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五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15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面,第六行: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這是解釋「與大比丘僧」,大比丘上面介紹過了。『僧』是什麼意思?「僧」是印度梵語,『具云』,就是完全的讀音,叫「僧伽耶」。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把這個尾音都省略掉了,單單稱一個僧,這個字是外文音譯過來的,我們中國字裡面原本沒有,現代的話講外來語,從印度過來的,它的意思叫『和合眾』。『此翻』,「此」是我們中國,此翻這個意思就是和合的大眾。在佛法裡面,四個人以上共住就稱之為僧團,就是一個團體,可是這四個人在一起一定要遵守理事七個條件,如果這七個條件沒有做到,那個不叫僧團,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那個不叫做僧眾,那是一般的凡夫大眾。

  僧眾一定要做到以下的七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修行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今天所講同志,志同道合,這是非常難得的。這些住在一起的人(四個人以上),大家心目當中都是要求無上菩提。『無為解脫』就是經論裡面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以這個為目標的,所以說是大的目標、方向完全相同。

  我們修行在一塊共修,一起共修過團體生活,所以『身同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一起,他從鹿野苑五比丘,那個時候最初是六個人,釋迦牟尼佛自己一個加上五比丘,最初六個人建立了佛法,以後發展到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樣大的團體,他們都在一起。「同住」就是同在一起修學,因為最初的僧團並沒有像現在的道場,沒有寺院,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像游牧民族一樣,走到哪裡,晚上找一個有樹林的地方,在樹底下去打坐,這一夜就過去了,最初是過這樣的生活方式。到後來,佛陀到處講經,知名度高了,到處有人請佛去講經說法,請佛去當然要供養,這個供養,佛法裡面只有四事供養。

  這個四事第一就是飲食。飲食,佛並不是叫你送東西給他們吃,佛還是托缽,每天帶領大眾到外面去托缽。第二種是衣服,出家人生活很簡單、很樸素,所以衣服很少,如果破舊不能穿了,要供養衣服。第三是臥具,出家修道的人還是人,所以還是要跟我們一樣過正常的生活,他晚上還是要睡覺。睡覺的時候,我們這邊是有舖蓋,印度那個地方熱,所以他東西要得少了,所以他有三衣一缽就夠了,他這三衣晚上就可以當被子來蓋。我們現在用的這個具,我們現在拜佛用的具,實際上這個具是什麼?是墊被,鋪在地上睡覺的。衣服白天可以穿,晚上當被子蓋,這是在印度熱帶的氣候,這些沒有問題的,是做得到的,是供養臥具。第四是醫藥,有病供養他醫藥。這是佛給出家人訂的制度,四事供養。

  這次這個情形比較特殊了,他是接受國王大臣的供養來到舍衛大城,祇陀太子與須達多長者這兩個人合作供養了一個場地。這一點諸位必須要記住,供養場地,這個場地的所有權是屬於祇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的,佛在這個地方是暫住而已,而不是說把這個地方送給釋迦牟尼佛了,送給你們這麼多人了。他們這麼多人都出了家了,如果再把這個地方送給他,又等於是叫他還俗了,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所以佛教到中國來之後已經不採取托缽的制度了,都有寺院叢林,而且多半都是國家建立的,這些地方叫做「十方常住」,他這個財產是屬於公有的,不是屬於某一個人的,這是佛法。如果這個地方的財產是屬於某一個法師的,這個法師已經還俗了,因為出家是一個人出世俗之家,出田宅之家,他已經是離開了,統統捨棄了,現在又有了,他不就又回去了嗎?出家的意義就失掉了。他出了自己的家,在外頭又建立一個大的家,這是很大的錯誤。所以「同住」是同在一起,同在一起修道。

  這個意思裡面還含著有很深刻的意義在,同住就是不能離開,你想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跟釋迦牟尼佛一輩子,佛住世的時候,他們一天都沒有離開。而且這些人裡面,可以說每個人法緣都非常殊勝,如果走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人很喜歡舍利弗,「舍利弗尊者,我們這裡給你起個大廟,你到我們這兒來,你離開釋迦牟尼佛好了,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教化我們」,那舍利弗,行不行?看這個地方不錯,這麼多人擁護,跟釋迦牟尼佛告個假,我脫離你了,我另外去開個道場去了,行不行?不行,那就不叫同住了。到一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許可,講完了之後,馬上還要回到僧團裡面去,這叫「身同住」。現在難了,現在出家人如果外面是因緣好一點,殊勝一點,哪個地方有個道場,心馬上動了,就跑掉了,這樣一來就破壞了僧團,僧團這個六和合破壞了,破和合僧果報在阿鼻地獄,好多人不曉得這個事情。人家好好的僧團,他在外面起個道場把人家拉幾個過去,把這個僧團破壞,果報不得了,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道場都是在家人建立的,請法師來講經,講得很好對我們這一方眾生有利益,就多請他講幾部經,決不是把這個道場給他,一給他等於說就把他拖下阿鼻地獄了。那個道場是什麼地方?那個道場是火坑,就把他拖下去了。出家人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你聽說哪個出家人,他還有房子,還有土地?你查遍大藏經,沒有這種出家人,可是現在有了。現在有了,跟從前不一樣,從前那些出家人絕對不承認現在這些出家人是出家人,為什麼?你有房子、你有田地、你有財產,你根本就沒有出家,你已經成家立業了,這個裡頭的因果很大,無法避免。所以諸位千萬要記住,某個出家人很不錯,我們大家買個房子來供養他,好了,你把他拖下去了,你將來也是墮地獄,大家一同入火坑,你幹的是這個事情。建一個道場請法師來講經,這是對的,像舍衛國,你看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建這個講堂請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請這麼多比丘住在這個地方莊嚴道場,這個對的,這是正法。

  第二條『口無諍』,大家在一塊共住,決定沒有爭論,「諍」就是現在講吵架。出家修行的道場,清靜莊嚴的道場,那一吵架了,貪瞋痴慢都增長了,與道就相違背了,那不叫做道場。「口無諍」,沒有爭論。

  底下一條,第三條『意同悅』,「意」是心理,我們常講法喜充滿,大家在一塊,心情都非常的愉快。第四條是『見同解』,見解相同,這一條在事和合的六條裡面是最重要的一條。如果我們的見解都相同,當然沒有爭論了,自然就法喜充滿,這是非常重要的。凡夫個人有個人的見解,大家在一起,那個見解怎麼能夠相同?諸位要曉得,這個見解是煩惱。五種見惑,見思煩惱都斷掉了,見解就相同了。所以佛門裡面並不是說我們把自己的見解捨棄,都要依佛的見解來作我們的見解,這就有強迫的性質,這不是佛法,佛法絕不強迫人,佛法絕不勉強人。佛法告訴我們,你的見解是錯誤的見解,不是正確的,正確的叫智慧不叫見解,化見解為智慧,這是正確的。

  所以你看《法華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說明他出現的目標,「佛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就是佛知佛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的見解是什麼?佛沒有見解,把所有一切的見解統統放下,心地清淨,像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家都能夠把所有的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離掉了,見解就相同了,這個高明,真正叫我們心服口服。絕不勉強我們,你一定要怎麼做,你一定要信什麼,佛不是的,全部都捨掉,身心清淨。佛自己也捨掉,佛的學生們統統都捨掉,每一個都是以清淨心在一起相處。所以這個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貪、瞋、痴、慢、疑,見思煩惱統統捨掉了,這叫做「見同解」,見解相同,意見就相同了。

  『戒同修』,「戒」是講行持上面,戒裡面最根本的是什麼戒?給諸位說不是五戒,也不是殺、盜、淫、妄這四個根本戒,根本戒是三皈戒,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五戒、十戒,大小乘所有戒律,都是修三皈戒的,所以三皈戒為修行的根本,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則。「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覺悟,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覺悟,覺而不迷,這叫做「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見解不是邪知見,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是淨而不染。這三條叫做三皈戒,這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五戒修的是覺正淨,十戒還是修的覺正淨,一切大小乘戒律統統修的是覺正淨,諸位要懂這個意思,這是佛法根本戒法。大家都是修覺、修正、修淨,這就叫「戒同修」。

  末後一條叫『利同均』,「利」是供養,就是剛才講的四事供養,在僧團裡面是平等的,是平等法沒有偏重的。所以佛陀在經典當中特別讚歎「普供養」,是以清淨心平等供養大眾,這是無量功德。對於「別供養」,特別供養某一個人的,佛不讚歎。不是沒有,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為什麼?眾生總是凡夫,他對某一個特別有緣分,他特別喜歡,他專供養他一個,有,可是佛並不讚歎,而讚歎修普供養的人,為什麼?心地清淨平等。這叫做僧團。

  除了僧團就是大眾在一起一定要遵守理事七個條件,這是叫做基本的戒律,這七條當中缺一條就不是和合眾,就不叫僧團,每一條都做到了,這個地方叫僧團。僧團是諸佛菩薩所護念,天龍八部善神所擁護,有護法神護持,為什麼?有法。你有什麼法?有這七個條件就是法,大家都遵守就是有法。除這個之外,大眾在一起要實行羯磨的制度才是僧團,如果離開了羯磨那就不叫僧團。但是羯磨與這七個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不實行羯磨制度,這七條決定做不到。羯磨是什麼?羯磨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開會,就是會議,所以佛法自古以來,它是講民主的。你看在幾千年前,世間是帝王專制的時代,但是在僧團裡面它講民主,所以這七條才能夠做得圓圓滿滿,稱之為僧團。這個地方我只講到此地,不再多說。請看底下: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

  這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這些常隨眾是從哪裡來的。

  解【三迦葉。師資共千人。】

  『三迦葉』原本是外道,在當時他們在社會上,乃至於在國際上,都是相當有名望的,不但有很高深的學問,在修行上也有相當的功夫,都是修外道的。他們自己也有不少徒眾,這三個人有一個人有五百弟子,他有一個團體;另外兩位,每一位有兩百五十個學生,他們三個人合起來,連老師帶學生有一千人,詳細諸位可以看圓瑛法師的《講義》,我在此地不耽誤這個時間。

  解【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

  『身子』就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跟目犍連也是外道,他們兩位每個人也有個小團體,這團體一百人,所以他們這兩個小集團一共有兩百人,連「三迦葉」一共是五個小團體。五個小團體,他們親近釋迦牟尼佛,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非常的佩服,於是自己就皈依釋迦牟尼佛,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跟釋迦牟尼佛學道。他們幾個人一發心去皈依釋迦牟尼佛,他底下那些學生,老師既然拜佛作老師了,於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拜釋迦牟尼佛作老師了。從前他們是師生關係,現在都變成同學了,所以這個一千二百人是這麼來的。另外還有一些少年班,有些很年輕的:

  解【耶舍子等。五十人。】

  這五十個人年歲很輕,都是小朋友,善根深厚,見了佛之後也不願意離開佛,也是發心追隨世尊,追隨那些師兄弟們,所以『耶舍子』他們有五十個人。這裡頭還少了五個人,最初鹿野苑的五比丘,所以總人數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們為了說一個整數,把零頭省略掉了,所以經論上常常講一千二百五十人,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解【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這些人在釋迦牟尼佛的會下都證果了,但是證果果位有淺深不等,最低限度證小乘初果,差不多十之八、九都是證阿羅漢果,極少數證的初果、二果、三果,極大多數的是證阿羅漢果,所以他們對佛的恩德非常的感激,發心作佛的常隨眾,就是一生不離開佛陀,這是把人數的來源說出來了。圓瑛法師註解裡面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說得很詳細。再看下面經文:

  經【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解【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

  這句經文是說明他們真正的地位。他不是一個普通的普通人,都是『大阿羅漢』,著重在這個「大」。「大」是指大乘,大乘阿羅漢跟小乘阿羅漢差別就太大。我們先來說說「阿羅漢」的意思,阿羅漢是印度話,梵語,它也含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應供』,意思是說他有資格、有道德,應當接受天人大眾的供養,所以稱為「應供」,這就是『乞士果』。你看在修行因地上的時候就是「乞士」,比丘,比丘是因,如果拿現在學校的制度來比喻,做學生,比丘就是學生,阿羅漢是學位,好像他得到學士學位,畢業了。學士學位得到了就好像是證阿羅漢,沒有拿到這個學位之前就稱比丘,那是學生,阿羅漢是個學位。

  因地,就是乞士自己修行成就了,就應當接受人天供養,為什麼?他是人天真正的福田,眾生要種福到哪裡去種?供養佛、菩薩、阿羅漢,這就是種福,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現在佛也不在世間了,菩薩也不在世間了,阿羅漢也不在世間了,到什麼地方去修福?我們要想一想,為什麼說供養佛、菩薩、阿羅漢叫修福?正是因為諸佛菩薩、阿羅漢在世間教化眾生。明白這個道理了,現前世間弘法利生的這些善知識,無論是在家、出家,你供養他、請他說法、請他教學,就是修福。

  第二個意思叫『殺賊』。有些人不求甚解,看到這個註解裡頭阿羅漢「殺賊」,「學佛的不是持戒?不殺生?怎麼阿羅漢還要殺賊,開殺戒了」,這是個誤會。此地的「賊」是指什麼?指煩惱。斷煩惱是比喻「殺賊」,阿羅漢將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煩惱有賊的意思。我們的智慧、功德不能夠現前就是被煩惱障礙了,所以把煩惱比作賊,斷煩惱就好比是殺賊。因中持戒斷惡修善,果中就是斷一切煩惱,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無生』。因中,這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有生有死,生死疲勞,輪迴不斷,到了阿羅漢就好了,從此以後,真正的證得了永生,沒有生死輪迴,「無生」。真正的超越了三界六道,這就是『怖魔果』。所以阿羅漢有這三個意思,在小乘是最高的果位,所以也稱之為「無學」,好比他所修學的東西都修滿了,他畢業了。

  大乘「無學位」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這是大乘的無學位。所以這個地方叫「大阿羅漢」那就不是小乘,換句話說,這些都是法身大士倒駕慈航來示現的,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是眾生有福報能感應這麼多佛與大菩薩來示現。

  下面有一個小註,羅漢有三種:『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什麼叫做「慧解脫」?慧解脫阿羅漢是小乘,諸位要記住,阿羅漢就是學位裡面最高的。小乘就是慧解脫的果位;中乘就是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就是「俱解脫」的阿羅漢;大乘菩薩就是法雲地的菩薩,是「無疑解脫」阿羅漢,都可以稱之為阿羅漢,他們的程度淺深不相等。譬如你念書接受教育有學位,大學畢業學士學位,研究所畢業的有碩士學位、有博士學位,「慧解脫」好比是學士,「俱解脫」好比是碩士,「無疑解脫」好比是博士,都稱作無學,統統稱作阿羅漢,這個地位淺深差別不一樣。

  「慧解脫」是在因中修四念處,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否則的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解脫就是我們今天所講大自在,這是要靠智慧。四念處裡頭叫真正開智慧叫自覺,真正的覺悟,第一個覺悟就是「觀身不淨」,所以對你自己的身體不要過分的愛護。為什麼?你要處處都愛護你這個身體,這是增長我執,佛法叫你破我執的。你一定要曉得身是不淨之物,我們要利用它作為修行的工具,不要過分的去重視它,要充分的去利用它,這是對的。太愛護了,把它保護住了,不肯去用它了,一點價值都沒有了,這個諸位要曉得,要明瞭。你是個機器,像我們這個錄影機,我們得到了就要充分去利用它,如果過分的愛護它,捨不得用它,把它裝在箱子裡頭,藏在那裡當寶貝一樣,過上三年就沒用處了,作廢了。你想想看你這個愛護就錯誤了,要充分的去利用。你這個身體怎麼樣保護、怎麼樣愛護,到了一百年還是要死的,結果這一生空過了,什麼也沒辦到,這個身體充分去利用,利用它來修行,這「觀身不淨」。

  第二「觀受是苦」。「觀身不淨」,你能夠把身見破了,能破見惑。「觀受是苦」能破思惑,覺悟到我們所享受的只有苦沒有樂。你要認為世間享受有樂,那你叫迷惑顛倒。你今天三餐吃得很舒服,吃得很自在,你很樂,假的。你一餐不吃的時候就餓得不得了,可見得飲食是治你那個苦的,一餐沒得吃就餓得很苦,吃一點東西,這個苦解除了。哪個人不是個病人?害的什麼病?害的是餓病,你知道嗎?到時候就得要吃,不吃的時候,病就發作,沒有一個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不要吃,不餓,這是健康,不要睡眠,不疲倦,這是健康。工作幾個小時要去睡覺,這是病,怎麼不苦?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是你自己看錯了,所有的受統統是苦,並沒有樂。不但在人間是苦不是樂,人間,經典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苦苦、壞苦、行苦,逼迫身心,是你自己把它忘掉了,沒有覺察到,這叫迷惑顛倒。色界天人雖然沒有苦苦,他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人連身體也沒有了,他在三種苦裡面,前面兩種沒有,但是他有行苦。三界統苦,三界裡面沒有樂,這是要覺悟。我們今天講受點苦是應該的,你要想不受這個苦,唯一的辦法,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是只有樂沒有苦,我們這個世界是只有苦沒有樂,這都是講的真話。

  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念頭,我們這個念頭一會兒生一會兒滅,從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個念頭生滅,無常的,無常就是假的。「觀心無常」就是叫你覺悟,你現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叫常住真心,永遠不變的,那是真心,凡是有生滅的,這叫妄念,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第四「觀法無我」,這是完全破所知障。前面這個三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統統是破煩惱障,後面這句破所知障、破法執。一切法無我,「我」當作本體講,或者當作實質講,一切法都是假的,決不是真實的,「我」可以當真實講。就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法是真實的,統統是虛妄的。你要把一切法都當作真實的就錯了,一切法當體皆空,所以一切法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就是你這個身也了不可得。

  現代的科學昌明,我們這個人身,身體裡面細胞的新陳代謝,一秒鐘當中就有多少細胞死掉了,又有多少新的細胞生了,可見得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妄,都不是實在的。現在科學家了解了,七年我們身體的細胞全部換新了,一個舊的都沒有,七年是個週期,新陳代謝全部都換過,試問問哪一個是自己?確實無我。所以我們自己這個身,自己都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沒有一法可得,連這個身也不可得。你也沒有辦法止住細胞的新陳代謝,沒辦法止住它,這是我們要覺悟。

  所以他這個觀,觀成之後,他能夠斷惑證真,他能夠證小乘的阿羅漢果,所以離開了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所以稱之為「慧解脫」。

  「俱解脫」,他在因中修「共念處」,也就是修種種的禪定三昧,比前面那個方法要高一層。所以小乘阿羅漢確實斷了見思煩惱,但是他的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譬如說他真的證阿羅漢果了,他心裡頭確實沒有瞋恚心,真的沒有,心情是清淨平等的,可是有的時候還會發脾氣,為什麼?習氣。他是不是真的有瞋恚,沒有,習氣還在,所以習氣不容易斷。辟支佛把習氣也斷了,所以叫「俱解脫」,連習氣也斷了。菩薩就更高了,不但見思煩惱斷,見思習氣斷,塵沙無明也破了幾分,所以對於一切法真正的無疑。「無疑」就是正信,像馬鳴菩薩所造的《大乘起信論》,大乘佛法裡面,「信為道源功德母」,他的信心建立了,決定沒有懷疑了,這稱之為大阿羅漢。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解【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不思議法。故名大也。】

  這是把這些人本來的面目給我們顯示出來了,是些什麼人?都是『法身大士』。「大士」是大菩薩的通號。到什麼樣的地位才有資格稱大士?你看我們中國人通常稱觀音大士,觀音是等覺菩薩,當然沒有問題。通常稱大士是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稱大士;三賢位的菩薩稱開士,明心見性,開悟了,開悟了稱開士;十地菩薩稱大士。經裡頭不是常說「菩薩摩訶薩」,菩薩是開士,摩訶薩是大士。但是在圓教,給諸位說,初住以上就稱大士,因為圓教的初住就是別教的初地。《華嚴經》裡面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嚴》是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子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此地把他們本來面目顯示出來了,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平常人,各個都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聲聞」是小乘人,故意裝的,不是真正的小乘,故意做給我們看的,好像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演主角,他們演配角。

  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這一生當中才成佛的,他在《梵網經》上說出他成佛到這個世界來示現度眾生,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他老人家久遠劫就成佛了。所以他這些學生,乃至於護法的那些外護,那些居士們,像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法身大士。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薩再來的,示現作國王身來護持佛法,要不然怎麼能夠同心協力來弘法利生?志同道合,跟諸位說不簡單,前面我們講的理和同證,不容易。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你們讀歷史,你們去觀察每一個朝代在興起的時候,就在開國的時候,他建立一個朝代,建立一個國家,你去看看幾個人,不到十個人。你打開中國歷史,這幾個人同心同德就能建立一個王朝,就能夠綿延幾千年,同心同德難,不容易。

  所以佛教化眾生,建立佛法,要沒有這麼多佛菩薩再來,辦不到。「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有一些示現在家,有一些示現出家,這樣才能夠成就教化眾生,弘揚正法。示現作聲聞,舍利弗過去是金龍佛,須菩提是青龍陀佛,都是倒駕慈航的,裝得挺像的,原本還裝個外道,然後再從外道裡回過頭來再去學佛,作釋迦牟尼佛弟子,其實都是古佛再來,都來捧釋迦牟尼佛的場,來捧場的,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我們讀這些經文應當要覺悟、應當要效法。

  『證此不思議法,故名大也』,「不思議法」在此地就是講念佛法門,特別是指持名念佛。後面六方諸佛都讚歎,他們這些人各個都是從念佛成就的。所以才肯:

  解【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從』是追隨的意思,這都是示現,追隨釋迦牟尼佛。『轉輪』就是教化、教學,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弘揚佛法。『廣』是廣大普遍的以佛法利益大眾。『人天』包括了三界六道,三界六道是以「人天」為首,人天、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佛在六道裡面隨類化身教化這些眾生,這些法身大士們每位都是像佛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去幫助這些眾生。在菩薩當中,『眾所知識』,名氣最大的觀世音菩薩,我們中國人與觀世音菩薩特別有緣分。

  這一次我從美國回來,妙因法師供養我一幅九蓮觀音像,我已經把它裱好了,掛在這個後面。這是石刻的,這一張是從石碑上原拓下來的,這是原本原拓下來的。這個碑是明朝時候刻的,大概距離現在有五百年,他從大陸上帶出來,相當不容易。我在美國三藩市遇到他,這是第一次見面,他拿這個來供養我,我帶回來之後懸掛在此地讓大家看看。我們想把它發心影印,每一位同修家裡都可以供養。影印印這麼大,恐怕在家裡沒地方掛,印的時候可以把它縮小一點,這麼大當然是很莊嚴,現在公寓房子都很矮,像這麼大的像,掛著之後不好供養,看看我們把它縮成多大,諸位看了之後,我們就來發起影印。印的時候,這個顏色很莊嚴,還是印這個顏色,印黑色,相當莊嚴。這張像畫得也好,刻得也好。這裡講「眾所知識」。

  下面我們把經文念下去,這是列上首名:

  經【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長老』這個兩字是一直冠下去的,『舍利弗』是長老,『目犍連』也是長老,『迦葉』亦是長老,所以這個字就省略了,每一位尊者都是長老。在此地結集經的人,將當時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這個人數相當之多,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常隨眾,除他們之外,這些居士長者們的人數就很多了。每部經裡面都會把這些代表的人物列幾個,這列幾個人不是隨便列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列這幾個人是代表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代表這部經的,所以你一看到它列的那幾個人就曉得這部經的性質。這個東西好像開會一樣,你看到這次會議,看到出席的是什麼人,就曉得他們是來開的什麼會,所以有這個意思。會看的人一看到這前面列舉的是哪些人,就曉得這部經是什麼意思,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相同的,你看哪部經上都說與「千二百五十人俱」,部部經上都有的,但是列的名字不一樣了。

  《金剛經》上只有一個須菩提,沒有提別人,你就曉得須菩提代表是什麼,他在佛的弟子當中,有名的「解空第一」。一看到這部經上只有須菩提,那這部經是講空的。今天我們在彌陀法會上看到有十六位尊者,這代表的意思就豐富。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法門太妙,無論哪種根性的人都得利益。

  「長老」在佛法裡面不是隨便稱的,他是要有地位、有聲望、有學問、有德行,還要有財富,為一方大眾所敬仰的,這樣的人物才能稱之為「長老」。這十六位尊者,我們不能夠一位一位細細的介紹,諸位要曉得,這裡面的一位一位的這些故事,你就可以看圓瑛法師的《講義》。

  解【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舍利弗尊者代表智慧第一,小註裡『德臘俱尊,故名長老』,這是大師解釋得很簡單。「德」是智慧德能,「臘」是戒臘,出家的年歲要高總得有些年歲。『身子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身子,他代表智慧第一。『目連尊者』代表神通第一。這個裡頭有很深刻的用意,這是說明淨土法門的殊勝。你說你有很高的智慧,你的智慧能不能比得上舍利弗,舍利弗還得修淨土法門,還修持名念佛法門,這是勸一些有智慧的人,輕視淨土,不肯修學持名念佛的,拿舍利弗做個榜樣。你說你有神通,你的神通比不上目犍連,目犍連修念佛法門。談的是這個意思,各個人都是勸修的。

  『飲光尊者』就是『摩訶迦葉』,『身有金光,傳佛心印』,這是稱中國禪宗的初祖,印度禪宗二十八傳到菩提達摩,到我們中國來,是中國的初祖。你看禪宗最初的老祖宗,他是修念佛法門的。『文飾尊者』,議論第一,辯才無礙,這就是『摩訶迦旃延』。舍利弗的舅舅,辯才無礙,你說你有辯才,你能跟他比嗎?他也是學念佛法門。叫『摩訶拘絺羅』,翻作『大膝』,他的膝蓋很大,所以人家稱他作「大膝」。「摩訶」是大的意思,「拘絺羅」就是膝蓋,他是『答問第一』。『離婆多』就是『星宿尊者』是『無倒亂第一』,《阿彌陀經》裡講心不顛倒,他是正知正見,覺而不迷。

  『繼道尊者』就是『周利槃陀伽』,這個人非常遲鈍,換句話說,最初非常的笨。釋迦牟尼佛教他念條帚,念條,帚忘掉了,念這句帚,上句條忘掉了。你說你笨,不能學佛,你那個笨大概比周利槃陀伽還聰明多了。最聰明的人念佛,最笨的人也念佛,都成阿羅漢,都成就了,沒有一個不成就,十六位尊者是代表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同時這一位尊者也有一個特別的意思,就是代表專攻,「周利槃陀伽」是專修一個法門而成就。所以如果我們比較遲鈍一點,不怕,我們以他做榜樣,一門深入,必定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根性利的人可以多學幾門,根性鈍的人最好是一門深入,這是周利槃陀伽示現,都是些法身大士示現榜樣給我們看。

  『難陀』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就是『阿難陀』,是佛的堂弟,又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多聞第一』,博學多聞「阿難陀」第一,他也修念佛法門。『覆障尊者』,這是佛的太子『羅睺羅』,『密行第一』。『牛呞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我們注重他的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天文學家,他通達天文。『善容尊者,壽命第一』,他在佛的會下大概是有一百六十多歲,那麼大的年歲還學佛,還精進,還學念佛法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就是『阿[少/兔]樓馱』,『天眼第一』。

  『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這是說明這十六位尊者在這個法會裡面代表的是些什麼,有聰明的、有愚痴的、有福報大的、有非常清寒的,這就是說明一切根性的眾生都可以學佛,都可以修這個法門,而且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段裡面末後有幾句意思還沒有盡,我們留到下一次再補充,再給諸位把它補充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