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六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6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四三頁:

  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這個地方說到『下方世界』,世尊為我們略舉六尊佛的德號,這六尊佛的名號是代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這是大菩薩的事業。在一般來說,最低限度也是初地菩薩,才能擔當得起像諸佛如來一樣的普度眾生。第一尊佛的德號是『師子佛』,這是表法身。佛的弟子,我們在經上常見到「法王子」,佛為法王,能夠繼承佛的事業弘法利生的這樣的法身大士,他說法如佛無異,稱為法王子。蓮池大師註解裡面是解釋名號的大意:

  疏【師子者,如師子伏群獸故。】

  師子是獸中之王。

  鈔【師子二義:一者師子眾獸中王,遊行無畏,如佛凡聖獨尊,出入三界,自在無礙故。二者師子一吼,百獸畏懼,如佛說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無五種怖,具四無畏,皆師子義。】

  無五種恐怖,具足四種無畏,這都是師子所表的。我們從它表法的義趣上來看,菩薩在修學歷程當中,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前面是權實兩種智慧具足,這就開始以度化眾生為主;二智沒有現前,是以自度為主。智慧圓滿,那才真正像地藏菩薩一樣發心,自己未能得度,先度眾生。自己未能得度,這個意思是成佛,自己還沒有成佛,先度眾生,有能力嗎?有能力,他已經是登地的菩薩,他當然有能力度眾生,這叫菩薩發心。這不是普通菩薩,也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是菩薩摩訶薩。小菩薩不行,自度要緊。大菩薩,行了,自己已經得度,不過沒有圓滿(成佛才圓滿),發大心先幫助別人,代佛說法;他所說的法,如佛所說,因為他距離成佛非常接近。這個意思就是說,圓教七地、八地以上的菩薩,到這個境界了,應該是這樣做法。

  第二位是『名聞佛』,名聞,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知名度。菩薩的知名度很高,名稱普聞,提起來沒有人不知道;譬如觀世音菩薩,名氣很大,沒有學佛的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由此可知,在這一段所說的,菩薩普度眾生,就是指這些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地藏統統是等覺菩薩,這些菩薩的名聞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人都知道。諸佛菩薩、聖賢的名聞都是實至名歸,決定不是虛名。「名稱普聞」就說明他教化影響力深廣,仰慕菩薩的人多,樂意跟菩薩學習的人多,這是真正的含義。

  下面一尊『達摩佛』,達摩是梵語,翻成中國話是「法」的意思。這是代表大法一定是師承諸佛,這樣才能為一切眾生做榜樣、做模範。在這個地方,我們也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無論是自己修學,無論是教化眾生,都要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有許許多多,究竟要用哪一種經典來幫助眾生,眾生才能得真實的利益?這裡面關係非常之大,就如同病人生病,要用藥才能治得好,我們到藥店一看,幾千種、幾萬種的藥,要選擇哪一種藥才能把人病治好?如果我們把藥選錯,藥不對症,不但不能治病,一定是反而把病加重,甚至把他害死了。這些常識我們有,但是我們疏忽了,經典是法藥,經上也常把佛比作大醫王,佛所說的法就是法藥,眾生都是病人。佛說法,佛這個大夫非常高明,靠得住,經過他診斷,他所下的藥是藥到病除。聽佛說法,沒有不開悟的,沒有不證果的,都能得到真正的好處。佛滅度之後,這個大夫沒有了,藥方留下來一大堆,《大藏經》就是藥方;這麼多的藥方,我們害什麼病自己不曉得,如果亂吃藥,不會好的。這就是說,佛滅度之後,學佛的人多,開悟的人少,證果的人更少。

  佛法已經傳了三千多年,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上,學佛的人,不但證果的人沒有了,開悟的人也是鳳毛麟角。原因在什麼地方?說實在話,決定不能說我們這一代的人不如古人,你要說這個話,我是絕對不會承認,我覺得現代人比從前人更聰明。為什麼我們修學成就比不上古人?沒有別的,藥吃錯了。假如藥吃對了,我們今天開悟證果比古人來得快!甚至把經典的意思錯解了,這是真的。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今天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不但看經錯會了意思,聽講也往往錯會了意思。我在這裡說的這個,等一下別人再講給我聽,跟我講的完全不一樣,當場這個意思就錯會了。願解如來真實義,難!難在我們錯用了心。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我們用的是妄心;諸佛菩薩完全沒有成見,我們是先入為主,這就難了。追根究柢,病根就在此地。有病不怕,怕的是遇不到好大夫,遇到好大夫,怕的是對他不能信任,那就無可奈何。

  我們覺察到自己有病,遇到佛法,這是好大夫,關鍵是我們能不能信?能不能選擇?選擇關係最大,無量法門裡面,我們到底選擇哪一個法門?我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也遇不到善知識,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辦?我們的遭遇,我們的環境,佛菩薩早就知道。世尊在三千年前就為我們選定,佛在《大集經》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持戒就能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佛滅度第二個一千年,單單持戒不能成就,要修定。佛教是在像法初期傳到中國來,所以中國禪宗非常發達,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完全相應。第三,「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末法有一萬年。這是世尊徹底慈悲!他老人家滅度離開這個世界之後,學佛的人應當如何選擇法門,他為我們指了一條路。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如果不選擇淨土,這就是違背佛的教誨。佛叫我們選淨土,我們偏偏要去選禪、選其他的,這個法不契機,這個責任是自己負責,佛不負這個責任。我們生在末法時期,遵守佛的教誨選擇這個法門,哪裡會有錯!

  淨宗的經典,此地講「達摩」就是專指淨宗經典,原本只有三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經的順序,佛最初講《無量壽經》,把西方極樂世界詳細的介紹給我們,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論,而且是多次宣講,這一點我們要特別重視。因為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一部經只講一次,沒有重複的,唯獨《無量壽經》重複很多次。根據現存的譯本,現在《大藏經》裡面有五種原譯本,古德做詳細比較,發現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梵文本,換句話說,佛至少講了三次。佛在方等會上講過《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佛又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特別介紹西方淨土,確實證明這個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藏經裡有目錄,《無量壽經》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只留五種,七種失傳了。假如七種都存在的話,再一比較,可能還會發現有跟這三種不同的版本,這就證明佛說了很多次。佛一生對這個法門說很多次,這個法門就特別重要,特別契機,他才會多次宣說。其次再說《觀無量壽佛經》,專門教給我們往生淨土的方法。《無量壽經》裡面有,說得簡單,《觀無量壽佛經》說得詳細,你怎麼去法。《觀經》跟我們講理論、修行方法,九品因果。最後佛說《阿彌陀經》,勸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在這部經裡面,世尊三次勸我們「應當發願,求生彼國」,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把這三經合起來看,這是世尊徹底的悲心,令一切眾生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圓滿成佛,唯獨這個法門,而且這個法門非常契合末法時期的眾生。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已經過了三千年,還有九千年。《法滅盡經》說,將來佛法統統都滅了,所有經典都沒有了,《無量壽經》還在,《無量壽經》最後滅,它還要多延續一百年。這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留在這個世間。有緣的人,善根深厚的人,遇到這句名號,能夠專持也能往生,可見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

  這就是說法門的選擇,我們是選擇淨宗法門,我們依靠的經典是淨土三經。後來,魏源居士是清朝咸豐年間人,他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淨宗經典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真正圓滿了。我們今天遵守五經的教義,依照經典教訓來修行就決定不錯,依淨土五經勸導一切眾生,就如同諸佛接引大眾沒有兩樣。何況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一切諸佛如來所介紹的,哪裡會有錯!我們介紹其他經典給眾生,給諸位說,你要小心,要背因果責任。就好像那個人生病,你要介紹藥給他,他吃好了,很感謝你;他要是吃死了,你也有責任。介紹別的藥方,我們沒有把握,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沒有智慧觀機,換句話說,藥性不太熟的不敢用,也不敢隨便介紹人。這一服藥,好!無論什麼病都治,用了之後決定沒有副作用,這是放心大膽穩穩當當去用。我們自己用這個得利益,我們也把這個介紹別人,決定不會錯的。這是達摩佛表的意思。

  底下一尊佛,『法幢佛』。這是代表建立法幢。古人所講的,「建法幢,立宗旨」,惠利眾生。「幢」是旗幟,佛法建立法幢,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建道場。「立宗旨」就是建立這個道場的制度,最重要的是道風與學風。「學風」是說他依據某些經典所講的理論、境界;「道風」是講修行的方法、成果。我們常講「解行相應」,解是學,行是道,建立這樣的宗旨,能夠把佛法推廣,把佛法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幫助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

  末後『持法佛』,表「依教奉行,老實念佛」。這尊佛名號裡面顯示的,就是推廣佛法利益一切眾生應當用什麼方式,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持法」,我們的學、解依五經一論,道風要落實在老實念佛上,我們的行持是專信專願、專持名號,那就叫老實念佛,這就對了。這就跟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無二無別。古時候,我們稱佛門弘法的大德為「法師」,翻譯經典的稱為「三藏法師」,因為他通達三藏,承傳禪宗的稱為「禪師」,教導戒律的稱為「律師」,皇帝的老師稱為「國師」,只有淨土宗的祖師被人尊稱為「大師」。大師是對佛的稱呼,等覺菩薩都擔當不起這個稱呼。菩薩稱「大士」,譬如觀音大士。現在有些人自稱為大師,這太過分了,縱然是別人尊敬,也不能夠承當。譬如你沒念中學,人家一見面就對你稱呼「博士先生」,這不叫罵人嗎?我們普通一個出家人,人家見面稱「某某大師」,就是這個味道,就是罵人,名實相去太遠了。為什麼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因為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第一法門就是勸人念佛,為眾生介紹三經,淨宗祖師也是講解三經,也是勸人念佛,這跟諸佛如來差不多,所以後人尊稱為大師。可是諸位要記住,後人尊稱,不是當時在世。當時在世要有人這樣稱他,他一定要罵人的,要生氣的。這是說淨宗祖師自行化他都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底下這一段:

  疏【稱理,則自性測之彌深不可盡,是下方恆沙佛義。】

  蓮池大師註《疏鈔》用心非常良苦,因為他老人家那個時代,淨宗衰到谷底,在社會上一般人都瞧不起淨宗。這樣殊勝的法門,佛門裡面第一經典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認識,一昧去參禪。禪宗在那個時候很盛,這個盛是什麼?表面盛,表面很興旺,學的人多,真正開悟的人很少;不但開悟的人少,得定的人都少。他老人家要勸那些人來學淨土念佛,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弘揚淨宗,《疏鈔》引用《華嚴》引用了三分之一以上,目的就是用《華嚴》把淨宗抬起來,讓大家能夠相信。因為佛弟子沒有不尊重《華嚴》的,用《華嚴》來解釋《彌陀經》。末後稱性,就是會歸自性,禪宗的,說明淨跟禪是一不是二,念佛沒有離開自性,稱理就是稱性。『自性測之彌深不可盡』,因為下方講深,沒有底,取這個意思。顯示在事上講,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沒有止境,眾生無邊誓願度。

  經【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六、上方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具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這一段經文是這一大段的總結,說出十尊佛的德號,「十」代表圓滿,代表這個法門是大圓滿的法門。每一方諸佛無量無邊,恆河沙數,佛只說出這幾個人做代表,這幾個人一定有特別的用意,決定不是隨便說的,一定有表法的意思。我們著重在這個角度上來觀察,果然沒錯!六方佛是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證無上菩提這個層次過程,這個我們從名號上統統看出來了,跟《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沒有兩樣,五十三參是明顯的說,這個地方用佛號暗含著這個意思,密說。上方世界第一尊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淨,無雜染故。】

  『梵』是清淨的意思。『雜染』指什麼?指心地。心雜染,身語就不清淨;心要是清淨,身就清淨,語也清淨,三業都清淨了。這個地方,他所說重要的意義就是說法清淨;要想達到說法清淨,一定是心地沒有染著,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就是代表染著,一定要做到清淨平等慈悲,這個音聲就清淨了。

  鈔【無雜染者,餘乘說法,是為雜染而不清淨。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導諸群生,所謂純一不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從性上講,真性、本性清淨無染;從相上講,大乘跟小乘比,小乘是雜染,大乘是清淨。大乘跟禪比較,禪清淨,大乘就雜染。禪跟淨土比較,禪不清淨、雜染,淨宗純淨無染。「梵音」,第一尊佛是代表總綱領,自行化他。我們平常念這句佛號,要用清淨心念、用平等心念,這是自行;如果再加上大慈悲心念,那就是化他。自行化他就這一句佛號,這是梵音。第二尊:

  疏【宿王佛。】

  『宿』是星宿。『宿王佛』,表大乘佛法,這是成佛的徑路,把一切星的光比喻作佛無量的法門,佛的法門都是光明的,光明當中哪一法光明最大?宿王,叫大乘。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智慧高,光明大,他代表大乘法門,大乘是成佛的捷徑。大乘跟小乘,觀念、修行都不相同。小乘是保守的,你給他講大乘法,他不能接受,他認為那是狂妄,那不能夠修行。現代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適合於大乘佛法。今天要用小乘法來教眾生,他不能接受,太呆板、太拘束了。佛法,契理重要,契機也不能疏忽,要看他的根性,要看他的生活環境、意識形態。我們展望將來,十年以後這個世界會進入到電腦時代,我們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變。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絕對不會被時代淘汰,在任何時代都能發揮它高度的智慧,能令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第三尊:

  疏【香上佛。】

  註解提到「五分法身香」,他代表的是禪宗。大乘是徑路;禪宗是徑路當中的徑路,叫「徑中徑」;徑路還有一條更近的路,那就是「又徑」,底下香光佛代表的。第四尊:

  疏【香光佛。】

  「香光」表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香光莊嚴」。自古以來有很多修行的道場,如果命名為「香光室」,或者「香光」兩個字,就曉得它是修念佛法門的。『香光佛』代表念佛法門,香光莊嚴,這是徑中徑又徑,就是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不但是最近,而且是最穩當的一條道路。禪固然是近路,它不見得穩當,第一,必須是上上根機,六祖所度的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不適合學這個法門;第二,禪裡面魔事很多,《楞嚴經》裡面講的「五十種陰魔」都是禪定裡面的境界。古人講念佛法門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圓、最頓,這是把這個法門讚歎到了極處。第五尊:

  疏【大燄肩佛。】

  這個代表的意思,是將上上的法門推薦給大眾,介紹給大眾,普勸念佛,一生成就。前面燄肩佛是承擔如來家業。『大燄肩』就是承擔如來第一大法。我們一定要清楚、要肯定,這個法門是如來第一大法,因為《無量壽經》確實是《華嚴經》的濃縮、精華。《華嚴經》有八十卷,《無量壽經》只有一卷,但是義理、境界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完全一樣,才知道這部經典的可貴,圓圓滿滿含攝無量無邊的法門在其中。《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等於把《華嚴經》念了一遍。第六尊:

  疏【雜色寶華嚴身佛。】

  這尊佛的德號,實在就是代表根本法門裡面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古人常說:一生圓滿成佛,唯獨華嚴。佛講一切經,一生從凡夫修成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講得清清楚楚、圓圓滿滿的,真的就是《華嚴》。所以《華嚴》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佛法概論,一切經所說的都是《華嚴》某一個部分特別詳細介紹而已,總綱領就是《華嚴》。這尊佛表這個意思。在《華嚴》裡面,最要緊的是文殊、普賢、善財童子,他們學的是什麼?他們修的是什麼?他們的結果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從這些地方觀察,搞清楚了,我們就真的有收穫。文殊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最重要的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十個原則,「十波羅蜜」,這是圓滿智慧的大行,我們日常生活行為充滿圓滿的智慧。第一個「布施」,意思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心就清淨,心裡一塵不染。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不是叫你放別的東西,名聞利養放下,沒有用!心地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個東西要放下,要徹底布施掉。這裡放下了,身外之物沒有妨礙,大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妨礙在哪裡?心裡要是有牽掛就妨礙,那個問題嚴重了。心裡沒有牽掛,這叫布施。「持戒」,持戒是守法,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定要遵守。「忍辱」就是耐心,要忍耐,要能堅忍,順境、逆境都不為所動。「精進」,進是進步,沒有退轉,進步講求的是精,精純不雜,這樣進步就對了。我們現在世間人進步,是雜進、亂進,所以他不能成就;他是真用功、真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到最後沒有結果,什麼也不能成就。「禪定」,不動搖、不退轉。「般若」,智慧現前。我們自己處世待人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就是般若。後面是「方便、願、力、智」。這些指導原則,都是教我們如何在這個世間生活,文殊菩薩教我們這些,這是基礎的修學方法。

  普賢菩薩把這個基礎擴大,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完全跟自性相應了,圓成佛道。這十條,如果我們真的是用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來修,那就是普賢十願。普賢菩薩舉了十個例子,就叫做「十大願王」。第一個教我們「禮敬諸佛」。諸佛,除了自己以外都叫諸佛。不但一切有情是諸佛,無情也是諸佛,佛在《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我們對於有情要禮敬,對於無情也要禮敬,決定沒有分別、沒有等差,要用平等心。怎樣禮敬法?是不是見到人就趴在地上給他磕三個頭?如果你是這麼修法,那佛看到都會流眼淚,你誤解佛的真實義,你把佛的意思統統搞錯了。事要隨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法要隨俗。佛法用的是智慧的心、清淨的心,用大智慧、真清淨,隨順這一切俗事,就是普賢行,這妙不可言!所以大乘佛法,尤其講到最高的一乘法,就是圓滿的人生,真實的幸福。《普賢菩薩行願品》偈頌裡面說得很清楚,禮敬,能禮的,「我以清淨身語意」。由此可知,三業清淨就是禮敬,三業不清淨,見人就磕頭也不是普賢行;三業清淨,見到人點點頭都是禮敬諸佛。實在講,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十願都是清淨平等覺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應用。所以這尊佛是表一生圓滿《華嚴經》,我們要以文殊、普賢、善財童子做榜樣,做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標準,表這個意思。所以佛法非常活潑、非常圓滿,對於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自己會充滿信心,那你就生活快樂無比。第七尊:

  疏【娑羅樹王佛。】

  前面顯教講完,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密宗,這尊佛代表密。娑羅樹是比喻堅固的意思。

  鈔【此樹歲寒不彫。】

  在我們中國,松樹、柏樹冬天也不凋零。非常堅固,取這個意思。無上的密乘,實在講也是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無上咒。《心經》後面講「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那個咒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完全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無上的密咒。佛在《大集經》講,這句佛號是「無上甚深禪」,也是無上、無等等咒。《華嚴》裡面講「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就是這一句名號,「多」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句佛號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納就這一句佛號,所以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第八尊:

  疏【寶華德佛。】

  這尊佛代表圓滿報身。後面這三尊佛代表到究竟圓滿了。

  疏【見一切義佛。】

  是表千百億化身。

  疏【如須彌山佛。】

  是表圓滿清淨法身。報身是自受用身,化身是他受用身,度化眾生用的,理體就是清淨法身。學佛到這個地方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證得圓滿的法報應三身。

  經文前後照應周到。東方是代表學佛基本的態度,阿閦鞞佛是代表不動,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不定,不能學東西;心要定,心要不動,不為一切所動搖,你就可以學了。下面三尊佛就是我們所希求的目標: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這就是三身。先是心裡嚮往,「須彌相」是報身,「大須彌」是法身,「須彌光」是應化身,到末後這個地方圓滿了,我們已經得到了。前面是希望求到,後面果然得到。六方佛的德號,顯示出淨宗修學從初發心將來一直到圓滿成佛,它整個修學的歷程。這段經文實在是非常之好,大家要是粗心大意看過去,那就太可惜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