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五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55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九面,第一行:

  解【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這一段是說通義,也是告訴我們,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才教給我們要修怨親平等。前面我們一再提出來討論過,大乘佛法皆是以菩提心為基礎,菩提心的體就是直心,也就是真心,直心就是平等心。假如我們這個心,在一切境界裡面常常不平等,我們的菩提心,幾時才能現前?怨親平等,不是對別人有好處,實在是幫助自己早一天成佛,幫助自己早一天發菩提心。如果就念佛法門來說,幫助我們早一天證得理一心不亂。

  如果一開頭就修怨親平等,我們的功夫進展一定是很快的,縱然成就不了理一心,事一心是很可能得到的,功夫成片決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心境要是常常不平,障礙我們功夫。換句話說,障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這是我們應當要向諸佛菩薩學習的。如果我們在修學當中,常常能修怨親平等,執持名號,諸佛菩薩當然護念。為什麼?跟諸佛菩薩的心相同,與諸佛菩薩的行相同,與諸佛菩薩的願相同,必得護念。再看下面一段:

  解【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

  這是就教理上來說,這一段大師引用無著天親菩薩,解釋他註解的《金剛經》,《金剛般若經三論》。菩薩告訴我們,必得根熟的菩薩才為諸佛護念。這個地方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通常所講根熟,是什麼樣的地位?別教是初地,圓教是初住,這叫『根熟』。這種地位,在斷證功夫上來說,他已經斷見思、塵沙,也斷了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叫根熟的菩薩。換句話說,在《華嚴經》裡面講是法身大士,就本門來說是理一心不亂,當然諸佛護念。這個時候你既然證得一分法身,當然也證得一分的報身,這個時候你所見到的佛,是報身如來,而不是應化身。

  諸佛護念,這個意思是『同生性』。什麼叫同生性?與佛自性相同。佛完全用真性,不用八識,菩薩也確確實實證得心性,明心見性了,雖不圓滿,但是他用的是真心。在這個地方再跟諸位提示,真心是平等心、清淨心、大慈悲心。我們現在待人接物當中,要用真心,絕不欺騙任何一個眾生,這個眾生是善也好、是惡也好,決定不欺騙他。對人、對事都用真誠心,絕不染污,用清淨心,絕無揀別,用平等心。我們現在雖然沒見性,我們用這個心是相似的同生性,雖不是真正的同生性,可是與同生性很接近。只要你肯這樣用心,你這個修學的進展一定非常快,不久就能夠證得真實的同生性,也就是法身大士。所以用功最重要的是要會用心,要善用心,會用心的人成就快,而且成就得非常的踏實。

  前面我們常講三不退,意思都講得很明白,到同生性那就是圓證三不退,證到念不退。從此以後,真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一切種智,這是與諸佛完全相應。這是講通途的法門,而我們這個法門很特別。我們看底下這段:

  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

  這是修其他的法門裡頭沒有的,只有修淨土法門。這個地方所講的『護念』,跟剛才的意思又不一樣。剛才我說過了,我們以相似的菩提心來修行,通途當然也蒙佛護念,但是與同生性的法身大士要差一等。可是以相似的菩提心來念佛,這個蒙佛護念就與法身大士完全相同,並沒有差別,這個功德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這裡我們一定要記住,真正是難信之法;換句話說,我們念到功夫成片,就蒙諸佛護念了。像諸佛對法身大士一樣的,無二無別。為什麼?因為你這一生決定生淨土;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道理在此地。不但如此,再看看底下:

  解【乃至相似以還。亦皆有通護之義。】

  『相似以還』就是它不到相似位。這些地位,每一個地位我們都要清楚,不到相似位那就是觀行位。觀行位前面也講得很清楚,相當於別教的十信位,圓教的五品位,這個地位是沒有斷見思,雖沒有斷見思,已經有能力降伏見思煩惱的現行,正所謂是帶業往生,見思煩惱的習氣種子沒有斷。現行能夠伏得住,自己有這個定力,有這個功夫,這是凡聖同居土的帶業往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功夫成片,就蒙佛護念了。

  解【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這幾句話是說,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句佛號他聽了,或者佛的形像、佛的名號,他見了,在見聞之後,他沒有能夠生起信心,阿賴耶識裡已經落下這個種子,而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滅,一定有一天因緣成熟,這個種子會幫助他發心,就是『資發力』,資助他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它有這個力量。這個時間長短不定,我們在同修道友當中,也常常看到這種情形。

  他說:從小跟著父母到寺院裡面去拜佛,當時不相信,現在年歲大了,也退了休,想想過去那個情形,還是學佛好,他現在也發心學佛了。為什麼會發心?小時候跟父母上寺院燒香拜佛,他有這個種子在,幾十年這個種子都沒起現行,現在老了忽然覺悟了,要來學佛了,或者在社會上種種事業不太順利,受一些打擊,他也覺悟、回頭了,還是學佛好,不定時間的長短,像這種情形,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人。所以『一聞佛名』,確確實實於同體法性有資助他發心的力量。『亦得遠因,終不退也』,他能夠在某一個階段裡面回頭、覺悟了,都是佛菩薩神力護念的結果。這也是我們能夠信得過的。底下說:

  解【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

  前面給我們說明護念,現在再跟我們解釋果覺。菩薩在因地,佛在果地,所以菩薩稱為正等正覺,如來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把梵語跟我們中文在此地做一個對照。『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中國的意思叫無上,「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底下那個『三』又翻作正,『菩提』翻作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全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白,古人為什麼不翻?這是古時候翻經大德,他們有個例子,就是有個規矩,有五種不翻。這一句在五種不翻裡面,叫做「順古不翻」。因為古時候對於這個名詞,大家都非常熟悉,意思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成為一種習慣語,成為一種佛門的普通名詞,所以就用不著再翻,叫「順古」。

  此地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在四教裡面是屬於圓教的果地,這個名號才名副其實。藏教、通教的佛,不能稱「無上正等正覺」,連別教也不行。別教的佛,四十一品無明只斷了十二品,還有上,不是無上,唯有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再沒有上,這個地方我們也要把它牢牢的記住。這是一切經裡面沒有第二個講法,無上菩提是圓教佛才有,圓教佛以下統統稱為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菩薩,是藏通別佛。單單講正覺,小乘的果地就有了,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就是正覺。正覺與正等正覺如何揀別?有一個很簡單的區分,破了我執就是正覺,破了法執就是正等正覺,這是最容易區分的。換句話說,我們處處還有我,那就是不覺,這是凡夫。有「我」就不覺,無我就是正覺,破了我執。再說得粗一點,有見思煩惱就是不覺,見思煩惱統統斷掉就是正覺。

  我們現在一天到晚心裡頭還起煩惱,還有貪瞋痴慢這些東西,這是不覺;由此可知,覺悟真是談何容易。在念佛人來說,念到事一心不亂這才是正覺,理一心不亂是正等正覺,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依然是不覺。淨土法門的殊勝,這些不覺也能往生,這個是特別法門。其他法門不覺不能成就,這個法門是不覺也能成就,這就是經上常講的難信之法,道理在此地。諸位一定要記住,如果不修念佛法門,不肯求生淨土,那你不將見思煩惱斷得乾乾淨淨,你沒法子,你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換句話說,六道輪迴、三途果報決定免不了。你要想從此以後真正免除三途六道,除了修念佛法門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這是要真正覺悟的,我們在一生當中是不是能夠用其他的方法達到正覺。下面一段大師告訴我們:

  解【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

  圓證三不退是佛在本經裡面所講的,以及大本《十六觀經》,這是淨土法門裡面所說的,這個意思就是一生成佛。實實在在是如來徹底悲心,是如來圓滿度脫一切眾生的法寶,問題就是眾生他願不願意接受,肯不肯依教奉行,他這個一生當中,他要是肯接受、肯依教奉行,那正是諸佛之所懷,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的願望,每一尊佛他們的期望都是如此。那怎麼不護念?這是我們一定要多想想,你就會相信,然後你就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我們自己是何等的關心。知道諸佛這樣護念我們,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一定是平安的、是吉祥的,自己要有這個堅定的信心。為什麼這麼多佛護念你?因為你發心修念佛法門,因為你發願這一生當中求生淨土,所以有這麼多佛菩薩,這麼多護法善神來護持你,道理在此地。所以這部經是一生成佛的經。

  『故勸身子等』,這句話要特別的留意。「身子」就是舍利弗,「等」就是等我們自己,我們也包括在其中,不是等的別人,等是包括我們自己。如果你要是不信,那就沒法子。確實佛是為我們開示這個法門,我們今天讀到經,又讀到蓮池大師的介紹,這個註解就是他替我們介紹的。『皆當信受』,這句話非常非常的懇切,我們都應當要相信,都應當要接受。

  解【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聞名功德』已經是不可思議,如前面所說的,何況你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行是真幹。二六時中,心裡面念念有佛,二六時中真正能把這個世界看破、放下,什麼事情值得掛在我們心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除這句彌陀佛號之外,什麼事情都要放下。不但世間拉雜的事情要放下,出世間的一切佛法也要把它放下,從此以後再沒有障礙,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決定成就。千經萬論它的作用,都是幫助我們破迷生信。我們今天迷破了,不迷了,疑惑也沒有了,信心建立了。換句話說,一切經典可以把它束之高閣,讓別人去讀。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畢業了,畢業就是不要再讀了。從此之後,這一部經是西方公據,誰的西方公據?我們自己的。我自己往生西方的憑據、憑證!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異口同宣的,如果我們再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

  勸信這個文就到此地,也是把勸信的這個話說到了極處,信了以後,趕快發願,這個事情愈早愈好。

  請看底下這一段經文,勸願流通: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本師勸勉我們的一段話,言詞十分的懇切。『若有人』這一句是假設的話,假設有人。『已發願』,已經往生的,可見得西方淨土正如永明延壽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這種修學要如理如法,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面一再提起的,要具足三資糧,具足三學、三慧,這個念法就是如理如法,用這個方法來念佛,沒有不生淨土的。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解【已願已生。】

  已經發願的人,他已經往生了。

  解【今願今生。】

  『今』是現在,現在發願的,現在往生。佛說這個話是指當時的人。

  解【當願當生。】

  『當』是當來,就是指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將來,將來指我們現在,將來有人發願,那將來他能往生。這三句豈不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落空。

  解【正顯因信所發之願無虛也。】

  『顯』是非常明瞭的顯現出,你真信,真正相信了,你發的這個願決定不虛。

  解【非信。不能發願。】

  一般人,指我們念佛的人,他有沒有信?有那麼一點點,他對理論、境界並不很透徹,方法也模模糊糊,所謂是人云亦云,因此他這個願不切。譬如,如果佛來接引你了,說今天我們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大概嚇得趕快就跑掉,這不得了,今天要死了,這不行,可見得那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對這個世界非常留戀,放不下,這個願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願,聽到這個消息,那比什麼都歡喜,那個願是真的。生生世世就等這麼一天,等佛來接引,這一下等到了,你想那多歡喜。現在這一天等到了,自己嚇得不得了,趕快跑,他不肯去了,這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樣念佛,他怎麼能往生?不能!

  佛也很慈悲,不會來嚇唬他。你不願意去,好,不來接引你,免得嚇唬你把你嚇壞了。所以臨命終的時候,牽腸掛肚的事情還很多,還是不願意往生,臨命終佛也不來接引,這就是所謂塵緣未了。塵緣未了是自家的事情,不是佛的事情,你對於三界六道還有所牽掛,還沒放下,放下就了了。塵緣了了的人,就是成熟的根性,在這個法門裡面來說,就等於法身大士。雖然你見思煩惱完全沒斷,可是決定沒有貪戀,一心一意天天念佛,等佛來接引,什麼時候得到這個消息,比什麼事情都歡喜,比什麼都高興,這個就是等於同生性,等於同生性的菩薩,實際上他就得三不退,就是圓證三不退了。

  雖然現在這個身在娑婆世界,名字早已經標列在西方淨土,這個時候你念的佛號,聲聲佛號壯大七寶池中的蓮花,聲聲佛號增長蓮花的光彩,這是一個真念佛人,把世間什麼樣的事情統統放下。

  解【非願。信亦不生。】

  非信,不能發願。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互相資助的,互為因緣。所以佛在此地才勸勉我們:

  解【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佛與祖師都是這麼樣的懇切。

  解【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華嚴經》末後一品叫「普賢行願品」,意思跟這個一樣。三資糧裡面,願是樞紐,有願,一定有信,一定有行。信真正具足了,大師在玄談裡面給我們講的,信自、信他,「他」是指十方諸佛、釋迦、彌陀。信自是信心現識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信自己。信本師、信彌陀、信十方諸佛,是信教。佛教給我們,我們相信,信他。信事,確確實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娑婆世界。信理,有事必有理。信因、信果,因是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果報是西方四土三輩九品,這叫信。

  所以一個人真正發願了,必定具足信心,一樣都不缺,『信之券』,券就是憑證,真的信。如果你沒有發願,這個信不真,不是真信。發了願,這個信是真信。『行之樞』,樞是樞要。換句話說,真正在修行了,「行」是行為。平素我們的行為,無不是貪戀世間的五欲六塵,心裡所想的是五欲六塵,口裡面所談的也是五欲六塵,一切作為都是要求得世間的五欲之塵,所以造作的是三界六道生死業,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幹的是這些。從今天起,把它修正過來,三界六道生死之行統統把它放下了,一心一意修西方淨土之行,心裡面念念阿彌陀,口裡面念念阿彌陀,身體念念是恭敬禮拜阿彌陀。所以,行之樞。如果沒有真信,沒有一個堅定的願望,怎麼有真的修行?因此信願行,願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尤為要務』。

  『舉願』,說了一個願,信、行都包括了,所以在本經,世尊才殷勤三次的勸勉我們,這個三次都要把它記住。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都引出來了,怕我們忘掉。二百八十四面倒數第三行,第一次佛勸我們的話,「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第二次勸勉我們,就是正宗分末後的一段,「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到此地我們所念的,這是第三次勸我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部經不算長,這麼短短經文裡面勸了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可見得發願的重要!只要你真正發願就蒙諸佛護念,就像諸佛護念華藏會上法身大士一般無二,我們應當要珍惜。再看底下一段文:

  解【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願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這一段文也很重要,因為它發明了三資糧與三菩提心、四弘誓願,原來是一體的,說法儘管不同,意思是相通的。讀了這段經文,雖然是蕅益大師的開示,開示符合經義,就可以把它當作經文來讀,與經文同樣的尊重。

  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自己『欣厭二門』做到什麼樣程度?「欣」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正的嚮往?「厭」是對於娑婆世界,現前我們的生活環境,是不是真正想捨?我們這個厭的程度到什麼樣的一個境界?娑婆苦,實實在在是苦!諸位如果很冷靜的去觀察一下,在這個世界無論是自由世界、共產極權,無論是中國、西方,沒有不苦,仔細想來真正是苦!覺悟的人不是沒有,沒有辦法,無可奈何,知道苦,沒有法子離苦。

  佛法確確實實有能力解決,但是真正見到正法的人不多。換句話說,眾生業障太重,沒有聞法的機緣,這也正是開經偈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他沒遇到,這是沒這個福分,沒遇到。遇到了佛法,對佛法不能理解,遇到了不懂,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或者是懂,懂得不多,懂得不夠深度。換句話說,影響了他的信心,他不能夠建立堅固的信心,那個信心就像俗話所謂的露水道心,若有若無。說他不相信,他又信,說他信,他又不是真信,若有若無,所以願不切、行不力,這一生還是空過了,這都是信願程度不夠,必定誤了這一生大好因緣。

  可以說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這個小道場因緣特別殊勝,因緣既然特別殊勝了,這個我們可以能相信的,十分的相信,決定的相信,十方諸佛對這個小道場特別護念。為什麼?我們對於這部經確確實實深入,仔細的來探討,真正幫助我們理解這個道理,真正幫助我們明瞭娑婆、極樂這兩個世界,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幫助我們發願修行,自己要明瞭。十方諸佛護念我們,護念這個小道場,我們能信得過。

  文裡面告訴我們,『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願相應』。第一個是依苦諦,眾生太苦了,所以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如何才能真正度得了這些苦難的眾生?唯有這個法門。除這個法門,要度眾生真難!所以華藏世界,到最後要想究竟度脫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只有以十大願王勸大家求生淨土,這才成就究竟度、圓滿度。第二,這個世間眾生們煩惱習氣太重,沒有法子斷,菩薩才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如何才能真正把煩惱斷盡?也得靠這一句佛號,聲聲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才能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這是與苦集二諦相應。

  旁邊這個小註上面說:「此皆淨宗指訣。世人多夢。夢不了。所以雖修無功」,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想想我們過去念佛,的確是雖修無功,不相應,與四弘誓願不相應,那就是與欣厭二門不相應。四弘誓願,諸位一定要記住,要覺悟,每一願裡面所講的眾生,不是指別人,是指的自己。「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自己怎麼叫眾生?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捨身受身不曉得多少生,這叫眾生。捨身受身,真正是無邊,無量無邊,這一生覺悟了,誓願度,這一生要度。換句話說,從此以後不再生死輪迴了,這一生是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身是最後一身,來生就不要生死輪迴了,這個身從今得度,是這個。無量劫以來的生死煩惱,也是今生要斷,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是指自己,不是指別人。我們平素的功夫不得力,都是把那個眾生指作別人,把自己都忘掉了,結果怎麼樣?「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度別人沒度了,自己還是拖下水,還是要生死輪迴,兩頭都落空了。所以關鍵就在那個眾生,眾生是指自己,不是指別人。

  底下一段說『欣求極樂』,這個與依滅道二諦,四諦裡面,苦集是世間法,滅道是出世間法。欣求極樂世界,助道的因緣具足,這是發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這要記住。你看法門無量誓願學,到哪裡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學。如果你在此地學,糟了!為什麼?耽誤了往生。你要費多少精神去學這些經典?這些經典統統都學會,還是往生不了。佛說的這一切經就是告訴你,法門是無量無邊,到哪裡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

  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只說了一點皮毛而已,那是真的,一點不假。你看龍樹菩薩龍宮裡面所看到的《華嚴經》,上本經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的《華嚴經》是略本;換句話說,是《華嚴經》的提要,《華嚴經》的綱目,才不過五萬偈而已。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發願修無量法門,必得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我們曉得,法門有無量無邊,暫時放下,一樣也不學,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那邊成就無量無邊的智慧,這是正知正見。你要在此地來修學無量法門,給諸位說,邪知邪見,一定耽誤你往生。縱然是往生了,耽誤了你的品位,要覺悟!

  末後講到「無上佛道誓願成」,這都是自己。我們要修成無上佛道,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的在一生當中達到等覺的地位,一生補處。這樁事情,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得太清楚,為什麼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求生西方世界?在他們來說,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都無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末後一願,「無上佛道誓願成」,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無上佛道成不了,為了要成就無上正等菩提,不能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的好處,你要是不相信,真是當面錯過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因緣,你們當面錯過,真正是太可惜!這種損失,實實在在講不能原諒。除非你沒有遇到,遇到當面錯過,太可惜了!多少有情眾生希求不到的,居然你在這一生當中這麼樣的好運碰上,碰上了當面錯過,實在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對不起祖先。我們要真正曉得這個道理,真正有這個認識。

  我們自己今天遇到了,怎麼能不勸我們的同修專一?怎麼能不把這個這麼好的一個法門,這麼好的一個寶貝,介紹給我所認識的人?介紹,盡了我們的責任,盡了我們的心,他不相信,那是他當面錯過。換句話說,我們給了他這個機會,給了他這個因緣,他自己當面錯過,他不能怪我們。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他墮落了,你們兩個好朋友,他會找你麻煩:「這麼好的法門,當時為什麼不告訴我?你只曉得你成就了,我還在墮落」。如果你早告訴他,他不相信,「不是我不告訴你,我早告訴你了,你自己不相信,怪誰!」那個時候就不怨天尤人。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勸告所有認識的同修,或者是認識的親友們。

  佛在此地殷勤對我們三勸,我們也得要殷勤對我們所有認識的人三勸,不要四勸,三勸就可以了。三勸就盡到責任,三勸不來,那沒有法子了。因為四勸,勸太多了,他就起反感,他就厭惡,所以我們也做到三勸,佛勸我們三勸,我們勸一切大眾也三勸。

  末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一個總結,『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與四弘誓願完全相應,這個欣厭二門才是圓滿具足。這樣的人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就是所謂的「根熟眾生」,根熟的眾生,諸佛是特別的護念。為什麼?他這一生要成就了,好像學校裡頭應屆畢業班的學生,老師特別照顧他,要特別輔導、幫助他成就,特別的關心他,就是這個道理。這段文我們要多念幾遍。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