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六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6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二九頁:

  疏【諸佛告語眾生,古有二說:一謂轉引,一謂同時。今兼用之。】

  十方諸佛告訴大眾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話自古以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轉引』,一種是『同時』。

  鈔【轉引者,慈恩謂六方諸佛,告本國中之語,釋迦轉引以證己言;靈芝謂是釋迦說此經時,六方諸佛同時讚歎。】

  古德有這兩個講法,這兩個講法都講得通,而且也都是事實。慈恩大師就是窺基,窺基大師在《彌陀經通贊疏》裡面說的,這是窺基大師的《彌陀經》註解。他說這是六方一切諸佛,就像釋迦牟尼佛對我們一樣,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就是講淨土三經,一切諸佛在他們自己國中,對他們的人民也都講淨土三經。慈恩大師是這個意思,這個當然確實是事實。而釋迦牟尼佛引用這些諸佛為大眾講三經讚歎淨土,引用它來證明自己所說的跟諸佛如來一樣,沒有兩樣。靈芝大師他說法跟這個不一樣,但是也有道理。他說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經的時候,也就是說三經的時候,六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這也是事實。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這個經的時候,一切諸佛讚歎;諸佛講這個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同樣也讚歎,諸佛一定是互相讚歎。兩個意思都是真的,所以蓮池大師兩個意思兼用。

  鈔【今兼用者,以此廣大最要法門。】

  「廣大最要法門」,這句話很重要,說實在話,不是徹底明白事實真相,這句話說不出來。淨土法門是廣大最要的法門,最重要的法門,最精要的法門。

  鈔【諸佛平時必所常讚。】

  像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幾乎每一會裡面都提到淨宗的殊勝。《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藥王品》裡面也勸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現在已經列入淨土五經。日本淨土宗大德們查《大藏經》,佛明顯的說,懇切的說,這個經典已經看到二百多部,將近三百部。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對於這個廣大最要法門常常講,所以古德有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有道理的,常說這個法門。

  鈔【而正當釋迦說此經時,十方諸佛齊讚,亦復何礙。】

  這是沒有障礙的。

  鈔【彌顯此經,乃普眼法門,遍乎法界,一說一切說也。】

  什麼叫普眼法門?

  演【普眼有二,一大智普眼普照法界,二大悲普眼普照眾生,今雖兼二者,意重大悲。】

  這兩個意思都有,偏重在大悲上。

  演【眾生遍法界,則大悲遍法界,大悲遍法界,則此法門亦遍法界。】

  這就是普眼遍乎法界的意思。

  演【一說一切說也。】

  一尊佛說,一切佛都說。這真正顯示這個法門是成佛的精要。

  疏【稱理,則自性不變,是誠實義;自性不離,是護念義。】

  這一段是稱性而說。

  鈔【純真絕妄,萬劫如然。言誠實者,孰過於是。】

  這經上講「說誠實言」,沒有比這個更誠實的,誠實到了極處,所以叫『純真絕妄』。佛說其他一切經是不是也是說誠實言?跟這個經比較有沒有差別?確實是有差別的。如果這部經、這個法門,不是在這一生當中導歸極樂的,雖然是誠實言,沒有到極處,總還缺一點。古德說《華嚴》,如果沒有最後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就不圓滿,那《華嚴》比起《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確實要遜色很多;它後來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它就跟《彌陀經》、《無量壽經》完全相等,也是純真到極處了。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以這個標準來觀察一切大乘經論,你才明瞭佛所講的了義與不了義。哪一個是究竟了義?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那叫做究竟了義;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就不能算是究竟了義。所以這幾句話也是說到極處了。

  鈔【即今一視一聽,一言一動,莫不與俱。】

  這幾句話跟禪宗裡面常說的非常接近,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講「念佛即是無上甚深禪」,這個話是真的,從蓮池大師這幾句,我們能夠體驗《大集經》上說的話有道理。

  鈔【亙古亙今,常護常念,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何得誠言不信,護我偏違,可謂自誑自欺,自逃自逝。】

  末後幾句話是蓮池大師對於學佛人講的,真叫無限的感嘆,學佛不肯學這個法門,真可惜,真正叫當面錯過。『亙古亙今』,自古至今從來沒間斷過。『常護』,護是保護;『常念』,念是掛念,這是說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從來沒有間斷過的。『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是事實。『何得誠言不信』,諸佛如來這樣至誠之言,真誠到極處之說,為什麼我們還不相信?佛護念我們,我們偏偏違背他,偏偏不肯接受。從性上說,這是非常正確,我們念佛,佛護念,我們不念佛,佛還是護念,佛從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護念。『自欺自誑,自逃自逝』,偏偏不肯接受,偏偏遇到要排斥他,這個大錯了。像這樣的人,不要說是一般不信佛的人,就是念佛人裡面還是佔大多數。假如他真的相信,那就個個都往生了,就是古人講「萬修萬人去」,為什麼現在萬修只有一、二個去?由此可知,大多數犯的這個毛病就是不能夠真信,還是違背佛的忠告。東方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南方:

  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這是先將南方這個佛號舉出來。南方也是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當然也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世尊也為我們略舉五尊佛。南方在五行屬於火,火的相是光明,所以南方表智慧。善財童子參學,善知識指導他的方向都到南方。善知識都住在南方,難道東方、西方、北方都沒善知識嗎?其實哪一方都有,可是善知識住的那個方向都叫南方,這個南方不是方向的南方,而是表法的南方,南方象徵智慧光明,有善知識住的那一方,那一方就是光明之方向,就是智慧之方、光明之方,它代表這個意思。這一段裡面,這五尊佛的佛號充滿了光明。『日月燈』,這都是光明的,『名聞光』、『大燄肩』,燄是火焰,統統都是代表光明的意思。有人說念佛人是小乘、是自了漢,是逃避現實,《無量壽經》的經題一開端兩個字就是「大乘」,不是小乘。《無量壽經》是大乘,《阿彌陀經》當然是大乘,因為它們是同本的,一個是廣說,一個是略說,古人稱為大本、小本,這個經是大乘經。也有人說,念佛人也許能修一點定,他也修一心不亂,慧沒有,你看看這個地方充滿智慧,哪沒慧?所以南方五尊佛是代表修慧。前面東方五尊佛是代表修行的根本,先決的條件就是如如不動,這不動覺,阿閦鞞佛。當中三尊佛名號上都有「須彌」,是表自性的,表三身的,報身、法身、應化身;最後「妙音佛」是表修行的方法,這個意思很明顯。

  學佛雖然是說福慧雙修,但是慧比福要緊。「修慧不修福」,雖然在生活上困難一點,決定不墮落;「羅漢托空缽」,羅漢到外面托缽托不到食物,沒福。證到阿羅漢果,他有慧,總比那個修福不修慧要好得太多了。「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沒有智慧就變畜生,有福報,國王騎的大象,滿身金銀珠寶的瓔珞披在身上,畜生到底還是個畜生。這就是說明瞭修行人一定要把慧看得比福重,那就對了;如果把福看重過慧,就錯了,麻煩就大了。當然福慧雙修是最好,福慧雙修當中,要記住偏重在慧,不能偏重在福。這六方順序都含著很深的意思。我們具足良好的修行態度,有了修學的目標,從哪裡下手?從慧下手。所以他不是從福下手,從慧下手,這個意義就很深了。我們先看大師對這五尊佛號的解釋:

  疏【日月燈者,大智無盡故。】

  這智慧無有窮盡,代表這個意思。

  鈔【大智無盡者。】

  為我們說明什麼叫大智無盡,因為佛的名號是從比喻上建立的。

  鈔【日照晝,月照夜,燈照日月之所不及,普遍繼續,更無窮盡。】

  太陽照白天,月亮照夜晚。太陽、月亮照不到的地方,燈照到。用日月燈,那就統統都照到,取這個比喻。

  鈔【佛之大智,橫亙十方,豎通三際,方猶是也。】

  就好像日月燈一樣,比喻佛的智慧,十方三世無處不照、無時不照。

  鈔【又日光破暗,有般若義,名一切智。】

  這從另一個比喻,配三種智來看,太陽能破黑暗,把黑暗比作無明、比作煩惱,智慧能斷無明煩惱,這就好比一切智一樣。

  鈔【月以清涼照夜,有解脫義,名道種智。】

  解脫是自在。表道種智的意思。

  鈔【燈繼日月,通乎晝夜,不住二邊。】

  晝夜是二邊,它二邊都照,不偏在一邊。

  鈔【是中道第一義諦,有法身義,名一切種智。】

  可見得名裡面充滿表法的義趣,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諸佛菩薩的形相名號,我們常常看、常常聽,常常警覺自己、提醒自己,那就是無量的功德利益。表法最明顯的,四大天王,這是佛門護法菩薩。懂得表法,這才真正能警惕自己、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覺而不迷。第二尊佛:

  疏【名聞光者,名稱普聞,如光遠照。】

  表這個意思。

  鈔【實大聲宏,故有名稱。】

  我們中國人所謂實至名歸,「實」是他有真實的道德,有真實的學問,有真實的功德,自自然然他的知名度就高。『名聞』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名度,『光』是智慧,他有真正的智慧。

  鈔【普遍聞於十方無量世界,如日光照,無所不被。】

  取這個比喻。再看第三尊:

  鈔【大燄肩者。】

  肩膀有擔荷的意思。兩個肩膀。

  鈔【肩表二智,燄喻照耀。】

  二智就是權實二智。燄是火焰,表智慧,燄喻照耀。

  鈔【二智者,權智照事,實智照理。】

  『實智』叫根本智;『權智』叫後得智。智慧有兩種,《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講根本智,「無所不知」是權智。必須是無知,理才現前;這一有知,理就不能現前。理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心、自性,這裡面一個念頭都不許有,起一個念頭就是無明,就把這個理蓋住,就見不到。你要想見真如本性,要想見真心,那要有實智,實智就是無知。實在講「無知」就是清淨心,心到極清淨的時候,《楞嚴》上說的「淨極光通達」,那就是實智。這個境界,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心就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面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完全明瞭。如果不明瞭,就不叫無知,叫無明。無明明了,明了是他沒有一點分別執著,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不是自己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實智,起作用是別人來問,別人來問是「無所不知」,別人不問是「一無所知」,是這個境界。別人不問,自己也知道很多,那就壞了,那你這個根本智就破掉。這個意境的確很難懂,大家要細心去體會。那個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鏡子照外面境界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諸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一樣。我們凡夫用心是無明,是一塌糊塗,什麼都不知道,到處去看、到處去學,學的那些知見還是錯誤的,並不是真正明瞭,產生許許多多錯誤的知見,經上講的邪知邪見,那不是智慧!真智慧要從清淨心中得。佛法為什麼對於修定看得那麼重,就是這個道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慧裡頭兩種:一個實智、一個權智。實智照理,權智照事。權智裡面有分別、有講解,也有執著,可是大家千萬不要發生誤會。我們在講堂裡面講東西,有些人聽到產生非常嚴重的誤會。譬如我們勸人學佛,接引初機,以前李老師教導我們,接引初機不勸人吃素,不勸人受戒。為什麼?一般人一聽說要吃素,他不學佛了,他不來了;一聽說要受戒,也不敢來了,嚇跑了。所以對於初學的人不說這些,勸他來聽經,勸他來學。吃素跟持戒,他學久了自然就發心,所以這個不能勸的。於是有些人聽到就誤會,說淨空法師不提倡素食,勸人吃肉,淨空法師不守戒律,這就冤枉了。這個地方,我們講權智裡面也有分別、也有執著,那聽了幾天教的人,又說我在這裡講經胡說八道,講錯了。諸佛菩薩是隨眾生分別而分別,不是他自己分別。那個眾生來問:法師,你手上拿什麼東西?你說我不知道,這成什麼話。你們大家說這個是紙張,我也說是紙張,隨你們的分別而分別,隨大家的執著而執著。所以這個是執著就是不執著,分別就是不分別。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的,沒有分別執著是自己的。對自己來講,確實沒有分別執著,對自己的受用是實智、無知。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在隨順的時候就有分別、有執著,可是要記住,不是真的有,真的有那就錯了,那他智慧就沒有了;對他自己來講沒有,但是跟大家在一起作用裡面好像是有,是這麼個意思,決定不能聽錯。所以這個權智是應付大眾的,是恆順眾生的。

  鈔【事理炳然,雙照不昧。】

  自己心裡面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人來問,解釋得清清楚楚,一點沒有錯誤,像諸佛為眾生說法一樣,應機而說,能令眾生個個得利益,雙照不昧。

  鈔【如兩肩發燄故。】

  好像兩個肩膀放光。

  鈔【又此二智,荷擔一切佛法,有肩義故。】

  這兩種智慧才能夠擔負起如來教化眾生的事業。諸位要知道,「實智」度自己,像《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實智。「權智」度眾生,權智是幫助一切眾生的,教導一切眾生的。權實二智好像兩個肩膀擔負起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自度度他。第四尊佛:

  疏【須彌燈者,須彌為燈,照四天下,佛光廣照,亦如是故。】

  『須彌』是比喻,在這一個單位世界裡面,須彌山最高最大。把須彌比喻成『燈』,這個燈要是點亮,一四天下統統照到,因為它在這個世界最中心、最高峰,取這個意思。

  鈔【須彌為燈者,如云須彌為筆,須彌為椎等,極言燈量之廣大也。】

  它是比喻。

  鈔【須彌在中,光照四部。】

  這是經上常講的四大部洲。

  鈔【佛以中道大智,照諸眾生,如須彌燈也。】

  須彌燈佛是比喻佛的光明遍照。

  鈔【然維摩經言:須彌燈王佛,身高八萬四千由旬,而究其國土,乃東方過三十六恆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眾故。】

  這是事實,德行相同,行願相同,名號就相同。因為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從哪裡來的?有的是從德能上來的,有的是從應化眾生而建立的,這個我們要曉得,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像我們本師名號叫「釋迦牟尼」,他為什麼建立釋迦牟尼?是因為在這個時期、這個地區,教化眾生的宗旨目標,是從這裡建立的。換句話說,從他教育宗旨上建立的。這個世界的人缺少慈悲心,所以用「釋迦」;「釋迦」是梵語,意思是仁慈,提倡仁慈的教育,是這個意思。第二,這個世間眾生心污染,不清淨,所以用「牟尼」,牟尼就是清淨心的意思。可見得名號就是他在這個階段、這個地區教學宗旨而已,是這麼個意思,這不是他的本名。

  釋迦牟尼佛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釋迦牟尼」四個字用不上,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個個仁慈,個個都清淨,這個名號有什麼用處?沒有用。一定要換一個名字,要換「無量覺」。阿彌陀佛翻作無量覺,那就對了。由此可知,佛菩薩的名號到哪個地方就變了,不一樣!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到學校去教書,他教國文,人家叫他做國文老師;他到那個學校去教英文,人家叫英文老師;到第三個學校去教數學,人家叫他數學老師。他名字都變了,其實那些名字都不是他自己的名字。諸佛菩薩的名號就像這樣的,因此同名同號的佛菩薩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問,國文老師是誰?國文老師太多了,同名號的就太多了。《維摩經》上講的須彌燈王佛是在東方,《彌陀經》上世尊給我們介紹的須彌燈王佛是在南方,可見得佛的名號相同,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第五尊佛:

  疏【無量精進者,精進解見序分。】

  前面解釋過了,前面有常精進菩薩。

  疏【但彼言常。】

  前面是「常精進」菩薩,這個地方是「無量精進」,差別就在這一點。

  鈔【無量二義。】

  無量有兩個意思。

  鈔【一者,時無量,即是常義。二者,事無量,自利利他,智行無邊故。】

  這五尊佛代表智慧。「日月燈佛」,代表究竟圓滿的智慧,因為他無所不照,沒有一個地方沒照到。圓滿的智慧正是我們所要求的,也就是經上給我們說的這個共同目標「無上正等正覺」,代表這個,這是我們的所求。這就說明修行是以求智慧為最正確的理念。慧從哪裡求?慧從定中求,從清淨心中求。清淨心怎麼能得到?清淨心從持戒得到。怎麼是持戒?這個持戒就是要遵從佛的教誡,佛教我們怎樣做,我們就怎樣做,這叫持戒。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註解裡有幾句話說得非常好,佛叫我們捨,我們就捨,佛叫我們取,我們就取。佛叫我們捨娑婆世界,我們就捨;佛叫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取,這就對了。完全遵從佛的教導,我們心是定的,這個才能得定,定才能開慧。如果不從這個方法途徑,要想開慧不容易,那就太難了。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的說難?難,因為他的心是亂的,他妄想多,他分別多,他執著多,哪來的智慧?哪裡來的清淨心?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自然就肯定了。

  修行,智慧透出來才算是成績。佛門常說「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妄想、煩惱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增長。煩惱跟智慧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樣,光明多一分,黑暗就少一分;黑暗多一分,光明就少一分。煩惱多,智慧就少;智慧多,煩惱就少,一定的道理。從這個地方能夠測驗自己修行的成就,果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妄想少了,牽掛少了,憂慮少了,心得清閒自在,智慧增長,功夫得力的現象,這是好境界。如其不然,要回過頭來認真去檢點、去反省,一定修行修錯了。否則的話,這種效果是一定會得到的,得不到效果就是我們修行修錯了。修慧小有成就的時候,也就是有一點小名氣,這個時候是非常危險的階段,為什麼?很容易墮落在名聞利養之中,這是事實。古今中外多少人到這個階段墮落了,所以在這個階段要特別提高警覺,要能捨名聞利養。雖有名聞,名聞要能夠捨棄,不掛在心上,曉得距離自己真正的成就還有很遙遠的道路,在這個地方裹足不前就墮落,所以要有很深的警惕,不能被名利傷害了自己。更進一步提升自己,這權實二智現前了,這個時候可以承擔如來家業,可以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了。可見得全都是智慧,沒有離開智慧。

  「須彌燈佛」所表的是轉識成智、破迷開悟,不但自己成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末後一尊佛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要「精進」,我們對於這兩個字要重視,「進」是進步,不斷要求進步。這個進步當中要精純,換句話說,不是雜進,不是亂進。世間人也在求進步,可是他不純,他不精,他學得很多、學得很雜,這種雜進與亂進是無濟於事的,對定慧沒有幫助。如果說他有好處,那可以說他見聞很廣,常識豐富。說得不好聽一點,他妄想很多,雜念很多,分別執著很多,換句話說,果報還是要搞輪迴,所以無濟於事。這個進要精進,精進就重要,要成就真實的智慧,要無量精進。「無量精進」的意思,無止境的精進,是這個意思。不可以說到一個階段就自滿,永無止境的精進,這是修學方法的根本。

  疏【稱理,則自性光明不可盡,是南方恆沙佛義。】

  南方表光明。

  鈔【南方為離,離為火。】

  在八卦裡面,這個卦的相是「離」,離是火。

  鈔【火內暗而外明。】

  『內暗』就是表實智、無知,般若無知。『外明』表權智、表無所不知。

  鈔【是寂而常照也。】

  實智就是寂,就是清淨心。

  鈔【真知不昧。】

  真知是實智。

  鈔【靈燄何窮。】

  『靈』是靈明覺知,『燄』是比喻智慧。靈明覺知的大用無有窮盡。

  鈔【華嚴光明覺品言。】

  這也是《華嚴經》裡重要的一品。

  鈔【如來光明過一世界。】

  『過』是超過,『一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國土。

  鈔【十世界。】

  超過十個大千世界。

  鈔【乃至不可說世界。】

  阿彌陀佛的光明超越無量無邊諸佛世界。

  鈔【皆是自己心光覺照,一切不從外得。】

  光明小的照一世界,大的照無邊世界,怎麼回事情?與清淨心有關係,與度生的弘願有關係。何以說與清淨心有關係?我們講到佛,天台家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還沒見性,當然他有光明,光明就小;通教的佛比藏教殊勝一點,也沒見性;別教的佛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破十二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這就是說明諸佛心有清淨有不清淨;到圓教佛,那是最極清淨,別教的佛還是不清淨。所以光明大小不一樣。第二個,雖然同是圓教佛,自受用完全相同,就是實智完全相同,權智作用就不相同。權智作用是諸佛在因地中發度生之願不一樣,阿彌陀佛發的願是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願太大,一切眾生是一個都不漏掉。一切諸佛世界裡面的眾生,他統統都要度,這個願就發得大;有些人在因地發願,我要度大千世界這些眾生,一個大千世界,那個願就小,差別在這個地方。不是他的能力有差別,不是他的智慧有差別,而是他跟眾生結的緣有差別;在因地發願就是跟眾生結緣,緣結得不一樣。如果你想將來作佛,你的光明要超過『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你現在要發廣大心,要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到你成佛,你的光明就超越無量諸佛國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個確實是自己真心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明,決定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外面什麼也沒有,《楞嚴》上說得很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過這個時候完全沒有障礙,自己應用自在。

  鈔【故曰: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經上說,我見到燈明佛如來,『本光』是我們自己本性的光明。佛從哪來的?佛還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不僅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是唯心所現,都是自性所變。眼前我們自己的身體,眼前圍繞著我們生活的空間,一切都是唯心所現,自性所變,離開自性就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只是證實自性而已。

  經【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讀這個文要以至誠恭敬、萬分感謝的心情來領受。南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在他們自己國土裡,『出廣長舌相』,為一切眾生介紹西方淨土,勸導大眾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多麼感人的一樁大事。每一位諸佛:

  經【說誠實言。】

  都是這樣勸告我們:

  經【汝等眾生。當信是。】

  『是』就是指這部經。佛在這部經裡面為我們所介紹的這些話,我們要真正相信。相信這部:

  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一段前面說得非常詳細,前面的意思明瞭,我們每念到這個經文都會受到很深的感動,一定會有無盡的感激。佛這樣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我們這一生緣分實在是不可思議,能遇到諸佛度眾生的第一經,因這部經,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

  ◎三、西方

  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前面東、南方我們所見到的是五尊佛的名號,西方有七尊佛的名號。「七」代表圓滿,「西方」代表修福,修慧之後,這個福報也不能夠捨棄。我們常講「福慧雙修」,因為世間人對於福看得很重,比慧看得重,佛隨順世諦,隨順世俗講福慧雙修。在這個地方沒有隨順俗諦,隨順真諦,隨順真諦要把慧擺在前面,福擺在後面。「七」代表圓滿的福報,有這個意思在。第一尊佛『無量壽佛』,這個地方的無量壽佛到底是不是阿彌陀佛?還是與阿彌陀佛同名同號的?經上沒有講清楚,可能兩個意思都有。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講得通的,不是無量壽佛在此地自己讚歎自己。實實在在,西方過去還有更遠的西方,西方世界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相信與阿彌陀佛同名同號的一定不少!這個事實也講得通。蓮池大師把兩個意思合併,兩個意思都有。

  修福,諸位要知道,壽命是第一福,福報,壽命擺在第一。你有無量的財富,你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沒有壽命,短命死了,不一切都落空,《行願品》裡面講的,一樣也帶不去;一定要有長壽,福報智慧你才真正能享受得到。所以這個福報是壽命擺在第一,壽命是第一福。自古以來這些大德們都說,無量壽是我們生到西方第一得,因為得到無量壽,一切都得到了。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生死輪迴不曉得要經過多少次!到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簡直毫不在意,為什麼?我們自己有無量的壽命,三大阿僧祇劫對無量壽來講,時間很短暫。譬如你有一百歲的壽命,學這個東西只要三天時間就成功,那你不是不輕而易舉!壽命是第一得。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搞別的法門你得不到!單憑這一點,這個利益、這一點好處,我們就決定要到西方去。有了壽命,其他事情都好辦,學無量法門不難,有的是時間。這個世界壽命短促,學什麼東西我們都感覺時間不夠用,沒有法子成就。這都是些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