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八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8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八三頁,看《演義》第二段:

  我們繼續解釋心意識。「集起名心,籌量名意,了別名識」,這是法相宗所說的。八識都有集起、籌量、了別的功能,這三種功能,其中特別強的一種,我們稱它作心、稱它作意、稱它作識。集起功能最勝的是阿賴耶識,「籌量」最殊勝的是第七識。

  演【又意者,即第七識。籌量者,思惟籌量,第八見分是我故也。此正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名意,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

  大乘佛法常講「我執」,我執有兩種:一種是人我執,一種是法我執,這兩種我執都是根源於第七識。所以修行,古德告訴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很重要,「聽教要在消歸自性」,聽教就是聽講經,要能消歸自性,這是真正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佛法啟發我們自性的智慧光明,這叫做消歸自性。蓮池大師在這部註解裡面,每一段後頭有「稱理」,這個稱理就是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識,識有八個識,轉八識成四智,這叫做修行。《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改過修善的原則,最上乘的改過是從心上改,其次是從理上改,最下的是從事上改。修行講轉識成智是從心地上修,這是最上乘的修學法,就是轉識成智。

  識,我們曉得它真正的意義,怎麼轉法?這就是我們當前修行人所要知道的課題。交光大師在《楞嚴經正脈疏》提倡「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就是轉識成智。識,八個識在因地上轉的只有兩個,其餘六個識是果地上轉的;換句話說,真正用功就用在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因地轉,因一轉,果就隨著轉,阿賴耶跟前五識自自然然就轉了。第七識思惟籌量,第六識善於分別;所以我們常說,不分別、不執著,這就轉了。不分別就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不執著就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我們今天這個世間人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每個人都有執著,這一執著就不平等了。如果把所有一切執著統統捨掉,就平等;一切分別捨掉,妙慧就現前了。會修行的在這上下功夫,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也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勉勵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我們在這段經文看到了,這就是轉識成智。分別、執著是虛妄的,絕對不是真實,所以佛才叫我們捨棄,如果是真實的,佛決定不會叫我們捨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

  一切眾生執著我,什麼是我?身是我。佛告訴我們無我,「無我」就是告訴我們身不是我,我在哪裡?身不是我,大家聽了害怕,學佛學到最後「我」沒有了,這還得了!「我」要是沒有了,誰成佛?所以成佛,我成佛,成得了佛成不了?成不了,因為你有我執,怎麼會成得了佛?不要說佛成不了,阿羅漢都成不了,因為阿羅漢我執破了。《金剛經》說,須陀洹我執就沒有了,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

  「思惟籌量,第八見分是我故也,此正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名意,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假如你沒有讀過《百法》,沒有唯識的基礎,看這個文就不好懂。第八識跟真如本性是一體,前面七識完全是虛妄的,用現代話說就是錯覺,從錯覺裡面產生的,不是真實的。但是阿賴耶識是真的,雖然是真的,它迷了,迷了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唯識家講阿賴耶識是半真半假,體是真的,作用它迷了,迷了才起前面的七種識。阿賴耶識裡有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業就是動,換句話說,心動就是迷了。唯識宗經論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不覺就是心動了,覺性失掉了,覺的功能失掉了,就變成不覺。業就是個動相,這是第一個相。心一動它就會起作用,起一個什麼作用?能見相。能見相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就誤以為這個「能」是我自己,我能,執著從這裡開始。

  所以我之體是什麼?阿賴耶的見分,見分能見、要見,要見在真如本性裡頭沒有相,什麼也沒有。沒有,偏偏要見,要見它就會現相。譬如空中什麼都沒有,你把眼睛瞪大看空中,看久了空中就會現相,怎麼會現相?眼睛疲勞了,就會現幻相。你這個見分要見,要見要求過度,阿賴耶識疲勞,就現相分,相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

  一切森羅萬象哪裡來的?是見分變現出來的。境是心變現的,就是物質是精神變現的,心與物質的確是同一個根源;這個根源,淺而言之是阿賴耶識,深處講是真如本性。這裡面所不相同的,一般凡夫所見的相是阿賴耶識的相分,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那個土叫法性土,法性土裡面事事無礙。我們讀《無量壽經》,或者讀《法華》、《華嚴》,你看看這些諸佛菩薩確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那叫法性土,那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也就是阿賴耶完全覺而不迷時候的相分。我們今天是迷而不覺,雖然現的相分,我們在這個相分裡頭不得自在,不能夠稱心如意,原因在此地。

  「我」是怎麼產生的?是能見一定要見,阿賴耶裡面這才變現出相分,所以這個相分不是真的,是虛幻不實。《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分能維繫多久,就看你這個見分維繫多久,你這個見分哪天不想見它,相就沒有了。第七識恆審思量,我執不會中斷的,睡覺「我」也不會斷,甚至死了,「我」的執著還是不斷,他要是斷掉,他就不投胎了,他就不搞六道輪迴了。就是因為我執太堅固,永遠不肯捨掉,他才會搞六道輪迴。

  「正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為意」,是以末那識恆審思量這個意思為正,「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還兼取五遍行裡面的思心所。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五遍行心所,五遍行這五種心理作用,八個識統統都有,所以叫遍行心所,一共有五個,這五個裡面就有思,這個思與恆審思量又特別相應,所以兼五遍行裡面的思心所。

  演【意識謂意之識,即第六識也。】

  「意」是末那,末那是意根。第六意識是末那的起用,起分別的作用,我們就稱它作第六識,可見六識跟七識是關係非常密切。

  演【論云: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扳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是也。】

  「論云」,唯識論裡面所說的。相宗是相當複雜的心理學,如果諸位念了相宗經論,中外那些心理學你就不會再想看了,因為太幼稚了,不值得一看。法相宗是佛法的心理學,非常的高明。法相最簡單的一部書就是梅光羲老居士所編的《相宗綱要》,編得非常好,內容完全是經論的原文把它歸納。譬如講「阿賴耶識」,各種經論講阿賴耶識統統把它抄在一起,講「末那」就把末那抄在一起。你要查法相宗經論,經論太多,不好找,他提綱挈領統統歸納在一起,查閱就很方便。

  佛法,雖然宗派很多、法門很多,其中有三種是每一宗、每個法門所必須修學的。第一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規範,大乘小乘各宗各派沒有不遵守戒律的;第二是「唯識」,唯識講理論,不管大乘小乘各宗各派,理是一個,沒有第二個理論;第三是「淨土」,淨土是歸宿,不管你學哪個宗、哪個法門,最後統統歸到淨土,就是殊途同歸。由此可知,戒律、法相、淨土是佛法裡面的必修課程,其餘的你可以選修,這三門東西是不能不修。

  「意識」是指第六識。第六識,一般人誤以為是自己的真心,把第六意識當作心,第六意識最大的作用就是它會想,會打妄想。第七末那,它最大的作用是執著,固執;第六意識,分別、妄想這個功能最大。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從這兩個識下手,它要分別,我不分別,它要執著,我不執著。不執著,天下就太平,萬法平等,一有執著就不平等。

  執著裡面最堅固的執著是「我執」。有我,怎麼可能平等?我總比別人要高一點,總比別人要強一點,就產生我慢,這是傲慢的煩惱。貧賤到了極處,所謂叫花子、要飯的,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他傲不傲慢?一樣傲慢。看到有錢的人、做大官的人走過去,他還在那裡哼一下,「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覺得他不在人之下。諸位要知道,第七末那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裡就有我慢,有我一定就有慢。《禮記》裡面「傲不可長」,曉得傲慢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增長就好了。儒家是希望控制我慢,不要讓它增長。佛法知道這個慢是大煩惱,貪瞋痴慢,一定要斷;如果不斷煩惱,我執是決定斷不掉的。

  佛法的修學下手之處,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禮敬是修什麼?就是折伏我慢。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從前教學,《禮記》是每個人必須讀的,就像我們現在念《公民》、《修身》課本一樣。《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禮」的定義是什麼?自卑而尊人,自己要降下來,要尊重別人。儒家教學也是要把我慢伏住,世出世間聖人他們這個看法都相同,教學的方針也相同。這就是大乘經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不過儒家不能夠轉得很徹底,只是伏住而已,佛法硬要把它轉過來。

  這是末那的「相續識」,末那識的作用的延伸。「依諸凡夫取著轉深」,「取」是取相,「著」是執著。「計我我所」,「計」是計度分別,就是計劃、度量、分別,分別我、分別我所,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家庭、我的財產、我的事業、我的眷屬,這統統都有我!「我」很難斷,佛有個方便法,先把「我所」捨掉,比較容易一點。從我所,然後再把我執破掉。我們要曉得,方法有很多種,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徑。可是實實在在不容易捨,不要說是「我」難捨,就是我所也捨不得,也放不下。我與我所要是堅固執著不能放下,換句話說,六道是住定了,決定不能夠超越。

  六道怎麼形成的?就是我、我所變現出來的。初果須陀洹,他把我所捨掉了,人家就證得位不退。雖然沒有超越輪迴,保證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他把我所捨掉了;我沒有捨掉,我所捨掉了,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沒有了,他捨掉了。須陀洹沒有貪瞋痴慢了,所以稱為聖人。到阿羅漢果,我執就破掉了,不但「我所」沒有了,「我」也捨掉了,這就超越三界不再輪迴了。須陀洹他還輪迴,他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是七次輪迴,他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了。

  我們今天是我所有的放不下,這個不得了!世間人實實在在難於放下,為什麼?事實真相不了解。譬如我們今天叫你布施,你把所有財物都布施了,你會想「明天我吃飯怎麼辦?」因為想到明天我還要吃飯,我布施我要把明天吃飯的錢留下來,我還不能捨得乾淨。我們今天所修的捨我所,只能在我所裡捨掉百分之一、二而已,能捨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這很了不起。這就是為什麼修行人他這一生不能成就,拖泥帶水,不乾不淨,這種修行怎麼能成就?所以要有成就的話,真的要有膽識。膽識,「識」重要,你要有認識,然後你才有膽量,你才痛痛快快的把它捨掉。膽識之建立,我覺得最好是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讀一、二遍沒用處,產生不了效果。我從前勸勉同修們,《了凡四訓》從頭到尾連續不斷,每天至少念二、三遍,你念三百遍會改變你的觀念。一、二遍,因為你的習氣太重,這印象很薄弱,產生不了效果;三百遍,甚至三千遍,腦子裡發生作用,你然後你敢捨了,為什麼敢捨?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統統捨光了,明天自然有飯吃,飯從哪裡來?不曉得,你明天依然有得吃,這個很妙。可是一般人不大敢相信。

  我跟諸位同修說,我當年剛剛學佛,朱鏡宙老居士送了一本《了凡四訓》給我,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就開始捨了,捨還不是一下捨掉,慢慢捨掉的。章嘉大師教我修六年,我六年捨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那時候同事朋友都問我:你現在一文都沒有,又要辭去工作,你的生活怎麼辦?好朋友、長官、同事都替我憂慮。我離職,是免職下來的,免職是一文錢都拿不到,只發一個月的薪水給我,我很樂意接受,因為只要讓我離開職務就可以,一文我都不要。我的同事、長官那個時候大家湊一點錢,送了我兩千塊錢,我把它送到朱老居士的印經處去印經,替他們做好事。因為他們自己是不肯發心印經的,統統用他們的名字去印經,印好之後,每個人送他們一本作紀念,我一分錢都不要。我告訴這些長官、同事們,我說:假如我命裡應該餓死,你今天把台灣銀行給我,我還是會餓死;我命裡不該餓死,我什麼都不要,明天自然有飯吃。他們也聽呆了,我就有這樣的信心。所以命裡不該餓死,一直到現在都沒有餓一頓,確實是如此。所以膽識非常重要,你真正有認識,你才有這個膽量。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曾經帶了兩位法師到那邊去,第一個就是慧忍法師,現在在香港。這個人很聰明,我帶他去。他在台中住了十個月,他有錢,放高利貸,一個月有三百多塊錢的利息;民國五十年前後,那時三百多塊錢很值錢。他身體不好,常買補藥吃,我就勸他:你這些錢都吃藥吃掉,真划不來,這沒有意義,你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捐到醫院去救濟病苦?他說:我捐了之後,我自己生病怎麼辦?我說:你捐掉就不生病了。你準備一批醫藥費,還沒有害病就預備生病,你怎能不生病?境隨心轉,你一定會生病。我如果有醫藥費,我會生病。我沒有醫藥費,所以我從來不生病。我勸他,他不能夠相信。縱然自己身體不好,有錢,把錢捐到醫院,我自己不生病了,醫藥費照樣付出去,但是自己不生病苦,這個好,這個聰明!何必拿到那一筆錢,錢留不住,還得送掉,自己還要招來病苦,這多冤枉!這些都需要智慧,要把事實真相認清楚。諸位同修要想自己不生病,你把醫藥費捐出來,世間病苦的人很多,去幫助他們,自己不生病。所以膽識,你有真正的認識,你才有膽量,你才敢真做,做得痛快淋漓,才能生智慧。

  第六意識是天天在那裡攀緣,「隨事扳緣,分別六塵」,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誰分別?第六意識分別。這叫意識,也叫做分別事識。

  演【念念逐外籌量者,念念隨逐外塵,思量籌度,曾不暫離,日夜安於迷亂,而不覺也,唯生唯死,自若於紛擾之中,無古無今,相忘於散亂之內,可懼也。】

  「外塵」是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為什麼叫做「塵」?塵是比喻,染污的意思。我們的清淨心被外面境界染污。實在講,外面境界又何嘗能染污你的清淨心?染污也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染污,是因為你分別、因為你執著,就好像染污了。假如你在外面六塵境界,你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境可以享受、可以受用,與自己妨不妨礙?不妨礙。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諸佛菩薩他們的生活跟我們實在講沒有兩樣,在形式上、事相上沒有兩樣,心理上兩樣。我們分別、執著,我們染污;他們不分別、不執著,他們不染污。在他們來講是事事無礙,在我們來講是觸事成障,處處都是障礙。你要追究這個原因,障礙從哪來的?障礙從心理上起作用,而且是虛妄的執著,並不是真正有障礙,是自己觀念上的錯誤。這個錯誤觀念製造出許許多多的障礙,有這些障礙就起煩惱,有煩惱就引起苦報,三途這是苦報。

  「念念隨逐外塵」,被外面境界欺騙了,被外面境界牽著走,心隨境轉這個多苦!太苦了。佛法裡面常講著魔,魔境。魔有很多種,《八大人覺經》把魔分成四大類,其中三大類屬於本身,只有一類是外面的。「五陰魔、煩惱魔」是本身的,自己本來具有的,「死魔」就是生死,也是本身具有的,只有一個「天魔」是外面的。天魔是什麼?除了本身這三大類之外,統統叫天魔。天魔是不是真的會障礙我們?不是的。因為你裡面有這三種魔,外面它才會起作用;裡面三種沒有了,外面決定沒有天魔。諸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遇到一個天魔,為什麼沒有?因為他本身沒有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所以外頭也沒有天魔。我們自身有煩惱,所以外頭就有魔。善財童子看外面的境界,是天然的境界,是自然的境界,全都是善知識,情與無情統統是善知識,所以他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由此可知,魔從哪裡生的?魔從心生,也就是魔從你錯誤的觀念、思想裡面生出來的。如果你的見解思想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決定沒有一個魔。思想見解錯誤了,跟諸位說,連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是魔,為什麼?你要受他折磨,這真是的,一點都不假。如果你一切相不分別、不執著,妖魔鬼怪都是善知識,都不是魔,你才真正明瞭境隨心轉。

  所以修行修什麼?修自己的心,清淨心。雖然講的三心,覺心、正心、清淨心,一而三、三而一。這三種心是以清淨心最方便,最容易修,心清淨了,當然是正知正見,當然是覺而不迷。禪是從「覺心」下手,不太容易;教下從「正心」下手,就是正知正見,那也不是容易事情;念佛是從「清淨心」下手。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就要把它反轉過來,回轉過來,念念不要再追逐外塵,不要受外面境界動搖,自己有主張,自己做得了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你有這種本事,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楞嚴經》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來什麼本事?如來不被境界轉。我們會被境界轉,那就是凡夫;不被境界轉的,這就是佛菩薩。

  「思量籌度,曾不暫離,日夜安於迷亂,而不覺也」,這是講凡夫,「唯生唯死」,生生死死,永遠沒完沒了,這是六道輪迴。「自若於紛擾之中,無古無今,相忘於散亂之內,可懼也」,內是指六道輪迴。自己迷了,看看一切眾生都迷,還以為這都是正確的。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歷史,以後學佛了,《二十五史》不念了,我下了一個評語「狗打架」,古今中外歷史都是一樣,真正在造業。以前台灣每年都選「好人好事」,李老師黑板上寫「好人」,底下那個「好」圈了個圈,好人好ㄏㄠˋ事。再回想龐居士給我們講的,「好事不如無事」。如果每個人都不要做好事,都無事,跟諸位說,天下太平。今天台灣為什麼這麼亂?好人太多了,每個人都想做好事,你看連立法院打的那個樣子,好事。

  我們今天所做的工作,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世界有一定的貢獻,絕對不比他們做得少。我們這份工作多清淨,人家都不要的,我們來做,人家都要的,統統讓你們去做,你們不做的,我們來做。那些做好事的人,叫他剃頭出家來講經,他不幹,這個好事他不做。所以要曉得什麼是好事,好事標準也很難認清楚的,沒有相當的智慧,沒有法子辨別是非善惡。是非善惡都不能辨別,等而下之,連利害都不能辨別,這是愚痴到了極處。

  《鈔》云:「世人起於意識,念念逐外籌量,是邪思惟也」。蓮池大師給我們下結論,第六識、第七識所起的作用是邪思惟,不是正思惟;邪思惟就是邪知邪見,不是真正的智慧。

  鈔【旋其意識,扣己而參,思之又思,思盡還源,思無所思,全身即壽即光,何論彼佛此佛。】

  這就是歸到自性,轉識成智,這是教給我們如何來修學。『旋其意識』,怎麼旋法?怎麼參法?

  演【旋其意識者。】

  「旋」就是回頭,佛門裡常講「回頭是岸」。觀世音菩薩很會運用這個方法,你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他講他修行的方法。

  演【謂初心人,未能遽依業識修行,只可即就意識回光返照也。故諸修行人未得定者,皆散位獨頭意識為觀體;得上定者,亦是定意識現量觀察也。】

  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因為這個理論是貫通所有的法門,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是這樣一個原理,初發心的人決定是用第六意識修行。天台大師在《法華經》開悟的,悟了以後他發明「三止三觀」這個修行方法,他這種方法與《楞嚴經》所講的非常接近。當時印度高僧到天台山參訪智者大師,聽他講修行的法門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楞嚴經》沒到中國來,居然他所想的方法跟《楞嚴經》相應。雖然是相同,實際上還是有不同之處,不同在哪裡?交光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天台之三止三觀是用意識心修的,《楞嚴經》所講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是用自性來修的,不是用意識,這一點不同。表面上看,奢摩他是止,三摩地是觀,禪那是止觀等運,跟天台大師講的三止三觀確實是相同的,方法相同,用心不相同。《楞嚴》難,《楞嚴》要捨識用根,天台容易,天台用意識心,我們人人都可以修學。《楞嚴》的註解分成兩大派,交光是新派,主張捨識用根;長水是舊派,主張運用天台的思想,這是一般人都可以修學。

  意識心要緊的就是回光返照,要知道回頭,這個回頭不向外攀緣,向內去攀緣。外攀緣是緣六塵,向內攀緣這就是緣自性。不管什麼事情,能夠回頭,這樣就好。修行人沒有得定,像我們現在沒有得定,誰做主?散位獨頭意識,是這個為主。我們今天講念佛也好,修觀想也好,讀誦經典也好,統統用的是意識心。你得到定了,得到定在念佛的人講就是念佛三昧。因為你平常用意識心逐漸能夠回頭、能夠反觀,也就是把一切外面的境界,世法、佛法我統統放下了,淨宗法門只緣一句阿彌陀佛,只思惟一部《無量壽經》,《彌陀經》也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所想的、所念的就在這個範圍之內,不往外跑,逐漸會得定,心就清淨了。

  最初你所得到的就是淨宗所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是真正的定,但是也算是定,因為你的功夫能夠把散亂的心伏住,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往生,所謂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功夫更深一層,見思煩惱真的斷了,不會再起作用,不起現行了,確實是斷了,那就證得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真正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三昧,不是真正的,但是決定往生。到事一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了,往生地位當然高了。這樣的功夫,實在講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

  講到功夫成片,可以說任何一個人,只要你真正努力、真正肯修,沒有一個人做不到的,這就是說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而且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功夫成片的,都預知時至,生死自在,這對於我們是很大的一個鼓舞。生死自在,我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自在。這是世間任何學問、任何宗教都辦不到的,唯獨佛法裡頭可以做到,生死自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功夫成片中三品,雖然不能自在,可以預知時至,可以站著走、坐著走,走的時候沒有病苦;還有病苦去的,那個品位就不是很高。

  過去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他在中興大會堂講經,公開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時他只有七十五歲。他可以做得到,我們也可以做得到,要有這個念頭才行。他做到,我們很羨慕,我們做不到,這個就沒有意思了。他能做,我們也能做,他七十五歲可以做到,我們六十五歲就應該做到了,所謂後來居上,總不能落在他後面。你只要把理論搞清楚,方法找到,你認真去修學,沒有不成就的。

  佛法不是專利的,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個問題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縱然得定,還是定中的意識做主,不是本性,真性做主一定要轉識成智。在佛法裡面,大乘圓教初住菩薩才不用心意識,心意識統統離開了。禪宗講參禪,什麼叫參?離心意識才叫做參。我們今天講研究,佛法不講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用第六意識,那是邪思惟不是正思惟;離開心意識,這叫正思惟,這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佛知佛見,這個佛不是外面的佛,自佛,自性佛,自性般若流露出來的。佛是教給我們這樣去做的,不是教給我們依靠他的知見、依靠他的想法,佛不是如此,佛是教我們開發自性的正知正見。

  演【扣己而參者,謂不逐外籌量,但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倒,念念體察,念念究審,鞫其根源也。】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於一切境緣之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叫真正的修行。這就是回頭,回歸到自性,前面講「旋其意識」,我們要這樣的回頭。「但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倒,念念體察,念念究審,鞫其根源也」,這是講修淨土的人,因為修淨土這個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穩當、最得力的一個法門。我們不向外攀緣,諸位一定要知道,你讀的經論愈少愈好,你念多了沒好處。念多了,如果不能會歸自性,那就決定增長邪見,這話是清涼大師說的,為什麼?你念得多,妄想多、執著多、分別多,麻煩在此地。

  學道跟求學不一樣,中國老子都說過,「為學日益」,那是世間的學術,學得愈多愈好,「為道日損」,為道、學道裡面那個心要天天放下、天天捨掉,捨到捨無所捨的時候,你就成就了,就成功了。所以你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你所讀的、所看的、所聽的是愈少愈好。今天學道的人不容易成就,就是學道的同修知道的事情太多,到處跑廟,經典到處亂看,看了一身的毛病。所以佛經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把你害死了,你都不曉得,冤枉!所以被釋迦牟尼佛害死了。我在當年親近李老師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沒出家,我就講這佛經會害死人。我們那些同學聽了不服氣,去問老師,老師點點頭:「不錯,佛經是能害死人」,他們聽了莫名其妙。佛經就像藥一樣,藥店那個藥都是好藥,都是治病的,你能隨便吃嗎?准吃死,這不對症!佛經是法藥,會把我們的法身慧命斷送掉,所以這個東西不能隨便看,不能隨便聽。

  我拜李炳老做老師的時候,老師開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三條戒律:第一個條件,只准聽他講經,除他之外,任何人講經不准聽;第二個,看佛書、普通的書,沒有經過他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更苛刻,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今天你到我這個門裡來從頭學起。這個條件很厲害,老師說什麼只有聽的分,不能辯駁,說我過去在哪裡看的,跟老師講的不一樣,老師說那個我不承認,作廢了。所以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只有乖乖的去聽了。這三個條件以後我們才明瞭,不是李老師專利的,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傳學生統統是這三個條件,我們才曉得什麼叫師承。他把你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意見統統斷絕,讓你心地真正恢復到清淨,這才能夠接受如來甚深微妙廣大的法門。以後我曉得演培法師也受過這個教育,他當小沙彌跟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對他也是這三個條件。

  現在我們佛門的同修,許多出家同修,你想想看,他怎麼能成就?這個不能成就,為什麼?經看太多了,太多的時候妄念太多,分別、執著太多,你沒有法子跟他談佛法。這個經上這麼說,那個經上那麼說,都拿來抬槓,滿肚皮的佛法,心裡頭煩惱重重,妄想分別執著比誰都多,沒有學佛的時候還少,愈學愈多,這怎麼能成就?所以佛法三大原則,覺不迷,他是迷不覺;正不邪,他是邪不正;淨不染,他是染不淨。所以他們所修學的是迷邪染,愈迷愈深,愈染愈深,這就大錯特錯!

  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修的是什麼?佛法求的是什麼?求的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也是明心見性,念佛人第一個目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事一心不亂是定,理一心不亂是慧,就是明心見性了。理一心不亂跟禪家講明心見性是完全相同,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用的方法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把心定下來,死心塌地依靠這一句阿彌陀佛,依靠這一本《阿彌陀經》。我們今天提倡的《彌陀經》兩種註解,一種是《疏鈔演義》,一種是蕅益大師的《要解》。大本我們就依靠《無量壽經》,足夠了。真正能守住這個小小的圈子,你是人上之人,是上上根性。為什麼?你死心塌地了。中國從前有個禪師,他的別號叫「真歇了」,歇是休息,真歇了。如果我們能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我們真的歇了,沒事了,自己也沒事了,天下太平,真正歇了,清淨無為。這是入門,也就是入明心見性、入理一心不亂之門的一個祕訣,沒有這樣的功夫,沒有這樣的條件,是入不了門的。

  這叫「扣己而參」,什麼都不要問,自自然然就得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就明心見性,自自然然就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