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第八集)  1994/7  美國達拉斯  檔名:01-014-0008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二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前面是把「信」的六種大師為我們介紹出來。這個地方則是講「願」,願在總綱領上說就是我們常常念到的「四弘誓願」。諸佛菩薩在因地當中,雖然發願不同,像觀音菩薩的十二願,普賢菩薩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但是把這些大願將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這四條就全部都包括。由此可知,這四願是佛門弘願的總綱。

  四願是依四諦而發。依「苦諦」,見到無量的眾生生活非常痛苦,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在美國這個地區大家過得非常幸福,可是我想諸位常常在電視裡面,在廣播、報章、雜誌當中,看到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落後的國家。最顯著的像非洲那些人過的生活,痛苦的狀況,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菩薩看到這種情形,所以才發起大願,願度眾生。度這些眾生,就幫助眾生,幫助眾生怎樣離開痛苦,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世間人找不出這個根源,所以一切的救助是治標不是治本;換句話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沒得吃,我們去救濟送一點糧食,那糧食吃完怎麼辦?這不是解決問題。何況這人死了以後,還有輪迴的問題,這是世間許多科學家、哲學家也都沒有能見到的。少數的宗教家接觸到這個問題、看到這個問題也無法解決。這就是所謂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六道輪迴這樁事情,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之後,他老人家第一個說出來的,不是的。佛沒有出現之前,印度宗教就相當發達,佛經裡面所稱的九十六種外道。他們那些修行人有許多有很深的禪定,他們的定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能達到四禪天、四空天,所以對六道裡面的狀況,在他們天眼觀察當中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這個輪迴究竟怎麼現出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他沒有辦法解釋,就是再往深遠之處,他見不到。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我們說出,特別是法相唯識的經論,對於宇宙人生的狀況、由來、演變、發展、歸宿,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相宗的典籍是任何一個宗派裡面最繁雜的,那就是他要探討這些問題,要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在原理原則上講,這很簡單,這一切現象都是眾生迷失了真性,才變現出來的,才有這個東西。覺悟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所以根本解決之道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它的結果就離苦得樂。所有一切苦是從迷惑而生的,迷的什麼?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就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瞭,這是迷。因為不明,所以就產生妄想,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於是也講錯、也做錯。這些錯誤並不是一錯就了,沒有那麼容易。錯後面有錯的現象發生,這就是我們講的果報,這個東西討厭。惡因一定感惡果,這個果報從哪裡來?是自己業力感召的,換句話說,業力變現的不是從外面來。諸佛菩薩對於這個狀況,了解得非常透徹,所以他懂得解決這些苦難眾生的方法。

  當然要解決眾生苦難,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才有能力度眾生。自己度自己從哪裡開始?從斷煩惱開始,這是依「集諦」就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就發這個願。斷煩惱非常重要,如果煩惱不斷,縱然廣學法門也沒用。煩惱好比什麼?古人有比喻,好比毒藥,這東西有毒。煩惱裡面最重的叫三毒煩惱,是什麼?貪、瞋、痴。諸位想想我們這心裡頭貪瞋痴還沒有斷,這心很毒,怎麼能接受佛法?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頭講得好,他老人家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是斷煩惱,解是廣學法門。廣學法門而不斷煩惱,他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你所學的無量法門就變成無量的邪見。這些邪見一定幫助你造業,增長你貪瞋痴慢。這個我們就在現在社會裡面也常常看到,不懂經教的念佛人很老實、很可愛,學了一些經教就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佛法叫斷煩惱的,結果是增長煩惱,增長貢高我慢。因為經教通達,這講經說法又得了名聞利養就增長貪瞋痴,這不是麻煩!清涼大師說這邪知邪見,沒錯。所以學佛一定要知道次第,不能躐等,按部就班。四弘誓願這是個程序,最初叫你發心,要發廣大的心。這個度眾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大慈悲心,這個心發了,它就是一個動力,推動你精進不懈。我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我不能不努力修行,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智慧。道業是斷煩惱,智慧是廣學多聞,這才有道德、有學問,才能幫助一切眾生。

  所以斷煩惱在先,學法門在後。自古以來佛法的承傳,也許同修們都聽過五年學戒,《沙彌律儀》裡面都有,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到底學個什麼?用五年的時間專門來學著斷煩惱。五年之後,煩惱輕、智慧長了,這才能夠學法門。從前是這麼個學法,不像現在,現在一開始學佛就廣學多聞,斷煩惱那個事情忘掉了,給你講你也不相信,為什麼?太麻煩!不喜歡斷煩惱,喜歡學法門,這是顛倒。所以我們今人學佛,學了幾十年沒進步,還是老樣子。我們看《高僧傳》、看《居士傳》,你看那從前在家出家學佛的,兩三年開悟了,十年、八年有得禪定的、有證小果的、有得自在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得不到?不依程序,不肯按部就班,我們的病出在這個地方。

  我們看看古德的教學,初學的人入佛門來,老師傳授他一部經。這個傳授就是給他一部經叫他去念,老實念也不講解,天天叫他念這部經。老師有的時候來考一考,考什麼?背給我聽聽。就跟私塾教學一樣,只教你去讀誦,沒有講解,這是最高明的教學法。他學什麼東西?在這本書裡頭得定。要是不給他事情做,他會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現在叫你背經,過幾天你要背給我聽,他就不能不老實在念。念就不打妄想,用這個方法把妄想打掉,所以讀誦經典是個方法。同時又做為將來廣學多聞的基礎,一舉數得,所以叫你讀一部經。

  每個宗派他主修的經論不一樣,因此他的老師傳授給他的經本也不相同。像賢首宗那一定是叫你念《華嚴經》;天台宗這一定叫你念三大部,三大部是《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釋箋》,智者大師講的,法華宗裡面很著名的就是談玄,就是玄義。天台大師當年講《法華經》的經題五重玄義,講了九十天,那個分量也很多,線裝本的書二十冊,沒有講到經文,單單講玄義。這個要背的,天台宗這個要背的,《法華經文句》要背的,這都是智者大師作的,連經帶註解統統要背。還有一部修行的總綱領,《摩訶止觀》,天台家稱為大止觀。這三大部在從前線裝本總共是六十冊,在五年當中要把它背得透熟,才有資格聽教、參禪。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也是禪,修止觀。不像現在,現在學佛容易,從前入佛門,那個條件可不簡單。這六十本書要不念得很熟,考試不及格,不行,入不了門。五年的工夫叫你幹這個。

  這五年讀一部經,在佛法裡面來說就是教你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只叫你念、只叫你讀,把你的一切妄想、分別、煩惱統統念掉,用這個方法五年得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根本智。這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進入第二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就無所不知。《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一定先要無知,然後才無所不知。你要沒有做到無知,那你就有所不知,你不可能是無所不知。從前人教學用這個方法,跟現在人不一樣,老方法好,幾千年來不曉得成就了多少人。我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依舊用的是古老方法。李老師教人只可以學一部經,你要同時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很老實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簡單明瞭,一點都不客氣,沒這個能力。只准許學一部,他肯教你。都是遵循古老的原理原則,先要你得清淨心。斷煩惱當然不容易,希望把煩惱減少,叫煩惱輕,菩提長。五年的功夫,煩惱確實輕了很多,頭腦清楚了,聽東西不像從前那麼糊塗,這個時候學東西就方便多了,不能有大悟,多少有點小悟處。這就是心地清淨,頭腦清醒,雜念少、妄想少,才能夠達得到。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非常非常重要。

  念佛的同修在一開端,我叫大家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目的在哪裡?也是在這裡。只叫你去念,你去念三千遍,這對現代人來說少得不能再少。一天念三遍,念三年,三千遍。從前五年,我要叫大家念五年,「時間太長,受不了,法師,我不學了」。把人嚇跑了。所以現在不得已打了六折,這要知道。能不能再少?再少不行,再少恐怕很難有效果。當然你念得愈多愈好!現在在美國、在台灣、在東南亞、在中國大陸,我知道有不少人一天念十遍,許多人都超過一萬遍,繼續不斷還在念,這是對的,這個決定有成就。我聽了很歡喜,對於這些人非常尊敬,真的在用功夫。

  功夫用到純熟,讀誦、聽經都會開悟,我們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意思不要講,自己就明瞭。為什麼明瞭?愈念心愈清淨,清淨心裡頭悟出來。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清淨心中間流出來的。我們心清淨跟佛心就相應,佛的意思我們怎麼不知道?「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用研究去求解,那一定會錯解。就是用清淨心,就是用甚深的定功,所謂是「照見」,佛的意思自然就明瞭。所以這一句是學佛的關鍵,是學佛最緊要的一個科目,不可以不認真去斷煩惱、去斷習氣,非常非常重要。

  然後再依「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道是什麼?是道理、是方法。依據這個道理,依據方法來修學。法門無量,我們要問:何必要學那麼多法門?因為眾生根機無量無邊,差別無量無邊,一個法門不能度一切眾生。你要發大誓願,要普度一切眾生;換句話說,種種法門你都要通達,都得要會。這樣學要學到什麼時候才能學成?實在講,這個事情不難,絕對不是叫你每一部經論都去修學,每一部經論都去研究,佛菩薩教人沒有這個笨辦法的。佛菩薩教人非常巧妙,就是一經,一經通一切經就通,這個妙極。要問那怎麼叫通?到底達到什麼時候才叫通?前面我們雖然說,但是說得很簡略。這個經有四種,有教經,教科書;有行經,修行的方法;有理經,經論裡頭依據的原理,你要把這個理得到,這叫通。所以會學的人在經典裡面學什麼?學教理。理要通,不但佛法裡面所有一切經論你都通,世間法也通。為什麼?世出世間法是一個原理,只要你把理悟到,就通達。這很難!的確不容易。

  我們過去求學的時候,老師指點我們,要我們讀誦、聽經要悟入教理,這是你真正有得,真正有收穫。我們這麼做不能悟入,那怎麼辦?老師告訴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明教義,這也行。你能明瞭教義,你在整個教下可以能夠通達一部分。譬如說我通一宗,我這一宗的教義我能明瞭。談到其他宗派的經論就不能完全明瞭,不能完全通達,這是懂教義。要說理?那就一切都通達,這叫會修。如果學一部經,老師怎麼講,我學他怎麼講法,這個沒法子,這你學一部就會一部,再換一本經就不會。這樣笨的學生,大概老師都不願意教,那要教到哪一年才把你教會。聰明的學生在一部經裡面,不能整個把佛法通達,也要通達一部分。老師要遇到這個學生就歡喜,這個學生有能力傳法,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為什麼有人能通達,有人不能通達?問題還是發生在個人煩惱習氣不同。煩惱輕的人容易通達,心量廣大的人容易通達;煩惱重、心量小的人很不容易,心量小,念念都想自己,不想利益眾生,那就很難,跟佛的心願不相應。這是我們講得三寶的加持,他得不到,他心量小,得不到佛菩薩威神的加持。煩惱輕是你自己障礙少,心量廣大,同時又得諸佛菩薩加持,那就便利多,就很容易通達一切法門。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是偶爾賣柴聽到人念《金剛經》,他聽得很歡喜,站在窗外面站了一會,聽到念一半,他就明白,《金剛經》裡面的道理他就通達。他為什麼有這個能力?那當然不一樣,那是個再來人,他不是這一生修的,是再來人。遇到人家念經,這是個緣,因為這個緣把他阿賴耶識裡頭佛法的種子引發,多生多劫的善根因緣。他這一悟,他是通了教理,所以到黃梅他是去求印證。

  到黃梅,老師教他什麼?那是禪宗,禪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以禪宗沒有經本叫他去念經,沒有,只叫他去做苦工。諸位要曉得做苦工是修福,佛門裡面為大眾服務,那修大福報。你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所以叫他到碓房裡面去舂米、劈柴,做這些苦工,修福。修慧這一方面,五祖忍和尚早已看出來,不必教,他會!所以八個月傳法的時候,傳衣缽就傳給他。《壇經》許多同修都讀過,五祖傳給他是為他講《金剛經》,《金剛經》講不到一半,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後頭不要講。不但《金剛經》不要講,那一部《大藏經》都不要講,全都通了。這是什麼?這個教理。這個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學《法華》的,《法華經》念了三千遍,貢高我慢,被六祖呵斥了一頓。他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我不會看經,我沒有聽過人家念《法華經》,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就念給他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完,六祖說:好了,停止,不要再念。他全都通達,給他一講解,法達開悟了。這是天台宗的東西,他沒學!連法相唯識他都講得那麼簡單、那麼透徹,使我們真正驚訝,他確實一切經都通達。

  在最早那個記載的,就是無盡藏比丘尼,那是最早的時候,在逃難的時候,從黃梅逃出來,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讀誦《大涅槃經》,也沒開悟,遇到六祖,六祖給她講解,她開悟了。那個時候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是離開黃梅那年二十四歲,第一個得度的無盡藏比丘尼。

  從這個地方你就明瞭,為什麼要把「煩惱無盡誓願斷」擺在前面?六祖大師有什麼能力?換句話說,人家沒有煩惱,心地清淨自在。從哪裡看出來?從他那個「本來無一物」就知道他的心是多清淨。他見五祖的時候,這一問一答,這個記載裡面有幾句話很值得玩味的,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不簡單。我們這一般人,那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那怎麼會相同。從這裡就透了消息,他的心多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染污心生煩惱,這個我們明瞭的。

  他既然說他的心常生智慧,就曉得他的心是多清淨。我們學從哪裡學,不就明白!一定要從清淨心學,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智慧現前,無法不知、無法不明瞭、無法不通達,這就快了,這是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真正這個關鍵,就是一部經在讀誦的時候,把你的煩惱念掉、把習氣念掉,凡夫就是妄想執著,這佛說的。妄想執著不怕,這是無始來的習氣,怕也沒用,禪家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緊的是妄想執著不能夠相續,不能叫它連起來,那就壞了。一起來的時候要知道馬上把它壓住、把它伏住。

  斷,我們沒有能力,我們把它伏住,用什麼方法伏?讀經。心裡頭讀經就伏住,念佛伏住,我們用這個方法,用讀經、念佛的方法把這些妄想執著伏住。伏久了就得定,久了就成三昧,久就有力量。我們不要作意去伏,它自然就不起現行,這個妄想執著它就不起作用。到那個時候就叫功夫成片,我們的功夫得力,能把煩惱伏住。最低限度要在這個時候才開始學法門,你就有利益,對你一定有好處。如果不到這個功夫,學東西太早了,說實在的話,沒有多大的好處。這古時候教學跟現在教學不一樣。

  最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所謂的是自己未度,先度眾生,菩薩發心,是到這個境界。他煩惱斷了,這法門成就了,還沒有成佛,他不著急成佛,也不願意那麼早去成佛,先去度眾生,這是菩薩發心。菩薩有這個能力,煩惱斷了,法門成就了,沒成佛而已。這個事情如果要不搞清楚,要發生誤會,我們現在露水道心都沒有,就要學菩薩發心先去度眾生。自古以來發心去度眾生那些法師,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眾生度跑掉。這在現在就很多,這就所謂是還俗。怎麼還俗?被眾生度走。所以我們要曉得菩薩發心是有條件的,不是任意可以能夠學習的。

  依這個大願,我們求生淨土,大師在這一段裡面,第一句話總結前面,『如此信已』是總結前面六信,然後我們就明瞭我們為什麼要發願求生淨土?而是四弘誓願在我們娑婆世界,縱然發心很難成就,斷煩惱難、學法門難,為這個原因這才求生淨土。那一邊斷煩惱容易、學法門容易,這在這個經上我們都會看到。這兩個世界,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得很好,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極苦,跟極樂是相對的,極苦的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苦?是我們『自心所感之穢』。我們阿賴耶識裡面,這個大倉庫裡頭含藏著染污的種子、煩惱的種子起現行變現出來的。所以娑婆世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個境界不好,應該要『厭離』。正如同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台灣有不少同胞到外國去旅行,到處去觀光、去考察,目的何在?哪個地方清淨,哪個地方環境好,晚年想移民到那裡去住,不就這個意思!你為什麼不住台灣?台灣現在變成一個非常嚴重的污染的地區,誰污染的?還不是我們自己搞壞了的。是我們自己從內心的污染,變現出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佛講的一點都不錯。

  所以我們現在要想找一個清淨的環境,空氣好的地方、水土好的地方,這是我們生活沒有辦法離開的,重要的生存因素。在美國居住久的同修們,回到台灣住了一、兩個月就生病,我們俗話說「水土不服」,實際上你從台灣來的,哪有水土不服?而是現在台灣水污染、空氣污染,你沒有辦法適應,是這麼個道理。台灣污染得很重,我聽一個同修說,這個同修是經商的,他有個客人從泰國到我們台北,他到台北深深的做了幾個深呼吸,問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空氣比我們泰國好得太多太多。那我們就曉得泰國那個空氣污染,那比我們台北市還要嚴重。

  這就是說明為什麼我們要移民,道理在此地。娑婆世界污染很重,是我們自心穢變現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極清淨的國土,能容納我們嗎?我們想移民到那裡去,他能接受嗎?能。為什麼能?極樂是『自心所感之淨』變現出來的。原來西方淨土不出自性,這就是我們憑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那麼大的信心,道理在此地。『自心淨,理應欣求』,應該要來轉換這個環境,成就自己的道業,然後才能廣度苦難的眾生。這段是這麼個意思。我們再看底下這段: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這是說明取捨的事相與理論。當我們初學的時候,功夫還沒有達到相當的境界,我們有能取與所取,能所未忘。雖然能所未忘,如果我們取捨的這個心願強烈也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假如理明白了,境界提升了,取捨的情見沒有了,情執、見解空掉了,那你生西方世界就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淨土,那就不一樣。大師在此地說,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我們往上去,這一生的確沒有把握做到。但是看看底下兩種淨土,我們想想自己不難得到。

  所以諸佛菩薩、古來的祖師大德常說「西方淨土的殊勝,不殊勝在上三土,而是殊勝在凡聖同居土」。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也是讚歎他的凡聖同居土殊勝,諸佛菩薩不能跟他為比的。如果講上面三土,方便有餘土、實報土、常寂光土,實在講諸佛菩薩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沒有什麼遜色。唯獨凡聖同居土,真正不可思議。此地這個境界講得高,如果能到這個境界,決定是實報土的菩薩,這個往生的品位高,可是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

  『厭穢』。穢是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必須把娑婆世界捨棄、放下。這個捨棄、放下,諸位要曉得,不是叫我們在事上捨棄放下,為什麼?事事無礙。我們把事上放下,很多人家放下了,世俗裡家放下了,發心出家,是不是這一出家就成就了?不見得。殊不知出了家比在家還麻煩,這是真的。在家裡面有世俗這些事情纏繞著你,你的心不能清淨。從前出家好,出家都是在山林裡面,一出家做清眾,真的依照這個方法、程序來修學。現在出家的道場不是像從前那一種清淨道場。

  古時候的道場,二時講經,二時參禪,這是道場正常的功課,就跟學校一樣。二時是多少時候?是用印度晝三時、夜三時,古印度一天一晝夜六個時辰。我們中國古代這一晝夜十二個時辰,我們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等十二個時辰。現在世界通用時間的單位二十四個小時,所以我們中國人稱小時,外國大概沒有小時這個意思。我們中國稱為小時,為什麼?比我們中國時辰小,我們中國一時是他們的兩時,而印度是四時。所以二時講經,就是一天上講堂聽經八小時,解門八小時。行門?行門是用功,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大概到以後,在中國叢林裡面可以說許許多多行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個是參禪,一個是念佛。參禪一天多少個鐘點?八個小時。如果是念佛堂?也是八個小時。一天聽八個小時的經,念八個小時的佛,那叫道場。那個道場你住上三年,所以成就的人很多。為什麼?沒工夫去打妄想,沒有時間去搞分別執著。所以道場裡頭冶鍊人才,比軍隊裡訓練士兵還要嚴格,就是不叫你有妄念,不叫你生煩惱,是用這種方法來陶鑄學人。

  哪裡像現在,現在一入佛門,一天到晚沒有事情幹,沒事幹就胡思亂想,沒事幹就為非作歹。但是我們要想回復到過去那一種僧團、那一種道場,已經不可能,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的福報不如古人。古人有這個機緣,我們現在沒這個機緣。聽說在現在大陸還有,還有這樣的道場,為數不多,那是真正難得。我知道的是有一、兩處,也許其他地方還有我們不知道。凡是真修的道場都是不出名的,都是人跡不到的,觀光旅遊也不到那些地方,他的心才清淨,他的道業才能夠成就。所以捨是從心地上捨,心地絕無沾染,這是高段的功夫。事上捨,那不是很高的功夫;從心上捨,從念頭上捨,捨到究竟,捨無所捨,那個心就清淨。

  以這樣的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欣』,欣是歡喜取淨土。『取至究竟』。所謂取至究竟,全心全意嚮往淨土,戀慕彌陀,除了彌陀西方淨土之外,這個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這叫取至究竟。到取無可取,取捨到了極處,到極處跟《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境界相同。《般若經》在中國最具代表的是《金剛經》,《金剛經》大家都念得很熟。《金剛經》反反覆覆的三句話,把般若甚深之理完全顯示無遺。譬如此地說「取即非取,是名取淨土」,即非、是名,這就把這樁事情講得究竟,講到圓滿。『異轍』是兩樣,跟《般若經》上講的沒有兩樣。

  【設不從事取捨。】

  『設』是假設,這段話是怕我們有執著,防止我們執著。

  【但尚不取不捨。】

  這學般若的人、學性宗的人,學的什麼?不著相。你有取有捨,著了相,他要不著相。不著相好不好?真不著相,那不錯,就怕他是假不著相。怎麼假不著相?他要『不取不捨』,你們想想看,他是不是著了不取不捨,他還是著了。這邊著了取捨,那一邊著了不取不捨,一個著有,一個著空。著有的能帶業往生,著空的往生的機會沒了,落空。所以古德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許」,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這是念了一點《般若經》,學了一點《般若》的皮毛,《般若》真正的精神、精髓他沒見到。所謂是墮惡取空,學《般若》最怕這個。大師在此地說,我但尚不取不捨:

  【即是執理廢事。】

  執著理,對於事修捨棄掉。

  【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理事是無礙的,理事是圓融的。他執著理,事不要了,說老實話,他理也沒有明瞭,理也沒得到。

  【若達全事即理。】

  這是真的。

  【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般若經》上講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法法『無非法界』,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所以取捨都是中道,如果有偏執那就錯了,那是誤解。所以大師在此地這幾句話說得好,『取亦即理,捨亦即理』,理是一個,取捨是事,理事無礙。所以一捨一取都是法界,都是稱性。

  【故次信而明願也。】

  這是說完了六信,緊接著我們要講發願求生。發願求生裡頭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穢土要放下,全心全意取淨土,這才能往生。這幾句話是告訴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祕訣。我們捨的心捨得乾淨,取的心取得非常圓滿,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是根據什麼道理?就是佛在大乘經論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穢捨得乾乾淨淨了,穢土離開了,心地一點都不沾染,離開了。淨取得圓圓滿滿,跟阿彌陀佛的心願完全相應,這是往生真實的理論。然後念佛當然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定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念佛不相應,怎麼念都不相應。現在這不相應的原因我們總算明白,我們捨穢土沒有捨乾淨,我們取淨土沒有取圓滿,所以不相應。再看底下這一段,這是接著願,教給我們念佛,念佛成佛。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性宗裡面要破執著,我們淨土宗裡就要你執著,『執持名號』,這跟性宗的方法不一樣。這個執著,諸位要記住,就是剛才講執著就是取,要取得究竟,對於娑婆世界的捨要捨得乾淨。持是保持,念念不失掉。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執持名號」是方法,『一心不亂』是功夫,我們用這個方法成就一心不亂的功夫。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有淺深不同,差別很大!所以在西方世界果報有四土三輩九品。這個四土三輩九品從哪裡來?就是一心不亂功夫差等不同而變現出來的。細分無量無邊,大分這才分成九品,再粗一點三輩。《無量壽經》上講的三輩,《觀無量壽經》上講的九品,三輩九品!

  下品功夫就是我們常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中品的事一心不亂,上品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相當於小乘,小乘的階位,我們曉得有四果四向,這就是說明事一心不亂至少有七個位次,七個等級。從小乘初果,那個向不要算,向沒到初果,我們把它算做下品。初果起這位不退,要從這裡算起,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一直到四果,七個,七個階級。理一心從破一品無明,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你從這裡看出淺深次第不同。凡聖同居土就是那個初果向,那一個位子裡頭又把它再分,分成三輩九品。

  我們常說,我們看到很多念佛人不生病,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不但有站著走,坐著走的。我在受戒的時候,道源老和尚是我們的戒和尚,跟我們講了個故事,故事當然是真的,但是出在哪裡我不知道,當時他說了,我沒記清楚。他說從前有一個法師,往生的時候問大家:你們有沒有看過或者聽說坐著走的?大家說:沒見過也有聽說過。坐著往生的,站著往生的也有聽過。他老人家豎了一觔斗,頭朝下腳朝上:這樣走的有沒有聽說過?沒有。他就這麼走了,簡直叫遊戲神通。這是什麼樣的功夫?假如在念佛人來說,給諸位說,那個下品的、下輩的功夫成片的功夫就做得到,不必要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我們未必能得到,功夫成片裡面有九品,上品功夫就預知時至,就可以自在往生。

  往生沒有病苦是大福報!福要修,那個福報最要緊的根源是心清淨,心清淨是第一福。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全心全力幫助別人,那當然是福,那個福還不夠大;在生死當中想走得很自在,一點病苦都沒有,這種福報還不行。這個我們很明顯看到,有很多在家的大居士護持佛法,出家的這些法師弘法利生,到臨終時還有病苦,你才曉得這樣的福報還是敵不過業力。真正能夠敵過業力,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中一念不生,不但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這才能敵過業力,自在往生。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也搞清楚,我們將來走要走得自在。我們曉得怎麼修,知道怎麼做,只要自己肯幹,沒有一個人得不到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沒有不得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