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37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十七頁:

  疏【上明念佛獲如是益,不念佛招如是損,故述己意,唯崇念佛。今初先以鈍根自量也。】

  『上』是指序文前面的兩大段,說明念佛的功德利益。尤其是我們在最近二、三年,看到念佛往生的瑞相,非常之希有。前年,香港佛教圖書館有一個老同修,看經的時候往生的,預知時至,一個月之前通知暢懷法師,告訴暢懷法師他要走了,沒有生病。走的那一天,暢懷法師派人去取回藏經,老居士正在看經,還把這個人喝斥一頓:沒錯!我叫你今天來拿回藏經的,但是沒叫你現在拿。這個人就回去了,過兩天再拿,老人家往生了。就問他家裡人:什麼時候往生的?你走了以後兩個小時,坐在那裡往生的。所以暢懷法師現在念佛了,就是因為親眼看到這個事實。最近我們在洛杉磯看到史居士,也是一個預知時至無疾而終的,這是千真萬確的往生,事先告訴家人,他要往生西方世界。

  這一往生西方世界,經上講得很好,縱然是下品下生,也圓證三不退,這句話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輕的看過。所以,這個法門叫不可思議。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證三不退,但是不圓滿。什麼人圓滿證得三不退?等覺菩薩。所以一看這個句子,這真不可思議,下品下生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下品下生的人在西方極樂世界等於等覺菩薩,這真正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這個法門,連經論上佛自己都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釋迦牟尼佛在本經與十方諸佛都給它做證明,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雖然難信,可是很容易成就,永明延壽大師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修學的條件就是三資糧,三個重要條件:第一個你要信;第二個你要肯,就是你願意、你要發願;第三個你要念佛持名。信、願、持名,這叫三資糧,這三個條件。

  我們要曉得,在娑婆世界苦!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財富,窮人有窮人的苦處,富人有富人的苦處;做了國王他也不自在,他還有他的苦處;到天上做了天王,還有阿修羅找他麻煩,要跟他打戰,天王都不自在。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只要在三界裡面,找不到一個樂土,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所以蓮池大師苦口婆心,在此地是勸勉我們、教誡我們,說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而不念佛這個損失太大太大,無比的損失。這話對誰說的?是對修學其他法門人說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他不念佛去學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說個老實話,不能成就,學不成的。末法時期要想成就,只有這個法門。這是蓮池大師要註解這部經,作這個《疏鈔》,他的用意就是如此,提倡念佛法門,推崇也就是提倡的意思。

  在這一段,首先他是以『鈍根自量』。如果是根性很利的人修這個法門,我們一定會想,他的根性利,他的善根深厚,我們不如他,那大概我沒分。他示現一個鈍根,我這個根性也很鈍,他行,大概我也有分,給我們莫大的勉勵。

  帶業往生,這是祖師給我們說的。現在有人倡說不准帶業,只可以消業往生。這種說法就是要把祖師這個講法推翻,那麼他說的能不能成立?我跟諸位說,不能成立。雖然他們也費了不少精神想把祖師的理論推翻,花了不少功夫去查經論,經論上都沒有「帶業往生」這個句子,消業有,能找到消業,沒找到帶業,於是就反對祖師所講的帶業,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問:淨土經論裡面是不是有講四土三輩九品?這個有,一切經裡面諸位能看得清清楚楚,佛說的。如果不帶業,哪來的四土三輩九品?沒有了!不帶業,再給諸位說,不要往生了,往生幹什麼?不帶業的只有一個人,誰?佛,佛不帶業。等覺菩薩都帶業,這一切大乘經論說得清清楚楚,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他還帶業,生相無明就是業。你們看看唯識「無明業相」,等覺菩薩就帶這個,所以等覺菩薩還帶業。由此可知,帶業往生之說絕對是合理的,我們不要被謠言擾亂了自己的清淨信心,這點很重要。

  凡是往生西方世界的,沒有一個是不帶業的,只可以說他帶得多與帶得少。帶得多的,生凡聖同居土;帶得少的,生實報莊嚴土。帶得多的,下品下生;帶得少的,上品上生,沒有一個是不帶業的。那講消業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他消得多就帶的少,他消得少就帶的多;消一點帶一點,帶一點消一點。所以講帶、講消都講得通,只准消不准帶,只帶不准消,統統錯了,全都錯了。所以我們讀經,面面去觀察,然後才能看得圓滿,看得圓滿的理、圓滿的意思。

  首先我們看到大師自己以為自己是『鈍根』,很遲鈍的。『自量』,《演義》裡面註得很好:

  演【自量二字極佳,聖之所以成聖,賢之所以益賢也。】

  聖人之所以能成聖,賢人之所以能更賢慧,就是他自己『自量』,自己衡量自己。為什麼說這兩個字用得極好?大多數學佛的人,學其他的法門都是不自量力,沒有能力學禪,他偏偏去學禪;沒有能力學密,偏偏學密。有人問我:「密法到底好不好?」當然好,怎麼不好?太好了。「密宗裡面講即身成佛,這個話是真的嗎?」真的,的確是即身成佛,這個話不假。「好!那我也馬上學,學了就即生成佛」,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我可以從一個比喻上來說,譬如我們到台大去參觀台大博士班,你去看看那裡面學生,他暑假畢業就拿到博士學位,你說那是真的嗎?真的,他再過幾個月博士學位就拿到。你聽說,這不錯,我也趕快進去,我再過兩個月,我博士學位也拿到了,行不行?人家博士班前面還有碩士班,還有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還有那麼長的一段路,他已經走到頭了。你前頭沒有看到,只看到這後半頭!密宗就是如此。

  密宗即身成佛,密宗要有什麼資格才能夠學?八地菩薩。所以你要自己量一量,你是不是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才有資格學密。那麼他上面的位子:九地、十地、等覺,當然即身成佛!上面只有三個位次,四十一個階級,他上面只有三個階級,接近圓滿了。我們自己什麼地位?不但連初地的資格沒有,說老實話,連初信都不夠格,你哪有能力學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真正是一個好的密宗上師,你要跟他學密,他會把你趕到門外,你不夠資格。譬如大學有研究所博士班,你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你想到那裡去上課,想去拿博士學位,你會被趕走!門口都不准你站的,好的上師一定是如此。如果要有上師說:沒有關係,我這裡是博士班,馬上可以授博士學位,沒念過幼稚園也不要緊,到我這裡來,我的學位就可以頒給你了。你們想想這個學位頒給你,有沒有用處?教育機構不承認的。譬如,幼稚園小朋友畢業,也給他戴方帽子,像個小博士的樣子,教育部能承認嗎?不承認,那是遊戲。所以你一定要自量。

  真正自量的人,他學什麼?他一定老實念佛,他曉得八萬四千法門裡面還是這個法門可靠。這個法門,我們現前這個資格、程度,行!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決定成功。這部經最主要的就是討論信願行,怎樣才叫信,要如何發願,如何來念這句佛號,這是本經要討論的。

  疏【末法,則生之不時。】

  生在末法的時期,也就是講生不逢時。沒有能夠生在如來的正法時期,沒能見到佛。可是我們自己也不要太洩氣,還有許多人不如我們的。我們畢竟還生在佛的末法時期,沒能夠見到佛,佛的形像還在;沒有聽到佛的教訓,佛的經典還留傳在世間,我們面對經典就如同佛給我們說法一樣。這是不幸中的大幸,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的。如果這一次我們把這個因緣喪失,想來生再遇到這個因緣,相當相當不容易!世間之亂必然是加深的,如果想恢復過去那樣的淳樸,給諸位說,做不到。你要不相信,你看古今中外的歷史,這個世間只有一天比一天更亂,一世不如一世。

  我們要是打個妄想,今生不成就,還有來生,那個來生就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這個時劫太長太長了。這麼長的時劫當中,你要吃盡苦頭,不曉得到什麼時候才能夠聞到佛法?所以開經偈上講,我們聞到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生遇到了,你要曉得你有多大的福報,才能夠遇得到。遇到這是你殊勝的因緣,換句話說,是你成佛的機會,這個成佛就是往生,往生就是成佛。你這一生能夠把握住,那你這一生成佛了;你要是不善於運用,把這個機會空過,那真可惜,實實在在的可惜!由此可知,雖然生之不時,還是很幸運。

  演【不生正像。】

  就是正法與像法。

  演【去聖時遙。】

  『聖』是指佛,我們距離佛這個年代久遠了。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以我們中國人記載的這個年代,今年是三千零十二年,距離相當遙遠了。

  疏【下凡,則報之不勝。】

  『報』是果報。我們今天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凡夫。不但是凡夫,而且是下等的凡夫。我們是下等凡夫,上等的凡夫是誰?天人,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凡夫裡頭最上等的。像大梵天,這是凡夫最上等的。

  演【非聖賢應蹟,是業繫凡夫也。】

  我們不是古佛、菩薩再來的。我再告訴諸位,凡是哪一個說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都是假話,都是騙人的,你們萬萬不可以相信。為什麼?這個話在佛法裡頭不許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交代後來的弟子,不准洩露身分,只有一種情形之下可以洩露身分,一洩露馬上就走,絕對不住在這個世間,這樣才可以。露了身分還住在世間,妖言惑眾。因為我聽說現在有很多法師、居士,常常自己宣布,或者叫他的學生在外面宣布,他是什麼佛再來的,有的說是文殊菩薩再來的,有的說他是釋迦牟尼佛旁邊大迦葉尊者再來的。一天到晚招搖過市,這是欺騙人的,欺騙世間愚昧的眾生。凡是信他的,那都是迷惑顛倒,那是愚痴的人。

  在過去,永明延壽大師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國王也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為了要求福,他就打一個千僧齋,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國王做齋主,用這樣的供眾求福,這裡面一定有聖賢僧來應供,他這個福報就很大了。打齋的時候,當然位子有上座,大家都很謙虛,互相推讓都不肯坐,這個時候外面來了一位出家人,其貌不揚,穿得破破爛爛,看到大家都在禮讓位子,他老人家便往上面一坐,坐在最上位。國王看了心裡很難過,但是又不好明講,都是出家人!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過去沒見過。他有個特點,耳朵很大,所以大家稱呼他大耳朵和尚。打齋之後,國王就問永明延壽大師: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永明延壽大師說:有!就是那個大耳朵的和尚,他是燃燈古佛再來的。

  一聽說他是燃燈古佛,這還得了!馬上派人追蹤,到處問人有沒有看到這個和尚?追得很遠才找到,他住在山洞裡。身分暴露了,大家曉得他是燃燈古佛。國王派去的人恭恭敬敬到那裡磕頭,禮請他到宮廷去應供。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亂說話,饒舌把身分洩露了。話說完他就圓寂,就走了。再一想「彌陀饒舌」,永明延壽大師原來是阿彌陀佛。不要緊,這個佛已經圓寂,那個佛還在。趕緊回去報告國王:燃燈古佛圓寂了,但是阿彌陀佛在。國王也很高興,永明原來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正高興著,外面來報告的人跑得太快,和國王撞了一跤,國王說:什麼事情?來報告的說: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身分一露就走了,絕對不再住世。

  諸位要曉得,中國古時候這種例子很多,沒有說是暴露身分之後還住世的。像彌勒菩薩,他老人家示現布袋和尚,臨走的時候,自己說出他是彌勒菩薩。我們今天塑的像,胖胖的、笑咪咪的。他是後梁時候人,是浙江奉化縣人。臨走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所以以後我們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他的像。這個常識一定要知道,露了身分決定沒有理由再住世間。

  我們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這個身分之暴露,諸位在《永思錄》裡面可以看得到,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記載的。她是一個女孩子,念初中,從來沒有接觸佛教,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很熟悉,穿白衣服,很慈祥的樣子,她知道。不信佛教的人也曉得有個觀音菩薩。她夢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現在正在上海弘法,妳應當去親近他。她說:大勢至菩薩我又不認識他,到底是哪一個?觀音菩薩告訴她:印光法師就是大勢至菩薩。第二天醒來之後,她覺得很奇怪、也很納悶,就問她家裡人,家裡人都不知道,也不曉得佛教有一個大勢至菩薩,更不知道有個印光法師。到最後問到她家裡有個親戚,是念佛的,他知道有個大勢至菩薩,但是不曉得有印光法師。於是她就打聽,打聽了很久,有人告訴她:普陀山有一個法師叫印光,沒錯!現在被居士們請到上海來弘法。於是一家人很高興去拜見老和尚,見了老和尚就把夢中的事情一說,老和尚狠狠的罵她一頓:不准對任何一個人說,這是胡說八道。而且觀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住世只有四年,所以她被印光法師呵斥一頓之後不敢講,但是四年後果然印光大師往生了,往生之後她才把這一段事情寫出來。於是大家才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

  哪有自己標榜是什麼佛、什麼菩薩再來的?凡是說這種話都是妖魔鬼怪,決定不能夠聽信。這是講到「聖賢應蹟」,這個事在我們中國非常之多,諸位看《高僧傳》、《神僧傳》裡面,諸佛菩薩在中國歷代以出家人的身分與在家人的身分,示現在這個世間,很多很多。我們現在有沒有?當然有。愈是眾生有苦難的時候,佛菩薩應現愈多,但是你決定不認識,他也決定不會暴露身分,露了身分會立刻就走,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是業繫凡夫』,的確,我們是被業纏縛住。「業」是什麼?善惡業。善業裡面生貪愛,被貪愛所纏縛;惡業裡面生瞋恚,被瞋恚所纏縛。換句話說,見色聞聲,你生煩惱,喜怒哀樂七情五欲是煩惱。你被業所繫縛,不得自在,這是凡夫,業繫凡夫。所以,這是我們果報不殊勝。佛祖教給我們放下萬緣,就是放下業繫苦,使自己在生活裡面,無論處順境或者是處逆境,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就是在一切法裡面不去分別、不去執著,也不要打妄想。為什麼?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古人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說的那些話叫廢話,沒有意義!多念佛。

  多念佛,諸位要曉得,念佛就是消業障,為什麼?你起心動念打妄想就是業障,你一天到晚講廢話是業障。念佛,你不打妄想了,也不說廢話了,你的業障豈不就消除了嗎?我們天天想求消災,用什麼方法?念佛就是最好的消災方法,最好的消業障的方法,你要會用!如果我們真的會用,會覺悟,果報還是相當殊勝;要是不會用,果報就不勝。果報勝與不勝,在我們一念覺迷。

  疏【窮陬,則見之不廣。】

  演【見之不廣者,不生中華佛國,親炙多賢廣其聞見也。】

  佛法裡面講到「生地」,就是我們出生地區,最殊勝的是有佛法弘揚的地區。你很容易接觸得到佛法,這個是殊勝的。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如蓮池大師那個時代,為什麼?那個時代弘揚正法的人還是多。雖然多,能親近的機會不多,為什麼?距離太遠了。諸位曉得,現在交通方便了,那個時候要聽經,得走路去!哪一個寺院在講經,這個寺院距離我們有十里、二十里,往返走一趟差不多要花五、六個鐘點走路,所以就很難去聽一次經。不像現在開個車,坐車就到了,沒那麼方便!

  雖然在《菩薩戒經》裡面講,受了菩薩戒,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你要不去聽就犯戒了。你得擁護道場,四十里,那個時候是走路,要走幾個鐘點?要走五個小時。從早晨天一亮,走五個小時到那裡去聽一座經,再回來又五個小時,真正不容易,你哪有那麼多空閒?你還不要工作,你有工作,你就沒有法子。就是四十里的距離,你一天可以來回,這個地方有講經,你應當去聽,一天不能來回,那你不去可以。現在四十里算什麼!四十里就是二十公里,現在你坐上車二十分鐘就到。所以現代人在這一方面福報比古人大,但是講經的因緣則不及古人,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就像《楞嚴》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與正不能辨別,這個太難太難!我們好心學道,要跟到一個邪師,那不是冤枉!所以這一點的確不如從前。

  從前在帝王的時代,講經不是隨便可以講的,印經不是隨便可以印的。你想印一部經,流通一部經,要政府批准,不批准不能隨便流通這個文字。所以從前經典都是皇帝頒發的,縱然做註解,先要送給皇帝看,皇帝他哪有時間看?他找那些法師、大德居士,找專家去看,看看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好!下個聖旨就可以流通了,大家才可以刻。如果不是經過國家頒布的,決定禁止流通。講經說法,或者是法師、或者是居士,也要經過朝廷或者是地方官吏所認可的才行。現在是民主自由,你喜歡印什麼就印什麼,沒人干涉你。所以現代確確實實不只魔高一丈,道高一尺,不止這個情形。所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最給我們困惑的就是這樁事情。

  我們要想避免這個困惑,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讀古書。古書有歷史的證驗,證明考驗,它流傳幾百年。如果不是真正好的東西,它流傳不下來,這幾百年當中早就被淘汰了。它還沒被淘汰,還能夠留存在今天,一定有它相當的價值,所以我們讀古書。古書難不難讀?不難!只要你有耐心的下二、三年功夫,這古文就是文言文,你就能夠念得通。尤其在現代,我們學習縱然沒有老師也可以自修。國語日報發行的《古今文選》裡面收了不少好的古文,注音註解都非常詳細,自己確實可以自修。如果全心全力研讀經典,只要肯費點功夫查辭典,意思不難懂。諸位要曉得,佛經的文字比古文淺得多,是當時最淺顯的文字。佛法要求的是普遍流通,所以不用艱深的辭句,怕一般人看不懂。佛法在翻譯的時候就考慮到,要大眾化、普遍化。所以佛經的文字稱為「變文」,變體文,換句話說,是當時的白話文,很容易懂。有許多念佛的老太婆,她不認識字,她能念經,她懂得經的意思,道理就在此地。

  這是講到見聞。學佛確確實實是要講求博學多聞,這在理論上講,沒錯!在事上講,有它的分寸,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現在世間做學問的方法,像胡適之就有個比喻:為學就好像金字塔。金字塔下面廣大,它有一個頂尖,這個意思就是說,做學問要博學多聞,再專精一門,這個是世間法。佛法,那要把金字塔倒過來,佛法是先專後博。你們在學校念書,要學幾十種科目,愈是念到高的學府,到大學、研究所,學的東西愈專,就好像金字塔走到頂端了;這是世間學說。佛法不然,古人常用樹做比喻,佛法先求什麼?求根、求本,本就是主幹,然後再從主幹上生枝葉花果,愈來愈廣博。所以佛門修學跟世間法,方法正好相反,先專攻一門,這一門成就了,然後才可以博學多聞。所以,博學多聞不是對初學人講的。誰修博學多聞?菩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博學多聞。可是你要曉得,他的根本是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奠定的基礎,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了,成就根本智,就是畢業了,到外面參學是求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博學多聞,根本智就是專攻一門。

  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什麼法門?就是告訴他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我不騙你們,是真的。怎麼曉得?《華嚴經》上沒這個記載,你們要是查《華嚴經》查不到。我怎麼會知道?我是從經典裡面判斷的,我這個判斷絕對正確,為什麼?文殊菩薩自己是念阿彌陀佛的,這《華嚴經》上有,他是求生西方淨土的,他教他的徒弟,尤其是最得意的徒弟,那一定是跟他學同樣法門的。所以我想善財童子一定是修念佛法門,這是我從文殊菩薩自己修學的來判斷。善財童子出去參訪,第一個遇到的善知識是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末後一個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這些蛛絲馬跡去看,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一定是念阿彌陀佛,沒錯!這是我們從跡象裡面能夠看得出來的。

  其次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證據,那就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禪師。《念佛譜》這本書序文裡面就寫得很清楚。五會念佛的方法從哪裡來的?就是法照禪師傳下來的。他原來是學禪的,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他老人家就是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那個時候,他住在湖南衡山這個地區。有一天早晨他吃粥,忽然看到盛粥的缽裡面現出境界,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看到五台山,清清楚楚,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有一萬多菩薩圍繞。那個寺廟門口的招牌看得很清楚,叫大聖竹林寺,路怎麼走法也清清楚楚,於是他就發心去朝五台山。到五台山,因為他原先看過有印象,路徑很熟,就找到了大聖竹林寺。在那裡聽文殊菩薩講一座經,講完之後,他就請教文殊菩薩: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很劣,煩惱很重,修什麼法門才能成就?文殊菩薩就教他念佛,勸他修念佛法門。他就問:念什麼佛?他就教他念阿彌陀佛,而且教給他怎麼念法,這就是五會念佛。這是文殊菩薩傳給法照,法照傳下來的。所以我們知道,文殊菩薩傳法照是念阿彌陀佛,他傳給善財必定也是念阿彌陀佛。

  善財童子念到一心不亂,這才有資格出去參訪。念到一心不亂,好像樹有根有本,這才枝葉花果展開來了。這就是我們佛門裡面修學的程序跟世間不一樣。所以中國佛教歷代人才輩出,哪一代都有不少人才。到今天佛教沒有人才,人才凋零了,什麼原因?是不遵守固有的方法。現在辦佛學院跟世間學校相類似,也是開幾十個科目,請多少個老師,就跟造金字塔一樣,先博,博到後頭沒有了。台灣自光復以來辦多少佛學院,佛學院出不了人才,這是方法錯誤了。我學佛,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教學所用的方法是古老的方法,一個學生只能學一部經,你要是發心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說你沒有能力。所以,每一個學生只能學一部經。他老人家這個教學,看法、做法跟別人完全不相同。實際上他辦學只有兩年,民國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兩年訓練了二十幾個學生,我們個個成就了,比佛學院成就大得太多了,現在這二十多個人在台灣各地講經說法。方法重要,如果得法,真的人才輩出!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講經?跟諸位說,每一個人都有資格,你不要輕視了自己。我那個時候剛剛到台中,聽說講經,心裡害怕,講經我怎麼可以?我那時候學佛,從來就沒有作夢將來想講經,這個事情太難了,我一定不行,哪敢起這個念頭!結果李老師那時候正好開班教講經,我到台中去,他那個班開學才一個月,一個星期上一次課,換句話說,我才缺課四次。我是第五次課參加他那個班的,到那個班上一看,我的信心就具足了,這不難!我也行。為什麼?看看班上同學的年齡,十分之七都比我大,大很多,再看看學歷不如我,我是初中畢業,他們是小學畢業,還有小學沒有畢業的,不如我!高中的,比我學歷好的,大概只有三、四個。年齡最大的是林看治,那個時候六十歲,小學畢業。我一看這個,信心十足,我比他們強多了!

  我在那裡受了兩年訓練,我一出家就講經,教佛學院,我沒有在佛學院做過學生,我一出家就是佛學院的老師,我今天在講台上講了二十七年。所以,每一個人都成就!我在大學裡正式開課教了五年,我在國外講經,聽眾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學位。所以諸位自己要努力,只要得法,沒有不成就的。學講經要有恆心、毅力,要不怕障礙。最初講一定講不好,一定有人批評,你可別洩氣。「這個人他講經講得不行」,你要更發心,就因為不行,我才要上台講,我要行了,我就不講了,要這樣才行!你才能成功。不行,要上台來練習,行了,架子就擺大了,不講了,你磕頭做揖來請,我還未必肯跟你講!就是因為不行,所以才講。一切的障礙都攔不住你,你就成功了。諸位想想,你們的年齡、學歷,比我們那個班高出太多了,所以你們發心,將來的成就一定在我們這一輩之上,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肯發心。

  台中的特色,就是學生在講台上學,不是在講台下面學的。每一個學生都要上講台,台中蓮社是訓練女眾的,靈山寺是訓練男眾的。聽的人也有七、八十到一百多人,那些人真是功德無量!沒有那些人來捧場,我們也學不成了,就是因為有那麼多人來聽,我們每一個星期要出去講一次,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所以學講經的時候很苦,一個星期至少講一次經,有三天晚上睡不著覺,不知道怎麼辦好,吃飯不曉得味道,全部精神都用在經典上,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所以佛學院的學生出不了,不能出來,為什麼?他沒有吃過這個苦頭!

  那個時候我們講經,李老師交代一定要寫講稿。諸位要知道,一個半小時講經把它記錄下來是一萬五千字,所以一個星期要寫一萬五千字的講稿,那個講稿要修改幾遍,還要預先練習一、兩遍,才能上台去表演,你想想苦不苦!而一部經要連續講幾個禮拜,人都講瘦了。這個苦頭吃得很有價值,一部經講下來之後,法喜充滿。再講第二部就省力氣多了,因為有經驗,愈講愈好。所以一定要上台,一定要寫講稿,要有充分的預備,這樣才能成功。不肯吃苦,那沒法子,不會成就的。這是講就是廣學,諸位一定要懂得學佛跟學世間學術不一樣,拿世間學術的方法、態度來學佛,決定失敗。

  疏【晚學,則智之不深。】

  『晚學』就是初學、後學,智慧不深。

  演【智之不深者,非為耆師宿德,久修道行,智慧深遠也。】

  『耆』是有了年歲。六十歲以上,就可以稱「耆」,這老人了,一般在習慣上是七十歲才稱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高德劭。『久修道行,智慧深遠』,我不是這樣的。無論在年齡、德行、道德上都比不上別人,這也是大師的謙虛。

  疏【事且未能,況復知理。】

  『事』是什麼?就是念佛。我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還沒念得好,何況淨土甚深之理,那我怎麼能明瞭?

  疏【明所言不足取信於人也。】

  我自己很明白,我說的話人家未必肯相信。這就是說明自己是晚學。這些話我們很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都是蓮池大師自己謙虛的話,真正的謙虛。

  疏【素鄙者,自知淺劣,愧鄙空談,所謂恥其言而過其行也。】

  自己曉得自己根性淺劣,所以不願意談玄說妙,不願意談這些高深的理論,為什麼?說出來自己做不到,『言過其行』,這個叫空談。下面有個比喻:

  疏【畫餅可知。】

  畫餅不能充饑!

  疏【燕石者,似玉而非玉者也。】

  這些都是比喻,『燕石』是石頭,是比較好的石頭,看起來像是玉,其實不是玉。底下引用一個小故事:

  疏【賈胡者,西域賈人善別寶者也。】

  『賈人』就是做買賣的人,我們今天講珠寶商。這珠寶商人識貨,他能夠辨別寶石的真假。

  疏【昔有得燕石者。】

  『昔』是講過去。『有得燕石者』,撿到一塊石頭。

  疏【自謂瑜瑾。】

  『瑜瑾』是美玉,他以為得到一塊美玉了。

  疏【驕眩俗目,冀得重售。】

  他希望能賣得好價錢,賣到高價錢,很傲慢、炫耀。『俗目』就是不識貨的,不識貨的人,他可以對他炫耀。

  疏【以示賈胡,曰:石也。大慚而返。】

  碰到那個識貨的,它不是寶石,不是玉,是石頭。這自己非常慚愧了。這個比喻所含的意思很深!美玉比作正法,燕石比作邪法、外道。外道,有佛門裡面的外道,所謂「門內外」,還有附佛外道,打著佛的招牌,幹的是外道。所以我們這邊同修要注意,有很多人常常送書到我們這邊,不要隨便把它擺出來,要仔細審查它是不是外道的。或者看到《金剛經》、《心經》註解,看到經文沒錯,再一看註解,胡說八道,妖言惑眾,這個害人!這些書我們要是收到,趕緊把它燒掉。千萬不要認為:這燒了恐怕有罪。沒罪!燒掉有功德,為什麼?不害人。所以對於這些書籍一定要非常的慎重。底下是講比喻:

  疏【喻依稀見道,彷彿不真,明眼人前,堪作一笑。】

  從前是如此,現在不然,現在這些東西太多,而且我們的的確確缺乏慧眼,很難辨別。我在美國遇到一個同修,他說他在台灣也是學佛,佛教裡頭不知道是一個什麼人,他很相信的,常常叫他去拜拜,出功德,又問他借錢,搞什麼會,結果被人家騙一百多萬。到美國聽我講經,跟他以前聽的完全不一樣,他才曉得上了大當。所以,什麼叫做邪,什麼叫做正,我們要辨別清楚,決不能把石頭當作玉,不可以把假的佛法當作正法。諸位要問:什麼是正法?這一部《彌陀經疏鈔》是真正的正法,依照這個理論來修學,決定不錯。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