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儒佛師承所講究的原則,所謂是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誡,五年遵守老師這三條戒律,這才建立起師生的關係。他認真的指導,我們認真的學習,他如果不盡心指導,他對不起學生;學生不能認真的學習,對不起老師。師徒如父子,關係非常之密切。我們學到半年就體會這個利益。為什麼?心定了。不會像這個地方有講演,那邊講演,天天去,到處去聽,聽得滿腦袋無所適從,不曉得哪一個法門好。所以這一下子禁止了,不准你聽,不准你看,只准跟一個人學,好!頭腦慢慢清醒過來,一條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的確很有受用。所以學了半年之後,自己感覺到這個好處,對於老師真正的感謝。他要求我五年,我又自動延長五年,我跟他十年,十年守他這個三條的約法。

  今年四月間我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演培老法師對我非常的愛護,我到新加坡,他到機場接送,我非常之感謝。他邀請我到他的道場,給他們那邊的信徒講開示,我只有唯命是從。到那個地方,我看到年輕人不少,我就鼓勵年輕人要認真的跟演公來學習。特別是演公的唯識,今天在全世界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這一個法門要是失傳了,非常的可惜。所以我就勉勵年輕同學要跟演公,我就把我從前跟李老師,一進門的時候提出這三個條件告訴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夠以這樣的心態追隨演培老法師。我講完之後下了台,演公拉到我的手到會客室裡面去飲茶,他就告訴我,他說我小的時候做小沙彌,在觀宗寺,諦閑老法師對他的要求也是這三條。那個時候我們很不服氣,好像那個老和尚太專制了、太跋扈了,怎麼只可以聽他的不能聽別人的?到後來才曉得好處,真正的感激。演公的根基是在觀宗寺諦閑老法師給他打下的基礎,他今天有這樣的成就,決定不是偶然的。

  今天這個佛法在台灣表面上好像很興盛、很普遍,講經的法會很多,道場很多,真是世界第一了。可是我得提醒同修們,如果你們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跟定一個老師,時間至少是五年。五年以後再參學,到處聽,可以了,為什麼?你已經有了戒學、定學、慧學,你已經有了三學基礎了,然後聽別人講,你心裡面有主宰。他講的哪些我能夠得到利益、得到受用,哪些我不需要的,你可以挑挑揀揀,選擇你所需要的,對你有好處。如果沒有三學的基礎,聽多了就壞了。聽多了,不知道這個與自己是否相應,你什麼法門都學,什麼經典都讀,到最後是一無成就,就是你學得太雜了,學得太亂了。佛法講求精進,精是純而不雜、精純,進是進步。我們本省的同修,這個求進步的心很懇切,大家的確是非常之進步,但是不精。是什麼進步?叫雜進、亂進,不是精進,這個跟六波羅蜜不相應。這是我提醒諸位同修,師道對我們修學成功失敗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你看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就教給我們,一定要跟隨一位明師。佛所講的明師,是明心見性的真正善知識,跟著這個老師去學習,那你決定不會錯。但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的要求,初學的人看起來實在是有一點苛刻,有一點不盡人情。你像李老師對我的要求,一般人聽了就不以為然,不盡人情,我還是接受了。如果我要不接受,說老實話,我也沒有今天的成就,我還是接受了。現在才曉得李老師對於我愛護備至,確實照顧了我幾十年,一直到他圓寂,念念照顧到,這是我非常感激的,老師的恩德超過了父母。所以奉事師長,我們要認真努力的來修學。

  第三句是「慈心不殺」。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本師的德號釋迦牟尼,這個釋迦就是慈悲的意思,釋迦翻作能仁,就是他能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這也是他教學的目標。所以在三福裡面,孝親尊師之後,第一句話就是要培養慈悲心,佛是大慈大悲。所以我們要想學佛,先要修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要愛護,我們要主動的、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個離苦得樂是果,破迷開悟是因,迷惑顛倒這就有苦,一個人覺悟了就快樂了、就自在了,不迷了就自在了。

  底下一句「修十善業」。所以第一福是人天福報,換句話說,學佛要從做人學起,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成佛?所以第一福是人天福報。人天的善惡就是以十善業為標準。十善業也就是五戒的展開,比五戒說得詳細。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修說的,一定要嚴格的遵守;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實在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善惡的標準。如果違犯了這十條,那我們所造的業是惡業,也就是過失、錯誤。依照這十條把它改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依十善來修行,這個是佛法修學的根本。修學的根本非常的重要,沒有這個根本,念佛也不能往生。諸位要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麼原因?這些念佛人把這個基礎的修學忘失了,絕對不是說你每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將來就決定往生了,沒有。你要是不懂淨宗的教義,不曉得它的理論、方法、境界,念這一句佛號,口善而已!口善,心不善、身不善,那怎麼行?怎麼能往生?三業裡頭最重要的是意業,就是心要善,心善,身、語自然就善了。所以修行的重點是在修心,要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修心。

  第二條,「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一條是講二乘福,二乘我們通常講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我們佛門稱之為聲聞、緣覺。前面這一條是世出世間的共法,共同修學的,第二條是二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學。前面這一條,「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五乘共學;第二條三乘共學,聲聞、緣覺三乘共學。第一句「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佛法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三乘修學的標準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聽說明天有一些同修要我給他們傳授三皈,我在此地就把三皈的意義給大家概略的介紹,明天我們舉行一個儀式就可以了,不必再要講解了。把這一樁事情跟大家講清楚,實際上就是傳授,佛面前行個禮那是形式,真正的傳授就是聽講。

  三皈是出世間法的修學準則,這個三條是從你初發心學佛,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都不能夠離開的,都必須要遵守的,也就是說到了等覺菩薩還是要遵守,的確是三乘共學。這個皈是回頭、是回來,回皈;依是依靠,依靠什麼?依靠三寶。這個三寶,跟諸位說是自性三寶,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這個三皈依,講得非常之好。《壇經》我在過去講過很多遍。他老人家講的三皈,他說皈依覺,就是覺悟的覺,皈依正,邪正之正,皈依淨,染淨的淨,清淨的淨。他不說皈依佛、法、僧,他說皈依覺、正、淨。接著他老人家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樣一說明,我們對於三皈的意義很容易明瞭,不至於發生誤會了。所以皈依佛,皈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依什麼?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個叫做皈依佛。所以大家要記住,皈依佛不是抱著佛的大腿,佛你保佑我,你救救我吧!那是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沒有這個道理。如果你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常提醒自己我要覺悟,我不迷惑,這就是佛保佑你了,真正保佑你了。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

  第二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像《法華經》上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皈依就是從錯誤的知見,也就是我們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做皈依法。第三句皈依僧,僧不是出家人,僧是自性淨,也就是說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染污是講心地的染污,我們心裡面起了妄念,生了煩惱,妄想煩惱就是心地染污。我們從這個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這個叫做皈依僧。這就是六祖講的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叫皈依三寶。

  你請一個法師來傳授你三皈,就是這個法師要把三皈依的真正意思講解給你聽,你從今之後,確確實實能夠從迷惑顛倒、邪知邪見、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從今天起一直到成佛,要記住佛這三個基本戒條。所以這個是大小乘佛法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是把佛門修學的原則傳授給你,這個叫做傳授三皈依。你接受之後你要能夠保持,我念念當中,這個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於心裡的念頭,我常常想到,我要覺、我要正、我要清淨,這才叫做受持三皈。現在這個三皈,皈依我一個法師了,這個很糟糕,這個是很大的錯誤。

  印光大師在這個小冊子裡面,有一段說得很好,因為他最後也是講這個三皈,傳授三皈。這一段文在第五十五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從頭念起,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了。「所謂皈依者,乃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寶,非皈依個人,例如今日各位來皈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皈依」,授是傳授,證是證明,給你做證明,「並非皈依我一人。每見僧俗有誤解皈依意義,在家人則曰我皈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皈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老法師非常之感嘆,皈依錯了。如果這樣皈依的話,你不是皈依三寶,你是皈依某一個人,不是皈依三寶,與三寶不相干,這是大家千萬要記住。剛才跟諸位講的這是三皈的正義,真正的意義,你們聽了之後,就等於我把三皈傳授給你們了。

  其次要說的就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是形式,我們對於住持三寶要恭敬、要護持,為什麼?佛法能夠常住在世間,能夠普遍弘揚利益一切眾生,就要靠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佛不在世,所以佛像等於是佛寶,我們見到佛像等於見到佛一樣,見佛像如同見親佛,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這個叫做住持三寶。這三寶的功德很大,大在什麼地方?大在他能夠提醒我們,啟示我們自性三寶,因為我們常常會忘掉。家裡供佛,一看佛,我今天要覺而不迷,就提醒我自性覺了,我這個皈依佛就沒忘掉,見到佛像,我皈依佛了,我要覺而不迷。看到經本,正知正見,我今天的思想見解要正確,不能有錯誤,所以它可以提醒我們。看到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清不清淨與我不相干,我自己要清淨,這個樣子提醒我,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所以這個住持三寶,他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皈依自性三寶。如果沒有住持三寶的形像,我們今天雖然皈依了,到明天就忘得乾乾淨淨了。所以住持三寶的形像對於我們修學、策勵、警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一個出家人他破戒了,他做很多壞事情,他的功德還是很大。為什麼?那個真正修行人一看到他,我要自性淨!你穿著在家衣服沒有這個效果,提不醒人家,這個樣子就能夠提醒人家,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這就是他的功德,是在家人比不上的,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知道。所以真正修行,修自己不是修別人!別人修得好,實在講我們也沾不到光;別人修得不好,與我不相關,沒有關係。所以真正修行人要照顧自己,不要去管別人,對別人要一體恭敬。這個意思我們留在明天跟諸位講這最後一個科目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再跟諸位詳細報告。

  所以這個住持三寶我們一定要恭敬。對於住持三寶的心態要平等,不能說這是我的皈依師父,我對他特別親熱一點,那個不是我的皈依師父,我對他遠離一點,那這個觀念就錯誤了。你並沒有皈依三寶,剛才講的你是皈依某一個人,你是某一個人的弟子,你不是三寶弟子,這樣的皈依有過失,這個過失很大。大在哪裡?僧團本來是團結的,你自己在裡頭製造黨派,把僧團分裂掉了,把僧團破壞掉了,這一個心態就是戒律裡面所講的破和合僧,破合和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自己墮到阿鼻地獄,將來還不曉得什麼原因墮落的,這很可憐、很可悲的。

  所以我跟諸位傳授皈依,給諸位做證明皈依,我發給你的皈依證,我皈依證上面寫的是「三皈證明阿闍黎」,我是給你做證明的。你要是認為你皈依我了,我不承認,因為將來你墮地獄,不會把我牽連過去。我得把話講清楚,我的皈依證上寫得很明白,我不會受牽累的,我是給你做證明的。所以說皈依三寶,看到所有出家人都是師,要一律平等的看待,不要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培養你的平等心,沒有分別心就是修你的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你的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特別是淨土宗,你看這個《無量壽經》,清淨平等覺!阿彌陀佛也叫清淨佛,也叫平等覺佛,可見得淨宗特別重視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所以我們對待一切的法師,不管是中國、外國,老法師、年輕法師,要以平等心看待,要以清淨心看待,要以恭敬心看待,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那你是無量的功德,這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的。

  皈依最切要的意義,這是我們講到本宗了,剛才講的這是一般普遍的,佛門裡面傳授的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現在我們修淨土宗,我們希望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這個佛法僧三寶,應該如何來選擇?在此地我要特別告訴同修們,專修淨宗的人,我們皈依佛,在住持三寶上來說,我們皈依阿彌陀佛,認定了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阿彌陀佛不是過去佛,不是未來佛,是現在佛,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咱們認定他做老師,一心一意依靠他。善導大師教給我們,身專禮阿彌陀佛,我們每天拜佛就拜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口裡頭念念念阿彌陀佛;心裡頭專想阿彌陀佛,三業專修!大師說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萬修萬人去。認定了,皈依佛,阿彌陀佛。

  皈依法,法就是《無量壽經》,淨宗第一經,我這一生依這一部經就夠了,把這一部經天天讀誦。我過去勸同修們,每一天至少把《無量壽經》念一遍,一生不能夠缺。為什麼?念熟了之後,這個經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行為有了錯誤,思想有了錯誤,會想起來佛在經上怎麼教給我們的,用這一部經的理論方法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使我們真正能夠做到正知正見,這個知見跟阿彌陀佛的知見完全相同、完全相應。你只要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句句話都做到了,給諸位說你就是阿彌陀佛,因為你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了。所以我們皈依法就依這一部經就夠了。如果你還嫌這一部經不夠,那麼有淨土三經、淨土五經。五經之外,我覺得不能太多了,太多了就雜了、就亂了,五經已經嫌多了。所以五經,其餘四種可以做參考,偶而看看可以,專攻一種,從《無量壽經》一門深入,將來我們自己在這一生得健康長壽。實在講,現前就得無量壽,因為往生是活著往生,並沒有死,死了就不得了,死了就不能往生了,往生是活著往生的。我們一口氣沒有斷,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阿彌陀佛我跟你去,那活著走的!是走了以後才死的,大家要記往是走了以後才死的,不是死了以後才走。所以這個無量壽是我們這一生親身證得,現在就是無量壽。這叫皈依法寶。法寶這都是很踏實的,現在一般人講真正三皈落實了,法寶就是《無量壽經》。

  僧寶,第一個淨宗的僧寶是大勢至菩薩,怎麼說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圓通章》一開頭,他向世尊提出報告,「我與五十二同倫」,我們恍然大悟,他是淨宗第一個僧寶。五十二同倫,這個五十二位是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什麼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了不起!「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不用其他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念到成佛,一個方法成就的,所以淨宗初祖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我們淨土宗的心經,雖然文字不多,淨宗的義理包括盡了。所以我們這個僧寶是以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他是我們的同學,他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法門,一門深入;我們跟觀世音菩薩學慈心不殺,大慈大悲;我們跟普賢菩薩學十大願王;我們跟文殊菩薩學真實智慧;我們跟彌勒菩薩學「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彌勒菩薩代表這個意思,心地清淨平等,對待一切人滿面笑容。你看彌勒菩薩的塑像,見到任何一個人歡歡喜喜,滿面笑容。所以這個五位就是我們皈依的僧寶。

  所以淨宗的三皈非常踏實,我們確實有依靠。依靠這個住持三寶開啟自性三寶,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所以這個皈依是非常踏實。因此我們皈依的法名就統一了,這個法名用什麼?在《無量壽經》裡面。《無量壽經》九十二面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我把經文念一念,「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這就是指我們,我們於無上菩提沒有發過心,現在才發心,初發,這就是指我們這些人。「種諸善根」,今天我們開始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認真的來修覺正淨,這個就是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佛給我們授記了,「皆當往生彼如來土」,我們將來個個都會往生,這經上講的,它就是講的我,不是講別人。將來「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將來我們這一幫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修學成功了、成佛了,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我們這個佛的名號都叫做妙音如來。因此我們的法名都叫妙音,現在諸位是妙音居士,將來你是妙音如來。

  你看這個經本與我們有關係,這個經本不是別的,是我的經,是我們自己的經。我傳授你們,叫你們都是妙音居士,我也在其中,我不能漏掉,所以我也用妙音。這個封面,我底下一個圖章就是妙音,封面上下面這個圖章就是妙音,所以我們大家同名同號。現在在這個世間,你們是妙音居士,我這個是勉強稱個妙音比丘,實在講不敢稱,比丘不敢稱。但是將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妙音菩薩,成佛都叫妙音如來,這一會是無比的殊勝,無比的莊嚴。我把三皈精義,這個精要的義趣,在這裡圓圓滿滿傳授給大家了。如果明天你們需要舉行一個儀式,儀式很簡單,我給你做證明,我們發的這個皈依證,法名統統是妙音。這是第二福裡頭講的受持三皈。

  第二句講「具足眾戒」。眾戒範圍包括很廣,最低限度,我們要把五戒十善認真的修學,決定不能夠疏忽。除五戒十善之外,持戒的意義是廣泛的,國家的憲法法律,社會的風俗,道德觀念,我們統統要遵守,這些都是屬於戒條。你能夠奉公守法,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地區都會被當地人所接納,都會受當地人的歡迎,我們勸他念佛、勸他學佛,這個法緣就殊勝。所以持戒包括了守法,這個是一定要懂得的,不能說持戒,這個戒單單講佛的戒律,那個意義就很窄小。戒包括一切法律,一切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全包括在裡頭,是我們應當要遵守的。

  「不犯威儀」,這個威儀現在來說就是禮貌、禮節。人一定要懂禮,孔老夫子說得很好,「不知禮無以立」,在過去的社會如果不懂禮,在這個社會上沒有法子立足,所以禮非常之重要。我們在外國,我們覺得外國人他最大的好處有兩條,這個中國五常裡面「仁義禮智信」,外國人有兩條他做得很好,做得很徹底。第一個是他有禮,外國人很有禮貌;第二個,外國人守信,非常注重信用。在國外,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那就非常可憐,的確他在社會上沒有法子立足,所以這個信用他一定要遵守,非常講求信用。所以五常裡頭,外國實實在在這兩條做得很好,我們看到之後很歡喜、很佩服。這個三乘共學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三條,第三條叫大乘不共學,唯獨菩薩學的,二乘人沒有,人天也沒有。所以是第一條五乘共學,第二條三乘共學,第三條唯獨菩薩學,叫大乘不共學。這一條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四句非常之好。首先叫我們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不好講,也不好懂。《大乘起信論》裡馬鳴菩薩給我們的解釋說,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是大悲心,這三種心叫做菩提心。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三心是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這兩個講法合起來看,菩提心的意義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馬鳴菩薩講的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真誠到極處這個心是菩提心的本體,深心跟大悲心是至誠心的起用。

  真心起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對自己,自受用,一個是對人,他受用。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所以我們自己受用,心要清淨,愈清淨愈好。昨天跟諸位說了,如果你心地清淨,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為什麼?這個身是一個境界,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不清淨就會生病,心清淨了不會生病。所以你想你有病痛,你要治病,從根本治療就是修清淨心,心地清淨怎麼會找病?不可能的事情。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清淨、國土清淨,這叫從根本修。這是我們自受用。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大慈悲心,以慈心對人,清淨心對自己,這是真心起用,這個叫做菩提心。

  如果就本宗殊勝的意義來講這個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非常好,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人真正發願,真實發願,願生淨土,在這一生當中,希望能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能見阿彌陀佛,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他這個講法的確經論上沒有,古大德也沒有這個講法,可是我們想想看,他這個話愈想愈有道理。為什麼?我們要想真正使自己這個心達到真實的清淨,希望我們的慈悲心真正能夠普遍到一切眾生,實在說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不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圓滿滿的做到。正如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他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個十大願王才能夠圓滿,可見得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十大願王不容易圓滿。因此圓滿的菩提心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成就。所以我們求生淨土的這個心,蕅益大師講無上菩提心!

  蕅益大師的《要解》是非常偉大、了不起的著作,近代印光大師對這本書特別讚歎,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親口讚歎這個註解,說古佛再來註這個經也不能超過其上,那蕅益大師到底是什麼人?蕅益大師在生的時候沒露相,根據印祖的稱讚,我們猜想當中,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必然是觀音、普賢之流,才能註得這麼好,才能註得這麼透徹!絕對不是普通人,是佛菩薩倒駕慈航而來的,我們這一代人有福!這個《要解》在我們台灣普遍的流通,我們很容易得到。何況近代有圓瑛法師的《講義》,有寶靜法師的《親聞記》,這兩種註解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使我們對於《要解》的義理能夠明白、能夠透徹,進一步依教修行。這是說的這個發菩提心。

  底下一句「深信因果」,這一句我自己搞了十幾年才搞明瞭。我從前讀這個經非常懷疑,為什麼?深信因果,對菩薩講的,我們凡夫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都曉得因果報應,何必對菩薩來講?菩薩難道還不知道因果嗎?那菩薩都不如我們了。所以我從前總是看到這一句很彆扭,這一句應該擺在第一,應當是五乘共學才對,怎麼可以把它放在菩薩,變成大乘不共學?搞了十幾年,這個問題沒有辦法找到答案。我們看古人的註解,解釋的也是含糊不詳細,所以真正的意義總是有一個疑問,有一個結在這裡解不開。這個是得力我這麼多年來講《華嚴經》,我從民國六十年開講《華嚴》,一直到現在沒有中斷,《華嚴》講了十八年,《華嚴經》對我的啟示非常之大,從《華嚴經》裡面恍然開悟了,這一個結解開了。

  因為在《華嚴經》讀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個念佛法門,到什麼時候人家才死心塌地的修學?到登地了,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十一地,菩薩到這個位次,他別的法門不修了,專修念佛法門,這個時候使我想到這一句「深信因果」,我才恍然大悟!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惡因果,善惡因果菩薩怎麼會不知道?這個因果是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所以佛特別在此地勸這些菩薩們。菩薩要知道這個因果,馬上回過頭來修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生很快就成佛了,圓滿菩提了,何必要三大阿僧祇劫,何必要無量劫,那麼樣辛苦的修學?他的原因就是不知道這個因果。這是我十多年從《華嚴經》裡面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才能真正講得通。

  再以《無量壽經》做證明,以後讀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頭也有說,經上講,一億菩薩聞不到這個法門,他退轉、他墮落,退失菩提心。由此可知,這個深信因果確確實實就是相信淨土法門,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用念佛這個法門取無上菩提是最捷徑的一條道路。所以這個法門最容易、最簡單、最穩當、最可靠,而且是最快速的成就。我們在《普賢行願品疏鈔》裡面讀到,這個方法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普通的因果,普通的因果那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夠成佛,超因超果,超過普通菩薩修行的因果,深信這個因果。諸位同修,你們實在是非常的幸運,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你們能夠聞到一切諸佛所宣揚的第一經,一切如來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多少菩薩聞不到的我們今天聽到了,我們今天讀到了。只要我們能夠深信,我們的成就超越十方一切諸大菩薩,他們不曉得修多少劫才能夠成就,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這是這一句真正的義趣。

  第三句「讀誦大乘」,這一條很重要,讀誦大乘就是親近如來。如果我們一天不讀誦,等於說跟佛沒見面,我們會把佛的教訓忘掉,因此每一天讀誦就是提醒我們自己。所以專修淨土的人,早晚功課不用普通的課誦本,用普通課誦本與我們修學不相應,我們的修學要遵照祖師大德的教訓。像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淨宗的課誦,一卷《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支香。早課如此,晚課還是如此。為什麼?專修!我們普通課誦本裡頭不是專修,我們要專修。所以許多祖師大德們,他們甚至《阿彌陀經》、《往生咒》都不念,一天十萬聲佛號,古人許多人用這個方法。現代因為我們對淨宗認識不夠透徹,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錯誤太多了,所以一定要讀誦大乘。

  大乘經很多,我們只要讀一種就行了,這一部經是大乘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所以我們只要依照這一部經,每一天讀誦,專讀這部經,依照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二土世尊,這個裡面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親口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經文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所以是兩位世尊所說的,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兩個人所講的,我們依照這個經典來修學,這一生決定成就。你能夠把這一部經百分之百的做到,給諸位說,你決定是上品上生,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你生實報莊嚴土。你要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打了折扣了,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中生。如果再打個折扣,我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打八折了,那你就是上品下生。像這樣逐漸往下降,降到下品下生也要做到兩成,百分之二十。如果兩成都做不到,只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

  由此可知,這個九品就是看你對這個經的教訓你能夠做到多少。我用這個方法來解釋是非常的踏實,大家很容易明瞭,九品怎麼來的?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如果你要想上品上生,這個經至少一天念一遍,念得很熟,如果時間很忙的話,早晨念一半晚上念一半。如果念得很熟,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鐘就夠了,這個時間你有的。早晨念一遍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不要忘記佛的教訓,要依照佛的教導去做。晚上念一遍是反省,我今天有沒有與這個經典相違背的地方,我的思想、我的見解、我的言語、我的行為有沒有犯過失。如果犯了過失要痛改前非,明天我再不犯,改過自新,這個早晚課就有真實的利益。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這個早晚課做得是真正有功德。而不是早晚在佛菩薩面前念給佛菩薩聽,我是個乖孩子,你看你給我定的功課我都背給你聽了。背完了之後,還是胡思亂想,還是胡作妄為,那這個早晚課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這個實在講,這是做得有罪過的。為什麼?這個佛的像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天天騙他。他要是個活人,你騙他還情有可原,他是個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騙他,這個罪過要墮地獄的。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早晚功課真正的意義,我們早晚課就沒有白做。

  這是讀誦大乘,我勸同修真正修淨土,真正希望這一生見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一門深入。如果你的興趣是多方面的,覺得這一本經太少了,看到許多大乘經典別人都在讀,好像自己有點不情願、不甘心的樣子,那麼我可以補充一點,你就念淨土五經。如果覺得五經還不夠,還可以給你補充一點,《淨土十要》,蕅益大師編的,編得非常好,分量也相當之多了。如果還嫌不夠,那再加上《印光大師文鈔》全集,這個分量就相當多了,堆在桌面大概有麥克風這麼高了。如果你還嫌不夠的話,我就告訴你,你沒救了,這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分了,到此為止。這叫專修專弘!不能再多,再多就雜了,就不得了。

  所以最聰明的人,根性最利、上根上智,只取一種,《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一生只奉行一種,這是上上根人。為什麼?他心地清淨。搞很多,一切經論都在那裡讀,給諸位說,那是中根以下的人,他的心不會清淨。縱然在世法裡頭不胡思亂想,他在佛法裡也胡思亂想,曲解經義,胡思亂想。這個對於我們一心不亂,清淨平等覺是很大的障礙,我們自己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要提高警覺,要趕快回頭。所以皈依覺正淨,這個覺正淨都在這一本經上,依照這一本經修學,三寶具足,覺正淨統統在其中,這是無上的法寶。所以我今天印經,這個兩年來,我全部都是印《無量壽經》,別的經是大家他們發心出錢要印,我不反對,你們去印,我自己人家供養我的錢,我印經只印這一種。為什麼?我曉得這一種在一切經裡面價值最高。人家供養我這個,我要替他培福,我要替他培第一福,我不會給他培第二等福,這是第一經,第一福報!所以我弘揚這部經,我印這部經,普遍布施這部經典,勸勉大家共修共學。

  末後這一句「勸進行者」。淨業正因總共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自利,都是自己利益,修自己的。菩薩道要利益眾生,末後這一句是利益眾生,普遍的要勸導一切同修們,要以善巧方便勸人學佛,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沒有學佛的人我們要想法子勸他學佛,用什麼方法?這個現象在台灣非常好,這是全世界所沒有的,你看台灣,我們不管走到哪條街哪個巷子,都看到有人貼著阿彌陀佛的聖號,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藥師如來、南無文殊師利菩薩,貼在電線桿上,貼在牆壁上,到處都看到。這在國外不行,國外是犯法的,國外你貼這些東西那是違法的、不許可的,外國人沒福。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你眼睛都會看到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他信不信,這個佛菩薩的名號落在我們意識裡面去了。佛門常說,「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個佛法的種子已經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面,這是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將來總有一天,這個種子遇緣成熟了,他會學佛,他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給沒學佛的人下種子,這是我們台灣最殊勝的現象、最好的現象,外國沒有。

  我們在外國盡量的推廣用什麼方法?我們在國外學佛的同修,我們在台灣印的這些阿彌陀佛的貼紙,我們送了很多到國外去,他們不能隨便張貼。但是貼在自己家門口這個不犯法的,這是我家,我所有權,所以貼在自己門口也很好。我們同修要找他家很好找,那一條街上看到門上貼著阿彌陀佛的,那一定是我們同修家裡,這是一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貼在自己汽車上,這個警察沒辦法干涉,車子是我私有的,所以車子前面後面都貼。他車停在停車場裡,有些外國人,我們有英文翻譯的,外國人也會念一遍,也會問問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同修就會告訴他,這是保佑我們開車平安。那外國人,這個很好,我也要一個。我們就送給他了,不給他講別的,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保佑你開車平安,他很喜歡。所以外國人的車子也常常有貼這個的,很好、很難得,只是沒有我們中國這樣普遍。

  另外一個就是報紙上刊廣告,刊什麼廣告?南無阿彌陀佛,中英文對照的。簡單的幾句話經文,告訴他佛法是吉祥的,佛法是帶給你智慧,使你能夠開智慧,帶給你生活美滿,這外國人看到就很喜歡。所以他也會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外國接引初機所使用的方法。除這個之外,像禮請法師講經,印經,甚至於現代的錄音帶、錄影帶,普遍的贈送給我們的親戚朋友,更希望他們能夠輾轉流通,這都是勸進行者,利益眾生。我們自己得到佛法這樣殊勝的利益,如果不能把這一樁事情輾轉告訴別人,我們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顯得我們自私自利。所以我們要用全心全力來弘揚,把這個功德利益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使這個功德利益我們普遍統統都能夠得到,這就是勸進行者。

  今天時間到了,把這個修學大根大本,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給諸位做了一個簡單的報告。明天我們的重點是在十大願王,因為六和、三學、六度很容易懂,當然都得要說一說。明天再見,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